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为什么找不到自己
Ⅰ 佛陀——第八集-2 与牧儿告别
悉达多捧着豹子头沉重地走出了宫殿,走进了森林。他将豹子头埋在了土里。
车匿和耶输陀罗默默的跟随着他。
悉达多说: 今日, 困惑再次袭来。我是谁?为何来到这世上?
耶输陀罗不语,同他一起痛哭。
次日,国王,王后和耶输陀罗一起拜祭上主罗摩与主母悉多。 耶输陀罗要回天臂城了。波阇王后舍不得她的离去,但是耶输陀罗不得不走了,她担心父亲要发现自己不在天臂城,会非常生气。 这时, 波阇王后问道,怎么不见悉达多。 拉什卡说她找遍了王宫,但找不到。
波阇王后很担心。王叔请王后不要担心,他这就去把悉达多找回来。
祥光说:悉达多不在王宫,可能在静修林,或者在王宫的屋顶上。 或者湖边。哦,不,一定是和车匿去找乔陈如大师去了。
她提起悉达多昨天有些孩子气,并说起马护教他政论时,悉达多说政论是自私的游戏和罪行。
国王听此,面色凝重,离开了。大家都没有说话,各自离开去找悉达多。
耶输陀罗回到宫中,正好遇到拉什卡,拉什卡请耶输陀罗到悉达多的寝宫亲自去看下。 耶输陀罗急忙走去,她发现寝宫里有一个被遮住的雕像,她掀开一看,竟是一个豹子的雕像。
原来悉达多还忘不了那日豹子的痛苦。
悉达多和乔陈如导师在一起,他向导师诉说道:我心中满是悲伤,无人理解。 人人都在反对我。 老师, 阻止兄长真的错了吗?
乔陈如导师说: 王储,手中五指,各不相同。 人性亦是如此。你天性慈悲,提婆达多则不然。 豹叼走孩子出于天性。 提婆达多将它杀死也是性格使然。 你遵从自己本能救下孩子。 你已经尽力了, 无需痛苦,悉达多。
悉达多说: 老师,我想从这痛苦中解脱。 是否有妙径可循?
乔陈如导师说: 当然,动物天性难以更改。 人性,却可由愿力掌控。不行杀戮,控制心性,鸟兽无法做到。
悉达多请老师给他指明道路。
乔陈如说: 平静思绪,坐下冥想,试着掌控你的心智。 沉静的思绪,是通达万物本质的唯一路途。 亦是解脱的无上妙法。
悉达多伏在乔陈如身边,去寻找他追求的内在平静
王叔见此,并未打扰,转身离开了。
从悉达多寝宫出来后, 耶输陀罗在庭院中遇到了波阇王后。 她对悉达多明知道今日她要离开,却没来送别很是失望。“我不顾父亲的严厉来支持他的竞技。 除非他亲自来接,我再也不会来迦毗罗卫斗晌了。” 波阇王后安慰她说:我一定好好教训悉达多。
耶输陀罗急忙说: 不,姑母, 替我好好爱他吧。 告诉他,分离的日子里,牧儿一直在思念他。
这时,斛饭王来接耶输陀罗回天臂城,他们必须在日落前穿过森林。
大家都来给耶输陀罗告别。
刚出王宫后, 耶输陀罗听见了熟悉的笛声,她叫住斛饭王。她感觉悉达多就在附近,要去看看。
耶输陀罗循着笛声找去,果然看见悉达多靠在一颗大树下吹着笛子。她走过去,笑着对悉达多说: 你就在这待客吗?
