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物指南 » 阿特曼为什么找不到

阿特曼为什么找不到

发布时间: 2022-08-11 15:32:49

A. 盘古开天辟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但是这个传说到底是怎么来的,由于时间太过久远,我们也无从考证。那么历史上真的有盘古这位大神吗?如果没有,这个传说为什么会一直流传到今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究一下,盘古开天辟地的那些传说。

前1500-前1000年间《梨俱吠陀》中创世神灵“阿特曼”创造了原人“普鲁萨”(或译布卢沙),普鲁萨被肢解献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普鲁萨神话或通过佛教转述入华。

盘古是天地初开后第一个巨人,其体形随着天地扩张而膨胀,死后肢体分解,变成世间万物。盘古斧是上古大神盘古用来开辟天地的斧头,传说这个斧头乃是上古时期流传的十方神器之一,拥有着谁与争锋的霸气,锋利无比能够劈开世间的任何东西,而且当这个斧头落到拥有极高的法力的人的手中的时候,发挥出的威力更是强大的让人无法想象。

B. 真正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真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找到的,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爱,你是一个无比幸运的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那种感受可以说比给你几个亿现金还要兴奋,比给你买多少名牌包包都要开心,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感觉会让你整个世界充满阳光。

我媳妇是我同学介绍的,我媳妇是外地的,在我的城市上学,一开始我媳妇看不上我。不冷不热的聊了几次。但是我看上她了,我这人不愿意墨迹,就是冲着结婚去的。跟她讲明后,她依然不同意,她要去北京工作,工作都已经找好了,比石家庄发展要好。她的闺女告诉我这一个消息,但没有说几点的车,我在火车站等了一个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还给碰见她了,我背上她的书包就走,我说哪也不许去。她也没说啥就跟着我又回去了,我把她送到她的住处,早上八点多,我说你先休息吧,明天我带你去玩,他说行。他说行的时候我感觉这事儿就成了,第二天我一早就找她去了。去园博园转了半天。转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我就强行吻了她。她后来也没反抗,后来就同居了,再后来就商量结婚买房具体细节。现在结婚七年了。呵呵,当时我同学都劝我,不行就算咯,我他妈就不服了,必须搞到手。现在很好,孩子都好几岁了。每次说起这个事儿,我都很自豪。比起现在天价彩礼,当时结婚真的没怎么花钱。我媳妇每次说起这事儿来都说我这辈子做的最爷们的一次决定

C. 波兰导演

特立独行是艺术家的本性,却也是有效的成名登龙术。
法国坎城传来消息说,波兰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因为不满记者发问内容,根本不关心电影的本质,所以毅然结束记者会,离开了现场,这段小火花,让我想起了名导演阿特曼的精彩作品《云裳 风暴(Prêt-à-Porter)》

先谈波兰斯基的新闻事件。

五月二十日的坎城影展上,为了庆祝坎城六十周年生日,主办单位邀请全球三十五位导演以《我的电影(Chacun son Cinema/To Each His Own Cinema)》为题,各自拍摄了一段自己对电影人生的看法的短片,并且邀集了拍片导演一起参加记者会。

波兰斯基所拍的短片是以电影中的性爱为主题,但是会场上没有记者问到他的拍片重点,问的都是有关:“拍一部‘短’片,要花多少时间?”和“为什么阿拉伯世界的电影产量不能增加?”或者“数位化时代的电影前景”等相当空洞的问题,甚至当记者问到唯一的女导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时,也只关心她:“身为在座的唯一女导演,你有什么感想?”

已经枯坐了快一小时的波兰斯基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抢过麦克风就开始骂记者说:“有机会能一次见到这麼多重要的导演是很难得的机会,可是你们老问这些空洞没营养的问题真是可耻,我真的认为你们都是被电脑给带坏的,你们根本不关心电影银幕上的东西,你们甚至不写作,只是把事情传进电脑而已。(与其浪费时间开这种记者会,)不如好好去吃顿中餐!”话才说完,他就走出了记者会场。

外电上冷冷地加了一句注解:“其他的导演都没有跟着他走出记者会。”

多数的外电都漏了一个重点,波兰斯基抢着发言前,记者会主持人已经宣布:“我们还有最后两分钟。”枯坐一小时没人发问,再问也没有侃侃而谈的机会,波兰斯基的惊人告别之姿,却可以抢走在座所有导演的风采,确实是很聪明,也很狠的一记“成名术”,果然,所有的媒体都因为在记者会上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报导他的“出走记”。

特立独行,永远是最能吸聚外界目光的终南捷径,波兰斯基是深得个中三味的,但是我也同样同意他对记者的指责。

好不容易跑个坎城影展,面对顶尖的电影创作者,记者要如何来跟这些名人对话呢?“少一点电影,多一点名人,多一点花絮…”许多记者接到的采访指令都是如此,有的记者是开心的,因为写花絮不要事前准备,只要能白描得活灵活现就够了,面对国际大师要花上多少力气,才能挤出一两个重量级问题,辛苦问到了精彩的问答,传回报社却被当成废物,丢弃一旁,何苦呢?还不如就把目光放在张曼玉的胸前,写写她穿帮的胸贴来得容易上报,而且“可看性高”!

这是坎城影展大打名人牌的必然结果吗?还是媒体自甘下流的必然发展?我站在严苛的角度来审视记者的表现,就会想起电影《云裳风暴》中的女记者金.贝辛格(Kim Basinger)。

一头金发,身材婀娜的金.贝辛格在电影中饰演一位专门采访播报时尚展览的流行线记者,平常总是巧笑倩兮地盛装出席最新时尚发表会,往来皆名流,穿着尽名牌,总觉得自己好像也是上流社会的富贵族群,那一天,她去采访女星艾奴.爱美(Anouk Aimee)扮演的名时尚设计师 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发表会时,赫然她所发表的新装,竟然是让模特儿全裸上台走秀,这是一场类似“国王的新衣”发表会,穿着争奇斗妍新衣与会的宾客全都呆住了。

这群模特儿身上没有半丝衣服,踩着平常的优雅脚步,轻松自在地全裸上台,身子是全裸的,但是那张人皮却好像是一袭最高贵的,明明看不见,却能勾勒起无限想象的新衣…平常都是拿起麦克风就能对时髦风尚如数家珍的金.贝辛格这下可糗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全裸发表会,她一时找不到词句来形容,只能反复地说:“这是场既创新又古老的发表会,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将古今溶而为一,适合世间男女及小孩…”越扯越离谱,越掰越不像话后,她终于把麦克风递交给助理Chiara Mastroianni,宣称自己做不下去了,要交棒了。

