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务礼仪不一样
① 为什么中西方商务礼仪不同
文化角度不同,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就像中外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对成功理解的不同。
外国人在意善待自己,对自己好才能对别人好;
中国人讲究对己对人,将心比心,对别人好才能换来大环境的好。
随着文明的进步,很多礼仪会趋同的,比如礼服。
参考。
② 中西方商务礼仪之间的差别
中西方商务礼仪之间的差别
引导语:中西方商务礼仪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学习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同时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方式的差异
中国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两方文化行征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仪式有一定的影响。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1 语言不同
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误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打招呼的形式使初来乍列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一极平淡、俗套的日常问候语体现出了中国老百姓质朴、实在的性格:它没有更多的花言巧语,没有对社会、政治的高谈阔论,它直接指向人们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它体现出了普通百姓之间一直存在的那种真切的、温情的关系,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个体生命的真诚关怀。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达是由于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中国人寒喧时可能谈起年龄、工资和婚姻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社会家庭化,“四海之内皆兄弟” 的为人准则,显示对他人的关心。但若对一个英国人说这些,恐怕他会敏感地认为你要刺探其隐私,容易发生文化冲突,造成误解
每一种晤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中国文化中长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不注意就会失礼。它最人的特点是“贬己尊人准则”,对自己,如:小弟、拙文、寒舍、贱内等;对他人、长辈、卜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称谓职务、 衔,以示尊敬,如:兄台、贵、您、您老,千局长等。英语中,衔称十姓氏(有时,衔称+教名)称谓形式也是有的,多用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的称谓,比如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resident Roosevelt(岁斯福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GeneralPatten(巴 将军)等等。如与汉语中衔称+姓氏的形式相比,英语的这种称谓方式远远不如汉语普遍。
阿方蚓家以名相称却相当常见,美围人尤其如此。以名_丰曰称是关系密 、彼此熟悉的表现。兄弟姐妹之间, 同事,熟人或删友之间,都可以名相称。荚 的某些人学里,不但教师或教授可以使学生的教名,反过来,学牛也可直呼教师或教授的为字。这种喜欢以名相称的 气反映;L会人们不拘形式、期望关系密切的愿望。
2 文化不同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人际关系,以“伦理” 为主。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做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父母与子女这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不可能使子女与父母平等相处,子女更不可能用名字来称呼父母;西方人认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使孩子往l8岁左右能成为j虫立自主、自食其力、并对自我行为负责的j虫立的个人 在职业、婚姻、家庭、运动、爱好各方面,都倾向于自我抉择,但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家庭、亲情的味道冷漠许多。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才使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问的平等关系成为可能。
餐饮商务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莱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仃的饮食多是为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 方面,目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 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商务礼仪。而两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定要注意自己的商务礼仪,不可以火去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艮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商务礼仪也各具特色。任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尊贵的客人安排左边的 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 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稍高,上要替他自己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队为弯崾,低火, 用嘴凑 去吃很不礼貌, 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片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地饮酒.中同的餐桌上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何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杯杯地喝。
服饰商务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往正式 交场 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仃J喜欢黑色,因此 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上住正式场合要穿服套装。另外女外出有鼓耳环的习俗。西方目家,尤其是在荚国,平时人们茸欢穿着休闲装,如T 恤加牛仔般。
当今中固人穿荇打扮趋两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戈着装已西 并疋二异。在平时的市片生活,倒会看列不少人穿着背心、短砗、拖特等不合商务礼仪的服饰。
