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间为什么会变化
㈠ 清明节总是在4月5号左右,这是为什么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代白居易
01.总述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号。事实上,在上世纪,清明节还有过4月6号的。而本世纪,则总是4号或者5号。那么问题来了,清明节为什么总是在4月5号左右?原因很简单,因为咱这里说的4月,指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或者公历。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朝时,古人就已经有了日历。
当时的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又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所以到了清明,正好趁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出来走走,既能亲近自然,又说不定会遇上一次好姻缘。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的兴盛,“忠孝”文化开始浸润清明节。再加上佛教的寒食节正好也在此时。于是清明节又增加了一个新功能——祭祖。
㈡ 清明节为什么时间不固定
因为清明节是惟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它的日期不是按照时间,而是按照太阳黄经来进行计算的。
清明节气时,地球公转到达太阳黄经15度位置。但是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一定是严格的365天,所以在节气的划分上也可能出现日期不固定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拓展资料:
由于一年的长度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定出,24节气也是用太阳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
然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
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几近一天,为了修正误差,所以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
如果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到了后一天,或因闰年之故提前到前一日,都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三天内。
天文专家介绍,近几十年来,“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的。
㈢ 为什么每年清明节的具体时间都不同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㈣ 为什么每年清明节日期不一样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里,人们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远足踏青、催护新生。大家有没有和志小趣一样的疑惑,为什么清明节徘徊在4月的4至6日之间?如2014和2015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2016和2017年的清明却都落在4月4日,2018和2019年的清明又回到了4月5日,2020年清明也是4月4日。
在风俗上,作为清明节重要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代表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就只剩下了清明节。
㈤ 为什么每一年的清明节日期都不一样
为什么却是在一个阳历固定的日子?照道理应该是在一个农历固定的日子。比如像中秋就是农历8月15,元宵就是正月半。奇怪。如果清明节是在农历的某个固定的日子,那阳历每年肯定不一样。
新华网南京4月3日电(记者
蔡玉高、周润健)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4月5日。天文学家表示,其实,每年清明节的日期是在4月4日-4月6日这三天之间变化的,并不固定在4月5日。
天文年历显示,5日12时05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届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这时春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城乡内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江苏省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严家荣表示,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作为节日是在唐朝才形成的,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在汉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清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此外,它还被称为“踏青节”。
据严家荣介绍,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道”。自清代开始,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二十四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种节气制订法称为“定气法”。
严家荣表示,由于一年的长度是用太阳的运行定出,二十四节气也是用太阳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然而,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几近一天,为修正之,故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若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或因闰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
天文专家介绍,近几十年来,“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的。统计结果显示,公元1901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均为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中,当2月有29日的闰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则在5日;而从2008年开始后的20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为4月4日。例如,2008年和2009年、2012年和2013年、2020年和2021年、2024年和2025年等年份清明的日期都是在4月4日。
㈥ 清明节为什么会变
我觉得清明不是农历的节日吧。清明一般在4月4号至6号之间。会变正常吧,春分秋分日也会变。我估计是一样的道理吧。
㈦ 清明为何按阳历算为什么总在4月4日-6日之间变来变去
清明节,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我们是要去祭祀的,要回乡去祭祖,去给亲人扫墓,当然我们每一年的单位或者学校,也会组织我们去给一些烈士陵园去扫墓,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节日。但是为什么清明节的日期是在四号到六号这三天之中来回变动呢,这个原因也挺简单,因为我们中国所有的这种节气,都是根据太阳直射的角度而定的,所以,这个清明节也是按照这个节气所分配的,因为清明节是24个节气其中一个,所以,清明是根据着这个节日也是按照阳历来算日期的。
就是有这么一句俗语,就是清明前后,种豆点瓜都是最合适的,所以,这个清明节在我国还是挺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
㈧ 为什么清明节有的时候是4月5日有的时候是4月4日
因为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实际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视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交节气时刻,所在这一天就是清明节。
㈨ 为什么清明节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年份是4月5日
因为清明节是一个节气,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9)清明节时间为什么会变化扩展阅读
清明节吃的几种传统食物:
1、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2、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再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后制作成的团子。
3、薄饼: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4、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㈩ 清明节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日期都不一样呢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