此时,Chiara却脸不红气不喘地接过麦克风就开始说:“着名服装设计师姬龙雪(GUY LAROCHE)在1968年五月时曾经宣布不再替女性设计衣服了,因为没有人真的懂得自己在穿什么了,今天,Simone Lowenthal交出了一张她从事服装设计的十年心得,她发表声明奉劝天下女性不要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是什么,而是要去想,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阿特曼在《云裳风暴》中不但消遣了巴黎时装衣,同时也调侃了记者。娱乐时尚业的记者往来皆名流,经常自己也跟着沾光,自觉满嘴名牌就已经身份不俗,忘了与时俱进,一遇到突发状况就不知所措了,波兰斯基坎城发飙固然带有作秀色彩,记者问不到重点却也是事实,重看《云裳风暴》,你就能体会大师随手出招必能有中的重量斤两了。

D. 奥特曼宇宙英雄代码是多少谁知道告诉我

阿特曼宇宙英雄的代码应该是找不到的。

E. 高分悬赏,谁能告诉我这两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第一部是《失踪疑云》,早年正大剧场播过的。
那女的不是警察,而是警长的老婆,还有一个牧师,对吗?
那男的是到美国洛基山上的一个小镇去滑雪的,他的真老婆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
可惜目前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资料。
大致剧情如下:
一天妻子驾车外出后失踪。男主角向小镇警长报案并通过各种方法都没有找到。一天男主角自外回家突然发现家里有一个女人自称就是他的妻子。而且对于家里的一切了如指掌。男主角找来警长希望证明这个女人是个骗子,可惜一切证据都证明这个女子就是男主角的新婚妻子。反之这个女人称男主角有精神类疾病,经常神智不清和陷入幻想。
为了证明自己,男主角开始调查女骗子。终于找到一个证人,教堂的牧师。于是男主角邀请警长再次到他家,让牧师与女骗子当面对质。不料牧师临场改口,称男主角确实有精神病。警长终于对男主角失去耐心和信任,大怒而去。警长离开后,牧师和女骗子联手将男主角制服并关在储藏室,并最终说出真相:原来牧师和女骗子是一伙的,目的是冒充男主角的妻子从而继承一笔可观的财产。
男主角通过一番搏斗逃出,赶往警署揭穿真相。可是又被女骗子和牧师抢先一步。男主角与女骗子、牧师在警长面前激烈的争论,在警长的言语刺激下,男主角终于一时激动,露出了谋杀妻子谋取遗产的马脚。
原来事情的真相是:男主角是一个赌徒,有一大笔欠债。为了还债,泡上一名富家女并闪电结婚。为了继承遗产,他一面在妻子的车上做手脚,利用雪天路滑制造车祸,使妻子的车坠入深渊;另一面报警宣称妻子失踪,逃脱嫌疑。其实警长在接到报案前已经找到了尸体,通过调查也认定男主角的谋杀嫌疑,可是没有证据。为此警长借帮男主角找妻子的便利条件布置了一个陷阱,让自己的妻子扮演女骗子,退休的前任警长扮演牧师,与自己合演一出“三簧”,诓骗男主角自己承认谋杀妻子的罪行。

第二部是《战栗空间》。

片 名: Panic Room
译 名: 战栗空间 | 房不胜防 | 恐怖的房间
导 演: ( 大卫·芬奇/戴维·芬奇 David Fincher )
主 演: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福雷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德怀特·尤肯姆 Dwight Yoakam) (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上 映: 2002年03月29日
剧情介绍:
梅格(朱迪·福斯特饰)是一位单亲妈妈,为了摆脱婚姻失败的阴影,她带着她唯一的女儿搬进纽约一处高级住宅区,在纽约的建筑物中几乎都有一间紧急避难室,梅格的新家也有一间机关重重的秘室,这是为了应付入室的强盗而设计的,房间内有充足的水、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还配备有一整套闭路监控系统,俨然就是一个完善的紧急避难所。
就在梅格搬入的第一天夜里,就遭遇厄运,三名抢匪闯入她的家中,临危不乱的梅格带着女儿紧急躲进秘室里。但这三名歹徒的目标并不是梅格的财物,而是藏在密室暗格内的一笔现金,于是躲进密室里的母女二人顿时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为求自保,梅格运用机智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和歹徒展开“猫捉老鼠”的游戏,进退两难之下,一场生死关头的周旋就此展开......

F. 佛教说: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但是佛教中阿赖耶识怎么被称为“我”呢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第一层“人的精神内没有“自我”,五蕴中也没有“自我””理解错了,不是“自我”,而是一个不依赖内外因而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我”是不存在的。
第二层“但是佛教中阿赖耶识怎么被称为“我”呢?”,唯识宗有句名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其中”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的另一个翻译名称,这句话里已经明确的说,阿赖耶识的道理非常深奥,我(释迦摩尼佛)对普通人不讲的,怕他们听不懂执着阿赖耶识就是自我。
第三层,”阿赖耶识是第九识,其中五蕴有是感觉器官造成的,这不自相矛盾吗?“类似的佛教专有名词很多,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下边”从许昌vvbn“讲得对呢,”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庵摩罗识才是第九识。五蕴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所以说五蕴本空。佛学讲无我,因为迷了,所以有我,而轮回六道,受苦不已。“,五蕴啊,是阿赖耶识变化出来的境界,感觉器官造成的还没有跳出色蕴的范围,五蕴分为 色、受、想、行、识,具体要讲的话,可能要八个小时左右能讲清楚就算有水平了,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五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的感觉还只在色蕴的范围以内,受蕴,既有身体感官传达信号的问题,又有心理分别喜好的问题,想蕴,就更加深密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思想,比思想这个词不知道深进去多少倍了,行蕴也不是指行为,简单说就像物理学的惯性一样,识蕴,拿现代心理学来说,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包括普通说的潜意识,还没有跳出第六意识的范围,而识蕴已经是第八意识的范围了。
蕴的意思是聚合,比如几个泡泡聚合在一起,看起来形状似乎是一个新的东西,比如人体也是一个个细胞聚合起来的,里边有个东西在思想,会思考,能感受痛苦和快乐,我们就给他取个名字叫”我“,实际上,一个不依靠内外因而单独存在的我,根本就找不到,只要几分钟吸不到氧气就死了,人还得依靠氧气存在,这就是无我,其实我们内心还深藏着一个灵魂,这个超越我们想象的佛性,就是佛教要认识的东西,也是把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彻底净化后展现出来的第九意识庵摩罗识,又叫白净识。

