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案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说
㈠ 马加爵事件是什么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004年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8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名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的同学。
2004年2月26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2004年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2004年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
2004年6月17日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1)马加爵案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说扩展阅读
马加爵事件的深层意义:2004年3月17日,邹云翔先生曾说,“有关报道提及贫穷曾经驱使马加爵到搬家公司工作,每天以一个馒头度日,贫穷并不必然导致反社会的性格产生。
但常常与贫穷相伴的自卑却往往使人仇视社会;同时马加爵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学生,到达城市往往又产生了文化上的不适应,妨碍了其对于所生活环境的认同。
当文化的不适应与贫穷交结在一起、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人的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扭曲,任何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能导致扭曲的性格的总暴露,从而产生了非理智性的犯罪恶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大学生的精神疾患问题,只停留在精神的“疗治”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必须特别注重精神、物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利用,避免简单化。
但是,也必须强调指出:一个人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或者贫穷,绝不应当用杀人来进行报复。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他人。
我们要警惕一种貌似深刻的社会学解释,模糊、替代甚至颠覆着维系文明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正当行为规则:每个人只是他自己,他要承担自己行为的一切风险。我们要实施一种普遍的文明教化,把有关人和文明的最基本规则,灌输给每个人,使这些戒律能够在激情、在罪恶的欲望涌动的时候,有效地起到约束作用。
㈡ 马加爵案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是怎样的
为什么马加爵这么凶残地杀害了与之同窗三载且无重大冤仇的同学呢?马加爵从其平常的表现来讲并不坏,为什么突然做出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剖析马加爵的犯罪心理。
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的描述
外倾型特点
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
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地行动;
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易冲动;
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
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
内倾型特点
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
2、性格孤独,内省,生活有规律;
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
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
5、安静,不善交际。
从上述描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的性格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它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其实,致使马加爵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即性格中的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的成分。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一般都自视很高,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于外;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知音”,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理解。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不足而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情绪自我甚至否定自我之中,产生自卑心理。过分自尊的表现之一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从马加爵的往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存在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一切都须以他为中心。
㈢ 回头再看马加爵案,连杀四名舍友的马加爵,为何都说他是受害者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大四学生马加爵,在学校宿舍与舍友邵瑞杰等人玩牌。这本该是大学生活中的解压日常,但却变成了一场悲剧。
马加爵杀害的四人,其实已经算是少数与马加爵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尤其是第一个被杀害的唐学李,平日里都是喊马加爵“马哥”。而邵瑞杰则是一同来自广西农村的老乡,二人同窗了四年,关系一直都不错,所以他们才会在一起玩牌。而邵瑞杰批评马加爵的那些话,虽然有些伤人,但在更多的就是属于好友之间的玩笑,谁也没想到马加爵会如此的玻璃心。
当然,邵瑞杰,自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毕竟拿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但即便如此,因为这样一句话就去选择杀人,那也不是正常人该有的举动。
最为关键的是,这四人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家境方面还不如马加爵,比如杨开红是苗家子弟,家境十分贫寒,上高中时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学资助的。而邵瑞杰家境更困难,连学费都是贷款。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瞧不起农村贫困学生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着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深入研究过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甚至专门到监狱探访过马加爵。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加爵这个人,没有罪恶感,且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纯粹是为了发泄和报复而杀人,并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因素在里面。
不论任何原因,残忍夺取他人生命的行为绝不应被原谅,这是对受害者的不公。所以,通过情绪引导,将马加爵从杀人兇手变成受害者,如此的颠倒黑白,实在令人作呕。而即使马加爵事件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能够看到为马加爵辩解的言论,着实有些惊叹。
㈣ 李玫瑾解读马加爵案等谜案背后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事件出自凤凰卫视2月26日《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采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谈谈犯罪心理方面问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她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她如何体察人性常态?
