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画的人物表情都不好看
㈠ 请高人鉴定古画一幅
此画虽看不太清楚,但也看出几个疑点,仅供参考:
一是仕女人物色彩过于鲜明,与古旧之背景不相称;
二是仕女人物面部表情绘制缺乏生动和传神,与唐氏真迹有很大差别;
三是不消说题字书法无法与唐寅真迹相比较,就是落款“庚辰八月吉日”也有不妥,如为唐寅落款,则一般应为“庚辰秋月吉日”,并不说明具体月份;
四是印章虽然看不清楚,但从钤印位置过于紧凑,印泥过于新鲜来看,绝非出自唐寅之手。
㈡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都不像真人
首先,中国人物画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于线条和气韵。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刚,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萨。而且细节度非常高,这点不亚于西方古典人物画。
一是因为中国画并不系统地运用透视术,整幅画面经常会有好几个灭点或者轴侧图像(家具大多是轴侧),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二是因为中国画对光影变化的表现是很主观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学客观地表现光感。画家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想象,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达空间远近或者光影变化。(这在山水画中很明显,并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笔人物、花鸟画中,为了表达细节,笔下的浓淡变化就更少了,这样就造成画中人物体积感很差,虽然细节到位了,但是没有真实感。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视和明暗对比时,西画人物和国画人物,其实都不算写实。
中国自宋朝画院,重视写实过一段,但宋朝之后文人画盛行,也断了工笔匠们的念想。大家都开始刷写意 + 摹古了。
欧洲自文艺复兴之后,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画派的人体构图和北方画派的细部勾勒都发展出来后,就制造出了足以乱真的 3D 效果。
但是,哪怕到了 19 世纪,透视和明暗技法已经普及,西画在构图方面依然不算写实(参考安格尔)。所以才会出现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长期斗争。
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国画还更写实些。
之后,欧洲人走了透视和细部,而中国画家走了写意的路数。
㈢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都长得不好看
这个话本身就比较片面了,这个本来个人的欣赏角度也不一样。世上古代很有名的美女也是不少的。可能只是他的知名度。要低一些。其实这个更好,当初的一个。舆论宣传渠道和能力有关。也和一些整容修饰拍摄的效果能力有关。
㈣ 为什么历史老照片里的人都很严肃,基本不笑
历史上的老照片儿人物表情基本都很严肃,这是因为我们获得照片儿的渠道是固定的,因为相关的出版商考虑到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人形象的问题,他们会故意放一些特别严肃的照片儿。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生活照。
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物理学家,他们本身都比较帅,只不过照片上显得特别怪异,看起来特别丑,而且长期不梳妆打扮,几乎是所有科学家的通病,因为他们只专心于自己研究的东西,对于个人形象这些东西不是特别的在乎,让人感到相当的奇怪。
㈤ 为什么很多古代人物画像都像是明朝或以后的人画的像古画上汉朝人的佩剑看起来都是明朝时候的样式了,不
课本里面的杜甫拉,李白拉,这些画像并不是当时的人物像流传下来的,而是解放后应国家要求,请一位人像画家创作的,譬如被大家玩坏的杜甫像实际上就是画家蒋兆和的古装自画像,而武将的明制装甲,则是解放后连环画确立的标准装束,庙堂之上的神将塑像,一个原因是无论神祇是出现在哪个朝代,可是形象的定格大都是在明朝被确定,由此,着装自然而然就是明朝样式,中国古代绘画意境从不流行写实,而是相对抽象,于是在描画人物时,都会艺术夸张处理,也就不存在当时流传的真实图像,明代工匠只能按自己的发挥来做,那就只能就近取材了;
㈥ 在台北故宫中,有幅画中的老虎表情为何会如此奇怪
绘画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尽管我们普通人不太懂,也能从好的画作里得到某种感悟。
