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为什么灭蜀大将结果都不好

为什么灭蜀大将结果都不好

发布时间: 2022-10-31 11:12:17

⑴ 晋灭谯蜀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为何谁也守不住四川

秦战国兼四川为资,出关中而鞭挞六国。汉高祖取四川之资,凭关中而争霸项羽。桓温据四川而入关中,驻兵霸上、威逼前秦。苻坚平四川而略东晋,百万大军,傲视江淮。自司马错并巴蜀之后,四川便突然热闹起来,屡屡出现身史书之上。而四川虽然种种资霸之业,却从来都守不住,而且是谁也守不住。无论是统一华夏的帝国政权,还是雄踞中原的胡人政权,甚至是偏居荆吴的南方政权,都能探问一下川地形胜。而最夸张的就是三国刘备,凭半个荆州就能蛇吞益州。纵有秦岭耸峻、纵有巫峡激流,而四川就是一个谁也守不住的地方。

河北之地天下精兵,并非河北尽是“燕赵游侠子”;而是北接草原、南联中原,河北是一个战略大通道、古今大战场。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河北是一个屡经大战洗礼之地。所以,战争塑造了游侠、战争塑造了天下精兵,而后战争才能再去塑造国家。而闭塞之四川,恰恰缺乏这种大阵仗的塑造。

⑵ 魏国灭蜀明明建立奇功,为何却成了三国死得最冤的大将

原因是邓艾在获得成就后,他开始自以为是,本以为没有差错,在送往京都的信中被野心家钟会夺走,钟会为了除掉邓艾,钟会派人模仿邓艾的字修改了信中的内容,远在京都的司马昭本来就忌惮邓艾,在钟会的引导下,司马昭最终杀害了邓艾,一代名将邓艾就此消失,这也是司马昭的损失。邓艾虽然效仿了前朝收复巴蜀的大将,肆意的分封官职,但是邓艾从来没有谋反之心,而且他制定了伐吴良策。如果在两侧攻打东吴,东吴也很快而入司马氏的手中。遗憾的是邓艾被误杀了。

伐蜀成功后,邓艾开始自恃功高,轻视属下,自以为功劳颇高,司马昭刚开始还认可邓艾,但是邓艾的肆意分封官职,触及了司马昭的利益,在钟会的干预下,司马昭下定决心杀掉了邓艾。一代名将就此泯灭。

⑶ 为什么曾经是灭蜀最大功臣的邓艾,最后会是冤死的结局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征西将军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现在,邓艾的结局,显然和白起比较类似,也即邓艾和白起都没有造反的意图,但是,因为具有造反的能力,加上中间有其他人的挑拨,所以让双方产生了芥蒂。总的来说,邓艾所犯的两个错误,无疑都触及了司马昭的底线,加上有钟会等人落井下石,很快邓艾就被拿下。到了公元264年,钟会、姜维起兵之后,邓艾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也即邓艾作为消灭蜀国的最大功臣,却落下了被冤杀的下场。

⑷ 曹魏伐蜀之役成功后,为何大将邓艾和钟会会二士争功导致两败俱伤呢

争功之心,可以理解,因为灭蜀是二人共同的功劳,可谓不分上下,谁都不愿意对方先行摘桃。但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则是有复杂原因的,邓艾的死,是钟会连同卫瓘一起下的手,而钟会的死,则是必然,反都反了,不成功当然就得死了。

然而钟会的死,却没有让邓艾成功地活下来,这就要说到关键人物卫瓘了。要知道,当初邓艾被冤枉,他可是有份的,现在钟会又死了,这份责任就完全由他来担了。为了不让邓艾日后对付自己,他就派一名与邓艾结过仇的手下追上囚车,并偷偷告诉他可以报仇了。这个叫田续的人二话不说,就立刻动手杀掉了邓艾父子。所以说,邓钟二人的结局,固因二士争功而起,但是他们的两败俱伤,还与卫瓘这个关键人物有莫大的关系。

⑸ 邓艾是灭蜀的大功臣,为何却遭遇杀身之祸

邓艾是后期魏国主要的大将之一,在伐蜀的战役中,邓艾居功至伟。邓艾同时也是后期蜀国姜维的死对头,邓艾有较长的战略眼光,而且用兵灵活,善于用奇谋出奇制胜,在于姜维的战斗中,从来没有吃亏国,多次成功阻止了姜维北伐。那么为什么屡建战功,忠心耿耿的邓艾,最终下场却十分凄惨呢?

当时司马昭的宝座还没有坐稳,自己也做贼心虚害怕历史重演,又加上邓艾手握大军,确实对司马昭的江山构成了威胁。于是忠心耿耿的邓艾父子被押解回洛阳,在路上被钟会派的人杀死了。

⑹ 邓艾钟会和诸葛绪都是伐蜀大将,怎么结局如此不同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积累战功,挽回因弑帝而损失的名声,决定兵分三路,攻打蜀汉。这一战,对蜀汉而言,是灭顶之灾——虽然姜维在剑阁阻住了钟会的大军,但是,邓艾却偷渡阴平,并击败了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的一群名将后人,兵锋直指成都城下。更可悲的是,蜀汉后主刘禅,过于宠信宦官黄皓,认同了黄皓称,魏军不能打到成都的说法,在此之前,就拒绝了各地守将率军回援的机会。因此,当邓艾率军到达城下的时候,成都城中,无将可遣,无兵可用。