许戈辉: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们就认为这个人应该是被害的。
许戈辉:因为不可能有这个三个,这顺序是怎么回事,一个就已经可以死了。
李玫瑾:结果后来呢,也是作为一个疑难案件,当时他们找到我,实际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侦查当中它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我认为侦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所以这个呢,就是我不是法医,所以我当时还没有从法医的角度。但是我从行为的角度呢,当时有一个还原,就是我认为他应该是先是到一个地方,他想自杀,他其中有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就是锤脑袋,但是呢他没死,然后呢,最后他又开始割手腕,他还没死,为什么?因为从现场痕迹来看,就是说他有一个树林当中的移动的表现,而且树上呢,在这样的高度上都有血迹,这意味着他曾经用这个手去摸过这个树,搂住这个树,所以他的手腕上那个血就会留在那个树上,这个时候如果也有可能别人在害他,比如拽着他往前走,已经割了手腕了,但还是拽着,也有可能。然后呢,但是他最后的死亡呢,他有一个喷溅点,他在一个柱,就是一个砖房面前,当时有大量的喷溅,这个喷溅我们判断是什么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说他拿刀对着这个墙往里一扑,就可以导致扎到心脏,然后这个才会出现这个喷溅。如果他背朝到这个墙,他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喷溅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后扎自己胸口这一刀。那么这个刚开始我并没有还原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我当时也感到很困扰他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三个顺序应该是这样一个顺序,后来见到一个法医,也是广东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法医,他当时就给了我一个提示,他说你有没有想到是自杀,他这样一句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因为这个行为的顺序只有自杀才能解释,他杀是很难解释的。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就是说,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自杀的时候,有时候一种手段死不了,他会换一种手段,而杀人呢往往他要想致你毙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较简单。
许戈辉:他会用把一种手段用到极致,直到达到目的是这个意思吗?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时候他会有各种各样的,他的一些伤口会在其他地方出现,而这个人所有的伤口都是能够到的伤口。
许戈辉:哦,这样。
李玫瑾:对吧,在侦查心理分析画像当中有一项就是死因心理鉴定。
许戈辉:是,其实您刚才给我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说,就是这个他这个最后致死的这个路径,这个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这个领域,您应该去研究的是这个人得有多强烈的求死之心才会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对,这是一个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一个问题,你说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动机问题,动机呢,是最难的一种分析,一般在我现在来做案件分析的时候,动机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虑就是第一这种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他怎么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为方式。然后第三呢就是行为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他当时在法庭上讲嘛,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
解说:一遇上热点案件,媒体都少不了邀请李玫瑾点评分析,作为犯罪心理专家,她破解难题无数,但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解题高手”李玫瑾却被一个问题困扰了许久。
许戈辉:您的研究工作呢本来在长期以来都是在幕后的,但是这些年呢,因为这个公众对于很多刑事案件的关注,您就频频地走到台前来。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最累心的是什么?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话不能全盘托出,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挺,还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犯罪呢是一个我们社会当中很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实我认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亲人们痛苦,如果把一个案件完全裸露在社会面前,会让很多人受到伤害的。我印象当中有一次我带我的一个研究生是女孩,去一个地方分析一个案件,我当时在看这个案件的法医的检验,然后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惨的照片,我带着这个孩子,她坐在我这个左手,这边是刑侦人员把(照片)给我,当我看完以后我就直接递给这学生,因为她是我的学生嘛,所以我想都没想就直接交给她了。后来我就发现,从这案件之后的晚饭到第二天早饭她都不怎么吃饭,然后她话也非常少,我后来突然反应过来了,她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可怕的画面,所以后来,这也是我后来不太带女生去做这种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么还有一次我记得,我跟。
许戈辉:您自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吗?
