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逃到找不到的地方
A. 项羽在失败之后为何不肯渡江逃走,而是选择自刎
说法一: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羞愧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应该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了,很多人都认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当初项羽把这些子弟兵们从江东带出来就曾经承诺过他们必将会让他们满载荣耀而归。但可惜事与愿违,最终在项羽和刘邦的角逐当中还是刘邦提高一招。而项羽自己更加是无言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们,他把这些子弟兵们带出来,却不能够完完整整的带回去,所以他愧对这些父老乡亲们,最终才会选择自刎而死。
其实不管怎么说,项羽应该都是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而现如今楚汉之争的战火早已经消失在尘埃之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所需要做的就是铭记这段历史。
B. 为何项羽宁肯自刎,也不渡江逃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我们宋朝着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留下的一首诗,诗中歌咏的正是不肯过江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只要项羽过了江东以后就可以卷土再来,那么楚汉争霸最终的胜者还犹未可知。但是项羽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再就是还是前文提到的项羽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他当年带着一众江东子弟四处征战,如今却只是那么寥寥几人跟着他返回江东,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脸面去见那些江东的父老,因此索性在乌江边自杀了。
另外项羽是一个极其豪爽大气的人,他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他接受不了自己灰溜溜地返回江东,所以他选择了在江边自杀,这样就算死了,他也就像后人所说的一样,依然是一个为后人歌颂的鬼雄。
C. 刘邦直到闭眼前才真正明白,为何项羽宁可自刎,也绝不渡江逃走
人们常说,历史成王败寇,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人们记住了功亏一篑的项羽,也记住了五次北伐而全部失败的诸葛亮。
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正是他率领义军,东征西讨,并且在巨鹿之战,率领区区数万民兵,击退了横扫六国的秦国20万主力,从而破灭了秦始皇企图传承千百年的梦想,然而遗憾的事情是,项羽虽然是一名军事天才,却并不擅长治理国家。
在楚汉相争当中,他几次三番放过刘邦,给了他迅速做大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自己在军事上的失败。项羽的死,是十分悲壮的,他一路撤退到了乌江边,亭长劝他回到江东,可以图谋东山再起,然而项羽以无言见江东父老的理由拒绝,最终自刎而亡。
刘邦的选择,带着最后的豁达,他将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在人间也无多留恋,就算苟延残喘也是虚度光阴,临终前的刘邦,想来和项羽,也是一样的心情。
D. 刘邦直到驾崩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不渡江逃生吗
司马迁所着的史记中最精彩的人物,大概就要数刘邦与项羽了。尤其是项羽,司马迁是极其喜爱这个人物的。众所周知,项羽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他是兵败自刎的。本来他是可以不用死的。却为何要自刎呢?刘邦直到驾崩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不渡江逃生。
刘邦还说,项羽本来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是他选择了死。其实,项羽为什么选择死,直到刘邦驾崩前才知道,刘邦驾崩前身患重病,但是此人拒绝了大夫的治疗。这是因为他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疾病。秦始皇也有这个毛病,他也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疾病。那么项羽之所以自杀,正是因为他不敢面对失败。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缺点,这也许就是英雄或者天才的缺点吗?英雄与天才的内心有致命的脆弱的地方。
E. 鲁国是项羽的封国,为何项羽最后不逃亡鲁国
虽说鲁国是项羽的封地,但项羽撤退时和鲁国相隔十万八千里,就一个乌江都让项羽没办法跨过,更别说遥远的鲁国了。所以项羽没有选择逃亡到鲁国的原因之一是距离太远,原因之二是项羽已经没有勇气再回到鲁国了,他说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中也包含鲁国的父老乡亲。
刘邦当时攻打项羽的战略方阵部署的非常精密,他以大型U字形成包围圈,自西北像东南挺进,每个拐点都有派了大将前去围攻,而东面的鲁国则是由大将军灌婴等人来负责。照这个形式,项羽不管逃去哪里都会受到刘邦夹击,最终结局可能与乌江边也差不了多少,所以项羽就没做多余的挣扎,放弃突围逃亡,自刎于乌江边。
F. 项羽逃到乌江边,本来有机会到江东,为何放弃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项羽自负,不愿意低头,再加上虞姬自刎,他伤心欲绝,于是放弃渡江去江东;二是项羽知道刘邦不会放过他,逃到江东只会害了江东的百姓。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导致项羽逃到了乌江边,原本是可以渡江逃往江东,但是最后他放弃了,在乌江自刎身亡,一代枭雄就这样惨死。想想项羽的结局,也是让人十分惋惜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项羽偏偏不肯留下来,也正是说明了他的政治谋略并不高。
所以,正是因为如此,项羽选择了自刎,放弃逃亡的机会。
G.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