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服为什么不同地区都不一样
‘壹’ 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呢
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云南(约占百分之十七)、湖南(约占百分之十六),其余分布在广西(约占百分之八)、四川(约占百分之三)等地,还有少数在广东海南岛及湖北西南角。贵州、云南和湘西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居住分散,一般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杂居的程度,各地因条件不同而很不平衡,但大杂居、小聚居则是主要的形态。这种形态是我国西南各省多民族地区的共同特点,由于苗族人数较多,分布较广,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在云贵高原以及边缘的山区,苗族一般是几家、几十家形成一个个村寨。疏疏落落地分散在山坡,以及山区里开阔的平坝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各地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黔东南、黔南和桂北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一千多米降到四百米左右,苗岭山脉横亘其间,河流有清水江、都柳江和盘江等。湘西、黔东北、鄂西南和川东南地势、海拔都与黔东南地区相近,山脉有武陵山,河流有沅江和沣水。大约在公元三世纪有一部分当时称为“五溪蛮”的苗族先民沿乌江西上,进入今黔西北和川南;五世纪又有一部分进入川东、鄂西;九世纪有一部分被掳入云南;十六世纪有一部分被征调落户于海南岛,这些都是比较大规模的移动。至于比较小的集团,甚至一家家,在山区里大体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的流动,更是经常发生的,他们在迁移流动中四处分散了。这个分散的过程开始得相当早,有些已超过千年。各地的苗族在不同的条件下发展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成苗族内部的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不 平衡。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分散居住,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苗族的语言、名称和服饰等都比较复杂,形成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苗族不能用苗语通话,服饰各有特点,甚至在节日,艺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妇女的服饰: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等,不仅省与省之间,而且县与县之间,有时甚至寨与寨之间,常有不同的特点。湘西、黔东北一带苗族妇女上身着大襟右衽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裤脚和衣领周围都镶有花饰。其他各地苗族妇女大都穿大领短衣,长的或短的各种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长裙长及脚背,有的短裙仅长及膝盖。妇女盛装时还佩戴多种银饰。苗家妇女在少女时开始绣花了。她们一生绣花的高潮是快要出嫁的时候。如果哪家的姑娘不会绣花或不穿花衣,她们的伙伴以及多情的男子都不亲近她。绣花题材极为丰富,有反映家庭生活的,如“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喜鹊闹梅”;有反映生产的,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秧绵绵”;有反映爱情的,如 “鸳鸯戏荷”、“鱼水相怜”、“目下对歌”等等。
‘贰’ 苗族服饰介绍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着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2)苗服为什么不同地区都不一样扩展阅读
在贵州省博物馆,一款苗族迁徙服诉说着这个民族在历史的岁月里曾经拥有的辉煌:肩部的红色几何纹饰,代表祖先曾经居住在田园肥沃、山川秀丽的长江以北的广袤大地。
后背配饰一块方形背牌,黑色边框代表固若金汤的城池,象征祖先曾经创建过繁华兴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镶绣的3条红色纹饰,分别代表祖先迁徙途经的黄河、平原和长江。
在贵州,苗族妇女仍喜穿绣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绣花草为主,色调素净;黔东南以绣花鸟为多,色调较浓重;贵阳、遵义、黔西一带则喜挑鲜艳的彩虹图案;黔西北喜挑较大的几何彩色图形。
‘叁’ 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迁徙到文山地区后,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服饰的差异往往与气候、环境有关。
如马关式的服饰,由于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其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归线以北海拨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其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
开远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
“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同一文化习俗,同一民族语言的苗族服饰逐出现了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山苗族服饰款式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决定文山苗族服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肆’ 苗族服饰是什么样的苗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苗族服饰历经时间的洗礼,有着历史的痕迹,曾有史学家称苗族的服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多姿多彩,艳丽夺目,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一、色彩夺目
色彩是苗族服饰的一大特色。苗族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便装是平时的日常服装,款式相对较为简单,用料较少,耗时较短,颜色也相对盛装来说更为朴素,但是对于现代服装来看已经是色彩繁多绚丽了。盛装则颜色更为鲜丽瞩目,款式更为复杂,装饰品也更为繁多。
或是居住过的地方特色,或是民族漂泊移居的痕迹,亦或是生活中日常的形形色色的物象,而这点点滴滴,都化作了苗族人民手中的针和线,成就了一个个历史的文化图案符号。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苗族服饰的特点啦。由于区域的不同,故而苗族服饰的款式特点也有所不同,上面小编所说的只是苗族服饰大概的共同特点。苗族服饰也是我国需要珍视的文化瑰宝,大家可以对这些深入了解一下,文化需要流传,但更需要被发扬。
‘伍’ 各个地区之间的苗族服饰有什么区别急~~~
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苗族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使用蜡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泽,而且蜡液对麻而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
‘陆’ 苗族的服饰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跟地理环境没多大关系!