李玫瑾:没有嘛,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情商特别弱,像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现场,包括整个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够拿出来说的,尤其在外人面前。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受不了的,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然后生活的一些这种绝望或者失望,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在谈一些案件的时候,我还要考虑,不光要考虑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亲人,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像2004年马加爵的案件,那个案件当时社会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全国通缉令那是也很少那样做的,全国通缉,所以所有人都在关注。
解说:2004年,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案件震惊全国。从当时的证据看,他既不为财,也不是冲动杀人,行为方式也绝非精神病人,参与办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说,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这个案件当时最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动机问题,那么我当时去做调研,我就明白他的动机了,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就是说他为这个事情杀了四个人,实际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个事情,那么这个他确实犯罪,他要承担他的法律责任,可是呢,他这种遮掩的这个事情我认为是人性的常态。
解说:马加爵的犯罪动机是什么?是当时探讨的热点。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穷人的自尊”。李玫瑾坚持到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才公布了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报告,她说,贫穷并不是问题的起点,真正导致马加爵犯罪的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一些,就是很隐秘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东西,我应该也要为他保留,我不要急于地给他裸露出来。
许戈辉:但是如果这个和公众所要求的知情权产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认为这个知情对于公众来讲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在之前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问题,那么他活着我可以先不说,等他走了,也就是说这个保密的这个问题,为了他而存在,他已经不在了,那么我可能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是可以。他本身已经为这个事情请求赴死,他当时在法庭上讲了,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然后在结束的时候他说,他大姐要求你一定要上诉,但他自己坚决不上诉。所以我认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勇敢地承担责任了。
许戈辉:但这个是您刚才所说的无奈吗?或者就是说累心的部分吗?
李玫瑾:这是第二个层面。
许戈辉:就是知道的实情不能全盘托出。
李玫瑾:对,这是第二个角度。那么后来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访,就谈到了很多网上的一些议论,他们也很,比如说出现一个案犯就说这又一个马加爵。所以我认为其实这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去。
许戈辉:重新在揭开他们的伤疤。
李玫瑾:对,伤疤。我个人觉得被害人,其实被害人是很无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这我刚才谈到的是一个案犯本人,那么现在我要说的是案犯的亲人,他们的亲人呢应该说,当自己的一个亲人做了很严重的犯罪的事实以后,就是他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处罚,甚至全社会来声讨,那么他的亲人,首先第一他没有参与任何这个去帮助他,然后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么他们在社会几乎的不到任何一点同情和帮助。所以。
许戈辉:许戈辉:而他们恰恰是还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的那一群人。
