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不到永定通宝图片
① 铜钱几个,真的假的及价格
第一张图的四个钱是景德元宝,咸平元宝,天圣元宝,祥符元宝,每枚大约在3元左右。
第二张图的第一枚是开元通宝,唐朝的;第二枚是篆字的熙宁元宝,第三枚,第四枚都是元丰通宝,每枚也都在5元上下。
第三张图是第二张图钱币的背面。
第四张图分别是永乐通宝,咸丰通宝和嗣德通宝,其中嗣德通宝是安南铜钱,永乐通宝大约价值在15元,咸丰10元,嗣德通宝20-30元。
② 永乐通宝的介绍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③ 请问这枚永乐通宝对不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燕王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一四0吧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郑和下西洋就携带了大量的永乐通宝钱。郑和庞大船队每次都达二00多艘船,二.漆万多人,船上满载金银宝货、丝绸和青花瓷器。金银宝货以铜钱为大宗,因当时西洋、南洋许多国家流通使用中国铜钱,《瀛涯胜览》曰:“爪哇国通用中国历代铜钱,旧港国亦使用中国铜钱,锡兰国尤喜中国铜钱,每将珠宝换易”。有些国家还专门大量输入中国铜钱,如邻国日本就输入许多明钱,以洪武钱和永乐钱为最多。 永乐通宝钱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币。永乐通宝钱在国内出土的数量不多,甚至许多明清时期的钱币窖藏不见一枚。但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地区却有大宗发现。二0世纪漆0年代在东沙、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发现,被认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沉船所遗下的铜钱,永乐通宝钱数量非常巨大。如西沙群岛第一次清理古钱,约吧0漆0陆枚,其中永乐通宝四9陆吧四枚,占陆一%强。第二次清理能看清文字的铜钱有一995枚,永乐通宝一二一5枚,占明钱的9一%。在东沙群岛清理古钱,发现明钱有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三种。国外考古中也有大量发现。如一9三0年入田整三对日本四吧处所发掘铜钱的分析统计,总数有55四漆一四枚,中国钱占99.吧%,其中永乐通宝有二9二二5枚。南中国海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肯尼亚、坦桑尼亚到阿曼、伊朗,从斯里兰卡、印度到泰国、马来西亚,都有出土发现永乐通宝的记录。 永乐通宝钱书法绝伦,铸工精湛,整齐划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这些铸造精整的永乐通宝钱主要用于对外贸易,为明初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陆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邻国日本、越南等也曾大批仿铸使用永乐通宝钱,现在所见永乐通宝钱背“治”、“木”等字的皆为日本所铸
④ 这枚永乐通宝真假。
永乐通宝
光背铜宝
大五帝钱之一
包浆字口穿口都到位
应该是真品古铜钱
市场价100元左右
⑤ 永乐通宝母钱的特征
永乐通宝母钱特征(以三钱为例):
永乐通宝背三钱,折三形制,铸制精整、青铜材质、穿正阔圆、貌相俊美。钱文清晰,书体正宗、钱体完好。观钱文,粗字版,楷书端庄,笔意敦厚。永字末笔,收笔顿园。宝盖横书,末端上翘。通字甬头,间隔明显。贝字末横,未接横折。背面穿右,“三”字粗壮,“钱"字敦厚。
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铸造的一种标明钱币重量的纪重钱,传世只有两枚。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史书的阙失,对研究明初钱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永乐通宝背三钱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事实上,永乐通宝背三钱,泉着上有载:“其泉处于样钱阶段,未行用,稀少”。
据载,明代官炉所铸制钱相对较少。明洪武实行纸钞,而制钱仅作辅币。查洪武至隆庆二百余年间,历12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弘治、嘉靖、隆庆7代有铸币,而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5朝未发现铸钱。
在铸钱的7个朝代中,除洪武、嘉靖以外,均铸量较少。其中成祖朱棣在位22年,年号永乐,一以贯之。永乐铸钱,文字俊美,字体一贯,铸工精细,工艺考究,形制规范,实属量少质优,不可多得的古钱。
1974年,在西沙群岛北礁礁盘上发现的明代沉船处,清理出永乐通宝平钱49684枚。第二次清理,又发现永乐通宝平钱2851枚,5万多枚永乐通宝并无大钱。
永乐六年(1408)始,先在两京开铸,三年后又增加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省钱炉。每年铸量10万贯左右。永乐通宝三档四种:小平铜质,小平银质,二钱铸母,三钱铜质。小平铜钱主要投入集市流通。
