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宜好货 » 范仲淹为什么晚年不好

范仲淹为什么晚年不好

发布时间: 2022-05-30 20:39:27

❶ 倾家荡产的范仲淹,他的所作所为有多么的伟大

有一个成语叫做断齑画粥,这说的是范仲淹年少之时家中穷苦,每天范仲淹都会煮上两升小米粥,等到凝固时将其分割成为两块,这也就解决了早餐和晚餐。而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范仲淹的一种习惯,范仲淹从未叫苦,在《宋史》之中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读书困了则用冷水洗脸,饿了则是以粥为食,只有理解了范仲淹早年的这种贫苦之后,才能理解范仲淹之后的所作所为。


范氏义庄

虽然范仲淹所开创的范氏义庄受到时代的局限,仅限于宗族之间的维护,这也使得后人对其用心猜测,认为这不过是士大夫维系宗族的一种手段。但范仲淹所产生的影响却是积极的,不但是让义庄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历史,为历史贡献了一个有一个的人才,而且作为古代社会的一个单元,宗族的维系和维护,引起了当时很多士大夫的效仿,有了这一点也就无外乎是只为族人考虑还是为百姓考虑了,当义庄越来越普遍时,自然也就惠及所有的百姓。所以范仲淹的范氏义庄就好像是第一个火苗,他点燃了古人所能做到的善举,点燃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❷ 范仲淹的经历说明贪不贪看“三观”

这是在中纪委网站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昨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发布了《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 千载廉俭家风》,微信公号同日推荐了《一生“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是如何教育族人的》。范仲淹的经历给人深刻的启示:贪不贪,不看出身看“三观”。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说,贫寒出身的干部容易变贪官。理由是他们小时候吃苦、缺钱,深知物质匮乏之痛,一旦有权,就会敛财,即使知道有风险,也会为了钱不顾一切。
这种观点已遭批驳。事实上,从范仲淹的经历来看,一个人,是清官良吏,还是贪官污吏,不是出身的问题,而是“三观”的问题。
范仲淹出身极其贫困,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他知道身世后,离开母亲出去苦读,苦到什么程度?他在冬天煮一锅粥,冻住之后,划成四块,每餐吃两块。《宋史·范仲淹列传》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可谓吃了苦中苦,最终也成了人上人。
没有人否认,范仲淹是个流芳千古的好官,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后人论宋朝人物,甚至“以范仲淹为第一”。范仲淹是做人做事做官的范本:比如他创新的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比如他坚持说真话的勇气,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还特地作文《灵乌赋》力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他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又如他擅长发现、培养、推荐人才,一代名将狄青、一代名相富弼、一代大儒张载等杰出人物,均受过他的知遇之恩。
范仲淹出身穷苦,当了大官,却从未理直气壮地要给自己、给家人什么补偿,他对物质的要求很低,要求家人也这样,一心只为国家、百姓着想。他对“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处理,为后世景仰。史载,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宋史·范仲淹列传》上是这么说的:“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这段话发人深思。同样是苦出身,物质不再匮乏之后,有人选择花天酒地,美其名曰享受人生,给自己补偿,不让孩子再吃自己当年的苦;也有人像范仲淹一样,苦难的过去,成为今天俭朴的理由,而自己的一切奋斗,是让更多人而不只是自己的家人,能够生活得好一些,诚如欧阳修所言:范仲淹“每以天下为己任”。也只有像他这样无私的人,去世的时候,才会让大家都感到悲伤,甚至“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
范仲淹是个言行如一的人,他留下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事实上也是这么践行的,不仅自己这样,后人也这样。
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纯仁后来做到了宰相,《宋史》评价说:“纯仁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关注民生始终如一,继承了父亲的品质。曾有亲友来请教为人之道,范纯仁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意思是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亲友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便将这两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范仲淹有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四个儿子皆德才兼备,当了朝廷重臣,口碑极好,除纯祐因病早逝外,其他三个儿子均高寿以终,范仲淹曾评价说:纯仁得其志,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范仲淹至晚年“田园未立”,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又怎么是金钱能够衡量?
古语云“富不过三代”,范氏家族却创造了中国的一个家族传承奇迹,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辈出,家风纯良,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洪福大德的人家并不多。
有一个故事说,范仲淹回到苏州后,买了一块地皮,准备自己盖房屋。盖房之前,请风水先生看了。风水先生看后高兴地说,这块地风水很好,在这块地皮上盖了房子的人家,今后世代都会出大官。范仲淹听后表示:如果真是这样,好处不能让范家一家独得。于是,他把这块地皮捐出来,造了一座学堂。
范仲淹临终时,《遗表》一个字也没提私事,空着手来,空看手去,但他依然活着,范氏后人承继先贤泽被后世,是他不朽的生命!(关山远)

