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喜欢把东西弄坏
1. 宝宝总是将东西弄破,怎么办
小孩子的脑子发育还没完全,好奇心也很旺盛。所以有小孩的家里,都把易碎易破的物品藏起来,将破坏减到最低。我儿子两岁了,到现在不知道打碎了多少玻璃杯,害得我们大人怕扎到孩子,各种严防死守。现在用了塑料杯子塑料餐具,木头碗等等,原来铺桌子防滑的塑料蕾丝网桌布也早就被撕碎得不像样子,只剩下上面撕不坏的。至于纸糊的装饰灯具早就被撕烂丢掉了。玩具各种拆和丢,早就凑不齐了。就连我的便条纸也被一片片拆开,丢的贴的到处都是,孩子爸爸的扑克牌也早就粉身碎骨了。给他买的益智防撕扯的厚纸图画书,也早就成了纸板。铺地的乡村风棉垫子也被用洗不掉的荧光笔乱画过了。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都会干这种事,他们好奇,探究,撕东西,拿不住杯子,各种又尝又闻又看又摸又尝试。这是成长必然的过程,不要压抑它。等孩子过了三岁,脑子长得差不多了,再引导和讲道理,阻止破坏,现在你打你骂都是没有用的,根本记不住的。谁也想不起来三岁前都干了什么不是?这么大的孩子就跟小动物一样,记吃不记打的,家长不就是给孩子收拾残局的存在吗?
2. 孩子喜欢撕东西,砸东西是什么心理
宝宝爱撕纸是因为宝宝长大了,手指的协调能力增强。同时宝宝的手指和眼睛能很好的协调,宝宝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发出的声响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惊喜,所以就会出现撕纸的行为。这时候家长应教给宝宝很多撕纸的技巧,并且进行指导,让宝宝把大纸撕成小纸,初步的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这样能够促进宝宝脑部功能的发育。因此很多家长都很担心,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撕纸看起来像搞破坏的过程,是宝宝的学习过程,宝宝长大了,手的运动能力增强了,也具备了基本的手眼协调能力,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发出的声响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惊喜,所以经常乐此不疲。
3.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搞破坏”
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4. 为什么孩子老喜欢搞破坏
导读:妈妈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育儿经。其中,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妈妈们最没有办法对付的。今天我们就带着妈妈们的问题,去请教了儿童心理专家,孩子老是“搞破坏”怎么办?这几个方法您值得一试!
重要提示: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两点,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多多陪伴孩子便会大大降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破坏行为。但想要孩子零破坏,几乎是不可能的。
5. 宝宝热衷于“搞破坏”,该如何教育
在孩子爱破坏的背后,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孩子的善良帮助,另一方面可能是孩子喜欢“破坏”,喜欢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专家认为,事实上,孩子会有一种“破坏”行为,这种行为随时都会发生,不同的只是“破坏”的频率和程度。特别是对于2-9岁的儿童来说,这是“破坏”的高发期。5-10岁的儿童进入他律状态。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很强的规则感,但他们的规则感是建立在控制他人的基础上的,他们更关心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图。
让他们以这种方式继续探索。这不是原则问题,也不会对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儿童选择拆下的玩具时,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太多的小零件,以防止儿童误食和危险。2.9岁是儿童最具破坏性的年龄,而“破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儿童的“破坏”问题。
由于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婴儿会通过“毁灭”的本能去探索一切,看到他所看到的东西,从而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认知能力。这样,孩子会更聪明,促进大脑发育。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与他们的心理成长有关。也正是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
6. 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
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
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孩子在做事时,往往缺少考虑和顾忌,不会去考虑做了这些事会有什么后果。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希望对大家教育孩子有帮助!
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1
孩子搞破坏是让父母特别头疼的事情之一。小小年纪,就能搞得翻天覆地,劝阻威胁利诱都没有用。这时,父母不妨想一下,孩子搞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了解孩子搞破坏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文文只有7个月大,但是两只肉嘟嘟的小手就已经初具杀伤力——图画书分家,面巾纸解体,翻云覆雨,辣手摧花。面对惨不忍睹的“犯罪”现场,爸爸妈妈只能欣慰地告诉自己:女儿又长本事了!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有一千个破坏的理由。
理由一:“那是什么?”
冰箱里的东西已经全部翻出来,2岁的晨晨觉得这个大白家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于是他开始瞄准下一个目标:爸爸的电脑。雄心勃勃的小伙子手里拿着一枚硬币接近那台放在写字台上机器。哈哈,他在地板上的铁盒子表面发现了一个小缝,把硬币塞了进去!
