为什么简繁体写法不一样
❶ 为什么有繁体字又有简体字
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现代中文的一种标准化写法,与繁体中文(又称正体中文)相对。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71年取代中国台湾当局重返联合国。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有些台湾人第一眼看到简体字,大概会感到惊讶。中国大陆的字改变了那么多,尤其是离乡几十年的老兵,看到家乡变了,文字也变了。有的人讨厌看简体字,一见到它就说是“匪书“、“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简化运动看满清政府的剃发相提并论,说共产党为了要改造人民,强迫人民阅读简体字,事实上不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不过,有时候文字有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左传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当一件我们要表达的事很抽象,最初时无法造字,于是找来一个与它音近的字来借代,当后来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这个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时后来仍旧无法造字,于是一个字去加偏旁,去别异,表示与本来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时一个字越写越繁了,人有觉得麻烦了,就去简化了,于是在魏晋有俗文字学,即俗体字。也有的字越来越简单了,又不易看清本义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笔画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笔划写得越来越繁的字,绝对不少于写得越来越简的字。
繁化和简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后来就通行使用。例如:杨坚在北周时以外戚辅政,进封“随王“,但他嫌“随“有“走“之意,于是改“随“为“隋“。武则天最爱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她改成“口“中间加“武“,但后来觉得自己被包围在围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随着时代改变,出现了繁体、简体、俗体、异体等字。官方的文书,都采用繁体,其他的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这段期间,民间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约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文字的简化。
❷ 为什么会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分
随着目前全球汉语热的兴起,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目前的汉字大体上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个系统,这其实是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有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汉字产生,简体字、繁体字之分就一直存在,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特别是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即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在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简体字”实际上应该被称为“简化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就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表》,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许多专家表示,现在公布的简化字大多数是收集民间流传已久,比较认同的简化字体。中国以前曾经试行过一些简化过头的生造简化字,有的甚至失去汉字原有结构意义。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简化字,如“展”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但如今这样的许多字都已经被废除了。目前,中国在实行简化字时非常慎重,通常都要先试行一段时间,在报上刊登,反响好的才保留。
专家们认为,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各自的优点。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进趋势基本上是由繁入简,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一个简化的历史。在1949年前,大部分中国民众不识字,现在大陆民众的识字率约90%,除了普及教育的作用外,简体字的推广也功不可没。
郭锐教授认为,从大众文化的使用角度讲,简化字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中还部分地吸收了**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即便是一直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地区,在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简体字的现象出现,比如台湾的“台”字,大部分台湾人约定俗成使用简体字的“台”,而不是繁体字“台”。
郭锐教授说,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在书法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中就会缺失一环。另外,繁体字的识别能力还是阅读经典古籍的前提之一,如果不识繁体字,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必然受到影响。
❸ 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同之处
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不同的概念,简化字是1956年开始中国政府推行《汉字简化方案》中采用的规范字体,简化字的历史至今才50多年。
简体字则是民间流传的自然省简笔画形成的俗体字,简体字的历史有上千年,注意,只有出现在政府简化字方案的简体字,才能被称为简化字,否则不是规范字体,因为同一个汉字在民间可能会有多种简体写法,而《汉字简化方案》只采纳其中一种。
繁体字是相对于简化字而言,是中国政府给传统汉字的新名称,这个名称在1956年中国政府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才出现。
❹ 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
简体字比繁体字笔画少,因此结构更简单,不那么华丽。
简体中文发展时,合并了一些繁体字,因此新语言的常用字较少。繁体使用单个字符来表示一个单词或单词的一部分,而简体可以使用同一字符来表示多个单词或概念。
例如,简体中文中的字符相当于繁体中文中的(头发)或(成为/发展)。用简体中文写短语(头发变灰)时,中间的两个字是一模一样的,但含义不同。繁体中文代表这个短语中的每个字都有一个独特的字符:。
简体字和繁体字在用词,词汇使用,字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❺ 为什么中文会有简体和繁体之分
简体字是建国以后才发明的是中央政府推行的
繁体字则是传统中国的文字演化而来
总的来说繁体字与简体字相比更能体现汉字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特点 所以更加正统
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由于不在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或过去不受中央政府管辖所以没有普及简体字
❻ 汉字为什么有简体和繁体之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它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它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一一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繁体字符合六书规则,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凡是韵母相同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从表面上看繁体字笔画多书写繁琐,但易于记忆。简化字虽然书写简单但靠死记硬背使得学习难度大于繁体字。这就是速记符号最简单却无法推行的原因。 中国一九七一年进入联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排除繁体字。联合国有关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相关条例也规定,所有社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应保持一致。台湾现在使用之繁体中文为正体字,香港为繁体字。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着差异。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的官方权威性,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小篆体。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从此,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而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目前繁体字的使用人群: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简体中文里的“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雪梨〔澳大利亚城市〕”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汉字简化(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着。但是,繁体字有三个缺点:一是难读。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如“礼”(礼)、节(节)、写(写)、郁(郁)、吁(吁),少则12画,多则32画,书写费时又费力。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留意就会写错。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汉字必须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确定“烟”为规范字,而“烟、淤”为异体字。废除不用。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❼ 为什么文字有简繁体之分
简体是解放后为了书写和阅读的方便进行的改造,当然也是为了更快的扫除文盲和快速推广汉语,在这之前一体使用繁体的
❽ 为什么会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区别呢
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
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
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8)为什么简繁体写法不一样扩展阅读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于是提倡“识繁应简“。
也就是鼓励写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碁“电脑。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
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❾ 简繁体一样的字为什么书法和现代字不一样
因为繁体字笔画多,写起来不容易失重,在结构、章法等方面比简体字拥有明显的优势。书法是一种艺术,为了艺术的追求,区别平常应用文字的本质书法家喜欢繁体字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繁体字已经简化多年了,现在我们从小就学简化字。但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繁体字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可以不受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的限制。当我们学习书法,练习书法时,临的都是古代文人艺术家的字帖,他们写的都是繁体字,所以在艺术成就上繁体字就是落落大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也更加形象,这也是书法艺术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