悉达多看见耶输陀罗分外惊喜。他说: 牧儿,你怎么来了。
耶输陀罗对他说: 大家都在找你, 我知道千夫所指的滋味不好受,可也不至于放弃一切,遁隐森林吧。 既然你不想见我,那我走了。
于是,她转身就要走。
悉达多说:十年方又见你,何不再待个十年。
耶输陀罗说: 我在这能干嘛?除了跑遍王宫的找你
悉达多说: 我也一样, 我在找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遇见神,他问我,你是谁,我该如何回答,我也不了解我自己。
耶输陀罗说: 去找吧,它在我的眼睛里。她深情的凝望着悉达多。 这时,斛饭王提醒她该上路了。
耶输陀罗走前还有话对悉达多说: 答应我, 别伤害任何人。国王舅舅不愿看到你整日冥想。姑母也不希望你与世隔绝。
悉达多说: 我从不孤独。 困友拆惑,与疑问始终陪伴着我。
耶输陀罗说: 你的困惑正是你的问题所在。 天臂城的一位云游好销枣智者曾说: 严肃生活,乐趣不再。
这时,斛饭王再次叫耶输陀罗走了。
悉达多问耶输陀罗什么时候回来
耶输陀罗说: 等你去天臂城接我的时候。
但是悉达多担心自己无法离开都城,耶输陀罗说:时间会改变一切。
耶输陀罗最后提醒他,这次离别的礼物可以先欠着。
悉达多拉住她的手说: 乔陈如导师说,事物皆要相时而动。
于是他把笛子送给了牧儿。
“鲜花已经开满了天臂城,今日, 我将班苏里笛送给你,望你的生活萦绕美妙的音符”
耶输陀罗接过珍爱的笛子,感动不已。
Ⅱ 《悉达多》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着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悉达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悉达多》读后感1
《悉达多》并不长,用了不到两小时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有许多个翻译的版本,Kindle里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有版本。豆瓣上评论某些版本的翻译很艰涩,我没有读过那些版本,不敢断言,但是姜乙翻译的这个版本我很是喜欢。对于只读过两个佛经的我而言,这本书很是符合我甚是粗浅的对佛教的理解。
读完之后,不由得追问,悉达多如此的一生,最后他悟道了什么?作者的总结已经揭示了答案。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悉达多早已熟读了释迦牟尼的经文和奥义,可是他的内心告诉他,作为世尊佛陀的追随者,每日打坐冥想而感悟的“无我”境界,距离真实的开悟、解脱其实十分遥远。年轻的他,和世尊佛陀平静交流之后(世尊对悉达多说遵从你的心意),坚定了自己遵从无所不在的阿特曼(本我)的意志,回归到俗世之间,寻求真实的领悟。相比于静心追随世尊佛陀的修行生活,他的选择是何其凶险!他经历滚滚红尘,爱欲,财富,他以为自己最擅长的“思考,等待,斋戒”会助他守住心性,掌控生命之路。然而,世俗红尘力量之巨,未曾经历之前,他哪里可能会知道?不经意间,他油腻了,堕落了。经由堕落之后,在差点放弃生命以求解脱之间,迷途知返,开始一段重生的领悟的老年。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儿子,他还需要再次一次新的开悟和解脱。
最后他雀携说: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或许,这段话相当地西方,相当地不佛系。可是,什么是舍?什么是得?什么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厄?什么是真正的平安喜乐?在非佛系的世界,大概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吧。作为中年之后有强烈佛系倾向但事实上还是世俗非佛系的我,我看见自己正听从阿特曼的指引在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行进。虽然许多问题并没有答案,还是要时时停下来思考,分辨,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圈,终将得到平安喜乐。
看上去,这一条路真的非常不佛系呢。让佛系的朋友看了,大概会觉得离开悟还差了好几个太平洋的距离。不过,在我看来,是殊途同归。
《悉达多》读后感2
今天把黑塞的《悉达多》读完了。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或事都可能犯过盲目的错。错不在错本身,错的根源源于那是自己喜爱的。
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出现危机时该怎么办?《悉达多》这本书就是讲得如何面对这种危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黑塞。这书之所以写得深刻,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黑塞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精神危机,哲学家的精神危机自顷谈伏是不同于常人,最后在心理学家荣格的帮助下才度过危机。