那么,为什么要说,通过这件事,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诸葛绪了呢?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邓艾之死,除了与卫瓘的私心有关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看透钟会的野心,以及本身的政治警觉性太低,所以他为了曹魏,为了司马家族,功高震主还不知收敛,而诸葛绪却一点都不肯违拗司马昭最初的命令,最终得以明哲保身。这种做法,比起邓艾,要“聪明”的多,难道不是吗?这也就是为什么邓艾钟会被杀,而诸葛绪善终的原因了。

⑺ 蜀汉灭亡后,蜀国的那些大将是什么结局,据说有人还在坐镇一方

蜀国灭亡了以后,蜀国的大将多数都战死沙场了,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因降而免于杀身之祸的将军,比如董厥,罗宪,南中都督霍弋等等。其中罗宪一直镇守着永安城,阻挡着东吴的大军进攻。

三、霍弋

霍戈的父亲霍峻是蜀国的一员猛将,后来霍戈一直都在充当诸葛亮保镖的角色,诸葛亮还在的时期,他是丞相府记室,诸葛亮死后,他被记为黄门侍郎,后来叛军邓艾偷袭阴平,霍戈想要去支援,可是刘禅觉得那边肯定也是有重兵把手,所以不需要霍戈去帮助,只要霍戈能够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过多久成都就被攻陷了。

⑻ 在蜀汉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在此基础上,蜀汉在前中期,还可以依赖刘备起家过程中招揽的各地人才。但是,差不多自公元234年,也即诸葛亮去世开始,蜀汉人才凋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虽然诸葛亮在病逝之前,已经给蜀汉留下了不少文臣武将,但是,经过数十年的时间,这些人才很多都在公元263年前就去世了,这让后主刘禅也非常无奈,所以只能派遣缺乏经验的诸葛瞻来抵挡偷渡阴平的邓艾。综上,因为以上几个原因,蜀汉到了后期,特别是灭亡之际,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问题。而这,促使蜀汉在公元263年就被曹魏消灭了。

⑼ 三国时期蜀军7次伐魏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

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很悬殊,蜀国完全处于弱者的地位,可为什么诸葛亮执意要六次伐魏国呢?其实说明了,诸葛亮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明知道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还主动向其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孔明)真的是为了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三国演义》书中记载,三国鼎立之前,关羽大意失荆洲,而且还被孙权所杀,导致刘备起兵(水、陆军)七十五万大军向吴国展开猛烈进攻。被书生陆逊一记火烧连营,灭亡蜀军六十五万,仅剩下十万溃败入白帝城,后刘备也因此气病而死,诸葛亮那时候才真正掌握兵权。这么说来,孔明后期还能领三十万军伐魏,可见蜀国并非兵力缺乏,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不及对方罢了,孔明当时肯定也是报有统一中国的决心,最后却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实在可惜、实在遗憾。
如果拿里面的三国资料来看,三国里,显然刚开始的魏国最强,其次是蜀国、吴国。到了中期,魏国实力鼎盛繁荣,吴国兵强马壮,蜀国则变成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根据史书不完全记载,当时三分天下时,三国实力对比情况是:
魏国实力最强,士兵战斗素质也是三国第一,将领众多,人才、兵力、城池达到数百座。
根据三国前初后继的实力总结:
魏国总兵力达七百八十八万,人口六千九百万人,物质丰富,国力繁荣,人才廉备,武将文臣三千四百七十一名,更拥有九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二百多座。
吴国总兵力达三百零六十三万,人口四千八百万人,物质充足,国力昌盛,人才济济,武将文臣九百一十三名,更拥有五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八十八座。
蜀国总兵力达一百六十万,人口二千五百万人,物质缺乏,国力不振,人才稀少,武将文臣六百多名,拥有二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四十多座。
综合上述,可见蜀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魏国,但仍然向强大的魏国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和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看得很重,这也是蜀国之所以不能取胜的原因,诸葛亮并非圣贤,孰能无过?鞠躬尽瘁的精神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以上三国资料是研究所得,不一定标准,谢谢欣赏)

⑽ 见证了蜀国灭亡的三位蜀汉老将怎么结局却各不相同

公元263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


在邓艾兵临成都后,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并用手令叫柳隐归顺,在得知后主刘禅平安的消息后,柳隐才到钟会军前投降。魏国权臣司马昭听说这件事情后,也认为他忠义可嘉,给出了比较高的评价。咸熙元年,在见证蜀国的灭亡之后,曹魏朝廷把蜀国旧臣迁徙到河东,其中,柳隐被任命为曹魏议郎。不久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任命他为西河太守。在任三年,柳隐以年老辞职,请求回蜀地养老。后病逝于家中,时年八十岁。长子柳充,为连道县令。次子柳初,被举荐为秀才。由此,对于柳隐来说,最终回到了家乡,并在家

热点内容
为什么姨妈来一点点而且时间很长 发布:2025-07-04 02:50:51 浏览:600
眼睛周围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泛红 发布:2025-07-04 02:31:51 浏览:305
为什么oppo手机屏幕显示颜色不一样 发布:2025-07-04 02:14:12 浏览:154
男人为什么会喜欢会说话的女人 发布:2025-07-04 02:07:41 浏览:576
手机看多眼睛为什么痛 发布:2025-07-04 02:00:19 浏览:859
新电脑为什么要缴税 发布:2025-07-04 01:58:04 浏览:888
晚上洗完脸睡醒脸上为什么会出油 发布:2025-07-04 01:41:58 浏览:675
小米手机为什么不能剪辑录音 发布:2025-07-04 01:21:46 浏览:797
为什么电脑供电屏幕才会亮 发布:2025-07-04 01:16:11 浏览:589
红米手机为什么全部没有声音 发布:2025-07-04 01:14:13 浏览: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