1 个人人生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在这个人主义(Indivialism)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在殖民时期,拓荒者 挣悦了社会桎梏, 与此同时也不再享有文明社会的安逸与舒适,他门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自立的精冲延续至今,成为美圈人信奉的精砷之一。
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仟得到对方的称赞时, 中人虽然从心理感觉同样爱听赞扬的话,其是住人多的时候或公场合, 多教人还是倾向于拒绝。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 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住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旧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大多数西方人,物质财富的拥钉与否拥何多少怍为衡 曼个人生存能力的象征,他们认为物顷成就的获取标志茜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灰现和个人自立与独立精神的社会肯定。为了灰现自我(S elf_achie ement),他们十分重视勤劳,推崇通过劳动实现个人成就,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西方人总是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不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而中国人提倡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提倡助人为乐,互相帮助.认为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然而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往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 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也会做误会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2 社会习俗的不同
英国 中世纪时将救助弱者尤其是爱护女尊为“骑十精神”。几百年来,方的传统一直是以照颐女性和尊重女性为交际商务礼仪的要求。住现代各种交际场合遵循的“女士优先(Ladies first)”的≯L仪很多:走路和进出门时止女士先行;下楼时男于要走仡而保护女子,上楼时却是男子走在后面给以保护;在大衡 人行道上行走时,男了走在靠马路的侧,以确保女子不受车辆伤害;进出门,上下电梯或汽车时,男子主动为女了开门,给予照颐并让其先行;进出门时, 男子主动协助女士脱下或穿上外衣;进餐时,男子主动站到女士背后,为其推拉椅子,帮她们坐好;在会场和公车辆 ,男子主动给女子让座;照相时让女子坐在前排正中央;同乘电梯时男子必须脱帽……“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几丁动摇的地位,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在现代中国,“女土优,尢”的观念刚开始还有些争议,有些不惯,时间久了,人也就慢慢地接受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女士亡先”又扩充为“老人优先” 和“孩子优先” 了。这都被视为土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在,随着巾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的“女士,尢”原 在中国也备受青昧。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中西方商务礼仪日趋融合、更具国际化。
3 等级观念的差异
往西方历史上不乏违背平等(Equality)观念的事例,人们对西方国家存住的 平等现象的批判也从木停止过,半等作为一•种追求与信仰为大多数人所尊豢。正如荚 ‘句流行的谚语所言:“(Ifworking hard, even cowboy can bepresident.) 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不是服从关系,而是平等关系。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也有朋友似的感觉,教师并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被看作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恨据学乍的需要安排教学。住公司,老板与职员之间并没有不町逾越的障碍。即使在等级森严的军队中,成功的军官一般也不采用绝对权成的FI吻与下级讲话,而是让士兵在平等的氛围中产生协作精神,从而自觉地完成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仃序,坚持社会的秩序。就应是下有序,父子何伦。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治精神所主张和坚持的 会秩序是一种亲和的社会关系。任这种土会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见爱弟敬,犬和娄柔,她慈妇听”。当今社会中,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皮消除,但等级观念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
;③ 美国和欧洲的商务礼仪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美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总要衣冠楚楚,而是不大讲究穿戴。他们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
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有享有“先生”的称号,但多数美国人不爱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类的称呼,认为太郑重其事。他们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公私单位访问前,必须先订约会,最好在即将抵达时,先通个电话告知。美国人热情好客,哪怕仅仅相识一分钟,你就有可能被邀请去看戏、吃饭或出外旅游。但一星期之后,这位朋友很可能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到美国人家中去登门拜访,冒然登门是失礼的,必须事先做好约定。
应邀去美国人家中做客或参加宴会,最好给主人带上一些小礼品,如化妆品、儿童玩具、本国特产或烟酒之类。对家中的摆设,主人喜欢听赞赏的语言,而不愿听到询问价格的话。
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赴宴时,当女士步入客厅时,男士应该站起来,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
美国由于犹太人甚多。所以需要注意当地的犹太人节日。
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不宜去访问。 除6--8月的度假时间外,其余时间可以前往访问。
④ 商务礼仪和一般的礼仪去区别在那里