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期间为何却连续三次被贬

范仲淹先后三次被贬谪,主要原因是他为人刚正不阿,屡次谏言,不仅惹怒太后和皇帝,还得罪当朝权贵,导致他的仕途如此坎坷。

1.第一次惹怒太后而被贬谪

宋仁宗想表达自己的孝心,计划在会庆殿给太后祝寿,并让百官朝拜太后。范仲淹认为皇帝这种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于是上疏谏言仁宗放弃此事。这份奏疏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就又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本来因为祝寿的事情,太后已经很不高兴了,这下完全把太后惹怒了,范仲淹直接就被贬谪出京。范冲淹敢于说出其他朝臣不敢说的话,惹怒了太后,所以被贬了。

经过三次光荣的贬谪,范冲淹声名远扬,也有人劝他少管闲事、少说话,但他就是那种性格和脾气,宁鸣而死。

❹ 范仲淹幼时的情况对他后来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影响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着作着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都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的任务,努力辛苦地读书,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困倦,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别人说他的坏话使他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自己朗诵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昏怠:昏沉困倦
辄:于是,就
沃:浇,这里当“洗”讲
啖:吃
谗:说人坏话
[编辑本段]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音:dàn 义:吃)粥而读
②辄( 音:zhé 义:往往,总是)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受贬
⑤由参知政事谪(音:zhé义:降职)守邓州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年少家贫却拥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范仲淹少有大志,生活困苦。
第二:做官后因受人诽谤而遭贬
第三:为官清廉,不改少时志向。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
7.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❺ 关于范仲淹的问题

、“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忧患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为人们所熟悉的《岳阳楼记》中的名言,正是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的自我真实写照。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而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之心,早在少年时代便已形成。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中写道:“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7]此外,欧阳修在景佑元年,当得知范仲淹知苏州时,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其中就有这样的话:“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38]欧阳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称为“有忧天下之心者”,可见,他对范仲淹这一点相当熟悉,所以他在范仲淹神道碑中写范仲淹少有忧患之心,当是言之有据。

范仲淹少年时期,曾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了两种职业,两条生活道路。一是做良相,一是做良医。宋人赵善璙的《自警篇》卷8记载: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他日,有人谓公曰:“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医之技,君何愿焉,乃无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生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范仲淹的两种人生设想,一是救世,一是救民,都是以忧国忧民为出发点的。在范仲淹入仕后,这种忧国忧民意识,变得更为强烈。天圣五年时,他仅是一名大理寺丞这样的小官,在母亲去世服丧期间,他由一己之忧,而推及天下之忧,在强烈的忧患意识的驱使之下,写下了近万言的《上执政书》[39]。针对当时各个领域中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他在述说上书的理由时说:“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做地方官,他说:“忧国忧民,此其职也。”[40]为边帅,他在因擅复西夏赵元昊书而被冤枉地降职时说:“既去职任,而尚怀国家之忧。犹卞生献璧,不知其止,足虽可刖,而璧犹自贵。”[41]在朝为谏官,范仲淹奉命视察江淮灾区,将灾民用以充饥的野草拿回一把,带给皇帝,“请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42]。他还称赞灾区的地方官吴遵路的救灾事迹。后来,当吴遵路去世时,范仲淹专门写了祭文,满怀深情地说吴遵路“忧国忧民,早衰而死”[43]。看来,范仲淹并不是不知道忧国忧民会耗心损神,但他始终未改初衷。由于背负着忧患之心,范仲淹一生活得很沉重,很少有欢快轻松的时候。甚至在同朋友一道饮酒时,范仲淹也会联想到黎民百姓,“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44]。

宦海沉浮,也曾使范仲淹产生过急流勇退的念头。但这种很快就被他那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所遏止,想到的是:“鹏鹪共适逍遥理,谁复人间问不平?”[45]

由上述可见,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是一种明确的自觉意识。因而,也就相当强烈而执着,“如卞生献玉,不知其止,足虽可刖,而璧犹自贵”。这种执着的忧国忧民意识,正是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延伸。相反,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毫无责任感的人,只会局于自私而可怜的一己之悲欢,绝不可能产生出如此高尚的忧天下之心。

那么,范仲淹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想起码有这样几个因素。

从客观上看,第一,宋王朝“以士大夫治天下”的社会政治环境,造就了范仲淹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因而,他一言一行,处处从民生疾苦与国家安危着想。第二,到范仲淹入从仕的时代,大宋王朝已建立了八十余年。这架巨大的车子,已开始从峰巅向谷底滑落,各种危机已经萌发。用范仲淹的话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46]。这种政治现实,也不能不使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范仲淹忧患意识增强。

从主观上看,第一,范仲淹在入仕之前,身处底层,对民间疾苦和地方上贪官污吏、各类横豪对百姓的欺压深有了解。他说:“臣出处穷困,忧思深远,民之疾苦,物之情伪,臣粗知之。”[47]因此,他在少年时代选定良相与良医作为将来的职业时,便已立志救世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形成了深重的忧国忧民意识。第二,儒学积极入世与重民思想的长期陶铸,使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树立得相当牢固。既以天下为己任,必然会有忧天下之心。范仲淹说过他的忧患意识是推求“古仁人之心”的结果。范仲淹很推崇唐代韩愈的文学成就,倡导北宋的古文运动。[48]他的思想也受韩愈这样的一代大儒影响很深。范仲淹心忧天下,冒死上言,也援引韩愈为楷模。他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说:“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由是时政得失,或尝言之。”总之,“以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环境,危机日重的社会问题,古代仁人志士的风范所及,这诸多因素,铸成了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