悉达多出身贵族,长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奥秘。城里来了三个苦行僧,衣不蔽体,身上有伤疤,伤疤处还留着脓水。像是人群中混进来了三只受伤的豺狼。悉达多要拜三个苦行僧为师,在自己父亲的房间里站了一夜,天明时在夜色的掩护下随苦行僧走向远方。悉达多跟着苦行僧开始在不见人烟的森林里苦修,忍受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只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悉达多发现在这条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释迦牟尼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释迦摩尼的住处。
悉达多要辞别自己的老师,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苦行僧发怒了。悉达多微笑着看着老师,老师慢慢垂下了头,让悉达多离开了。
悉达多在释迦摩尼那里也没找到答案。他开始堕入红尘,开始享受世间的权利和金钱。随着年岁增大,悉达多开始怀疑自己,心底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在一个深夜,悉达多丢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试图自杀却被人救了下来。最后在一条河边和一个摆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达多在这条河边学会了倾听。他每天都在听奔流不息的河流给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里出现了很多人的面孔,还有他父亲的。悉达多离心中的'路越侍闹来越近了。老摆渡人给悉达多讲各种故事,悉达多认真地倾听着,就像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达多的儿子来这里过河。悉达多的儿子和悉达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想回城里过优渥的生活。在忍无可忍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回到了城里。悉达多想去城里把儿子带到这里,可他心里知道儿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老摆渡人也劝他不要去。悉达多不听,一个人跑到了城里的郊区,徘徊再三还是没去。悉达多忽然发现现在的儿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声,悉达多放下了心里的执念。顿觉轻松了。
世间的万物不再是一种幻影,爱世间可爱的东西。悉达多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少见的安详的光芒。
《悉达多》读后感3
有多长时间没与自己对话了?
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同一个人,在本书里前者是第一位佛,是悉达多尊敬的佛,而悉达多一路从婆罗门儿子到沙门到商人到摆渡人到圣人,经历了世间的爱恨情仇,享受过金钱的诱惑、爱情的滋润和赌博的快感。他天生聪慧、外貌英俊,总能很快学会知识,却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一次次超脱,一次次自我对话,终于在他儿子离开他后,在又一次聆听河水的声音时,他明白了,醒悟了。
本书教会了我几点(当然我相信,下次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毕竟,我还未来得及跟自己对话):
1、智慧是学不来的。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
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
2、成长,是自己的事。
没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长,没人能够阻碍你的成长。想学时,就努力去学;不想学时,就放空自己。
为别人成长,最终只会成长为别人的俘虏,少了自己的思想。
3、有爱,才能真正释然。
刚进入城市的悉达多,对所有人都心存包容和理解,但却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他心里没有爱。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爱的时候,他怎么能真正做到理解、体贴别人呢?
戒斋,戒欲,并不是不接触,而是你尝试过了,理解了,而能脱离出来,才能真正做到释然。
4、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怎么才能断定地上的石头就是石头呢?从形状?从成分?
