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筑师总是设计无用东西
⑴ 为什么很多工业设计师是学建筑出身,很多建筑设计大师
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着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1925年,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计划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菲亚特之父——平尼法尼那 (Pininfarina,1893-1966)
平尼法尼那生于杜林,是11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小时候在兄长的作坊干活,17岁时他就设计了菲亚特零号的车身。1920年,平尼法尼那来到底特律,但他拒绝了福特的工作邀请,返回了意大利。平尼法尼那曾参观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装配线,印象深刻,但是他认为意大利应该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美国大批量生产廉价小汽车,目的市场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另外一个是高档的汽车,只小批量生产,保持高价位,保持意大利传统的马车制作方法,汽车是半手工的。战后,他开设了自己的汽车工厂,设计与生产高级小汽车。希望能够在菲亚特的美国式大批量生产之外开辟一条新的生产线。1947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平尼法尼那设计的西西塔里202小汽车,被誉为“流动的雕塑”。1951年,美国纳什公司要求平尼法尼那设计多款小汽车,这是美国的汽车公司第一次聘请欧洲设计师。平尼法尼那去世后,他的儿子萨吉奥继承父业,设计了一系列的法拉利跑车,成为意大利工业设计的代表之作,享誉全球。
德国新艺术运动领袖——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威尔德是比利时建筑师、设计教育家,他在德国活动比在本国更有影响,并一度成为德国新艺术运动的领袖,德意志制造联盟创始人之一。他曾在安特卫普和巴黎学画。1891年起他在莫里斯影响下转建筑设计。他在布鲁塞尔的于克勒设计自己的住宅时,为寻求“非装饰形式”提出装饰必须是新颖的,不能因袭历史,还要合乎理性地运用材料,“合理”地应用装饰以表明物品的特色与目的。1897年,他在德国慕尼里和德累斯顿两地与人合办“工业艺术装饰营造工场”,依靠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的合作,开展设计制作。1900年他应邀任魏玛大公的顾问。1906年起,由他主办了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包豪斯的前身)。他还是个设计理论家和教育家,被人称为欧洲大陆的莫里斯。尽管他曾声称,他所有工艺和装饰作品的特点都来自一个唯一的源泉,即“理性”。但另一方面又坚持设计师在艺术上的个性,反对标准化给设计带来的限制,在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年会上抵制穆特休斯的标准化主张。这场争论事实上代表了一个世纪以来德国设计美学争论的焦点。最后穆特休斯不得不屈服,这也说明了他在德国设计界的影响力。
现代家庭室内设计的表率——彦森(Jacob Jensen ,1926~ )
彦森是丹麦着名工业设计师,出生于哥本哈根,1942年起他在其父亲的公司里当室内装饰工,1948~1951年在哥本哈根实用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设计师事务所工作,1959年到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工业设计,1961年在哥本哈根开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63年开始为B&O公司进行产品设计,直到1993年B&O公司几乎所有的视听产品都出自彦森之手。他的设计趋向“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且操作简易,将B&O的视听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的最高层次。此外,1979~1986年他还为丹麦J.P.集团设计了着名的“Logicar”,1984年开始丹麦Max Rene公司设计手表,饰物和小汽车等,1991~1993年为德国Gaggenau公司设计了系列厨房设备,他的设计保持着简洁、高雅、明快的一贯风格,给国际工业设计界吹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新材料运用的先锋——潘顿 (Verner Panton,1926-1998)
潘顿是丹麦着名工业设计师,19害触愤吠莅杜缝森俯缉47-1951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曾在雅各布森的事务所工作过,后定居瑞士巴塞尔。潘顿在探索新材料的设计潜力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颇有影响。从5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了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化纤等新材料的试验研究。60年代,他与美国米勒公司合作进行整体成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椅的研制工作,于1968年定型。这种椅可一次模压成型,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色彩也十分艳丽,至今仍享有盛誉,被世界许多博物馆收藏。潘顿还长于利用新材料来设计灯具,如1970年设计的潘特拉灯具,1975年用有机玻璃设计的VP球形吊灯。同时,他还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发展的所?quot;平行色彩"理论,即通过几何图案,将色谱中相互靠近的颜色融为一体,为他创造性地利用新材料中丰富的色彩打下了基础。
⑵ 一个建筑师的“风险”自觉!
01
楔子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公司项目的事情,良子很是忙乎了一阵。越忙乎越觉得不对,总有一个叫 “风险” 的东西在心头萦绕,所以静下心来好好想了想“出路”。今天把思绪整理成文章,与良有方的朋友一起分享,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感悟。
本文描述的是一个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身份,在项目中碰到的各种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思路和手段。如有不周之处,还请斧正!
02
基层员工
症状: 我们每个设计师都是从“小巴拉子”起步的。作为底层员工, 处在懵懂的状态 ,大多数时候是领导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也许是 一个工作反复的修改 ;还有可能是从A改到B,过一阵又从B改到A,也没搞懂到底是为什么!