G. 诸法无我里的不无有为法和无为法,都否定了我。那没有永恒的灵魂,那么人又是以怎么样的形式轮回六道呢。

实我非有 假我非无 被称为“印中之印”的“诸法无我”,乃佛教三法印的核心,是贯彻佛家诸乘诸宗教理的命脉,为鉴别是否佛法的准衡。大乘佛学分诸法无我为人无我、法无我两层义蕴。人无我之“人”,梵文原为“补特伽罗”(Putgala),意译“数取趣”,指多番出生入死、往来于诸道的轮回主体——自我。执着实有这种东西,是生起诸多烦恼、导致生死苦果的总根子,也是孳生一切丑恶社会现象和人性阴暗面的渊薮。诸乘佛典,皆共同力说补特伽罗无我,破斥补特伽罗我见,旨在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自宰其心,自净其心,令生命升华,社会祥和。

补特伽罗无我的含义,《瑜伽师地论》卷四六解释说:“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意谓三界众生的存在(欲有、色有、无色有)并非即是真实自我,也不是离此存在别有个真实自我,质言之,即既无“即蕴我”,又无“离蕴我”。该论卷六五又把凡夫、外道的一切补特伽罗我见归纳为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皆不相应。”该论和其它经论中,对这四种我见有透辟的辨析驳斥。

五蕴非我

《瑜伽论》所举第一种我见:“计我即是诸蕴”,意谓认为个人的五蕴——色(物质、身体)、受(感受)、想(思想观念)、行(意志)、识(心识根本)——便是真实自我。这是常人与生俱来、无谁不有的见地,印度六师外道中的顺世派即张扬此见。佛经尤《阿含经》中所批判的我见,主要是指这一种。

世人无不确认有个自我,执我、爱我、维护我,一切思想、言行,无不以这个所认的自我为中心而运转,讲起话来口口声声“我(或老子、老娘等)如何如何”,做起事来始终以我为出发点:我怎么办?此事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脑子里思此念彼的念头,终归以“我”的肯定为基座。即便是考虑前生后世,乃至信佛学佛,也还是离不了“我”。思量“我前生是谁,死后到哪里去”,筹计“我要超出生死,要成佛度众生”,终归都是围绕着“我”这个轴心旋转。古语因而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计我、为我为人之天性。

然而,试问紧抱不放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以何为实体?答案大概无非是:某某人,男或女,年龄、体格、相貌特征、性格、才能、职业、头衔,……等等。由此而扩展到我所占有的东西:我的钱、住房、财物、妻子儿女、名誉、地位、作品等,佛学名为“我所”者。

一般人日常所体认的自我,乃至社会上大家公认而据以分别你我他的自我,大略如是而已。马赫《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显得相对恒久的,还有记忆、心情和感情同一个特殊物体(身体)联结而成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被称为自我。”他说的记忆属佛学五蕴中的想与识,心情、感情属受,身体属色;以这些东西的复合体为自我,正是佛学所说执五蕴为我。对这种个体人格、分别自他意义上的自我,佛学并不否认,而名为“俗我”(世俗意义上的我)、“假我”(借世俗习惯而说的我或藉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我)。佛学破斥的我见,是认此俗我、假我为出入轮回而不改故态的补特伽罗或真常不变的主宰者——阿特曼(atman)的见解。佛典中破斥这种我见为错谬、论证无我的理由,大略有三条: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真我。《佛说五蕴皆空经》云:

“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atman),哲学义蕴主要指“自作主宰”,自作主宰者当然是随心所欲皆能如愿,但五蕴却非如此。就拿这个血肉之躯(色身)来说吧,如果它是我,能自作主宰,便不应患我主观愿望并不想患的疾病,不应受我主观并不想受的苦,便应随我心意,我要它健康它就健康,我要我的面孔漂亮它就漂亮,我要我的身段苗条婀娜它就苗条婀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受、想、行、识四蕴,也莫不如是。受,常有我所不希望接受的苦、忧、愁、恼、焦急等。想,常有我所讨厌的邪思杂念,如不愿想起的怨家仇敌的面影,偏偏爱时而浮现,练气功修禅定要想象的境相,却偏偏要被杂念扰乱,难得明现。行若自主,便不应迁流不住,不应有意志薄弱之时。识若自主,便不应有与身心的矛盾。考察五蕴,一一皆非能自作主宰的自我。

二、五蕴皆悉无常故无我。无常变易,生灭不息,是世间现见一切事物共具的本性,五蕴无不如是。《杂阿含》第十二经载佛言: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

无常,有一期无常(阶段性的无常)、刹那无常二义。凡人肉身,莫不有死,死则腐烂变坏,不复存在。而且从生到死,一直处于变易中,按大的变化,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每一阶段,形貌差别显而易见。一个人幼年和中青年、老年的形貌之别,并不比两个相貌相肖的人之间的差异小。梁启超曾讲过:凭什么相信今天坐在讲台上讲学的这个梁启超,便是几十年前坐在他妈妈怀里吃奶的那个梁启超?《中论》论述道:若身体是不变的自我,有其自性,则婴儿应常如初生时大,不应有匐匍时、长大时乃至衰老时。没有哪一个阶段的身体形貌可以长住不变,这叫一期无常。若更深究,则色由因缘合集而成,身体是头目脑髓、四肢躯干、筋肉骨血等部分的组合,各部件由地(骨肉等)、水(血液等)、火(热量)、风(气、运动)“四大”元素集成,“四大”由“极微”(微观粒子)集成。从头目脑髓等部件到每个细胞,到地水火风,到极微,无不日日、时时、念念乃至刹那刹那皆在生灭变异,如《楞伽经》所言:“速灭如电”。这叫刹那无常。

至于受、想、行、识的无常,则更显而易见。心中念头此起彼灭,有如猿猴从这根树枝跳向那根树枝,躁动不已,没有一刻停息。若说乐的感受是我,则应常乐而无苦无忧;若说苦的感受是我,则应常苦而无乐。若说某个想法念头(想)是我,便不应再有其它想法念头。若说记忆是我,如西哲罗素所言:“昨天存在着一个其感情我还回忆得起来的人,那个人我把他当作是昨天的我。”那么人不记得四岁以前和熟睡时,四岁以前和熟睡时就该失去自我了?即成年、清醒时之所历,也非一一记忆无遗。记忆既非持续不断,即是无常,即非自我。《涅槃经》中曾说:“若以专念(记忆)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