这是一块石头。一段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它又会由泥土变成植物、动物或者人,从前我一定会说,这块石头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它没有价值,它属于玛耶的世界,不过也许由于处在变化的循环里,它也能变成人和神灵,因此我也认为是重要的。这是从前我一定会想到的。可是现在我是这样想的,这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也是动物、神和佛。
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你与一切,都不能分离。
5、不要在寻求某事物时而不去关注其他事物。
人们在有目的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事物,因为人们的身心已被那个目标占据,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毫无价值。然而事实上,可能这些事物跟你的目标息息相关。
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
如此,甚好。
与天和地对话,与自己对话。
《悉达多》读后感4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ch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达多》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是黑塞写的《悉达多》。哈哈,事先也没有看见这本书的介绍,不想先入为主,于是就傻呵呵地看下去,直到最后才知道悉达多原来就是佛祖!哎妈呀,我自己都笑了,我这是盲目地读书啊,也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书中关于悉达多对生命、岁万事万物的思考及参悟,书中所描写的景致和内心的活动,真的是精彩绝伦。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黑塞的书中,乔达摩和悉达多却变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成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悉达多却成了一个独自探寻真理的浪子。他经历了出家苦行的沙门生活,后来和同行的朋友果文达遇见了乔达摩佛陀,果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继续独行。为了探索真理,他又抛弃了沙门身份,还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后来他幡然醒悟,抛弃荣华富贵,找到了他内心一直要寻找的精神家园。
“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一切的烦恼不就是时间吗?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吓,不就是时间吗?一旦克服了时间,一旦从思想里摒除了时间,世间的一切艰难困苦,敌对仇视,不也一扫而光了吗?”这句话太精辟了。时间是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咒语。无论是佛祖还是人类,丰富而敏感的内心,无止境地探索,才是幸福的终极。
我们这个地球上以及社会中,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荣华富贵、有权有势,貌似这样的拥有才是成功和荣耀,才是追寻到了“最好的自己”,可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人的物质追求永无止境,这样的追求会让人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陷入到一种难以自我控制的恐慌、焦虑、烦躁之中,难以自拔。这便是痛苦。
如果你读了《悉达多》,你会跟随佛祖悉达多去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幸福和痛苦的思索,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不会重复悉达多的路途,但是这本书至少会让我们停下对物质追求的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才会获得最大的快乐,以及时间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
也许,你会获得一点答案,这就是生命的收获吧!
Ⅲ 关于《悉达多》
偶然看到《悉达多》这本书,更多的是好奇。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记。史传佛祖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园前六世纪创建了佛教。
但这本书写的是关于悉达多的一生。
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一个高贵的婆罗门之家,从小和他同为婆罗门之子的好友果达文一起学习学习婆罗门经典。但是悉达多并不快乐,他从《奥义书》中找不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偶然机会他遇到了三个沙门(修行者。后泛指佛教僧侣),悉达多与果达文舍弃所有跟随沙门修行。三年的学习和修行之后,悉达多依然没有找到自我,他又听说了一位叫乔达摩(即世尊佛陀)的人已证悟得道,于是他们决定前往舍卫城。
在舍卫城,他们有幸聆听了佛陀说法。果达文决定皈依佛门,但悉达多自觉无法从佛法中获得救赎,决定离开继续自己的修行之路。