原因: 可能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接收指令的“小白”设计师确实理解能力不够,导致设计意图无法实现。毕竟每个人的领悟能力不同,也无法强求。
但更多的,我认为是 指令不够准确,这个问题其实出在团队负责人身上 。多数情况下,发指令的人还不自知。
举个例子:湖南的朋友对 n 和 l 是比较难分清楚的。所以当他在表达河南的时候,经常会发荷兰。我就被朋友闹懵过一次,他还很执着的重复三遍,并指责我的普通话不标准。
这样 反复修改造成的“人身”伤害是非常大的 。员工的情绪会非常低落,还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此处@王工和老陈!即使基层员工的人力成本再低,这样的“无用功”也要避免。
措施: 如何避免其实也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基层员工如果发现自己改得都要”吐“了,要及时和自己的直属领导反馈情况。 有效的沟通即使无法解决问题,但也可以缓解情绪 。这时候鸡汤是非常有效果的,直属领导要修炼起来。
第二, 公司层面要对项目的”异动“有敏锐的反馈机制。 这样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判断,到底是谁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这种”低效劳动“,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03
团队负责人
症状:当我还是基层员工的时候,我会发现我的很多上级领导能力不够。很多的事情做得很傻X,总是让业主牵着鼻子走。即使提供了”卑躬屈膝“的服务了,可到头来,还是让甲方骂的跟”孙子“一样。
原因: 可能来自于两方面,
第一, 团队负责人确实能力不行 ,公司实在是”拔苗助长“或者”矮子里头拔将军“了。在技术能力和协调沟通两方面,要么”瘸腿“要么”双缺“! 这样”低质量“的服务当然无法让业主满意。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经历过一个三线城市的项目,业主是政府某个部门,对于工程设计当然是外行。而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居然也和外行一样。当业主提不出要求的时候,自己也提不出设计任务。任由业主信马由缰,那不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吗?
这边我放个任务书,给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团队负责人缺少必要的教育,对于流程的控制没有概念,或者没有力度。 对业主和项目总是”患得患失“ ,老是担心自己和业主意见相左时,业主的”客户体验“不好,下次不来找你了。
措施: 如何避免其实也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对于团队负责人的无能,最好的办法,让他作为基层员工”被领导“。因为我们需要的是 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狮子 (没有一群狮子,一群羊也行),可千万不是被”羊“领导者!
第二,对于有潜力的负责人,我们要不停的教育。客户不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好而选择我们,而是因为 我们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才选择的我们 。我记得宋卫平有一个很着名的论调:绿城,“ 宁可为价格解释一阵子,也不愿意为质量道歉一辈子! ”
其实道理是异曲同工的,我们只要 在同等价位上提供无可替代的服务 ,那业主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你呢?不要怕业主对你印象不好。该确认增加的工作量,就勇敢的书面去确认。
书面确认还有一个好处, 碰到追究责任的时候,也能说得清,道得明 ,“黑锅”不轻易上身。
每个团队都会有一个LEADER,而这个领导一定是脱颖而出的,绝不是谁委派的, 身价都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
一个有能力的项目负责人,即使有点个性,也是能赢得业主尊重的! @章主任
04
经营负责人
症状: 作为一个经营负责人,要干的其实是两件事: 接得到项目,收得到钱!
原因: 接不到项目,公司就要关门;收不到钱,公司更要关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经营者会愿意参加比稿,做一些垫资的尝试。这对于企业来说,还是颇多风险的。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被绿地拖垮的设计公司可不在少数,所以审慎的选择甲方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了。
措施: 如何避免风险其实考验的是人性!
一是要克制贪念,二是要克制侥幸心理。对于垫资项目,最关键的是 设置一个止损点 。到了这个点,即使业主给你描绘的”蛋糕再大“,也要壮士断腕。世间哪有那么多”幸运“会落在你头上!即使有,每次都靠”幸运“才过关,也挺”可悲”的吧!@陈所
我更 相信“筹码" ,当你的手中握着足够大的”牌“的时候,你离最后的胜利就不远了。博弈就是比大小,没什么特例!
当然,最好项目不要走到博弈的阶段,找一些有 信用背书 (或者有合同)的项目,通过法律条款制约双方,把不可控的风险降到最低!
人总有不走运的时候,碰到垃圾项目和无良业主,在所难免。那就调整好心情,重新启程吧!给大家推荐我经常用的准则:" 不惹事,但也别怕事! ”
05
结束语
一个建筑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修炼,也离不开环境的因素。这篇文章从不同的阶段阐述“成长的风险”,希望对不同层级“良有方”的朋友带来帮助!
有些不方便对领导说的,良子都已经代劳了。但是我希望大家从正面去理解,毕竟一个物体的暗部占的比重并不大。 万物生长靠的是太阳,这篇文章只是雨天的一把“备用伞”而已!
