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为什么拿东西晃
⑴ 什么是斗蛐蛐
斗 蟋 蟀 历 史编辑本段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⑵ 如何辨别真假蛐蛐,买蛐蛐的他们拿着一个棒棒放在蛐蛐前面蛐蛐就叫,那个东西是什么做的
那个叫“探子”,不叫棒棒,为了是看看蛐蛐开牙不开牙。正常情况下 两只雄性相遇,触须相互接触,就好比是斗士见面,相互了解,然后开始厮杀,为了测试蛐蛐是否好斗,就用探子来模拟其他蛐蛐的触须,这时蛐蛐要是 “开牙了”并且鸣叫,说明斗性强,要是躲闪,说明斗性弱。当然,衡量蛐蛐好坏的标准除了看用探子引逗是否开牙外 还要看,头肩比例,后腿是否有力,水牙,抱爪是否齐全,很多指标来衡量是不是优秀的有潜力的斗蟋。
蛐蛐的真假主要是指的品种,一般用来斗蛐蛐的是一种,跟他类似的还有油葫芦(主要是听鸣叫)、老咪子(地方叫法)、棺材头等,从外形上可以分辨,这个要到专业网站或者专业书籍中了解
⑶ 蟋蟀为什么好斗
蟋蟀俗名叫蛐蛐,之所以好斗,大概与它们天生勇猛有力有关吧!蛐蛐后腿有利,口器坚硬,适于咬坚硬的东西,如农作物的根、茎、叶和果实都能咬断。所以它们之间打斗起来非常激烈、残忍。严重时能把对方的腿咬断,甚至于皮开肉绽。正因如此,人们也喜好以此取乐,无聊时便凑在一起斗蛐蛐,将两只蛐蛐装在一个罐子里,观看它们你死我活的争斗。
⑷ 古代斗蛐蛐的习俗
古代斗蛐蛐的习俗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
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老北京斗蛐蛐,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就是三五个小孩抱着粗制瓦罐或搪瓷茶缸,蹲大槐树底下斗,赢者弹输家的脑门儿,至不济赔上俩玻璃球仨洋画。中等多是在自己家中“雅斗”,以点心、水果或一元大洋为输赢,纯属消闲取乐。
(4)斗蛐蛐为什么拿东西晃扩展阅读:
两只蛐蛐在斗盆里一搭牙,监局的便大叫“搭牙”,意思是战斗开始。蛐蛐相斗,也分不同的风格,有的是见面就掐,叫“快口”;有的是任你怎么用探子醒盆也纹丝儿不动,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发起袭击,这叫“智咬口”。
还有上来用腿踢对方,等对方抵挡时声东击西,咬住其要害的,这叫“奇巧口”;最可怕的有一种蛐蛐,凶狠个儿大,任对手怎么挑逗都不反应,抓住时机一口咬住头或脖子等要害,胜负立见!监局人恣要是一喊“提”,就是通知双方已成定局,请马上把各自的蛐蛐提出,结束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斗蛐蛐
⑸ 斗蛐蛐窍门 斗蛐蛐的技巧
1、取蟋蟀草之茎分裂作丝状,可用来逗蟋蟀。
2、母蟋蟀(三尾)是不能斗的,挑选蟋蟀标准是身长体壮,头大,背宽,大腿粗壮有力,大腿胫节上的刺要长而尖,无残缺,前翅要长而大。
3、大蟋蟀的头部,要求有光泽,金光发亮者即为佳品。
4、其后翅也应挑选长大的,因其后翅越长,即表明身体越强健。
5、另外,大蟋蟀的体色以深暗的为好,也体现其体质的结实。
⑹ 斗蛐蛐时,两只蛐蛐放在一起,他们为什么会打起来
1、斗蟋蟀选择的蟋蟀都是有地域性的种类,且打斗好看。
2、在野外,雄性蟋蟀会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通过打斗来确认异性的归属。
3、也有一些雄性蟋蟀由于身体问题(受伤、未起性、残疾等)没有打斗欲望,但这类蟋蟀在上场前就被排除在外了。
4、目前国内斗蟋蟀的品种有:米卡斗蟋(又名中华斗蟋)、双斑蟋(又名画境)、竹蟋(南方油葫芦)等。
⑺ 怎么斗蛐蛐
准备一个圆的陶瓷盆,直径15CM左右,平底,高10CM左右。盆底部垫上细而干的沙子或土灰并压结实。准备一根引草,直径不要粗,大概1.5mm,把头部弄成毛刷子。将蛐蛐放入准备的容器,蛐蛐适应后即可开始逗引。逗引时,用引草头部逗引蟋蟀的头部胡须,轮流来几下,蟋蟀便会相斗。
⑻ 怎样斗蟋蟀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常见的蟋蟀有:
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大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
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泽,后翅较发达,雌性的产卵器长达2厘米。夜间觅食,成虫、若虫均为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全国各省多有分布。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是以善鸣好斗着称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若“最后通碟”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士的凶杀恶战便开始了,两只蟋蟀甩开大牙,蹬腿鼓翼,战在一起,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古代两国交战时最惨烈的肉搏。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此虫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它每年发生1代,产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
雄虫好斗,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然后,败者无声的逃逸,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