东西方绘画风格迥异。中国注重写意,西方偏向写实。这是因为双方的文化思想体系不同,审美观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中国古人通过绘画寄托情感,融入了儒道思想,所以更讲究意境,而不在乎那种对景写实的真实感。西方绘画则深受基督教影响,力图展现外在的美,追求真实和细腻。
华岩作品
《蜂虎图》虽然画风清奇,仍不失为一幅佳作,所以被台北博物馆珍藏并不奇怪。至于华岩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什么意思,众说纷纭,难以搞清楚。
结语:用现代眼光来看,《蜂虎图》显得更为有趣,看到老虎的惊恐,让人发笑的同时,也会悟出一些道理:比如“一物降一物”。再则,世事无常,谁都有落魄的时候。
㈦ 古代的老照片里,为什么上面的名妓和嫔妃都那么丑
多数人看到清代的老照片时,都会觉得里面的人物大多不是很好看,甚至有几分恐怖。就连那些当时的名流在照片里看起来都是那么肃穆,甚至皇帝的嫔妃在如今看来似乎也尽如影视剧中那般漂亮,难道古代就没有符合当今审美的美女么,为什么古代老照片里的人物会这样呢,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古代照片的那些事儿。

㈧ 现代人物画与古代人物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绘画语言上有哪些进步或突出的地方
古今审美标准有很大差异,此是细节,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古代认为体态丰腴为美,所以古代画中女子较为丰满。如杨贵妃
当代则流行“骨感美”,所以画中女子多苗条。如大部分公众人物
另外还有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
古画多为舞蹈、劳动等具体行为,而现代画中多为傻傻的摆POSS。看杂志封面
就知道了
还有其它如人物表情差异、二维与三维间的差异、古今的绘画经验水平等等
没分不爱写了 我懒
㈨ 为什么古代人物画风脸都是圆的
笔触圆润,给人以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点符合中国古人所崇尚的温润谦和的精神。
而且流线型的线条也符合美学原理。
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审美,以鹅蛋脸为美。
而且中国人自古崇尚福相,古代像是什么“瘦骨嶙峋”“尖嘴猴腮”“骨瘦如柴”几乎都是贬义词,而“肤如凝脂”“骨肉均称”“天庭饱满”“领如蝤蛴”“臻首娥眉”才是审美标准。
这一点从各种古代戏剧与文学名着里就能看出来。
如迎春的: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宝钗的: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直观一点,如果把古画里的美人p成尖下巴,自有一种违和感。
㈩ 为什么古时候的画要把人画成眯眯眼,人物也都画得很难看,不美型,感觉很丑
是很丑啊,不仅人物画的丑,景色画的也不立体,甚至各个朝代画的东西,还有很大的不同。
说白了,古代的国画,更像是毕加索抽象画的鼻祖。
就说清明上河图,那上面的画,给你感觉它就是纯纯的二维,根本没有三维的既视感,整个清明上河图,全是一张脸的模子,比起西方画,连人家13世纪的画风都比不上。(愤青看到肯定要喷,呵呵)
人家的画,好歹还能记录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的画,完全扭曲到了一种程度,扭曲到考古学家很难根据画,来复原画主人原先的长相。
实际就是一帮画技烂成狗,却死活不愿意承认的人而已。
现在保留它,实际是为了文化保留,而且很多画,虽然画的人物奇丑无比,扭曲了历史事实,但具有历史意义,文化风格。
所以,有些丑的东西,应该摒弃的东西,就被留了下来,冠上了“文化”的头衔。
现在的国画,既视感很舒适,是因为现在的国画,实际已经不算是以前的国画了,融合了西方元素在里面,增强了视觉效果。
当然,这群画师打死都不会承认他们融合了西方元素在里面,如果你质疑,他们会喷死你。
国画,真要是算得上美的,就要算泼墨画了,不过泼墨画多用于景物,而非人物。
其次,对于花纹的构造以及设计,这点画师们历朝历代都很用心。
人物,就算了,你还不如去看考古学家根据头颅复原容貌,那才是真正的美。
其次,有些逗比,为了维护古代画,还故意说,西方那是写实画....
所以...
咱们听他们的狡辩吧,无所谓。
再看看你下面的这些回答,我真的很无语。
对了,清代的画师,也画的奇丑无比,但是故宫中还保存着一副由西方画师画的画,那真是画的很美。
至少说明一件事,古代人的审美,和现代的差距,是缓慢变化的,并没有楼下说的那么夸张。
其次,吕氏的复原图也很漂亮,更加说明,古代人的审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最大区别在于画师的技术问题,装束妆容问题,而非审美问题。
说白了,就是一个字!
烂!
烂到还不承认的地步!
烂到,要用千百语言去美化他们。
所以与其跟他们费口舌,倒不如去看看科考复原的画面,就知道古人的画技,有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