途中突然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对自己一无所知,悉达多于我是如此陌生。我不断在寻找自我,但这个过程却让我迷失了自己“。他如梦初醒,决定不再向别人学习,而要向自己学习,了解自己。他思考着,并开始观察世界,太阳,云朵,群星,树木,动物,岩石,花草,小溪河流。。。。。。,他不再寻找本质,只单纯的看着这个世界,并坦然的接纳身边的一切, 他认为种种表象背后都隐藏着终极意义,通过他们,可以听到内深处的声音,只要听从这个声音就好。
一日他借住河边船夫的茅屋,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果达文变成了一个女人,梦中他感受到了男人和女人的味道,阳光和森林的味道,以及各种快乐欲望的味道,他陶醉其中,失去意识。
天亮他道别渔夫,在一个村庄中遇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女子唤起了他对性的渴望。
他又来到一个大成镇,在这里他遇到了珈玛拉,一位名妓。他立即被珈玛拉吸引了,他已学会了遵从内心的声音,他设法接近珈玛拉,并表示要和珈玛拉结交拜师。珈玛拉教会了悉达多世俗的一切,他从一无所有的沙门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赚取的很多钱财,了解了男欢女爱。他尝到了财富,性欲和权力的味道。财富越多,他开始变得如同世人一般幼稚,不安,羡慕,嫉妒,恐惧,不满,氏橡阴郁,怠惰,年复一年,他被困于尘世,并在这荒谬的循环中疲走,衰老,消瘦。
突然有一天,他从梦中惊醒。感到自己被悲哀深深包围,感吵核轿到内心空荡荡的,感到了死亡和恐惧。他再一次开始思考,多久没有听到自己的声音了?这些年来他满足于眼前的欢愉,内心却从未真正的满足。某些东西似乎在慢慢死去。他告别了这一切,离开了城镇。
他又来到曾经路过的那条河,没有目标,茫然无措,只想逃离这痛苦。就在他闭上双眼想迎接死亡的时候,他的灵魂突然间苏醒了,在痛苦中再一次认识了自己。他又焕升肆发除了新的活力,那个旧的自己再一次死去。
他又遇到了果达文,他告诉果达文他在朝圣,外表组成的世界不是永恒,他曾经得到又失去,世界瞬息万变,失去与得到在不停的轮回。他重新爱上了眼前的一切,重新学会了思考。
他重新回到了渡口,那个让他人生不一样的起点,开始新的生活。渔夫让悉达多学他,去倾听河的声音,向河学习。悉达多跟着渔夫,学会掌舵,制桨,修船,编篓,学着去倾听河的声音,学者去感悟生命的永恒与流逝。人生就是一条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一切的存在都只是当下。
在悉达多年复一年的掌舵渡人的时候,传来佛陀即将涅槃的消息,众信纷纷前去朝拜。而下多之前的情人早已结束之前的生活,皈依佛教,并生下了小悉达多,此次也带着小悉达多前去朝拜。途中珈玛拉不幸被毒蛇咬伤倒地,被渔夫救起,而悉达多也认出了昔日的情人和自己的儿子。珈玛拉生命到了尽头,留下小悉达多。
小悉达多经历了母亲过世,跟着并不熟悉的父亲生活。他之前生活富足,奴仆成群。跟着父亲之后依旧傲慢不服管教。悉达多做了很多努力想孩子接受自己并朝着自己认为好的方向去发展,但他没有成功,十分痛苦。终于一日小悉达多逃走了。
悉达多感觉生命再一次被掏空。他经常想去寻找儿子,填补他的思念。可他又想起了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追寻“自我“如何坚决的逃离了父母,如何的一去不回头,父亲是不是也是这样不停思念他直到离世也没能见到儿子一面?如今这一切又发生在他身上,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命轮回!
渔夫走了。悉达多又一次遇到了果达文,他们再一次谈论起了当初的离开,这些年不同的经历,探讨着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看法,对自我的修行。。。
悉达多终于找到了平静,果达文也在亲吻他的那一刻获得了新的感悟。
悉达多的这一生,与我们何其相似。年少时懵懵懂懂,被动接受着来自周围的一切,我们迷茫,我们不知所措,终于开始思考人生的时候有着自己坚定的意志,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走着自己认为的正确的道路。发现了新的方向,继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我。某一时刻长大了,不可避免的陷入世俗的洪流,追求财富权力满足欲望,经历完这一切,又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面临着新的困惑,要找到新的出口。孩子的到来,一切重新轮回,我们看着曾经走过的人生有一次重演,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本源,回到了最初的“真我“,终于圆满!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黑塞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父亲是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母亲出生于印度,他身上流着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的血统,这就让黑塞从小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不仅收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哲学的影响。《悉达多》借鉴了很多关于印度教早期的发展历史以及佛陀的故事,借着悉达多的经历,与渔夫的探讨,与果达文的对话,不停的追问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真相,内心的“真我“。他的思考融合了印度教,佛教以及东方哲学的观点和分析,引发了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如何才能在当下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悉达多是不是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呢?