1.苗族没有文字,她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
2.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
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柒’ 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7)苗服为什么不同地区都不一样扩展阅读:
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
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
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捌’ 苗族和侗族的服装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2、特点不同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8)苗服为什么不同地区都不一样扩展阅读: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玖’ 苗族服饰的地区差别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盛装
雷山长裙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
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头花、银梳银泡、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花船形鞋。同为长裙,方祥妇女喜欢着凤鹅大围腰,步往裙,少着花带。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其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苗族优秀的绣手具有大画家的思维,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
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图案中可互相融会贯通的内容达五大类:(1)远古神化传说如创世的蝴蝶妈妈等;(2)图腾崇拜如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4)历史追忆入苗族大迁徙渡过的黄河、长江、洞庭湖及迁徙路线;(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说是伏羲)、蚩尤等神圣的形象。
优秀女绣手设计的内容丰富的图案,来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观、自然观、历史观、生命观的代代相传,体现了独特、深厚的美学理念。这些刺绣多用于苗女盛装、便装和背带等。
便装
雷山苗族服饰,历来是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棉料布和丝绸料布维面料。男便装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最为普遍。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裙和长裤,色多为青色、藏青色、蓝色、黑色。
着长裙的苗族中青年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在一条宽约4厘米的带状出精绣花鸟、花草、蝴蝶,各物图案花边,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挽“S”型高髻于顶,着耳柱;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银簪等饰物。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围与裙长围腰。老年妇女上装饰物。颜色多用青、蓝色。
公统苗族妇女内穿翻领对襟长衣,外套领对襟大绣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挑花花块,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寸许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棉式红色长袜。
雷山达地小巫苗族女便装上装多穿右衽对襟上衣,前襟长及小腹,下着过膝中长裤,银质围腰练吊与裤长围腰,裹脚,头搭蜡染方帕或绣花头巾。
桃江、桥港上装为齐腰紧身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颜色青素,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刺绣图案多为几何形纹样,造成变化丰富。
达地也蒙等地苗族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着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着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裙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
雄衣
雄衣,苗语叫(ub bad)“翁背”,汉语意译为“雄衣”,即是男人穿的衣服之意。其特征是无领、无钮扣,对襟开,以布带、围腰束之。衽上缀有花边、绣袖,其花纹有勇士搏斗,双牛牴角,以及各种鸟禽、猛兽,有的还绣着人、兽、龙、鸟、花草及几何形图案,同在一个画面上,借以铭记苗族先民与鸟兽同居、茹毛饮血的历史,以及征战的历程。
雄衣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是男人出嫁的装饰衣,后来因为女人不能开荒、御敌,经族老协商改为女人出嫁。男女改换了嫁娶,雄衣也就由男装变为女装。
孩提女儿服
姑娘还在幼年时代,母亲都精心为其打扮,但多注重帽饰。帽饰有带尾的狗头帽、平顶盖耳帽两种类型。带尾狗头帽前沿钉有九个银佛盘坐,双耳上为两个圆形银花,象征太阳和月亮。后为九个带练响铃,顶上绣着花鸟。到十岁以后,就改挽发髻,着素服。素服一般齐膝、右衽,有的全素,或青或蓝,有的镶有绣织花边,甚为潇洒。
出嫁衣
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精心绣制的带须花长衣。胸、背以花布贴镶边,袖口为多条彩色横杠,开襟,不着花帽,而是用蓝或黑布片裹包,头插银花。服短齐腰,下着围片,小腿裹花裹脚,脚穿水纹船头鞋。这套装束,非嫁莫穿,直到姑娘找到婆家,出嫁时才由阿妈从箱柜里取出来,由妯娌或姐嫂精心予以打扮,方能出嫁。
此后,姑娘服饰由素服一改而穿短衣、围腰、青帕裹头。标志着姑娘步入婚姻的阶段。公统中裙苗至今保存“姑娘忙绣”的习俗,即姑娘长到八九岁到出嫁前,都利用空闲时间自制自绣自己的出嫁衣,还要自做小儿鞋帽、衣物,待出嫁时一并带到郎家,且由其母亲或嫂子用“马草箩”抬到郎家。
褶裙
苗族除了上衣的款式花色品种繁多而外,褶裙也是最为纷繁。就长短而言,有拖齐踝的超长裙、齐膝半长裙、齐腿半短裙以及齐腿以上的超短裙,也有的发展到用围片代裙子的条群。裙子的长短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环紧平坦、宽敞之地的苗族妇女大多穿长裙。半长裙一般居住在半坡或倾斜的坝子里,短裙和超短裙,一般都居住在山高林深坡陡的环境。苗族妇女所穿裙子,不论长、中、短裙,均为百褶,其寓意是表现苗族先人原在中原,是跋涉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建立家园。
