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节为什么有汕尾的东西
A. 说到潮汕美食你会想到哪些
最近潮汕牛肉火锅特别火,你知道不?除了牛肉火锅,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备受喜爱的美食哦!让大家了解到除了潮汕牛肉丸之外,在潮汕还有那么多美味等着你们去品尝!
潮汕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潮语的所谓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是”糕”。
“粿”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出各种称法,如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

鱼丸
潮汕鱼丸能做到爽口弹牙没鱼刺,做鱼丸的原料用的都是白肉鱼,这样打出来的鱼丸,Q弹爽口,颜色雪白,用清水煮开会膨胀变大,口感极佳!搭配鱼饼做一晚汤河粉,撒上香菜和葱花,吃两碗没问题!
潮汕美食还有好多好多,因为爱吃的潮汕人真是太会做菜,比如卤鹅,鱼饺,五花八门的海鲜等等等等!而其他的美味和其中真正滋味,只有等你亲身到了潮汕,才能发现了。
B. 为何潮汕的小吃有那么多有哪些特产
潮汕是一个盛产吃货的当地,这与当地历史悠久的饮食文明是分不开的,而潮汕的小吃文明也是潮汕饮食文明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潮汕特产小吃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潮汕十大特产吧。
1.春饼春饼是潮汕传统小吃之一,它是用面粉烙制的薄饼卷上蔬菜和肉,然后再油炸定型的一种食物。春饼是长方形的,色泽金黄、十分美丽。它外酥里嫩,滋味咸香,咬上一口就让人不由胃口大开,是潮汕不行失去的美食。
你喜欢哪个小吃
C. 潮汕有什么具体的美食(汕头、揭阳、潮州、汕尾)具体四个城市有什么代表呢
这个问题就大了,总的来说潮汕小吃很多,汕头揭阳潮州的有些小吃是一样的,只是做法跟口味不同而已汕头:我是本地人,要想吃到地道的我可以带路。小吃有无米粿,蚝烙,牛肉丸……太多了,说不来那么多揭阳:乒乓粿,笋……潮州:春卷(当地称春饼),鸭母捻之类的汕尾的比较不熟,可又分为汕尾,海丰,陆丰三地,但当地有名的是咸茶(擂茶),其他的以海鲜为主我再帮你加个梅州吧,梅州腌面最好吃了,我每次去都要吃的,还有盐焗凤爪(鸡爪)有过来可以找我带你去吃,说不来那么多,但我可以带路。五个城市都行
D. 潮汕传统节日吃的小吃或食品
乡情浓浓甜姜薯 由初二开始,很多民众都举家出动,忙着走亲访友了。在这一来一往中,潮汕地区另一个特色的美食就不得不提了。潮阳潮南维系多年的民间传统,大过年款待上门客人的甜汤多用一种当地特有的薯类植物来烹制———姜薯。其实,无论哪个家庭,春节前夕备办年货,姜薯同生柑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前几天,人们纷纷从市场上拎回一篓篓姜薯。那情景颇有些像省城人争赶花市的场面。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几道菜中往往就有一道是甜姜薯;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分煮一碗姜薯片汤招待。按照潮阳民间习俗,客人可以辞却别的款待,唯独这碗姜薯非吃不可,因为它表示着主人对来客的敬重。潮阳人吃姜薯,是很有讲究的。有削成薄片,放到沸水里稍煮片刻而成的薯片汤,汤里的薯片微微卷曲,吃起来清香爽滑;有切成薯块,加白糖和猪油用文火慢煮而成的焖姜薯,吃起来甜润可口;有把姜薯炊熟后捣成泥,拌上糖,捞做成桃、杏、柿等五种果品的形状,随时蒸热可吃。姜薯虽属薯类,身价却并不低贱。有些前来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要回归居住地,千里迢迢,也要带上一篓姜薯,好让海外乡亲尝尝。有些离乡多年的侨胞,一回到祖居地,就渴望吃上一碗姜薯汤。家人也理解他们的心愿,当他们刚一进门,一碗甜津津的姜薯汤便端上来了。 落汤钱 与平日拜妈祖准备的祭品不同,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一早起来制作“落汤钱”,制作时先将糯米粉团煮熟,置于盆中,用筷子或木棒反复擂搅,使熟粉团更加纯滑,也更具韧性。在粉团熟后,用手捏成小块,滚上白砂糖、花生、黑芝麻等即可,有的还会将熟糯米团入锅用葱油煎至两面微脆,再切块装盘。 鸭母捻 其实就是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因其形状似母鸭在水上游荡浮沉而得名,原是元宵节的小吃,故俗称元宵。制作时将糯米磨成浆,压去水份,调成糯米浆皮分别包裹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等馅料,揉搓成形似鸭蛋状,放入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吃时每碗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 虾枣 除夕之前家家户户的能人们就开始大量购买鲜虾,配合马蹄、白肉、生粉等制成手心大小的虾球,外头再裹上一层薄薄的猪肉网皮,炸过后香香脆脆,就成了一家人节日期间的下酒佐料之一了。