*《奥义书》是早期印度教经典之一,成书于前750-前500年,相传为印度北部的先知和苦行僧众多思想和学说汇编而成)
Ⅳ 读书笔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悉达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我们为了梦想扬起风帆向目的地出发时,我们可能会遇到风浪、会触礁、会遇到海盗,也可能被沿途风景迷得团团转。
可无论遇到各种情形,都别忘了我们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悉达多,一生追逐的目标就是真正的自我。
当他还是高贵而又富有的婆罗门之子时,他便有了这个目标,于是三位去朝圣的苦行者的出现,让悉达多下定决心追随他们,加入沙门,进行苦修,找到自我。
三年的沙门苦修,悉达多没有找到自我,但他学到很多,不仅多,还学得很好。
他要离开沙门,向沙门长老施以法术,让长老听命于他,便是他在沙门学到的绝技之一。
如果他在沙门再待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学会另一个绝技——在水面上行走岁如。
但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没被沙简陵门的绝技诱惑住,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
之后,悉达多追随世尊佛陀的脚步,来到了孤独园,聆听了他的法义。悉达多很尊重、崇拜佛陀,对于佛陀的法义,他虽赞同,却不认为教义和修行能让他找到自我,即这里不是他找到自我的地方。
于是,他果断告别,继续前行,他要到俗世去寻找自我。
在俗世里,悉达多很快变得富有,享尽了人间的各种欢乐。然而,他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想要的并不是这些,别人眼中的快乐、享受,在他这里其实是痛苦的。所以,茫然、找不到归途的他再一次选择了离开,离开这本就不属于他的世界。
这一次悉达多从尘世中抽离,在河水声中醒悟,成为了一名摆渡人。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悉达多为了心中的阿特拦雀戚曼,为了寻求自我,独自去探索、去体会、去领悟,不盲从,不被世俗所诱惑,始终都在追求心中的那个真实的自我。
正因为此,他最终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成就了圆满。
从悉达多寻求自我之路中,反观我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现在是否还在坚守?在逐梦路上,一定不能被花花世界所迷惑,遇到挫折,也不能轻言放弃。只有守住、坚持,才能取得圆满。
Ⅳ 寻找自我——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一部讨论自我、哲学、宗迹棚吵教、求道和救赎的作品。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书中的悉达多,就是以这位佛教创始人的生平做灵感,讲述他一生求得真理的故事。姿侍
出生于印度贵族阶层婆罗门的悉达多,从小便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始终不得安宁,精神得不到满足。于是他出走,选择当一个苦行僧, 试图解救自己心灵的恐惧。这时候的悉达多,期望可以找到那个最内在的自我。
刚当苦行僧的时候,悉达多对尘世嗤之以鼻,他看不上世界,看不上任何东西,他的神情始终是轻蔑的,他想摆脱这一切。
觉得已经没有新东西可以学习时,悉达多和他的好朋友戈文达踏上了向活佛加泰玛的学习之路。悉达认可加泰玛,但是对于加泰玛的布道,他不认为那些学问对于他是有指导意义的,悉达多要寻找的,非自己亲身经历不可。
悉达多远离了好朋友戈文达,这时候,他的第一次觉醒时刻到来。不同于之前的苦修和对世界的不屑。他开始认和禅识到世界的美丽,悉达多的心被这个世界迷住了。他决定向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学习。
凭借着从苦行僧们那里学习到的思索,等待和斋戒,悉达多在尘世中如鱼得水。他向最富有的商人学习经营财富,向最美丽的妓女学习爱情艺术。最初,他对于钱财不为所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一个苦行僧。
安逸的时光过的飞快,悉达多开始有了普通人都有的怯懦和孩童气。世俗世界俘虏了他,锦衣玉食麻痹了他。他恐惧,开始赌博,从赌博中获得快感。直到他梦到卡玛拉养的一只鸣鸟死去,他意识到是时候继续寻找了。
悉达多觉得又有什么也在自己体内死去了,这些死去的东西就是悉达多体内那个渺小,不安而骄傲的自我。
与一切告别,悉达多找到那个曾经将自己渡到尘世中的渡船夫,现在渡船夫又将他从尘世中渡到神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悉达多向河流学习,向倾听者渡船夫学习,他又变得平静和幸福。可惜,悉达多的凡心未了,求道之路荆棘密布。
妓女死去,留下悉达多的儿子,小悉达多从小在宠溺的环境中长大,他不能和悉达多还有渡船夫生活在一起。悉达多任由儿子任性地索取,他觉得幸福,他不愿意让儿子去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终于,儿子出走,远离他的生活,好像他当年毅然决然的要离开自己的父亲一样,离开了悉达多。
悉达多重新开始空虚,寂寞,他开始羡慕那些有着俗世乐趣的人们,经受不了思念的折磨,他再次出发去寻找小悉达多,然而在路途中,悉达多在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脸,他回忆起那些以为已经忘记的东西,他回忆起自己的父亲。
这一次,又是渡船夫华苏德瓦让悉达多重回宁静,他终于让自我融入到世界中,不再与那个自我做对。这是他的第二次觉醒。
渡船夫意识到悉达多已经走上了真正解脱的道路,他进入了森林,进入了自己和谐统一的世界。
渡船夫是悉达多内心真正的圣贤。
Ⅵ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感觉意犹未尽。故事应该从一个巧合开始,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有一个一起读书的小姐妹推荐的,当时她说,看完会让人通透,怀着期待的打开了书;当看到译者的前续时,说作者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也看到了自己对于德国的失望,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描写战争题材的书;当看到婆罗门是,我顿时停了,也许是因为失望,觉得它不是我想要看到的,也许是当时这本书还没有完全的吸引我,但是由于对婆罗门有一点了解,知道这是在古印度的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地位较高的一个家族。
