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铢钱流通不好
① 古代货币三铢出自哪个朝代
三铢钱出自西汉,汉代铜币名,是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
三铢钱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停铸。钱径为23毫米,厚1.5毫米,重2.5克,三铢钱“铢”字的“金”旁,上呈三角形,下是王字直笔到底为一横,与五铢钱的铢字笔画形体截然不同,背平无轮廓。钱币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干坤,所用材料为铜。
《史记·平准书》:“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汉书·食货志下》:“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
(1)为什么三铢钱流通不好扩展阅读:
“三铢钱”是西汉武帝第一次直接以“铢”重入钱文的方孔圆钱的一次大变革,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却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但由于史籍上对三铢钱始铸时间的表述相隔21年,导致近年来在钱币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
三铢钱自建元元年始铸后,由于其钱轻,很容易造成“盗铸”。且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为准备对匈奴的战争,所铸“半两”重四铢,实际减重后又称“三分钱”,从三铢钱铸行仅四年左右,出土及传世很少,得知它所承担的社会流通功能有限。
② 三铢钱的历史背景
汉武帝刘彻于元狩四年冬(公元前119年)下令废止了四铢半刃钱,更铸“三铢钱”,由于多年来频繁地发动战争,穷兵黩武,国库空虚,想通过更换货币的办法来缓解当时出现的财政危机,但因地方私铸泛滥,劣币大量充斥市场,造成货币混乱的局面,并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春三月,汉武帝果断决策,废行三铢钱,把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铸五铢钱,史称“元狩五铢”,它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直被沿用了七百多年,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而三铢钱仅仅铸行了几个月,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
三铢钱在从半两钱制向五铢钱制演变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是怎样的对西汉的财政有何影响
西汉初期的币制是异常混乱的,至汉景帝时,西汉曾4次在“允民自铸钱”与“禁民自铸钱”之间来回徘徊,可谓是反反复复,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以说西汉能在汉宣帝一朝步入极盛,并最终成为“强汉”,这跟汉武帝所推行的币制改革是“脱不了干系”的。
④ 关于汉武帝时期的三铢钱,武帝半两,武帝五铢,求解答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建元元年铸三铢钱,钱文“三铢”。建元五年铸三分钱,钱文“半两”,比三铢钱重。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五铢钱,钱文“五铢”,史称“元狩五铢”,又称“武帝五铢”,是中国最早的五铢钱。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铸赤仄五铢,钱文“五铢”,钱郭赤铜。元鼎四年铸上林三官钱,钱文“五铢”,铸造精良。
元鼎四年前铸@币混@乱,官铸(郡国大王)、私@铸、盗@铸,劣小轻薄。铸劣钱牟大利,物价飞@腾,米石万钱,百姓苦不堪言,政@局不@稳。元鼎四年,武帝令废止以前各钱,天下非三官(即均输、钟官、办铜三官)钱不得流通,并以刑罚禁止私@铸@钱、铸铁器、煮盐,“罪当死者数十万”。而后又招歇业的盐铁商做盐铁官,换取他们的合作,从而盐铁官@营成为定制,使汉朝的铸钱权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⑤ 三铢钱是哪一个朝代,有无价值
三铢钱,汉代铜币名。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史记·平准书》:“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汉书·食货志下》:“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
汉代的,后来被五铢钱所取代,也是有一定价值的,毕竟是汉朝的,望采纳。
⑥ 汉武帝经济上实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他汉武帝的是统一的,那个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收回了,就是那个诸侯的造币权,鼻塞鼻血收归国有。
⑦ 汉代的三铢钱改五铢钱是不是应对通货紧缩的方式,通过国家发行货币缓解财政
不是,是为了保证货币的正常流通,因为三铢钱太轻了,容易造假,所以改铸五铢钱
⑧ 汉代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一次改革
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铢钱。《汉书·武帝纪》师古注曰:“新坏四铢钱造此钱也,重如其文。见食货志。”这次改革使铜铸币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这一措施,第一次改变了“半两”这一相沿下来的货币单位名称。
第二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后,因为其时三铢钱与四铢重的半两等价流通,再加上盗铸盛行,故三铢未能坚持流通。因此,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史载:“有司一言曰:’今半两钱,法重四两‘“。这与文帝四铢钱不同的地方是它铸有外郭,故被钱币学家称为“武帝半两”。
第三次改革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又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为了抑制盗铸,汉武帝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此次改革是汉武帝历次币制改革中动作较大的一次。在第三次改革前,由于汉武帝内兴功利,外事四夷,连年征伐,开拓疆土,国家财政空前膨胀,很快便耗尽了文景时期积累的社会财富,造成“县官大空”。在这个背景下汉武帝开始了第三次货币改革。
《史记·平准书》载,“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闲盗铸钱,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裏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则逺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縁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即皮币的实行,主要是为王侯宗室朝觐聘享之用,使他们向中央政府的纳贡不受劣钱影响。
币制改革的汉五铢
由于少府多银锡,“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荖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白金三品币值介于三铢与黄金之间,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比过去更加复杂的货币体系。中央政府通过手中积累的此前并非货币的银锡,定以高价,即可借机剥夺大商人的财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汉武帝还“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这是继第一次改革后,再次试图以三铢代替半两的举措。
可见,汉武帝这次币制改革内容主要是:一,销半两钱铸半两钱;二,发行大额虚币皮币与白金。而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
⑨ 三铢钱的介绍
三铢钱,汉代铜币名。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铸。《史记·平准书》:“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汉书·食货志下》:“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
⑩ 三铢钱有收藏价值吗 三铢钱现在值多少钱
3元左右. (相关资料) 西汉五铢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如下: 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三官钱形制及“朱”字头方折的特点,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铢是西汉五铢钱中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洛阳烧沟和洛阳西郊先后发掘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铸币,上林三官五铢在两处汉墓中都有出土。 钱币业务由三官署统一办理,有许多好处:第一、使钱币标准化,规律化;第二、提高铸钱技术水准;第三、增加了生产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铸;第五、容易控制发行。 三官钱初期重量超过五铢,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铸钱技术采用铜范法,铸出的钱币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绝对合乎标准,铸出的钱边缘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齐,故有“赤仄钱”之称。新钱铸成后,政府用以收兑郡国钱,一枚兑劣钱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钱已经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国钱永不许流通。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可能是炉别的标志。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毫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厘米,穿宽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厘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着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帝初铸五铢时“周郭其质”,以防止奸民从钱背面磨铜取熔。可是西汉后期竟出现另一种磨边的剪轮五铢,是一种用普通五铢钱经磨鑢加工而减重的钱币。实际上这种五铢叫磨边五铢最为贴切。 西汉后期成帝、哀帝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灾荒相继,币制也随之混乱,剪轮五铢就势此时开始出现的。 剪轮五铢是币制混乱时代的产物,洛阳烧沟及洛阳西部发掘的西汉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陕西省咸阳市土原下发现金质五铢一枚,钱直径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较背部稍宽,面穿方正,上有横画。“五铢”二字小篆阳文工整,“五”字交叉处弯曲,上下两横较长,“铢”字的“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三角形,制作精美,色泽金黄,诚为罕见的稀世珍品。 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