人生在世,其五蕴虽然无常,但形貌、性格等毕竟变化较慢,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记忆的连锁作自我意识的基础。一旦身死命终,转生六道,不记宿世,便更显无常、非我了。今生的张三,转为来生的李四;此世的堂堂男子汉,转为彼世的少女娇娘;达官贵人转为乞丐,人作了牛马猪羊,其中究竟有哪个东西是不变的故我?婆罗门教典比喻轮回转世如人从这间房子迁居那间房子,那个出此入彼而不变的自我究竟是谁?无始以来,轮回六道,生死死生,不可胜数,究竟其中的哪一回、哪一生算我?若前世的张三是我,则不应转为今生的李四;若前世的娇娘是我,则何以变为今生的须眉丈夫?五蕴无常,其中哪里有个真常不死的自我或灵魂?既然无常,与人本性中常生的意欲相违,便会使人感到苦,排拒不掉这不愿有的苦,当然是无我了。这无常之苦,自古以来折磨着一代代人,即英雄豪杰、哲人志士,面对无常之苦的逼迫,也不免感叹嗟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百年万事转头空”。此类对无常之苦的抒发渲泄,可谓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可以看作佛法所示无常无我的真理触人心弦而起的自然振动。

三、因缘合集故无我。“我者自在义”(《清净道论》),自在,即不依赖任何条件的存在,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能自作主宰、常住不变。然观析我人生命,实际是依因缘而有,乃五蕴合集的生灭相续过程。“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依蕴而有众生之名。”(《杂阿含》第四一经)五蕴中,受、想、行合称“名”,名与色蕴合称“名色”,《杂阿含》第十二经说名色与识(蕴)互相依存,有如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竖立,随去其一,余二即倒。大乘论典中多说色与心为一缘起法,互相依存,不能相离。生命既是因缘和合,且各因缘亦互相依存,则非自在,非我。若说是我,那么究竟色(身)是我,抑或受、想、行、识是我?若色身是我,则应离心识而存活,然若离心识,色身即坏死。何况色身由头手躯干等组成,其中究竟头是我,抑手是我、足是我、躯干是我?若头是我,则砍下头颅,头应能活能思;若手是我,则砍下手来,手应会动会拿。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一一部分都不是我,合起来又岂能是我?至于受、想、行、识,皆依境缘而生,依身与根(感知器官)而有,若便是我,则应离根身境相而能知,心离身而独存,事实却非如此。五蕴和合的本身,便排除了有自在常一的我存在的任何余地。《圆觉经》说得好: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指示身心皆因缘假合,非实常自我,颇为精要。佛经中还有一个说明身非是我、常被引证的故事:说有一人因事远行,夜宿古庙,见一鬼扛一死人尸体来,后跟一鬼,与其相争尸应属谁,争执不决,请此人作证。此人答言应归先来的鬼,后来的鬼大怒,将他左臂一把拽下,先来的鬼马上从尸身上拽下左臂,给他补上,如是乃至头足身躯,全部皆换,二鬼乃共食拽下的身体而去。此人寻思:我今究竟是谁?有身无身?此身倒底是我非我?不能得解,心转迷闷,乃往问众僧。众僧答言:你从本以来,便从未有过自己固有不变的身体,不过是错误地执着有个身体是我而已。此人醒悟,出家修道,成阿罗汉。(《阿育王经》等)故事中的食尸鬼,当是比喻无常。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瑜伽论》所说第二种我见,虽不认五蕴为真实自我,即“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认为有一不同于五蕴的自我恒住身中。这也是常人往往具有的模糊感觉,婆罗门教《奥义书》所说住在身中心内有如明点的我,耆那教所说在身中随身大小卷舒不定的我,希腊哲学家所说住于脑中的理性灵魂,中国道教所说住于脑或心的三魂等,皆属此类。《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印度外道称住于身中的自我为“神”(神我),“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身;更有人言如麦,有言如豆,有言寸半,有言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死,此亦前出。”对神我(灵魂)有多种猜测,盖多据禅定中的主观体验而建立。提婆《百论·破神品》谓婆罗门教僧佉(数论)派立“神”为生命主宰,说神“常觉相,处中常住,不坏不败,摄受诸法。”当代哲学、人体科学者所设想的自我意识精神实体、意识体、灵魂等,与神我相近。

对种种蕴中有我论,《阿含经》、《大智度论》、《百论》、《瑜伽师地论》等都有辩驳。《瑜伽师地论》卷六五说:若有异蕴之我常住蕴中,请问此物是常还是无常?“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刹那刹那异起异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有至。又诸异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我是无常,岂能称为真正自我!何况这种我从身内、身外、内外之中间,都找不到它的踪影,不过是虚构而已。若此我是常,则应遍满一切,恒常觉知,无有遗忘,并于任何条件下都无生无灭、无苦无乐,这样便不应有现实的生老病死、轮回六道及遗忘、熟眠昏昧等事。僧佉派以“觉相”即能觉知的功能为神我,实则人的觉知,乃遇缘而生,须根、境、识三缘和合,由眼见色,由耳闻声,从鼻知香,从舌知味,从身生触,这些觉知实际上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乃念念生灭不住的因缘生法,岂能称得起自存不依他、真常不变的我?除了这生灭变迁的心理活动,从身中实在找不到一种自作主宰、常恒自在的我、神我。西哲罗素也见及于此,有言曰:“在思想、感觉和行动之外,并不存在着产生或感受所发生事物的心灵或灵魂这样一种纯实体。”(《人死而灵魂存在吗》)

《瑜伽论》所举第三种我见:“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意谓五蕴虽非是我、蕴中亦无有我,但在五蕴之外有一自我,此名“离蕴我”。持这种我见者,多属外道修禅定者,依其定中的某种体验而设立一种离蕴我。《大智度论》卷十二说,有坐禅人入地、水、火、风、空等十种“遍一切处”定,于定中不见有身心存在,唯见无边无尽的地或水、火、风、光明、虚空等,遂认所见境相为离蕴之实我。现在练气功有达如虚空境界者,便易认虚空或某种能量、场为真我。道教也有人之三魂在身外天神府第中之说。