新奇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动力,在他们的“研究合同”上只有一句话:掌握全世界的秘密——他们要检查所有的他们还弄不明白的东西。
而在他们的检查清单上,排列着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爸爸和妈妈的各种物品。探索不是什么坏事情,只不过它们总是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结果。比如,现在晨晨的那枚硬币就已经躺在电脑的软驱当中了……
无论是需要维修的电脑,还是被倒空的结婚纪念日香水,对于父母的忍耐力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很想大大地发作,但是又必须保持应有的耐心。因为我们也清楚,孩子并不是故意搞破坏,他们哪里明白结婚纪念日对妈妈的意义,而修理电脑要花上多少枚棒棒糖的钱呢?
好了,既然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就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可以把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对于计算机或音响这种很难藏起来的东西,就只能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把他们吸引到更新鲜有趣、也更加合适他们的领域里去。
理由二:“我生气了!”
妈妈说:“不行,你不能再吃糖了!”
爸爸说:“不可以,你现在不能再玩了,我们要回家了!”
不、不、不,就连那个讨厌的玩具小人儿也说它不愿意站在高塔上面,所以总是从积木上掉下来。
“讨厌!”4岁的铭铭气急败坏地把玩具小人儿摔在地上,然后自己也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因此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发脾气是他们表达失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静。
孩子在发脾气之后最希望得到关爱,因为他们需要确认“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所以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但是,我们还必须让他们明白:发脾气不是搞破坏的通行证,所以在他们平静之后,必须乖乖地去把自己摔出去的玩具拣回来并且收拾好。
孩子所得到的自由空间越小,他发脾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不妨先考虑一下是否一定要拒绝孩子。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折中的解决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可以阻止孩子怒气冲冲。
理由三:“我做不到……”
早上,妈妈让璐璐把袋装牛奶从冰箱拿到餐桌上。牛奶袋有些湿滑并且比小姑娘想象中的重,所以璐璐还没走到餐桌边,手中最淘气的一袋就掉在地上摔破了,牛奶四处飞溅。妈妈愣在当场,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用什么来洗地毯。但是她严肃的表情让2岁的璐璐不知所措,于是便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妈妈突然意识到女儿的心里很难受——现在这个小倒霉蛋正需要安慰,于是先不去管什么昂贵的地毯了,还是把洒落在女儿心上的牛奶清理干净吧。
这样的意外事故经常在幼儿身上发生,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此有帮助:我的孩子究竟已经会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如果她喜欢帮助妈妈做事的话,面包是否比牛奶更适合她?
而在失误发生以后,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打击小家伙,我们不要说“看,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你根本做不了这个”,这种话会让孩子感到沮丧。
理由四:“大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啊!……”妈妈的尖叫声从浴室传来,听上去像是遭遇了一个加强连的“小强”。爸爸赶快跑过去,却看见3岁的儿子满脸无辜地站在浴缸里,手里握着一块滴滴答答的抹布。再仔细看看,那块抹布好象是老婆心爱的真丝内衣……原来,儿子洗完澡后,满怀热心地用妈妈的“软抹布”擦起浴缸来。
孩子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像爸爸那样做很多事情,又像妈妈那样心灵手巧,娴熟地倒果汁、推购物车、把钥匙插到锁眼里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爸妈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比如当3岁的孩子分不清楚真丝内衣与抹布之间区别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你想大哭或者大叫,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拿出块抹布演示给孩子看,告诉他什么才是专业的清洁工具以及如何清洗浴缸。
这个过程可能充满了乐趣,它满足了孩子的模仿需求,同时慢慢熄灭了妈妈心头的怒火。当你在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们如何不把破坏东西之后,可以再尝试跟老公沟通,送你一件新的内衣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礼物。
理由五:“太简单了!”
1岁半的桐桐实在不想再听“哞哞”声了,那头电动玩具牛已经这样叫了几百遍。她想尝试新鲜的玩法,于是抱着可怜的小牛进了厨房,思考着不知道这个家伙进到水池里面会什么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电动小牛没有学会游泳,反而变哑巴了……
“天哪,完全坏了!”当桐桐妈妈把那头湿漉漉的玩具牛从墩布池里捞出来的时候心里很生气,因为这个玩具是很贵的。但是她也明白,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科技含量和操作技术,显然是种过分的要求,于是小湿牛进了垃圾箱。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需要与他们的年龄相匹配,既能引起他们的幻想,又要足够结实。而我们在送他们玩具的时候,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2岁的孩子想试一试小木偶能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们知道,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有时候,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以至于他无法在一个玩具上集中精力去探寻这个玩具应该怎么玩。即便玩坏了,他也觉得也没有关系,反正还有很多后备军呢。所以,玩具被破坏也就不稀奇了。
理由六:“我在这里!”