李玫瑾:对,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个层面,不要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去斥责一些相关的人员,而是应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怎么让他今后不这样做,所以这是我觉得在我的工作当中要接触媒体的时候最无奈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2010年,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并扎了伤者数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李玫瑾在某档节目中就“为什么药家鑫不是扎一刀,或者两刀,而是扎六刀。”这样的行为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呢,就是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那么这个动作呢,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呢?替代行为。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儿弹琴的一个同样的一个动作。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就是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解说:李玫瑾这段话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大家纷纷指责她把药家鑫的杀人动作用弹钢琴来解释,是在为药家鑫辩护,那段时间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咒骂。
李玫瑾:很多时候我都会讲到就是说,他该不该死不是我来说话,那是法庭来判断的,那么这个人可恶不可恶,这个不知道,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
许戈辉:但是恰恰大家的愤怒来源于觉得你没有一个是非黑白,你在为这个施害人为犯罪在做辩护,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啊。
李玫瑾:就是给他找理由,对,所以这是我觉得让我这些年最为痛苦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两年有所改变,尤其是我在一些媒体上通过一些更多的来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
许戈辉:你觉得大家会变得越来越来越理性。
李玫瑾:对,我现在看到网上很多的就是能够理解了,所以我特别欣慰的就是说,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主动在网上给我留言,就说当初对你有误解,对你的言论很不敬,然后向你道歉,当我看到这些话的时候,真的心里觉得,哎呀,这个就是一种特别的满足,就是说你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视频片段:起立,报告李老师公安大学09侦查上课前集合完毕,应到35人,实到35人,报告完毕,请您授课。
好,上课。
是。
解说:李玫瑾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公安大学讲授犯罪心理学,她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她都在做教材,为研究打基础。直到1992年,她得到一次去地方派出所实践的机会,一年的实践经验让李玫瑾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体悟。
李玫瑾:我也做过半年的预审,偶尔也偶尔审过一两个案件,我记得早期我审的基本全是失败的。
许戈辉:怎么讲啊。
李玫瑾:因为我记得最早在青岛工作,有一个女孩,当时我师父交给我的活儿就是说,你就问她来没来过青岛就行,就把这个问题问清楚,然或来过几回,她们好像是一个制假的一个团伙,专门制造假东西然后卖,包括烟还包括什么。这个女孩呢,当时我觉得她就是农村的女孩,特别老实,然后头都不抬,就这么扎到底下,我就坐在旁边开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离嘛,让她放松,然或我就跟她(说)多大了什么的,家里干什么,然后兄弟姐妹几个,然后这个什么时候出来,有没有谈过对象,问到最后的结论就是,我说那你来过青岛吗?没,她就是一句话没,我说那青岛离你家也不远,我说你村里这么多人来,你跟他们来看看,我说应该很容易吧。没来过,没来过,就是没来过,后来我就跟我那师父说,我说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没来过,我师父说她骗你呢,我说不可能,特别逗,因为他已经问了其他的人,就是谁来过他都知道了,然后他就说你把她带过来吧,然后就把她领出来,领到我们那师父的办公室,然后就让她坐在凳子上,我师父一下跳到对面桌上,然后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我那师父就问她,跟我就完全不一个风格了,然后她特别意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啊,来过来过来过,哎呀,整个我这心里就崩溃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际上说犯罪人有时候和我们这个很多的,应该说好人吧,包括我们的一些学者,他可能不太在一个世界。真的这个有的时候你在社会底层,包括我有时候接触一些实务部门的,像法官、检察官,还有我们的警察,就是这种比如说,我们现在老说他们怎么样粗鲁,反正就这种批评声音吧,他们有时候也很痛苦,就是实务部门呢,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他所面对的一些难题,在解决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确实是他们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们理想的这个要求呢,或者说比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一个层面。
许戈辉:我理解,您说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语境在说话,那势必鸡同鸭讲。
李玫瑾:不同的语境,实际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
