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中医都是脾胃不好
A. 中医养生重“脾胃”,原因是什么
中医经常讲到脾胃,也会有很多人通过一些保健的方法去养脾胃,可见脾胃的重要性,我们吃的大部分食物,都需要脾胃去进行运行,然后转换成气血和营养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脾胃是一个人体的免疫器官,它的功能有很多的作用,它就像身体里的指挥官,我们的整个胃肠道消化吸收系统,都是脾胃在起作用,所以胃肠道的相关疾病,比如说消化不良,胃糜烂等等疾病,都是要通过调理脾胃,来达到缓解和治疗的作用,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重脾胃,原因具体是哪一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在气血不足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疲惫,时间久了面色也会非常差,体内非常的湿热,情绪也会非常的差,睡眠质量也会下降,所以在养生过程中,把自己的脾胃保护好,是非常重要的。
B. 中医为什么强调要调理脾胃
其实上天是不太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先天精血遗传决定的。
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功能来弥补。
先天因素只是决定身体素质的条件之一,实际健康情况看的还是后天的调养。譬如一个桶,桶的大小决定了能装多少米,这是先天因素,但是实际桶里装多少米,看的就是后天的因素。
《黄帝内经》把人体患病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因素,例如四时天气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外邪侵袭;另一类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精神情志的变化或者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中,都会导致内伤。
现在的人不愁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吃得太好了,整天膏粱厚味鱼肉蟹虾;古代人过劳伤脾,现代人上下楼有电梯,出门汽车代步,久逸伤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脾胃差的由来。
人体自身小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及这个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协调。人体失去平衡,需要药物来让人体恢复正常,而药物也需要通过脾胃才能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如果脾胃虚弱,那么吃什么都没用。
人体对抗疾病,如同作战,后方要向前方输送各种军需物资,才能确保前方打胜仗。脾胃就是向全身各个器官输送各种各样营养物质的中坚力量,是保证身体其他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石。
C. 脾胃不好原因是什么
=脾虚是个中医名词,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中医专家指出,脾虚首先和饮食不节有关,吃饭没规律、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都可能导致脾虚。可以用中药调养,徳甫常胃葆茶一天喝两袋,1-2个周期就有改善,调理好后不易复发。此外,过多食用寒凉、生冷或是肥甘厚味、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腻的食物、甜食等),也都容易伤脾。因此,睡觉时爱流口水的成人,饮食上要有规律,要多吃健脾食物,如薏米、莲子、粳米、芡实、山药、扁豆、豇豆、胡萝卜、香菇、大枣、栗子,或是用陈皮泡水喝。
1、脾气虚的典型症状: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的典型症状: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许多人虽然从来都不熬夜,睡眠质量也很好,但是眼眶周围却常有黑眼圈,眼袋也越来越大
长期脾虚的症状与危害
3.中气下陷的典型症状: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的典型症状: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
D. 为什么中医都强调要调理脾胃
脾是我们身体中重要的淋巴器官,脾的功效很多,而且脾因为其含血量丰富,可以及时的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又被称之为“人体血库”,这么重要的器官,我们该如何保护呢?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从中医的角度上,养脾是怎样的。
中医认为,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湿为阴邪,耗伤脾阳。脾病多为两种:
一是脾湿过重,导致全身虚胖。湿气太重伤脾阳之气,脾气受损,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而滞留为水湿,湿久必浊,囤积为脂肪。
二是思伤脾,表现为人特别瘦。无论吃多少也长不胖,这就是中医讲的“胃强脾弱”,食物根本无法被吸收而堆积成垃圾,最终也会变成湿气,这时还要调动元气去化湿,更多地消耗人的能量。换言之,一个人体虚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机能失调、脾阳之气受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