佳佳乖乖地在地板上搭火车轨道,今天他突破口了自己的纪录,居然完成了3个隧道和2处立交。佳佳很兴奋:“妈妈!妈妈!快来看我的火车轨道!”但是,坐在电脑前的妈妈却总是不转过身来看自己。
“妈妈,妈妈!”佳佳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佳佳迅速在屋子里环视了一圈,看到身后伸手能及的发财树,一把就抓了过去——他知道这下子妈妈就该着急了,因为她说了很多次绝对不许把树叶弄掉。
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同吃喝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最终妈妈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并且以满地的树叶为代价,来看孩子搭建的火车轨道模型并且大声称赞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注意。
宝宝爱搞破坏的6大原因2
1、有限的控制力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手眼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可能做某些事情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能力还没达到那个程度,常常会好心办了坏事,这些事情在大人眼中就是搞破坏。
2、盲目的模仿力
孩子都很喜欢模仿大人,总是希望能像大人一样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一有机会就会模仿大人做的事,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还很有限,导致方法错误,被认为是一种破坏。
3、很有趣的感觉
孩子在做事时,往往缺少考虑和顾忌,不会去考虑做了这些事会有什么后果。只要是他们觉得好玩的、有意思的,就有可能会去做,有些孩子把东西弄坏了,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画书里面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把新买的玩具拆掉了;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等等。
孩子爱搞破坏怎么办
1、提供机会让宝宝释放破坏欲望
当父母修理电器、家具或其他物品时,让宝宝一旁观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满足他想要了解新事物的好奇心。如父母没机会拆卸这些让宝宝好奇的物品,带宝宝去生产物品的厂家或修理部参观,让宝宝通过参观了解有关这些物品的结构、功能及如何运转的一些知识。
2、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一言一行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不要忽略孩子的一言一行,当孩子总是乱砸乱扔东西,父母应该及制止,并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即使孩子很小的一个动作,比如父母给他的玩具小车,孩子会一脚踩在地下。这种情形说明孩子心理对玩具有抵触,或者是向父母示威,告诉父母应该多关注他。
3、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帮助,父母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很重要的。孩子拥有爱破坏的天性,也很有可能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展现,父母如果懂得善加利用的话,给予引导和鼓励,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及日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父母的个性不够成熟,对孩子不够耐心的话,很容易会抹杀了孩子爱动、好奇、探索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及智能培养。
7.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破坏东西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啃咬东西,撕东西,摔东西等这些都不是在破坏,而是在用他们的方式探索世界。这个方式是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特点的,对于孩子来说,小的时候能够自由的探索世界,让他们对世界保有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对于日后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8. 孩子破坏东西什么心理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哪些不能。
9. 宝宝在幼儿园老是弄坏东西是什么原因
用“破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到五岁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您家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就请把家里鹭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吧! 这时,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对策:让“好奇宝宝”当修理工 如果孩子好奇地想知道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总想弄明白不停转动的大座钏里到底装了些什么?电视机里是否真有个会讲话的小人儿?那么,您修理家中物件的时候,不妨让他也来参与。您可以当着他的面拆卸家中废弃的物件,没有危险性的动手部分可以让“好奇宝宝”来操作。 不要责备“笨拙”的探索者 三到五岁的孩子,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例如一不小心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或是把玻璃瓶打破了。其实,他不是故意的,您应该更耐心些,您可以责怪他,但目的是让他懂得什么是危险。 对策:让“闯祸宝宝”自己善后 对孩子无心造成的过失,您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您拿来扫帚和畚箕。让孩子善后要比严厉地责备他好,毕竟他不是故意的。 孩子无法控制他的“蛮力” 孩子对力量的使用也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因为他还不了解应该用多大的气力去完成某件事,所以家里会出现抽屉被拉到地上,东西被摔坏等现象。这也是他的正常行为,是孩子在学习与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总之,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您应该做的不是惩罚,而是让他领会,哪些事他做了别人会称赞,哪些事他做了会造成伤害。从而让孩子了解普遍的社会规范,知道每个人做事的限度和应该遵守的法则。 对策:和“野蛮宝宝”玩“温柔游戏” 如果孩子拉抽屉的力气用大了,不妨再让他慢慢地轻轻地拉一次。让孩子尝试从轻到重地使用他的力气也能使他学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但这对周围环境的伤害却小多了。 他用“破坏”来“抗议”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您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孩子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对策:和你的“抗议宝宝”谈一谈 三到五岁的孩子有无穷的精力,孩子善于“破坏”的背后很可能藏着一颗渴望探索的心。您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特别是我们的独生子女,让他多和邻居家的同伴玩耍,节假日多去参加集体的游戏活动。爸爸妈妈不妨和孩子谈一谈,了解他最近有些什么烦恼,或是他有什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