许戈辉:对。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说龙布罗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一个学者,是意大利人,他就说过这样的一个话,他说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他认为有很多犯罪人他并不是我们那些法学家们想象的那类人。他说其实有很多这个法学家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后对一些这个社会的问题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说实际上呢,这些人的身边呢,比如说监管的警察,就是狱警,然后接触他们的法官,或者检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这些罪犯身边的亲人,他们对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层面,或者站在一个理论上层面的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犯罪人连家人都已经放弃他了,都不让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不光祸害社会,他也祸害家人,然后呢这个家人没办法就希望推给警察,那么警察呢,他们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这个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它就是我在这个角度,我又接触实务部门,我也接触理论界,所以我经常能感觉到这个两个界的这种冲突
㈤ 16年前,马加爵案庭审时,为何会出现3次口误
现在犯罪年龄的逐渐下降,让很多的人都对于年轻一辈的心理状况十分的关注。这些出生21世纪这个和平年代孩子们没有了之前战争年代的那种辛苦,因为20世纪8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的原因,一个家庭大多也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所以就会把这几个孩子看得比较重,对于他们的的行为就会进行一些娇惯。
这让马加爵十分的不爽,之后他为了自己心里的这种平衡就进行了嫖娼,在嫖娼中被人发现,而他本身是一个极好面子,又不想让人知道这种事的人所以就杀了这几个室友。在2004年6月17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了他的死刑。
㈥ 马加爵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马加爵事件是2004年2月23日发生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恶性凶杀案。
2004年2月上旬,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与同学唐某某、邵某某、杨某某、龚某4人在打牌过程中发生言语冲突,产生了杀害4人的念头。
2004年2月13日晚间,在宿舍里,马加爵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击打同学唐某某头部,致其死亡,并用塑料袋扎住唐某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
2004年2月14日晚,马加爵用同样的手段将邵某某杀害。2月15日,马加爵分别于午时与晚间,再次用同样的杀人手段将同学杨某某、龚某杀害。作案后,马加爵带着现金和作案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
2004年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加爵。3月15日晚,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6)马加爵案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说扩展阅读
马加爵的抓捕过程
2004年3月在“缉捕马加爵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上,三亚市公安局局长王少山和河西派出所所长陈忠介绍了公安机关抓捕马加爵的过程。
“在接到陈贤壮报案后,河西派出所的胡崇军、黄宏志等8名公安民警先后来到现场,即‘亚航大厦’对面的河堤上,辨认马加爵。被捕时马加爵不讲话,只是笑,还不停地眨眼,作出疯癫状,民警问话他也不回答。到了派出所,民警们拿通缉令对其辨认了近6分钟。从马加爵身上搜出2400元钱,他还背着个大棉袋,很脏。”
说到这里,陈忠伸开胳膊比划了一下,“就像北方装棉胎用的那种棉布袋子。里面有一个‘步步高’复读机和四盒磁带。里面有两盒我听了,是音乐。另外两盒马加爵特别交代,是自己作案后录的,但内容我目前还不能透露,是用广西白话录的,我只能听懂几句。”
陈忠还特别强调:“马加爵被捕时眼睛没有神,几乎没有反抗。后来接受审讯时说话思路很清楚。根据他的交代,他的逃亡路线是昆明-广州-湛江-三亚。前两趟乘火车,最后乘大巴进入三亚。”
㈦ 揭秘马加爵事件真相:因舍友说错一句话,兇手凶性大发辣手杀人,后来怎样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父母眼中,他们的孩子总是最好的。马加爵小时候,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然而,马加爵并没有让父母失望,虽然家境贫寒,但仍不能阻挡马加爵学习的毅力。就这样,马加爵成功地通过了艰苦的云南大学。进入大学后,马加爵被宣布进入“社会”。在那之前,住在乡下的马家爵,终于看到了这个世界。由于农村出身,家庭条件很差。
就这样,马加爵在跳蚤市场,买了一把石锤,藏在马桶里。等他犯了罪,再拿出石锤。然而,案发前一天,马加爵发现他的石锤不见了。这样一来,马家爵就得买个新的了。原来,唐雪丽没有住在学校,那几天因为还在放假,宿舍的床都空了。因此唐雪丽暂时住在马家爵和邵瑞杰的宿舍里。那几天,邵瑞杰玩疯了,经常在对方宿舍过夜。而此时,唐雪莉的存在,无疑给马家爵的谋杀计划,添了不少麻烦。二月十三日晚上,马家爵趁唐学礼不注意,用预备好的石锤打他的头。最后,唐家驹死在马家爵的石锤下。之后,马加爵把唐雪丽藏在衣柜里。就这样,马家爵先后杀死了邵瑞杰,杨开宏,龚波。为了逃避警方的逮捕,马家爵连夜乘火车逃离学校。网很厚,马家珏最终被警方逮捕,判处死刑。
面对着铁窗的马家爵,内心很后悔,不应该走极端。然而,对于马加爵来说,他的生命也结束了。马加爵天生的自卑感是他垮台的原因。你听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觉?欢迎大家留言,与作者讨论
㈧ 马加爵杀那四人灭口,他想隐瞒什么,有没有人对这案件比较了解得,我想知道那四人晓得了他的什么事情。
四名被害人并非是知晓马加爵秘密被杀,而是马认为四人都瞧不起他,于是自己心理失衡,杀了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