对离蕴我,《瑜伽师地论》卷六批驳说:“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与我身不相应属,此不应理。”不属五蕴的外在之物,应不受世俗欲念的污染而恒常解脱,然事实并非这样。而且,这种东西既在身外,与自身无关,岂能作我人生命的主宰和轮回主体?若说不出所立离蕴我的性质相状,则这种我更属虚构,就像有人自称:“我知晓石女所生儿的头顶,系缚空中幻相的丝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何况说有个离蕴异蕴的自我,便已与自己身心为二,落入二元对立,成因缘生法,称不起常一自宰的实我。

《瑜伽论》所举第四种我见,称“非即蕴离蕴我”,乃部派佛教中的犊子部所立。意谓五蕴非我,蕴中、离蕴也非有我,但实有一非有为非无为,与五蕴非即非离的补特伽罗。佛说无我,只是否定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执之我,并非说绝对没有一个轮回主体实我。“非即蕴非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异部宗轮论述记》)对这种非即蕴非离蕴的不可言说的实我,《瑜伽师地论》也是不认可的,该论卷六五批判这种我见说:

“若计有我,一切蕴法不相应故,无有蕴者,此所计我,若无有蕴,便无有色;非身相应,亦非苦乐等受相应,亦非众多种种差别相应,亦非善、不善、无记思等相应,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别意相应。如是此我应无所依、无受、无想、无思虑等,亦无分别。是则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脱,无有染污。”

非即蕴非离蕴的神秘自我,既然非色非心,无所依存,与现前的身心没有关联,便应没有烦恼染污,不受生死,岂能成为轮回主体?众生若以此我为生命中枢,便应不经修行,自然解脱,然事实岂是如此?

总之,以理性观析自身时,不论从五蕴之内、五蕴之外,不即不离之中间,都找不到一个作为轮回主体、自作主宰的自我或灵魂、神我,生命现象的现实只是一个五蕴生灭相续的过程,此中“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处,余实我相了不可得。”(《瑜伽师地论》卷五五)众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和种种我见,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妄执,即此妄执本身,也以无我为自性。《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云:“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何以故?我执、我见亦从缘而起,生灭不住,无有实体,不能自作主宰故,本来无我、空无自性,只是随顺世俗假名我见我执而已。

假我、真我与轮回涅槃

诸法无我,虽不难以理性证实,但盛说无我,也难免引起诸多疑惑与诘难:自省其心,分明能感觉到有个恒作主人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以对“我”的肯定为基础。即佛经中,也分别你我他,如来说法,常自称我,释尊诞生,即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我与无我,岂非自相矛盾?而且,佛教一面盛说无我,一面又大讲轮回、业报,既然无我,谁在轮回?既然无我,则佛教教人行善得善报,究竟是谁受报?既然无我,则佛教追求入涅槃、成佛,究竟是谁入涅槃、谁成佛?即如净土宗劝人求生西方净土,既然无我,是谁往生?连个建立一切价值的基础主体自我都没有了,行善、修行、成佛、往生,又有何意义?此类疑问,不仅会由外道、不信佛的人提出,成为攻击佛教的理论缺口,也是佛教徒修学过程中可能要经历的疑雾之区。

实际上,只要坚持中道的原则,严格按缘起法则观析生命现象,种种关于假我实我、有我无我、轮回涅槃等的疑难,并不成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一个轮回主体实我。佛法无我论,本是实我非有与假我非无的辩证统一,这是依一缘起法则观察生命现象时所见的两面,两面同出一理,有如手心手背,同是一掌,不可割离。生命现象依缘而有的当体,便排除了常一自在的轮回主体实我的立足之地,然众生却误认为有个实我,为破此执,佛法力说无我。生命现象既依因缘而有,则必然遵循缘起法则,五蕴相续,业果相续,相续过程中有相似相续,此则必有主体人格、分别自他意义上的假我、俗我,你我他俨然分明,如来众生天壤有别。从随顺世俗认识惯例,肯定假我非无的角度,佛经亦说你我他,佛亦常常自称我,大谈六道轮回、善恶业报。若问既然无我,无作者无受者,那么谁在轮回?谁受业报?谁入涅槃?谁生净土?从随顺世俗说有假我的角度,可以说:是世人所认的假我在轮回、受报。尽管五蕴念念生灭,明日之身心已非今日之身心,然世人皆认从今日身心相续而生的明日身心为“我”,说我明日将去何处,将受何苦乐,作何事业等。佛法说轮回六道、造业受报、入涅槃、生净土,亦循此例。今生的张三虽非前世的李四,不记得前生,但实际从前生的李四相续而生,故可说李四转世为张三;李四造业张三受报,可说是自作自受。何况人死直接堕于地狱、饿鬼及行善生天者的多数,修道入涅槃、往生净土者,对生前的记忆不失,随顺世俗惯例而言,与人今日在此、明日往彼更无多大差别。

若从实质看,入涅槃、生净土,是从迷入觉,与众生执着假我、从迷入迷轮转六道,自有质的不同。涅槃,是由如实观无常无我的真实,息灭了自心所起的烦恼而证得的精神境界,烦恼虽灭,净心恒存。此涅槃净心,非同假我之无常、不自在、不能自作主宰、备受诸苦,而具常、乐、我、净等妙德,可谓真正能当得起“自在”义的真正自我,《涅槃》等大乘经因而称之为“大我”、“真我”。《涅槃经》云:“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又言:“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涅槃大我虽名为我,实际只是主体心与无我的真实完全相应的境界,乃无我与有我的统一,终以无我为其本质。《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说得明白:“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谓无我与有我并非矛盾,实际上是一回事。涅槃大我,实即三法印中涅槃寂静印的一种表诠。力说无我以破除众生对假我、妄我的执着,以期如实观修,证得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涅槃大我,是佛法无我论的宗旨所在。《涅槃经》甚至斥只见无我而不识大我的说法为不了义。

佛证得大涅槃故,虽然随顺世俗惯例,自称为我(这叫“随世流布我”)、如来,甚至自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并非如众生之执假为真、执真为无。《华严经·随好光明品》佛言:“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于我,不着我所。”所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既是随顺世俗说而不着的“随世流布我”,又可理解为佛所证得的涅槃大我,此我超出世间,绝待不二,故曰独尊。