小平银钱用于宫廷赏赐,二钱迹金铸母,或少量试铸,输出海外。或仅存试样,并未铸行,永乐三钱大部随郑和出洋,作为礼遇赠品,仅留少量赏赐皇亲贵戚、公侯宠臣作为把玩之物。永乐铸钱目前仅见小平素背和永乐通宝背三钱两种。
永乐三钱存世不菲,然国内所见不多。盖因三宝太监二下西洋始,连同瓷器、玉器等,一并选作国礼之故。
已有正式消息报道,近年在东非海岸的肯尼亚,就曾出土永乐通宝背三钱。钱文明晰,业经六百多年并未严重腐朽。而国内尚存部分,大部留作珍藏,长期未能浮出水面。所以,某泉家称谓“世仅二品”。
⑥ 永乐通宝的版式特征
永乐时期开铸永乐通宝的钱局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为铜色紫红,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钱币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是中国货币史上精美的货币之一。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黄铜大钱(背三钱),其钱径达到3.4厘米,文字清晰,形态古朴,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永乐通宝”如今没有发现有大型的折十钱。
⑦ 方孔圆钱两千年的明代钱币
此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背面有“钱数”及“两数”,每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这种“称两制”仿自元钱。
大中通宝(省局钱):朱元璋平陈友谅后,在江西及各省设专门铸钱的宝泉局。所铸钱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称。每局所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铜钱除局名外,尚铸有“纪数”,如折二为“二”,折三为“三”等。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铸洪武通宝。洪武八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分为五等:即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小平钱。当一重一钱,当十重一两。并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文(十六两为一斤),实际上大打折扣。背署钱重,并有纪值、纪地等内容。
永乐通宝: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铸。洪武二十三年后,推行宝钞,很少铸钱。永乐通宝只有小平钱。
宣德通宝:只有小平钱。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其上一代洪熙未铸钱。)
弘治通宝:只有小平钱。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顺,正统各朝均未铸钱。 这是世宗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铸的加重钱币,每枚重一钱三分(标准钱每枚重一钱),成色百分之九十铜。此钱名目繁多,有所谓金背、火漆、旋边等等,这是因铸造加工工艺的不同产生的外观差异。
嘉靖通宝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钱:于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钱制铸造。
正德通宝:史载嘉靖三十二年曾补铸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但实际上也未见流传。这种正德钱为私铸钱。
隆庆通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年铸。每枚重一钱三。
万历通宝:神宗万历四年(公元年)铸。亦有金背、火漆和旋边之分,前二种是南京、北京所铸,后一种为各省局所铸。万历年间,纸币不行,铸钱又渐多起来。钱背上又开始铸上文字。 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位只有几个月,熹宗即位后,于天启年间补铸光宗的年号钱。
天启通宝:明末铸钱渐多且复杂,天启通宝小钱有数十种。其中有钱背纪铸钱局名的,有纪地名的,有纪重量的。另有当十钱,钱背亦有上述几种文字。天启通宝是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
⑧ 永乐通宝一枚,大家看看
好好收藏,应该不错。
⑨ 怎么区分国产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
为大明朝永乐年所铸
紫红铜钱,真书直读
全部为小平铜钱
光背无文
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
钱币直径2.5厘米
重4克左右
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
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钱币文字笔画清秀
为中华大五帝铜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