蟋蟀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每个宁静的夏夜,草丛中便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听,蟋蟀们又在开演唱会了!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蟋蟀在不停地震动双翅,难道它是在振翅欲飞吗?当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发声器官。回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震动翅膀,用动听的歌声,寻找佳偶。其中歌王当属长颚蟋蟀。体长可达20毫米左右,触角长约35毫米,因两颗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长颚蟋蟀,俗称克斯。
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斗架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蟋蟀相遇会用触角辨别对方,两雄相遇必然露出两颗大牙,一决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丧志。
⑼ 怎样让蟋蟀斗
准备一根引草,把头部弄成毛刷子一样。逗引时,用引草头部逗引蟋蟀的头部胡须,轮流来几下,一般就会相斗了。
一、斗蟋蟀简介
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之一。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战败一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斗,倒是鲜有“战死沙场”的情况。
二、活动介绍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谈起斗蟋蟀,玩家们总会提到儿时斗虫的经历以及这项娱乐活动的悠久历史。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大多与金钱挂上了钩。在上海一座老房子里的这家“蟋蟀赌场”里,玩家们每场比赛下注45美元,而街边躺椅上的街霸还要从中抽取5%的红利。
斗蟋玩家会花大量时间来挑选合意的蟋蟀。专家说,头大、腿大、触须直是善斗蟋蟀的特质。蟋蟀的食量很小,只吃少量米就够了。但一些斗蟀爱好者为了让蟋蟀更勇猛,会给它们吃激素、苍蝇幼虫,有时甚至是迷幻药之类的非法药物。
野生蟋蟀的寿命大约为100天。到10月下旬,蟋蟀数量减少,斗蟀季节也随之过去。
三、过程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昂头挺胸,趾高气扬,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中国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丧志。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斗蟋蟀
⑽ 怎样斗蛐蛐
斗蛐蛐儿
养蛐蛐儿为的是斗。斗蛐蛐儿也有许多讲究。一是斗蛐蛐儿的季节,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儿未发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
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读平声)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现在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笔者见到的“秤儿”,比老中药辅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巧,“秤儿杆”是象牙的,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儿的体重精确到一两的万分之一(两、钱、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称体重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主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儿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玩家儿们带着自己的蛐蛐儿赴约,没有带一两条的,一般还要带上一两个人,帮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儿。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儿的体重。比赛开始以后,赛场上鸦雀无声,多少只眼睛都盯着赛盆里的蛐蛐儿,蛐蛐儿的主人心里甭提多紧张了,手心里能攥出汗来!因为蛐蛐儿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儿和人一样,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有时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勇士!斗胜了的蛐蛐儿带给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败了,主人自然沮丧。但玩家儿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气气、礼尚往来。玩家儿斗蛐蛐儿,图的是好玩,非为获利。有时虽也“挂点儿彩”,不过是一两盒香烟而已。当然,用此种方式赌博的也不是没有。近些年,每到秋天,都能在报纸上读到公安机关抓获斗蛐蛐儿赌博的涉嫌犯罪者。
据听说,以斗蛐蛐儿方式赌博,胜负之间动辄以万元计;而且一涉赌博,就有作弊者,甚至有让蛐蛐儿服用兴奋剂的。
玩蛐蛐儿如果不涉赌博,倒也无伤大雅,但也应以“玩物不丧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