为了更详悉地解释轮回、涅槃,大乘法相唯识学从心识分析及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论证诸法无我。法相唯识学将人我执分为分别、俱生两个层次。分别人我执唯起于第六意识的比量,因不正确的思维及接受不正确的见解而生。俱生人我执与生俱来、与六识的分别同时生起,起于第六意识的现量(直觉)及第七末那识。第七末那识在意识层下“恒审思量”,思量有一内自我,为产生我见、我爱、我执、我慢的源泉。末那识所思量的内自我,即其底层阿赖耶识的见分。末那识以阿赖耶见分为内自我的思量,恒审不断,即使人熟睡、住胎等无意识之时,也不曾停止。如果一定要设立一个轮回主体的话,那么这末那识恒审思量内自我,可谓贯通三世而不改其故态的补特伽罗。这样一来,末那、阿赖耶岂非有了灵魂、实我之嫌,与犊子部等所立轮回主体归于一流?回答是否定的:末那内向的恒审思量,不过是一种不如实的“非量”(错误考虑),是一种虚妄的主观意想。其所执为内在实我的阿赖耶识,只是一种心灵电脑的延续作用,也是一因缘和合生灭变异的过程,“恒转如瀑流”,并非常一自宰之实我。至于能思量的末那识,既然有所思量的对象,便已将自己置于能、所二元对立的钩锁关系中,成为因缘生法,称不起常一自宰的实我。末那、阿赖耶与神我及部派所立一味蕴等,自有颇大差别。法相唯识学设立末那、阿赖耶解析轮回涅槃,正是为更有力地论证诸法无我。《成唯识论》卷八总结无我有三义:“一无相无我,我相无故;二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三自性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说无我理所显示的,是诸法本有的自性。

大乘性宗从佛所证的净妙果德着眼,进一步统一生死与涅槃、无我与我、阿赖耶与如来藏,认为佛所证涅槃等功德非造作修为而致(造作修为则有堕于因缘生法及二元论之嫌),而是本来现成,潜藏于一切众生,谓之“如来藏”。从其为众生成佛之依据及可能性的角度,称为“佛性”;从能证的主体心的角度,称为“如来藏心”、“心真如”、“心实相”、“心性”、“真心”、“真性”、“本心”、“佛心”、“本觉”、“净菩提心”、“阿摩罗识”等。天台宗之一心三观、华严宗之法界缘起、禅宗之即心即佛、唐密之六大缘起及藏密无上瑜伽的哲学体系,互相之间虽然不无差异,但大体上皆以一绝对真心(即众生心之本性)统摄一切,作万有本体,说生死、涅槃一切现象,皆是此绝待真心之显现。众生唯迷昧此心而生死轮回,诸佛唯觉悟此心而解脱自在。迷悟虽殊,而此真心本寂本净本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悟之不增,迷之不减,此心也被称作真我、大我。《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佛性真我,譬如金刚,不可毁坏。”该经还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慧能大师称此真心、自心佛性为“自性”。这样一来,以肯定有如来藏、佛性、真心为着眼点的“真常唯心论”,从表面看来便成为有我论,接近了婆罗门教神我、梵我一如的理路,因而被一些学者判为不正之说。实际上,真心与神我,“心之实相即是真如”与“梵我一如”,还是有着可以诸法无我印鉴别的本质区别。《大乘止观》对此曾有论析:外道认万物为实有,所说神我,是遍在万物中而非万物的一种精神实体,不离二元论立场;佛法所说真心则不于自心、万物外建立实事,说宇宙万有皆以一真心为体,乃一真心变现,超越二元论、一元论。神我论、梵我一如论终属有我论,如来藏缘起论、真心现起论等终属无我论。所谓如来藏、真心等,虽有真我、大我之称,从其根本的内涵来讲,其实是诸法无我之真实从证知者角度的别称。如来藏、佛性,终归指人心所具无我的本性及对此本性的证知,《楞伽经》虽说如来藏清净不变,又强调“当依无我如来之藏”。《佛性论》说得明白:“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佛性、本心等,终归指人心与本来无我之真实相应的境界,此境界是“智与真如平等平等”,无能所、主客之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绝无众生所执的假我、神我之相,也无真我大我乃至无我之相,可谓真正的无我——无我之真理在清净心中的原样呈现(“现观”、“现证”),不过假名为真我、大我而已。宗喀巴大师强调无我之正见为佛法第一义,说阿赖耶、如来藏绝对是空,是颇有深意的。

我执不断,生死不已

( 理即明了,此事需行,若不心行,说食不饱。感恩风行师兄辑成此文)

H. 极致立体声的录音师布莱尼西·阿特曼的资料,他很厉害非常想了解!!

特异独行的录音师布莱尼西·阿特曼 (Breinich Altmann) 对于音乐性追求始终如一,他不仅有最好的硬件器材,也自己找寻艺人,录制出精致而大量的唱片。此专辑由他亲手操刀,发烧至极,从头到尾都维持着一流的音响效果,让所有的乐器起来都是那么地真实,一整片的音乐在任何系统中听来都非常过瘾,令人心醉驰迷,钢琴手演奏时手指与琴键的触感以及琴弦的张力,也有如真般的质地。结像立体、氛围浓郁、色彩极其丰富,起伏转折处也是活灵活现。

I. 求会心理学解:不喜欢交朋友,有过轻生的念头现在没有,与别人相处很正常,自己独处是莫名有悲伤的感觉,

你真正喜欢上一个人,你会开始好奇他的一切,从对方的兴趣爱好、生活细节、到生活作息,你会开始情不自禁的关心他的喜怒哀乐,以及每个与他有关的信息。甚至一个和他相似的名字,你都不会放过,因为在你心里,这个人是特殊的存在,仿佛身上带着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起来。

你每天醒来会最先关注手机、QQ消息,对方发的每一个表情、消息都会引起你注意,你会思考对方每一个表情的含义,并予以回复。
你总是难以隐藏自己的好奇心,经常会小心翼翼地询问对方各种信息,想了解他生活的每个小细节。
他的每次出现总是让你激动、心跳加速,甚至呼吸急促。并且,你在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往往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其实是在暗示着对方:我喜欢你的方方面面。

二、更多的自我展露

在拼命了解对方的同时,你也会忍不住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与感受分享给对方。心理学家阿特曼(Altman)曾用“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解释了“自我展露”在发展恋爱等亲密关系上的重要作用。自我展露强调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将更多个人化的信息流露出来。具体来说,话题会由浅入深,沟通内容会由表面交谈过渡到更多与个人相关的信息。

比如,当你最开始和自己喜欢的人说话时,会聊一些非个人化的话题,可能是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天气变化、喜欢看的节目等;当这些表面交谈得到了对方回应,我们便会深化这种社会交换,这时候,话题会进一步扩展,双方会交流一些更个人化、更敏感的信息,而这种交流的深化可以快速促进双方关系的转变。