E. 潮汕饮食文化
一、 潮汕美食的特点
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及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潮汕美食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的形成,同样是取决于这些重要因素。 潮汕地区濒临南海,地处平原,水土肥沃,气候温和。而传统的潮汕文化,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那么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具特色现今誉满全球的潮汕美食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五点:以烹制海鲜见长、崇尚清淡和原汁原味、制作精巧、小吃众多、注重食疗养生。
二、潮汕美食的特点与潮汕文化的联系
(一)潮汕平原所面对的滔滔大海,是丰富的海产品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潮汕地区盛产海鲜,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人类生存规律的支配下,潮汕在很古远的年代,便有了喜食海鲜的习惯。潮汕人喜食海鲜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汕饮食文化的特色,当潮汕菜逐渐形成、发展的时候,这种特色自然也就成为潮州菜的一大突出特点。潮汕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海鲜类菜肴,在潮州菜中占有很大比例。第二方面,便是潮州菜烹制海鲜的烹调技艺多样且精细。潮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可以说是潮州菜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烹制海鲜见长这一特色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潮汕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的地方习俗的影响。
(二)潮汕传统文化中首推崇尚平和忠恕,亲朋邻里同僚之间,主张诚信仁义,朴素淡雅;对仕途和钱财,不求过份奢望,知足常乐,讲求淡泊以明志。所以潮汕美食的第一个特点——崇尚清淡、保持原汁原味是中庸之道长期熏陶的结果,通过美食的特色反映出来。
(三)潮汕人民是一个勤劳而心灵手巧的群体,潮汕地区自古人多地少于是便逐渐形成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所谓潮汕农民“种田如绣花”就是这种耕作技术的生动写照。这也带动了潮汕美食烹饪制作技术的发展,人们经过长期的烹饪实践并博采海内外各地名食的精华,形成的烹饪方法有焖、炖、煎、炸、焗、灼、烧、蒸、炒、泡、扣、滑和淋等10几种,且极其讲求刀功,使潮汕美食形成了第二个特点:制作精巧,色、香、味、形、名俱佳。
(四)潮汕人历来有尊神、祭拜的风俗——潮汕地区各类祭拜的节日颇多,每到过节,平时节衣缩食的人家,才买点肉,整治祭品,先敬神,后改善生活。在那个在经济不发达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年代里,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人多地少,经济极不发达,有一些贫苦人家甚至很难满足自身生活。因此,过节,对人民生活可以说是一种饮食调节,但也使贫苦人家不堪重负。加之,潮汕人民来年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于是,潮汕人便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的特长,从既能节俭又讲排场的角度出发,精心制作出诸如各类菜粿、笋粿、萝卜粿、荷兰薯粿、春饼、蕃薯丝酥、寿桃、桃粿等美味可口、形神兼备的供品来。那些连大米都紧缺的人家,则以薯粉代米作粿皮,于是又有了韭菜粿、各种菜、豆馅的无米粿、水晶球和蚝烙、丝瓜烙、马蹄烙等各类小吃。可以说,潮汕小吃中的各种包点、粿品、酥、饼、烙类,其初衷出于俭朴节约的敬神供品,经过名师长期的研制,演变、制作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美食文化,成为潮汕美食中的第三个特点:小吃尤多,富有地方风味和美食特色。其中有些已成为潮汕名美食、名小吃,蜚声海内外。