服饰
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飘带裙
它是在彩带裙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飘带是四至五厘米宽的半单根绣制,上窄下宽,下端形似剑头,每根花带分五段,段以珠相连,都统一绣有花鸟鱼虫图样,各段图案不一,特别醒目,因舞步或走动,经风吹拂而飘洒,秀丽无比,一身盛装,有若天仙。笼裙系着25条彩带,共五节,第一节绣有各种蛇虫飞鸟,上端为火焰花或鸟羽毛。把每根带连起来就是一笼锦绣围裙,当姑娘们在舞场上飞步旋转的时候,仿佛白花争艳,色彩十分艳丽。
白玉毛裙
它是用白羽毛系于裙角而成,远看彩裙下面似开白花。这是古装裙,在都柳江流域,每逢节日,均由吹笙的男子穿着,平时走亲访友是妇女穿。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女人取代男人出嫁,但男人们还是忘不了先民们出嫁时的穿着,故而传承下来的遗俗。白羽毛裙过去是鸟毛来装饰的,故又称“白鸟衣”。
蜡染服饰
雷山苗族蜡染有以几何图案为基调或更多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基版,在布面上用蜡作画。她们或传承先民们穴居野处、人兽同堂的图景,或富于浪漫的想象,在鱼的鳍尾上,绽开着美丽的鲜花,鸟的羽翼上挂着硕大的鲜果,蜂、蝶在花间飞舞,野兽在林间出没。其中,习惯传承的图案,苗语叫“gob wob”(戈窝)或“窝妥”,染成面料,黑底白花,用作姑娘出嫁的嫁衣以及中老年妇女的包头帕以及走亲、赶场的常服。也有用作床单、帐帘和包单、桌布的。这一图案含意在缅怀祖先跋山涉水沿河西迁时,历经无数险滩恶浪所留下来的“漩涡”印记。
船鞋
雷山苗族的布鞋用麻线扎布为底,鞋帮按脚形开大口接近脚趾,脚腕关节处大缀一指宽绑带。从外形上看,鞋尖底略往上翘,像一叶小舟,故称船鞋。
浪花船头鞋
雷山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阿妈就为她们精心制作数对船头鞋,又称“元宝鞋”或“云纹鞋”、“浪花鞋”。这种鞋像一只小游船,前高后平,多以绿色作底,少有红色,鞋跟与鞋头为浪花纹,有如一只装饰非凡的微缩彩船,像在碧绿的波浪里游弋。
鸡冠船鞋
鸡冠船鞋是在麻线扎布底船鞋的基础上,在鞋前脚趾布顶上方缀织鸡冠而得名,有的也称为鼻梁鞋或老人鞋。老人鞋,因多系老妪平时穿着,死后亦用作寿鞋安葬而得名。有的无脚后跟护邦,鞋口缀几何形花边,鸡冠或鼻梁两侧有的织绣素白花,有的套上银饰。据传,从前先祖住在东方系河湖海地带,来往多用舟船。故老人穿着穿鞋,死后灵魂回归老家与祖宗团聚。 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湘西苗族男装以对襟和满襟为主,女装分为三种类型,松(桃)凤(凰)型、花(垣)保(靖)型、泸(溪)古(丈)型。具体区别可见图册。
围裙是湘西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腰,两种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是湘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至今仍十分讲究佩戴。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银帽(又称接龙帽),上有帽花、龙凤、关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装饰。
一种是在头帕前后有银帽沿装饰,上用银丝悬挂树叶、铃铛、果子、银花等多种银饰。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等,其中,轮圈似青藤缠树,象征爱情,多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
手饰多为银镯或铜镯,手指配有银质戒指。挂饰,如衣服上佩胸花、针筒、牙签、挖耳、长命锁、仙桃等。湘西苗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装饰配色艳丽等特征。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饰皆以青色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织土布为面料。
苗族女子服装除了青蓝色外,还以群青、湖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在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再镶以各种花辫及刺绣纹样,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
在苗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橙、黄、白、绿、紫等色被黛帕(苗语: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系为主。苗族服饰的刺绣是在衣服领口、袖口、裤脚边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蓝色、绿色布为底,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使人不由得想起漆器和漆画。也许是因为渊源于楚文化,苗绣有如在夜空中嵌缀起五颜六色的彩虹,那充满神秘意味的黑底,加上晕变的针法处理使平面的色彩变得更有层次。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苗族妇女以编织、刺绣、挑花、盘花等表现手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苗族服饰纹样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它作为女红技艺的显示,是苗族女性文化审美观念的集中和传承。从湘西苗族服饰纹样的造型特征看,大体可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拟形图案让人一目了然其所描绘对象的形象特征,以概括、简练、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经手工刺绣,造成一种既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
抽象几何纹样以点、线、面等几何因素将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变形,形成有规律的几何花边纹样,再经手工编织、十字挑绣,显得单纯素雅、朴实自然。从服饰纹样的母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取自大自然的题材,以日、月、星、辰和动、植物为主体;另一类是龙凤等神灵性动物题材,图案之中透露出其“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
湘西苗族妇女以她们的欣赏习惯和方式,将这些自然物象装饰得更富情趣,更具理想化。湘西苗族服饰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历史意识与乡土情结的一种传达,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大花苗族的服装主
要明显的有梯形方块图案,分布较多的在云南的彝良县,贵州威宁等地。贵州六盘水的水城县有两个大花苗族寨子,分别是石板沟大花苗族自然寨和冉家麻窝大花苗族寨。
这里都保留着很好的苗族服饰,比较传统。更特别的是大花苗族都是信仰基督教。是基督教改变了大花苗族的命运。所以他们都信仰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