所以说,“自我展露”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在最开始,你可能会因为太希望了解对方并隐藏自己,而刻意将自己表现得很完美,但是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后,你会忍不住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悲惨过往与对方分享,你会将对方彻底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也就不会有所保留了。

三、做什么事都会想到他

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后,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对方,为对方考虑。比如,路过蛋糕店你会想到,“他喜欢吃这种蛋糕吗?”;长时间的工作而感到疲惫时,你会想“他也很累吧”,并且每次想到对方你会觉得很欣慰。

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恋人参照效应(The Reference Effect of Lover)”。指的是当你真正喜欢、接纳对方的时候,你会在潜意识中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不论在做什么事情时,总会先联想到对方。

这个概念是在“自我参照效应”的基础上产生的,描述的是当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信息时,效率会更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头脑也会不自觉的优先处理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的信息。

四、希望给对方承诺并独自占有这段感情

承诺指的是心里话口头的预期。斯腾伯格在“爱情三元论”中指出,最完美的爱情应当是亲密、激情、与承诺并存。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会情不自禁的想和对方过一辈子,为你们之间的关系给出承诺,想要尽力守护这份美好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当你真正喜欢上了对方,你会具有领土意识,你会非常渴望独自占有对方,这个过程中,一旦有陌生人进入,你会异常紧张并患得患失。

在你看来,真正喜欢一个人是怎样的感觉?期待你的留言~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社会渗透理论》

举报/反馈
今日热榜
1
青岛全员核酸检测无新增阳性
2
成都成立工作组调查毛洪涛去世
3
青岛大妈核酸检测身上挂满金货
4
内蒙古包头发生3.8级地震
5
金鹰女神宋茜出场方式
打开网络APP查看更多热榜
大家都在搜
心理学判断男生暗恋你

男生喜欢一个人的迹象

男人爱上一个人的表现

10秒测男生喜不喜欢你

测试你潜意识里喜欢谁

相互有好感能感觉到吗

相关阅读

故事很短,却赤裸裸地说穿了人性(值得一看!)
陕西法制网
这个女人的段位太高了,听完她和老公的故事,我跪了

悦文天下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的有一种人,爱情里永远是赢家

苳冬
嫁人前的一个真相,你必须明白

有书
打开网络APP看更多资讯
精彩视频
00:59
小时候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喜欢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想欺负她
放晴的天空啊
02:24
日本心理学家提问女性恋爱是否会靠感觉,现场只有一个女性答对了
娱乐小喷泉
01:30
喜欢一个人时哪些感觉最强烈?当自己有这感觉时,你可能爱上他了
街了个访
04:32
喜欢一个人怎么了,为何却要这样对我?
囧闻逸事
热门推荐
脱贫攻坚|圆梦

新华社新媒体

中国内地首部导盲犬题材电影《快乐密码》在清华大学试映
中国青年网
“3000乐龄人畅游淄博”活动启动,14条线路带你品味淄博

齐鲁壹点
安徽肥西:特色农业助脱贫

光明网
搞笑趣图

狗子捡玩具的方式很特别,应该找不到,比它更搞笑的了!
大爱萌狗控
拉拉只被邻居摸了一次,就天天在围栏那等他,主人都吃醋了!

大爱萌狗控

我居然被一只哈士奇给撩了,老夫的少女心啊!
大爱萌狗控

狗子总是拒绝吃饭,除非主人这样操作一番,好沙雕!
大爱萌狗控
你会向喜欢的人展示自己吗

2915人参与投票已结束


53%
20% 不会
不知道
27%
书法葩中葩

2546
2546
都是错觉,别想太多了
03-21 22:36
回复
帝国上尉:快醒醒,大清亡了
我爱吃豆腐WrSFx:作者,咱们一起去爬山吧,我带了相机,爬完山咱们去游泳,一会儿我要排练一下话剧,我的台词是:我还有机会吗?
全部25条评论
爱做梦的锦鲤

4271
4271
明明他不那么帅,明明他成绩没那么好,明明他不是我理想中温柔的样子,我还是喜欢他,中了邪一样的。能在人群中第一眼看到他,能在排名里第一眼看到他的名字,做每一件事都在第一时间想到他,就像加了滤镜、主角光环。但是,说了那么多,他还不知道我喜欢他啊。也好,就这样默默看着他,就够了。
2019-08-26
回复
夏时光88:分手大师
怡家萌雨:我和你不同的是他知道我喜欢他,但他不喜欢我,当初我喜欢上他还是因为他先惹的我
全部82条评论
白茶n

1812
1812
最开始不是很喜欢她的,但是她对我很热情动不动就来找我聊天打游戏。聊了一个暑假。可能日久生情吧我对她的好感度也越来越高,最近发现喜欢上她了每天只要有空就给她发消息,但是她从上礼拜开始渐渐对我又冷淡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很喜欢她。暗恋一直也不敢说
2019-08-25
回复
少风q6h5K:加油啊,兄弟,主动久了真的会累的,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就会慢慢放弃了
刀若枋5M:这就是所谓的性单恋?
全部69条评论
柠柠喜欢可乐姐姐

188
188
第一次,因为我没有回他信息,他把我删了,过了一个月后,我又把他加上,我一和他聊天我就脸红心跳,尽管他每次发消息都是问作业,但是呢,过了不到两个星期,他又把我删了…这一次我不准备加他了,这样或许是折磨他。可是他经常不回复我信息,我也没有和他计较呀!为什么?~
03-06 10:56
回复
柠柠喜欢可乐姐姐回复怕你想飞哦:一样啊
柠柠喜欢可乐姐姐回复乌天曼dj:知道啦
全部14条评论
以尘埃create星辰

929
929
高一的初见,憧憬半年,然而却花了整个高二试着忘记,高三又分到一个班,不是幸福,不再憧憬,剩下的只有煎熬。越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你得不到时,便越是痛苦万分。命运弄人,为何要在这不合适的时间,遇上一直想遇见的那个人。当爱情与前程要选择时,只能放弃前者。唉,晚三年遇见,该多好......祝她日后幸福,愿我不再自扰......
01-07 00:51
回复
惜曦YiBo:唉~不当作家可惜了
易易易YcOsB:失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开始下一个恋爱
全部17条评论
orangenanananana