商务礼仪严格地说就是我们在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守的交往艺术.商务礼仪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掌握商务礼仪知识能够塑造职业人士形象,赢得大家的尊重与赏识.运用专业的商务礼仪知识,能够推动事业成功.那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规的礼仪.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公务活动中遇到的几个礼仪.第一、公务交往中的介绍问题。人和人见了面你要介绍,你有时不介绍就很麻烦了,我也遇到过这种人,他对你很客气,跟你说了半天话你不知道他是谁,你就没办法跟他沟通。一般介绍分为两种:第一种介绍——自我介绍,第二种介绍——介绍他人。那两者你都需要了解。他有规矩。自我介绍一般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最好先递名片再介绍。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比较省事,什么头衔,什么职务都不用说了,顶多把名字重复一下。所以有经验的人一般先递名片后介绍。这样做还有一个信任的问题,比如你跟人家谈了半天,说到最后你才把名片给人家,让人家感觉你不信任人家之感。这个人和我聊到最后才把名片给我。这样不好。第二,自我介绍时间要短,不要废话太多,直接了当,一般半分钟就可以了.显得训练有素.第三,内容要全面.自我介绍一般内容要四个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第四,倘若你的单位名称和部门头衔术长的话,一定要注意,第一次介绍的时候使用全称。举个例子:比如我这里有个词“南航”有的就会想到南方航空公司。其实还有一个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以一定要注意。先讲全称,再搞简称。这是关于自我介绍。第二个方面,介绍别人。介绍别人有两个点比较重要,第一点,谁当介绍人?比如社交场合的惯例。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介绍人是谁呢?一般是第三种人,第一种,我们称专业对口人员,第二种就是公礼宾人员,第三种,如果是贵宾来了,那么就是我们在场的这些人里职务最高的。那么下面再说一下国际交往中名片的使用。关于名片使用讲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在国际交往中,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二点,一个不随身携带名片的人,是不尊重别人的人。名片不仅要有,而且要带着。而且在外企。员工这个名片放在什么地都有讲究。一般放在专用的名片包里。放在西装上衣口袋里,不能乱放。用的时候找不到,也不要别人跟你交换名片时,你告诉人家你忘记带了。还有使用名片要注意的三个不准:一、名片不随意涂改。二、不提供私宅电话。三、头衔不能太多。以上就是名片的使用。下面要说的是,商务礼仪之仪容仪表。那我们先说一说女士仪容仪表的标准。1.女士发型应保持美观大方,要注意选择发卡,发带的时候,应选庄重大方的.符合身份,以少为准.胸针、脚链不能带。2.女士商务着装:干净整洁,女士着装的时候需要严格区分女士职业装和休闲服.着正装时,无领、无袖、太紧身或领口开的太低这样的衣服应该尽量避免。3.女士在正式的商务场合应化淡妆。不应浓妆艳抹,也不能一点不化。4.女士在选择丝袜和皮鞋时,要注意,丝袜长度一定高于裙子下摆。皮鞋应该尽量避免鞋跟过高或过细。5.女士在选择佩戴物品时候,需要注意尽量避免奢华,必备物品和男士携带标准基本相同。以上就是商务礼仪经常用到的。
⑤ 商务礼仪与一般礼仪的异同
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貌、外观。其中的重点,则是指人的容貌。商务礼仪对个人仪容的首要要求是仪容美。他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三层:仪容自然美、仪容修饰美、仪容内在美。
商务人员在修饰个人仪容时,通常应当注意头发、面容、手臂、腿部、化妆等五个方面。
商务人员的服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所处的环境、穿戴者的社会角色、穿戴者的自身条件、穿戴者的时节相协调。男士在穿着西装、女士穿着套裙以及佩戴饰品应遵循相应的要求。
仪态是人的身体姿态,又称体态。包括体姿和表情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体态方面对站、坐、写、行、蹲、鞠躬、手姿等七个方面有具体的要求。在表情方面要注意微笑和目光的礼仪规范。
⑥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摩擦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第44任美国总统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着;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艺品。总的来说,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贪婪,举止粗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时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会输送既通晓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人才。要实现该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将跨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实力,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效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⑦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西商务礼仪差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西商务礼仪: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商务谈判中,见面礼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让对方认为你很重视这次谈判,也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所在。尊重他人的文化,是我们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愉快且轻松。
中西商务礼仪: 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一般比较缓慢。
中西商务礼仪: 饮食观及宴请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国就餐中这些热情的举动,在西方可能会被视为不太注重礼节,但在中国,这些都是商务谈判中对对方重视和表现自己诚信的方式。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喜欢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更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的餐桌礼仪,要表现的很有涵养,不能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中西商务礼仪: 语言习惯差异
(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
⑧ 商务礼仪的特点有哪些
商务礼仪,指的是在一些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有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不同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商务礼仪,指的是在一些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有仪表礼仪,言谈举止,书信来往,电话沟通等技巧,从商务活动的场合不同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ktpXuYFh1jcwRLCLnKOf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