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好为人师
①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如何理解呢
“好为人师”是孟子师道观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为人师”本是善举,用“好”字加以修饰,“好为人师”在伦理与价值观层面就会体现出一种需要加以否定的涵义。而在某些特殊情景中,“好为人师”也会被赋予些许积极或肯定的含义。比较而言,孟子对于“好为人师”,主要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其中两个关键词“患”与“好”,关乎整句话的价值导向。
第三、好为人师者:为名? 为利?——为何要“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所在
【说明:为名? 为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整个战国时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何要“好为人师”? 这是解决孟子为何会否定“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
② 为什么人讨厌好为人师的人
有的人讨厌好为人师的人,因为她们通常比较强势,让人接受的方式态度对方无法理解。
③ 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轻易评判别人。为什么会有产生这种感觉
因为轻易评判别人会让人反感,一个经常轻易评判别人的人,会给别人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一般品德好的人会在心里铭记这句话,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轻易评判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④ 好为人师怎么理解啊为什么有人说不好呢
孟子的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指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些人一看这句话,就批评孟子自相矛盾,自己,为人师表却又指责当老师的人,名实不副。难道是孟子忙中有错?不!这是因为那些人误会了孟子的说话,既欠深思,又欠熟虑。其实,孟子指的老师,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态---- 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处处教导别人。
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自信方能自强”不错!人必须有自信,但过份自信就会成了自大,而忘记了学习,忘记了谨慎,忘记了奋斗。“骄兵必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作为别人的老师,众人的模范,很多人都不自知地出了错,又不以为错,所以不能改正过来。例如一个有洁癖的人,就算满身污泥,心理上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乾净;一个学识高的人,就算本质只是沽名钓誉,也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胜高尚。有些人喜欢教导别人,自然处处留意别人的行事和为人,结果只看到别人的错处,不知道甚至不认为自己犯了错。
另一种人,为了顾全作为别人榜样的面子,即使出错也不承认,更莫道改过了!人若教导、改正别人,就会受人赞颂。但他们有多少人,却被虚荣心蒙蔽着,犯了错,不知改,更将宜相本末倒置。例如孔乙己的故事中,孔乙己偷书,却强称自己是窃书,是读书人的事,并不算偷。喜欢教导别人的人,总以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清高、优越,为了面子,可谓不惜一切。
自以为是教导别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也扭曲了别人的本性,成了所谓我“屈人从己”。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互相学习的精神去提醒别人,而不应一心为自己名声去严斥别人。
⑤ 为什么说不该好为人师
因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好为人师,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