(五)潮汕文化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这在潮汕美食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潮菜极为重视汤品,但它与粤菜老汤的浓稠和只在餐前饮用不同。潮菜汤品极其追求清淡鲜美和营养价值,中有多款药膳。在潮汕美食中,一般每餐都要配备几道独具特色的汤品,间插在整个筵席过程中间。这样干湿搭配,浓淡相间,既转移口味,增进食欲,又清肠洗胃,化淤保健。药膳中有虫草水鸭、当归乌鸡、洋参珠鲍、薏米水鱼等等,都是既美味又滋补的炖品。潮汕人喜爱喝茶,且形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功夫茶,也体现出了潮汕人重视养生的文化传统。
F. 汕尾有什么特色小吃
汕尾的特色小吃有
1.菜茶
菜茶又称壮丁茶、男丁茶、丁茶。是广东省汕尾市地区传统的小吃,属于节日食品,一般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到二十,这几天是该地区的传统节日“男丁节”。“男丁节”并非事实上的节日,以前该地区的人只要添了男丁的,来年的这段时间内(具体时间各村、各乡不尽相同),就会泡制菜茶来宴请同乡,以示庆贺。现在由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大部分地方就把它当作“年度”节日了。
2.菜头丸
它是汕尾的一种传统小吃。"菜头"是陆丰本地话,即萝卜。"菜头丸"其实就是"萝卜丸",用白萝卜做成的丸子。 "菜头丸"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白萝卜、番薯粉(地瓜粉)、花生米。制作方法说起来并不繁杂,不过,当真做起来,工作也是相当琐碎。蒸熟后的"菜头丸"外表晶莹剔透,还极有嚼劲,味道也是清香甘甜。据说这种食品还有祛火除痰、消食开胃的功效。
3.薯粉饺(小米)
这是汕尾地区的特色美食——薯粉饺,但是汕尾当地的居民都习惯称薯粉饺为小米。小米是汕尾海丰县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它是以一层皮包着肉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优质美味的小米一定要皮薄而软,小米是半透明则更佳;肉要爽口弹牙,肉馅内有少量汁液,全只小米要够热则为最佳。
4.牛肉饼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潮汕的牛肉丸,但是海陆丰的牛肉饼可能就没多少人听说过了。牛肉饼不同于牛肉丸,因为呈现的是较扁平的饼状所以有了牛肉面这个名字。牛肉饼肉质纤维分散,筋肉相间,嚼起来有种弹性的胶质,再蘸点辣椒酱更是惹味,超级有弹性,牛肉饼加辣椒酱,简直是人间美味。
5.九毛膏
九毛膏是汕尾市地区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化小食,汕尾菜的代表,也称为“狗毛膏”,制作九毛膏需用一种称为九毛膏草的植物,这一小吃看似白凉粉,材料和口感又有别于白凉粉,咬起来又爽又脆;享用时伴上糖浆和炼奶,冷藏后口味更佳,在炎炎的夏天里成为人们解暑的首选。
6.汕尾薄饼
汕尾薄饼是广东汕尾地区知名的传统小吃,是广东省汕尾市深汕区鲘门镇的特色代表小吃。汕尾薄饼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 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薄饼也分为甜咸两种,卷好的薄饼通常是很大一卷,一大口咬下去,饼的清香加上配料的美味,实在太美味了。而现在,无论你什么时候想吃,街头巷尾都是有出售的。
G. 请问一下潮汕小吃的由来及历史文化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
1、祭祀神灵的贡品
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2、补充正餐的点心
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端口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家常点心
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
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
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着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