⑶ 为什么建筑师给自己设计的住宅大都非常简单
当今社会,在逐步复杂的建筑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扮演一种在建筑投资方和专业设计方(比如机电设计,结构设计等等)及施工方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
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用砖木做成的,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和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采用木材。这类建筑物的层数一般较低,通常在3层以下。古代建筑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多为此种结构。
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厕所采用的是干湿分离免冲洗厕所,干爽清洁,排遗可就地转化成肥料。L型交汇点的外部是靠北的被阴面那里是食物储藏室,因为我们这的苦逼天气,基本上可以在依靠稳定的超市资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购物而替代冰箱。
⑷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做建筑设计师是个苦活
为什么很多在读建筑学的学长学姐或者已工作的过来人劝毕业生不要选建筑?觉得是个苦活?原因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因为他们觉得建筑行业很辛苦很累。
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 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大学毕业学员,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往往都会都一些效果图及动画里底层的工作,对软件技能也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工作起来是非常吃力的,往往会有加班熬夜的现象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技能提升反而会很慢,每天基本都是做比较基础的事情,薪资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在线领设计教程,萌新小白必备>>】
丝路以建筑表现起家,拥有20年来国内外大型建筑表现项目的实战经验,年产4000张效果图,与国内外3000多所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地产动画行业占有率第一。
如何学习建筑设计?课程是否适合自己?不妨先来试听体验一下课程吧:【免费试学课程,点击领取名额】
⑸ 为什么要有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以前也有这些职业吗,没有的话,单凭建筑工人能建好建筑吗
不可以,每个职位是有它的价值存在。环环相扣。一个好建筑,首先需要设计画图等等等等到最后的建筑完成。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环节必须需要一个监管的人。保质保量的完成才是好建筑。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助你!
⑹ 你认为建筑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我觉得建筑师很伟大啊!他们能合理的利用空间,把建筑和自然完美的融合起来,人类繁衍至今,房子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一个伟大的建筑师,肯定是一个环保者,艺术家,实用家,如果未来人类的住房会更智能更环保,那么建筑师的存在绝对功不可没。
⑺ 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师有什么不同。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主要区别如下:
建筑师:建筑物设计,主要是外观设计,比如这栋楼要盖成什么样子,屋檐要做成什么形状,空间该怎么布置,怎么样看起来最漂亮、最经济、最美观。建筑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结构工程师:在建筑师设计的前提下(或者没有建造师设计也行),进行建筑物的受力计算,说白了就是要让建筑物符合受力要求、集实用、耐久性与一体,保证不能在使用期出问题,也是搞设计的。结构师是比较纯技术的。
⑻ 中国现在建筑陷入一个什么样的怪圈
“破坏式建设”
何去何从?
可以说,在众多“破坏式建设”的实例中,破坏性修复毁了风貌的一些古建筑最有发言权。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中的北海祠,环境古朴幽雅,但在近几年的数次修葺中,新铺设了加工精细的石板和石栏杆,宋代龙亭和明代灵渊阁也都做了较大改动,原来古朴的褐色瓦被换成绿琉璃瓦。这样,整个北海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现代的休闲广场。还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王贺村汤帝庙大殿在未被当成重点文物保护前,古老原始,虽有部分破损,却沧桑凄美。上世纪末,大殿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便整体翻修一新,新墙体,新梁架……与过去相比,历史风貌荡然无存。还有一些被学校和单位占用的古建筑被损坏严重,这些建筑许多都被使用者改造了,如在戏楼、大殿、钟鼓楼增设房间,安装现代的门窗、楼梯,砌上砖墙等。目前,这些古建筑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只能从房顶的造型来揣测原型,有的已经悄然消失,只有少部分还在勉强维持原貌。
这一切都不禁让人思考,任何建筑都在“破坏式建设”的环境中追求“焕然一新”的做法是否妥当?除了破坏之外,到底有没有其他的方式为现代建筑手法所用呢?很多建筑师的探讨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发展的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将“破坏式建设”通过合理的转变成为对建筑创意性的引导,这样才可以标本兼治。
如何做到创意性的引导?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谷岩说:“很简单,就是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其实,建筑不一定要在尺度、规模和材料上去打动人,而是要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人感动,留下记忆。”从融合于自然很平庸的建筑中,谷岩感受到的不仅是建筑存在,更是整个环境给其带来的感动,因为这是自然的能量与建筑的关系,“这就是好的建筑,不需要彰显,只需要安静地矗立在大自然中,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体现。此外,中国传统建筑,比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等,它们也都蕴含了文化的气息,更是因地制宜的典范。也就是说,因地制宜不但是一个设计的理念,还是各个建筑师设计的灵感源泉。”
近几年,中国特色正在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纵观这些优秀的作品,大多数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兼具先锋性和时代性。但保留地域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因循守旧,而是应该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将城市的肌理蕴含其中,体现人文特色,顺应时代潮流,做因地制宜的建筑,使建筑更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表情,才能走出“破坏式建设”的怪圈,从而走向创意性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