曾经一度放弃继续看这本书,但是怀着好奇,也想要了解一下古代印度,这个佛教的发源地,当时社会中,贫苦大众对于宗教的信仰到底达到何种程度。
悉达多,从一个勇敢追求新知识,新渴望的孩子,他经过自己一生的尝试,终于,在他晚年,他懂得了:自己一直追寻的到底是什么,佛宣扬一切仁慈,但却不主中余张弟子有爱,而爱才会给给空寂的心灵以完美的寄托,突然觉得,我还不能很好,很透彻的读懂这本书,还不能如此草率的去写书评,请原谅我的鲁莽,我还想再次拿起这本书,继续深深的,一字一句的去拜读,也许我只是了解了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我却深深的爱上了它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ch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搜衫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 *** 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最初听说这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是在慈怀读书会上,知道这不是一本传记小说。
之所以想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太单纯,太简单,太肤浅,没有一点江湖经验,更不要说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达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里?
可是当我翻开这本诗一样的小说时,我震撼了,激动了!这哪里是小说,分明是诗!黑塞是一个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观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诗必须是信仰,我进行实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就是《悉达多》”所以,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书。我激动着,很多时候都是高声朗读地看的,我也想从小说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说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玛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世培腔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有这一条条道路的抉择,都是他自己确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达,那是个好好学生,是个勤奋求学的弟子。就仿佛是我们这时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灌输知识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领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样。
悉达多是佛,也是人,佛说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为人最终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一如悉达多。
小说的第一部中,在悉达多与圣人加泰玛对话之前,不管他是斋戒祈祷的婆罗门之子,还是森林里的游学僧人,他都在用一种主观意识在思索着,不愿意将目光投放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去,我把这理解为唯心主义,或者说一味的向内求,闭门造车!而加泰玛要求悉达多来听听他的学说,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悉达多讲了一大段话,指出了加泰玛没有告诉他的弟子和众生,每一个人要亲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还要继续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时,也许他从加泰玛的对话中体会出了一点:亲身经历!实践!也是直到这时,我似乎也有点明白,干嘛要羡慕别人,学习别人!我就是这么简单又怎样?每个人的经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应验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当悉达多离开森林,将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边,将自己的朋友戈文达留在后边时,“他才感到,他也已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遗留在身后的树丛之中,自己也已和它们相脱离”。他走向了觉醒之路,证悟之路!
接下来出现的美女卡玛拉,商人卡马斯瓦密以及那些“儿童似的人”其实都是佛陀加泰玛幻化出来以帮助悉达多思考和证悟的!当然,他的“堕落”也是自甘情愿的,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尘埃里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摆渡船夫华苏德瓦陪着他一次次的摆渡行人过河,一天天的'教给他倾听河水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给了悉达多成佛的一剂加速度!他对于悉达多的行为和言语从不多说,只是那样温柔地默默的坐在河边倾听着,也让悉达多学习倾听,悉达多不断的向河水学习着。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的倾听的本领!直到此时,我已领会到这条河水,不就是我们的心之河吗?悉达多从这里领悟到“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种表述?
