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西周为什么分东西
❶ 东周末期东西周分治是怎么回事
【洛邑(洛阳)与成周】周武王伐商后为巩固东方的领土,于今洛阳东建城成周,迁殷商遗民,置八师看管。又于成周西(今洛阳西)建王宫城,实行双京制。
【西周灭亡】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西安)灭周幽王。
【东周建立】镐京残破,太子宜臼(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城/河南城。
【周公国】东周王朝第16位王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17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18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弑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杀他,划王畿河南之地封于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国,姬揭为西周桓公。
【东西周公国】西周桓公死后,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无方,死后大儿子姬朝继位。二儿子姬根/姬班勾结赵成侯、韩懿侯发动叛乱,分裂周公国为东西两部:西周公国都洛邑王城,西周惠公为大儿子姬朝;东周公国都巩邑,东周惠公二儿子姬根,并逼迫23周显王从王城搬到巩。【洛邑(洛阳)与成周】周武王伐商后为巩固东方的领土,于今洛阳东建城成周,迁殷商遗民,置八师看管。又于成周西(今洛阳西)建王宫城,实行双京制。
【西周灭亡】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宗周,西安)灭周幽王。
【东周建立】镐京残破,太子宜臼(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城。
【周公国】东周王朝第16位王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17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18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弑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杀他,划王畿河南之地封于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国,姬揭为西周桓公。
【东西周公国】西周桓公死后,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无方,死后大儿子姬朝继位。二儿子姬根/姬班勾结赵成侯、韩懿侯发动叛乱,分裂周公国为东西两部:西周公国王城,大儿子西周惠公姬朝;东周公国都巩/成周,二儿子东周惠公姬根,并逼迫23周显王从王城搬到巩。【洛邑(洛阳)与成周】周武王伐商后为巩固东方的领土,于今洛阳东建城成周,迁殷商遗民,置八师看管。又于成周西(今洛阳西)建王宫城,实行双京制。
【西周灭亡】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宗周,西安)灭周幽王。
【东周建立】镐京残破,太子宜臼(周平王)迁都洛邑王城。
【周公国】东周王朝第16位王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17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18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弑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杀他,划王畿河南之地封于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国,姬揭为西周桓公。
【周公】春秋时期原本是有周公的,周桓王时代的周公为周桓公黑肩,后来可能由于周王室多次内乱,老周公家族绝嗣。周公揭是新周公,谥号“桓公”,因居住西城洛邑,可称西周桓公。
【天子居住地】春秋时期东周天子主要居住在洛邑王城,到了14周敬王时期开始长期居住成周。19周考王弑兄篡位后,继续居住在成周,而他弟弟周公姬揭居住洛邑。
【东西周公国】西周桓公死后,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无方,死后大儿子姬朝继位。二儿子姬根/姬班勾结赵成侯、韩懿侯发动叛乱,分裂周公国为东西两部:西周公国王城,大儿子西周惠公姬朝;东周公国都巩/成周,二儿子东周惠公姬根。
❷ 周朝为什么会被分为东周和西周
众所周知,周朝是由姜子牙辅佐武王建立的我国第三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那么为何周朝分为两个朝代?他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而雒邑自经周公营建为东都以来,已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其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于是平王乃决心将都城东迁,此后的周朝便被称为东周。
❸ 战国时,周朝为什么分裂成东周,西周两个小国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威日落西山,逐渐衰微。东周末期,从周王室又分出两个姬姓小国,即西周国和东周国。
西周国:《史记·周本纪》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前440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办公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争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6年),西周国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史记·周本纪》)西周国与周王朝也不复存在了。
东周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关于这位东周开国君主的身份、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一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❹ 为什么史家把周分为“西周”和“东周”
分为东西周的原因就是这两个时期相差的比较明显,西周时期还是周王室能够主导的时期,周王室对于地方诸侯有着比较强的把控能力,而到了东周时期,相当于就是各个诸侯各自为政,而分为西周和东周的原因,就是西周的首都在镐京和东周的首都在洛阳,也就是一个相对更西,一个相对更东。
❺ 古代诸如西周东周为何分西东是古时就这般说法的吗
分为东周西周是按照都城的位置分的。如西周首都于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部),东周的首都在洛邑(大概是河南洛阳),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是后人为了好区分才分的。
❻ 为什么要把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
1、政治形式的改变:西周时期,周王的地位极高,权利极大,凌驾于诸侯国之上,高度集权。而东周之后的周王室权利变弱,形式大减。
2、局面的改变,由统一走向分裂:西周时期周天子地位高大,王朝秩序良好,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是霸主的天下,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霸主政治,而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强国,称为"战国七雄"。
3、迁都: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都城的迁移也是历史把周朝划分为西周东周的原因。
4、社会发展:西周时期王权在上,天下和平,东周时期王室衰微,朝纲不振,各方霸主相互称霸,促进了文化的交互繁荣和社会发展。
5、社会性质的转变:西周时完全是奴隶社会,而东周时期则是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阶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前进,像对赋税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成长;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❼ 周朝统治着天下的诸侯并对他们负责,为什么周会分为东西二周
周朝建立初期,诸侯们还是非常听周天子的话的。但是到了后期,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不服,周天子他们在各自的地盘上称王称霸,对于周天子的各种命令,只是象征性地服从,其实他们的心中早就已经很不满了,有些比较有野心的诸侯甚至想取代周天子。所谓的东周和西周,只是把周王朝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面一段时期叫西周,后面则叫东周,这是我们后代人划分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周朝人没有东周西周这样的概念。
❽ 西周和东周划分原因是什么
西周和东周划分原因是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❾ 周朝为什么分为东周和西周
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今陕西西安),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出名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4]。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5]。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时已百余岁。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