或许,在今天一些人的眼里,范仲淹活得很累。的确,他是活得很累。但一个人或者是一批人,特别是那些为官为吏从事公务的人活得很累的话,或许就可能换来更多的本来就活得很累的人的轻松。

❻ 范仲淹最后安享晚年的地方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途中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世称范文正公。

❼ 晚年的范仲淹为何如此愁苦

知天命后,发现自己后人有个叫范文程的。肠子都悔青了。

❽ 范中淹老年时才得到朝廷重用吗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范仲淹半身像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3]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4] 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5]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6]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7-8]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9] [10] [11]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12]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13]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14]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15] [16-17]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18-19]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
范公堤
销。[20-22]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23-24]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25]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26] 时晏殊为
商丘应天府书院
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27] 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涣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28]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29-30]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31]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32-33]
秉公直言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34]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35-36]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37-39]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40-41]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42-43]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44-45]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46] ,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47-48]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49]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50]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51-52]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53-54]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55]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56]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57]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58-59]
伏阁请对
范希文像[60]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61] ,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62]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63]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64-65]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为睦州知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66-67] 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68]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69] 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70]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71]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72]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73-74]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75]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76]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77]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78] ,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79] ,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80]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81-82]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83]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84]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85-86]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87-89]
范仲淹戍边西北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90] ,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91-92]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93] 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94]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95] [96] 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97-98] ;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99-100]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101-102]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103-104] 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105] [106-107]
庆历新政
主词条:庆历新政
范仲淹江苏吴县石刻像[108]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109]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110] ,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111-112]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113-114]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115]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116]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117]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118-119]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120] 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121]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知邓州。[122] 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123-124]
高风亮节
范仲淹版画像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125]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126]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127-128]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129-130]
皇祐三年(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因冬寒病重,求为颍州。[131]
皇祐四年(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132]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133]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134]

❾ 范仲淹晚年裸捐,创立范氏义庄,慈善事业为何最终一直做到清末

因为范仲淹小时候受了很多的苦,知道食不饱腹,无依无靠的感受,于是他有能力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义庄,还定下了规定,让他的族人世世代代都按照他的意愿继续慈善事业。所以他的慈善事业一直做到期末,就是靠着范仲淹和他的族人。所以他的慈善事业一直做到清末,就是靠着范仲淹和他的族人。


范仲淹的行为,表现出了自己精神上面的追求和自己乐于助人的性格得到了很多人很好的评价,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子子孙孙又继续的增加条款,有有能力的人不断的捐赠,使范式义庄持续的延续下去。

❿ 范仲淹怎么死的,墓在那。

范仲淹是在去颍州上任的路上因为生病死的,范仲淹的墓在河南省洛阳市尹樊里县的万安山下面。

范仲淹于989年的八月二日在苏州的吴县出生,在1015年范仲淹进京赶考并且高中,曾经先后担任过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和苏州知州等职位,因为范仲淹在做官的时候经常直言进谏,所以多次遭到贬官。

1043年的时候范仲淹发起了庆历新政因为新政失败,被贬出京,在1052年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那时候范仲淹已经患病,但是仍然坚持带病去上任,在上任的路途中病死在了徐州,随后被埋葬在河南省洛阳市尹樊里县的万安山下。

(10)范仲淹为什么晚年不好扩展阅读: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离世,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可就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显贵,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半点财产,甚至死后连一所像样的居所也没有。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风波,但唯一一点就是能受得了贫穷,才能免于灾祸。

范氏家族中除了范仲淹,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了。《宋史》对范纯仁的评价很高:品行宽厚不责怪别人,自称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都做了善事。

于是,在民间范纯仁便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宰相是他的官职,而布衣之说则是因为他清廉节俭的作风。

热点内容
为什么轻薄笔记本电脑这么贵 发布:2025-05-25 11:39:42 浏览:36
联通校园网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25 11:39:12 浏览:296
川贝和川贝粉用量为什么不一样 发布:2025-05-25 11:31:02 浏览:243
为什么脸到了晚上会很白 发布:2025-05-25 11:21:52 浏览:817
做鼻中隔偏曲手术为什么眼睛胀疼 发布:2025-05-25 11:21:18 浏览:910
运动完为什么特别想吃东西 发布:2025-05-25 11:21:16 浏览:385
威廉为什么要扔自己的孩子 发布:2025-05-25 11:17:19 浏览:216
姓吴为什么不好取名 发布:2025-05-25 10:38:50 浏览:844
秋叶颜色为什么不同 发布:2025-05-25 10:38:01 浏览:152
黑白直播为什么手机加载不出来 发布:2025-05-25 10:34:51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