证悟后的悉达多每天在河边倾听着生活的声音,神圣的声音,“永恒的未来的声音。”他是宁静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玛涅槃后还要给予他一次更严厉的考验!当他的亲生儿子愤然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他折磨着自己,任凭心灵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还是华苏德瓦,用河水的声音幻化出了悉达多的每一个亲人的图像,这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目标都象这河水一样,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
“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着、充满痛苦地呜咽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这段描写我非常感动,读着有些哽咽。这即是河流的写实,也是人性的 *** 。追求,奋斗似乎成了一种众生的目标,但痴念和贪欲生成的目标使人痛苦!
这时候,悉达多的灵魂和河水已经融合在一起,但却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能够随时出离。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统一!
小说的结尾从戈文达的角度把加泰玛和悉达多统一到一起了!当戈文达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的额头时,他看到悉达多脸上的笑容和加泰玛活佛脸上的笑容一样,这张脸“平静地微笑着,轻轻地,温柔地微笑着,”
看完这本小说,我也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离。
也许世间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净土就是那佛国!当下,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归吧!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终得正果,
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婆罗门书》
引子: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挚友侨文达一同长大。
在房舍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挚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论、静思与禅定的技艺。他已经学会如何默念“唵”--这真言之本;吸气时默默吸入它,呼气时则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额仿佛放射出纯净思索的心灵之光。他已学会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层体认识阿特曼--永恒不坏,与宇宙合一。
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罗门中的王子。
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注视着他坐落、起立和行走,强壮英俊的悉达多,四肢修长,体态完美地向母亲问安。
每当悉达多走过城里的街巷,年轻的婆罗门女子心中就会泛起阵阵爱的涟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额,王者般的眼神,还有隽削的背景。
引子:
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羣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决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羣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一类这样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荫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荫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羣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具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今天把黑塞的《悉达多》读完了。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或事都可能犯过盲目的错。错不在错本身,错的根源源于那是自己喜爱的。
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出现危机时该怎么办?《悉达多》这本书就是讲得如何面对这种危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黑塞。这书之所以写得深刻,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黑塞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精神危机,哲学家的精神危机自是不同于常人,最后在心理学家荣格的帮助下才度过危机。
悉达多出身贵族,长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奥秘。城里来了三个苦行僧,衣不蔽体,身上有伤疤,伤疤处还留着脓水。像是人羣中混进来了三只受伤的豺狼。悉达多要拜三个苦行僧为师,在自己父亲的房间里站了一夜,天明时在夜色的掩护下随苦行僧走向远方。悉达多跟着苦行僧开始在不见人烟的森林里苦修,忍受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只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悉达多发现在这条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释迦牟尼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羣像潮水一样涌向释迦摩尼的住处。
悉达多要辞别自己的老师,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苦行僧发怒了。悉达多微笑着看着老师,老师慢慢垂下了头,让悉达多离开了。
悉达多在释迦摩尼那里也没找到答案。他开始堕入红尘,开始享受世间的权利和金钱。随着年岁增大,悉达多开始怀疑自己,心底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在一个深夜,悉达多丢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试图自杀却被人救了下来。最后在一条河边和一个摆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达多在这条河边学会了倾听。他每天都在听奔流不息的河流给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里出现了很多人的面孔,还有他父亲的。悉达多离心中的路越来越近了。老摆渡人给悉达多讲各种故事,悉达多认真地倾听着,就像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达多的儿子来这里过河。悉达多的儿子和悉达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想回城里过优渥的生活。在忍无可忍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回到了城里。悉达多想去城里把儿子带到这里,可他心里知道儿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老摆渡人也劝他不要去。悉达多不听,一个人跑到了城里的郊区,徘徊再三还是没去。悉达多忽然发现现在的儿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声,悉达多放下了心里的执念。顿觉轻松了。
世间的万物不再是一种幻影,爱世间可爱的东西。悉达多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少见的安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