393
393
他成绩没我好,长得也就一般般,他也和我的理想型不一样,可我就是不知不觉习惯上了他。和别人说话会不由自主提到他,总是想和他在一起,每次也可以立刻找到他。他很憨憨,可走近一看,却很暖。他不知道我喜欢他。我们班很多人觉得他喜欢我,可我不清楚。也罢,只要可以看着他,和他玩,足矣
2019-12-25
回复
雨雅苼lc回复关你禁闭了:你不是一个人
茏雨心:一样的经历诶
全部12条评论
美女林

4876
4876
又得不到又忘不掉这种感觉快疯了。
2019-08-23
回复
牡丹仙子h1CBL:确实会疯的。不过,我目前和他不同门店,正学着逐渐把他抛到脑后。。。
我心飞扬4SDSq:时间的抹灭吗?
全部61条评论
睢鸠振宇BF

400
400
我对他从没心跳加速过,只不过失去之后常常关注他空间动态他的一点一滴,偷偷打听他感情方面,深夜里想起他会很后悔很难过,听到他重新爱上了一个人,一个人买醉一口气连抽十多支烟抽到昏厥,偶尔想起与他美好的回忆会笑,转瞬间又失落 我从来不会刻意去记一个人的电话号码,可是喝醉了不知不觉中拨打的却是他的号码。遇别人问到我感情上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我很想时光能倒流,在选他一次 我这算什么?// @池又 :我虽然很喜欢他,非常非常喜欢的那种,但见他并不会心跳加速怎么回事
2019-08-28
回复
冯骄eT:你是男还是女?
网络网友cb7515:你的感情习惯了他的存在吧,人一般喝醉了之后打电话会打给潜意识里比较信任且亲密的人,你说你是后悔,

目录
一分钟了解心理暗示
4.1万 48"
一分钟告诉你催眠究竟靠不靠谱
56.4万 1'50"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反应,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一辈子
5225 5'4"
贴上标签,我就成了你以为的那种人
33.5万 3'12"
谁把90后逼成了佛系青年?
8.6万 2'7"
>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J. 佛教是怎么定义“我”的

但即使在不断的变化中难道就没有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我”吗,因为成佛的毕竟是释迦摩尼而不是“我”啊 。 这应该要反回来说。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常住不变的‘我’。

我一词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神我(灵魂,大我),自身(小我)。要了解诸法无我,那么就必须了解前面两句‘诸行无常,诸行皆苦’。第一、第二两偈中有道:“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无常 的(诸行无常)。”以及“一切有为的事物,都是苦的(诸行皆苦)。”第三偈却道:“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诸法无我)。

这里请特别注意,在第一、二偈 中所使用的是“有为的事物(行)”一词,但在第三偈中则改用“法”字了。为什么第三偈不也和一、二偈一样地用“行”(有为的事物)而要用“法”字呢?整个的关键就在这里。
将“法”字译为“一切复合的事物”,是很错误的。“一切复合的事物”只是行,不是法。五蕴中的行蕴,是指“心的造作”或“心志的活动”,能产生业果。在此处,行的意思就是五蕴与一切缘起、依存、相对的事物(精神的和肉体的都在内)。假如第三偈也说:“一切行(有为的事物)都是没有我的”,那末有人也许会想:虽然有为的事物中无我,但在有为的事物之外,五蕴之外,也许仍有一个“我”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误会,所以第三偈中才用了“法”字。“法”字的意义比 “行”字要广大得多。
在佛教中,没有一个术语的涵义,比“法”字更广的了。它不仅包括有为的事物,也包括了无为的“绝对性”与涅盘。世出世间、善恶、有为无为、相对绝对,没有一样事物不包括在这一个“法”字中。因此,根据此一申义,“诸法无我”很显然的是说不仅五蕴之中无我,在五蕴之外或离开五蕴依然无我。

这世过后我们精神上的“我”便再附着于某道中的一个物质实体上继续轮回。这点是不明确的。不是附着,而是生起‘识’,自然而然的生起。如没有生起,那么这就是植物了。 正确的说‘由‘业’的牵引,而生起识,但这识和下世的‘肉体’是自然联系起来,并非附着。

佛教认为性格等这些并不是属于真正精神上的“我”。性格是由于前世的‘业’所导致的。 这当然属于‘我’,不过这是‘假我’。‘假我’一词是表示‘我’是不真实存在的,所以放入‘假’。但并不等于‘真我’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佛陀才说‘无我’。

因为我觉得最后的真正的悟道不可能是在某一生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佛陀说今世可解脱,但与个人的波罗蜜也是有关的,但这关系也不一定是绝对的。

假设如我下世堕入畜生界,变成了一个动物,那么“我”到哪去了,当然它是还存在于我动物的肉体内,但它岂不是和我身为人的一世相比起了很大的变化,至少我不能再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还有我以前对世界的思考,那些积累都没有了吗? 所谓的‘我’是一种因为痴愚所产生的错觉,那么堕入恶趣之后,还是因为痴愚而产生有‘我’的错觉。可是这和轮回并没有关系。错觉会思考这个世界的物质吗? 在下不觉得。 当转入恶趣之后,生存是因为‘本能’。如老虎会吃肉一样,这就是本能。 本能是由于长时间的痴愚所产生的。例如生存本能,恐惧本能等等。 这些都是由于‘无明’(痴愚)所产生的反应。

所谓的错觉会因为不同的时代环境而改变,不需要被‘我’一词所混淆。

在下的空间有几篇文章和无我以及轮回有详细说明。您不妨去看看。

热点内容
才买新手机为什么充不进去电 发布:2025-05-15 00:38:42 浏览:116
为什么手机随意播放歌 发布:2025-05-15 00:30:11 浏览:581
为什么没睫毛眼睛会变小 发布:2025-05-15 00:30:11 浏览:925
狗狗眼睛里为什么会发橘色光 发布:2025-05-15 00:29:20 浏览:978
为什么淘宝的东西领券后这么便宜 发布:2025-05-15 00:21:17 浏览:150
为什么吃冰冻的东西鼻子就塞 发布:2025-05-15 00:20:27 浏览:25
眼睛做激光为什么晚上会眩光 发布:2025-05-15 00:19:47 浏览:13
光纤激光打标机为什么打不出颜色 发布:2025-05-15 00:13:47 浏览:949
苹果为什么不用8g运存 发布:2025-05-15 00:08:52 浏览:636
为什么有的东西比堆焊耐磨 发布:2025-05-15 00:08:49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