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唐诗为什么叫法不一样

唐诗为什么叫法不一样

发布时间: 2022-05-13 22:06:04

㈠ 诗词的区别

诗词的区别
1.时间方面的差别。可能大家会觉得,诗词的时间差别在于,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宋朝,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诗的出现并不局限于唐朝,而词也不局限于宋朝,而唐诗和宋词最为出名,是因为诗是在唐代达到巅峰的,词则是到了宋代才发展起来。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就决定这两者之间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诗是比词出现得更早。

2.形式方面的差别。我们先来说一下诗,它的形式是固定的,每句都有固定的句式,大致分为三类,绝句、律诗和古体诗。这三类的区别就在于,绝句是全诗四句,律诗八句,其他数量的就是古体诗。但是词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他没有固定的句式,也不要求字数有多少,你可以一句三个字,也可以一句九个字,就像“江南忆”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是三个字和九个字。

3.名字的不同。我们都知道,每一首诗都有它固定的名字,并且在有了名字之后,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并且是唯一的一个名字。但是词就不是这样,词可以有自己的名字,也可以额外加上词牌名,就像“天净沙-秋思”,天净沙就是一个词牌名,秋思就是这首词的名字。而常见的词牌名也很多,比如“忆江南”、“蝶恋花”等等,都是比较出名的。

㈡ 在诗歌领域汉唐宋元等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流传着什么这种说法

根据各朝代诗歌的特点,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唐朝时期文学成就的最明显标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纪元,达到空前鼎盛。词是始于梁朝时期,形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所以被称为宋词。宋词与唐诗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绝。宋代着名的此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柳永等人,和唐诗一样宋词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其中苏轼为豪放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元曲是继唐宋诗词以后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形式更为灵活,元曲分为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杂剧是由歌曲,说白和舞蹈为一体的形式,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散曲是诗歌,分为套数和小令,代表作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㈢ 为什么不叫唐诗二首,叫古诗二首

哪2首诗
可能不全是唐代的
也有别的朝代的
所以叫古诗2首
祝你天天开心

㈣ 为什么唐诗与宋诗不同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常见形式为五绝七绝,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歌行体,排律等。它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华文学的广袤星空。但在唐末时期,社会动荡,唐王朝大厦将覆。当时的诗人都对时代不报什么希望,诗里充满了末世的凄凉情绪。在这种低婉哀伤的曲调中,唐诗也随唐王朝的覆灭黯然结束。而在唐诗肥沃的土壤中孕育和萌发了另一种新芽---词。
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因此词在唐代文献包括敦煌卷子中都称为曲或曲子,如《云谣杂集曲子》,《曲子长相思》等。直到五代时后蜀广正三年(940)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中,才出现“诗客曲子词五百首”的字样。
与唐诗相比: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
词绝大多数词调中的句式都是长短不齐,参差错落,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都有,这和唐诗主要是整齐划一的五七言句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诗句的长短差不多以七言为极限,八言句则自动分为四四,九言句又自然分为四五或五四。而词句的长短则突破了四五七言的限制,因为曲调的不同,词的一阕之中,可以从一字句到九字句应有尽有,而且交错使用,变化多端,这便产生了不同于整齐美的另外一种美,即错落变化的美。
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词的句法灵活多样。它除了每一句内部的结构变化多样外,不同的词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诗歌中,一般都是一句起句,一句对句,总的句数,则大多是偶数。
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
词韵可平可仄,还可平仄通韵。而诗的押韵,基本只有一个模式。
4.词的对仗多样
5.词的体式繁复

大概就是这样 还有不懂的我们可以再联系

㈤ 一直有唐诗三百首的说法,唐诗就只有三百首吗

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我国,《唐诗三百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是,你知道吗?《唐诗三百首》并不是只有三百首诗。

  • 《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作最多的诗人分别是


杜甫:39首

李白:33首

王维:29首

李商隐:24首

孟浩然:15首


诗友们,对于《唐诗三百首》,你的认识是不是又加深了一些呢?

㈥ 古诗可以按什么分类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着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诗仙李白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热点内容
为什么边背书边吃东西记得牢 发布:2025-05-16 14:53:48 浏览:716
我请人吃东西为什么他不想去 发布:2025-05-16 14:44:17 浏览:976
为什么手机打不开网站 发布:2025-05-16 14:41:17 浏览:543
甘肃农民戈壁滩种瓜为什么不好 发布:2025-05-16 14:41:10 浏览:628
眼睛下层为什么会发黑像黑眼圈 发布:2025-05-16 14:34:26 浏览:59
一岁两个月宝宝为什么晚上老是醒 发布:2025-05-16 14:34:15 浏览:44
摘袋后苹果色度不好为什么 发布:2025-05-16 14:34:14 浏览:406
冬至为什么还有时间 发布:2025-05-16 14:28:53 浏览:166
为什么苹果6静音了还有快门声 发布:2025-05-16 14:25:27 浏览:912
斗鱼为什么颜色 发布:2025-05-16 14:13:58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