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都喜欢把自己的革命时间往前提
㈠ 革命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在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改变成为独立民主国家的积极探索和艰苦斗争的过程中,最终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随之而来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化,给当时爱国的封建士大夫以极大地震动和刺激。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林则徐从查禁鸦片和抵御侵略的需要出发,开始注意了解西方情况,并购买西方军火,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而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建议统治者不仅需要象历代统治者那样励精图治,整军经武,而且还要通过学习西方在军事上独具优势的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来强大自己,抵抗侵略。尽管他们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但他们唤醒和激励了更多的先进分子开始揭露批判清朝的腐败,做出了建议清朝政府改革、兴利除弊的新选择。
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并颁布了自己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把两千年来的封建农民起义推向最高峰。然而由于受农民小生产的局限,洪秀全只是把一种能为小生产者所接受的基督教平等思想加以儒化改造,在本质上仍不过是用新的迷信代替旧迷信,他所建立起的天朝政权,也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封建王国的胚胎。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干王洪仁轩写出了一部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他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政治思想家。但是由于缺乏必备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他的思想不可能被付之实践。
太平天国衰败之时,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日。在30多年的时间里,洋务派大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在世界资本主义频繁入侵,商战、兵战纷至而来的时代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然而洋务派仅仅认识到自身武器技术的落后,而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已腐朽。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许多曾经是洋务派成员的改良主义者很快醒悟到,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改革封建政治制度是不行的,他们终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而成为洋务运动的有力批判者,也使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有了一个重大转折,在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
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人逐年增加。他们抨击洋务派,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种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后,变为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要求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然而变法仅仅实行了103天就遭到了顽固派的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或正在形成之中,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依靠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爆发。但随着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中国农民并不能解放自己,他们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
20世纪初期,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先是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继而打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大旗,号召人们通过武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 “民主共和国”。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了。1912年1月1日,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月12日清帝的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软弱,政权很快被袁世凯集团篡夺,虽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孙中山发动了多次的革命和运动,仍然改变不了北洋军阀集团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统治。历史告诉我们,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也不能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这样强大的敌人,想依靠少数人取得革命成功,建立巩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革命才能成功。在历史教训启发下,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引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民革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革命注入了新血液,它一经传入便为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所接受。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使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懂得应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局面为之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顽强的积极探索,在艰苦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同一切反动势力作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努力探索、艰苦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100多年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建国近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痛苦的反思,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终于摸索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㈡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㈢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武装斗争为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斗争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斗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军阀的军事独裁统治;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根本不存在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组织力量、积蓄力量的可能性。
所以在中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第二,中国又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具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只有认清了中国的国情,才能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要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人农村,用革命思想宣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使广大农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他们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乡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历史证明,革命的胜利总是从反革命势力统治比较薄弱的地方开始的。
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土地广阔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军阀割据和国家的不统一让省际交界的农村山区容易成为红军安身之地。
因此,革命力量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应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在城市决战,而必须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在那里保存自己,争取群众,积蓄力量,发展自己,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3)为什么国家都喜欢把自己的革命时间往前提扩展阅读: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
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㈣ 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首先,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复强的领导政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但中国革命时期所面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马列思想体系所没有的。如果一味的遵循马列思想带领中国革命而不思变革,探索和总结新的指导思想,中国的革命事业也只能是举步维艰。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革命初期,以王明古博等以马列绝对拥护者身份自居的组成的中央领导层坚持中国革命应该学习苏俄革命走城市包围农村线路。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坚持认为中国国情是马列思想不曾涵盖的,所以中国革命也不能一味的照搬苏俄线路,这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而农村包围城市的总线路才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线路方针。很可惜,当时这个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员间引起足够的重视,才使中国革命早期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到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的中国政府后,经济建设是当时政府领导人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但在如何发展上,中国领导人又犯了照搬别人方法路线的错误才导致了中国文革的十年浩劫。一次次的失败与总结证实了,中国要想发展复强就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线。第二,坚持走自己的路线也满足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发展?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存在着矛盾,阻碍了进步,要除去这些矛盾中国必须革命、发展壮大自己。最开始,中国的基本矛盾主要是帝国主义矛盾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所以中国要革命,设法推翻这些压制我们的大山。到了抗日、解放时期中国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民族权。建国后至今,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然而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矛盾结合中国国情又是世界革命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第三,坚持走自己的路也是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中国所必须的。中国要发展不单只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相符的世界强国,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然后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果一味的学习别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别人的限制。最后,坚持走自己的路线也是中国在不断摸索学习中总结出来的。
㈤ 中国渐进式革命的特点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与过去时代的技术变革相比,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全面、深刻、规模大等特点。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纺织工业到动力工业,从采矿业到冶金业,从金属加工到工作母机的制造,从农业到交通运输业,没有一个部门不被卷入技术革命的洪流。在许多工业部门,机械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工业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明显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间,16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产值增至13倍,而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年工时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0岁。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7倍,世界贸易额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78.4亿英镑,增长11.2倍。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工业和贸易增长中占了很大份额。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
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把旧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排挤到次要地位。各国经过资产阶级激进运动或民主革命,或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多数居民亦获得选举权,政党政治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政府的机构从王要管理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变成执行多种职能的庞大机器。以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为例,1761年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建立了非常庞杂和完善的国家机器。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欧美大国在对世界其余地区进行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的同时,还竭力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发明以前,海上运输既费时又艰险,从欧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约2个月。欧洲与美、亚、非各地区的贸易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操纵,外来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价格非常昂贵。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所涉足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商站和河口,亚、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对欧洲人来说,还罕为人知,至于大洋洲,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自从1819年美国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9世纪中的10—15天。欧洲国家之间,欧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间,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运联系。在19世纪,造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推进装置由明轮翼改为螺旋桨,船体由木制改为铁制和钢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美国走在各国前列。它在19世纪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把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都连接起来。加拿大也于1885年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1888年,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南美洲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也于1910年建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商品市场。
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这条铁路和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使两洋间的海路大为缩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伦敦到新加坡和孟买的距离分别缩短了1/3和2/5。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间的捷径。
联结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开通,使海上运输网和陆上运输网互相衔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此外,电报和电话等先进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进工具。
三、先进技术的扩散
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然要从它诞生的地方向周围传播,尽管这种传播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会推动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国,然后迅速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蔓延,再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通过先进国家对外出口机器、对外投资、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走私等途径。
最先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居国外,向移居国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图纸和技术知识。有些技术情报通过刊物公布于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就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英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械化的纺织工业技术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英国新型的动力机—蒸汽机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仅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5年,美国晚7年,德国晚10年。在英国出现铁路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铁路热,一种崭新的陆上交通工具很快风靡全球。
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不仅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英国企业家艾伦·曼比和他的四个儿子在法国建立机器制造厂和煤气厂,并拥有内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伙人丹尼尔·威尔逊在巴黎附近开设机器制造企业,这些英国人建造的企业对该时期法国工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约翰·威尔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国第一座焦炭炼铁炉。英国资本、技术知识和熟练的工程师促进了法国内部的汽船运输和铁路建设。
19世纪40年代,约有一半的法国铁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国的。在法国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胜枚举,至1830年,有1.5至2万英国工人受雇于法国,在工厂、铁路和运河上操纵从英国进口的设备。
英国人约翰·休斯1869年与新俄罗斯合作创建了乌克兰炼铁工业,最初该企业的矿工、搅炼工和高炉工都来自威尔士。爱尔兰企业家W.T.马尔瓦尼及其合伙人在开发鲁尔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兰开夏机械师威廉、科克里尔帮助比利时创建了纺织业和冶金工业,并在那里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挪威也是因引进英国技术和设备,才发展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
英国技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对外投资。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英国资本的支持下,在欧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铁路公司,内河航运公司、矿山、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煤气厂和自来水厂。资本输出与机器设备的出口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三者往往紧密相联,互相密不可分。
英国和跟随其后的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也传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但这些国家的命运与欧美国家大不相同,这在下一节里谈。
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开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与欧美国家比较起来,亚非拉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极具艰难曲折的,充满了险阻和挫折,阻力主要来自欧美列强的掠夺和奴役性政策。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接纳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同时,欧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形成剩余资本,需要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工业革命也使欧美大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物质力量。
19世纪,特别是该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英国掠夺的首要对象。到19世纪中,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通过2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州、文莱、阿富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宣布它们为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稍后又与英国划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非洲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但那里资源十分丰富,是西方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埃及于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然后英国殖民主义者溯尼罗河而上,占领苏丹和整个尼罗河流域,法国则把阿尔及尔、突尼斯和北摩洛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非,英、法为争夺尼日尔爾尔河和刚果河流域而进行角逐。英国占领了塞拉利昂、冈比亚河、伏尔塔河、尼日尔爾尔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尔爾利亚。从80年代起,从地中海到几内亚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属非洲。德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家们就建立殖民协会(1882年),推动殖民扩张。德国在80年代夺占盛产金刚石的安格拉、佩昆纳,并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荷兰和比利时也参与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美国在1817年成立殖民协会,鼓吹殖民主义。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关岛、菲律宾群岛,并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间,拉美人民经过独立运动,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但新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很软弱,英、法、美等国资本乘虚而入,加紧进行经济渗透,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们通过大量移民、直接投资、进行不平等贸易等方式,掠夺该地区资源,剥削其廉价劳动力,使这些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在前工业化时期,殖民掠夺的主角是商业资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许公司。它们对殖民地虽然也进行经济开发,但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掠夺式贸易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采伐森林,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场。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除了掠取黄金、金刚石、象牙等贵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猎获黑人,从事奴隶贸易,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认为把非洲开辟为工业品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有利,转而采取反对奴隶贸易的立场,原先积极从事奴隶贸易的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都在19世纪头20年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欧洲工业国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那里的矿山和土地,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澳大利亚在1820年前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此后英国改变政策,从1840年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转向重视经济开发,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黄金等矿藏,发展养羊业,把澳变成“‘约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亚开始出口细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达250万磅。1851年,澳多处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此后10年间,黄金开采量价值12400万英镑,在此期间羊毛出口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母国。
英国对印度掠夺方式的改变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国家命运的影响。原先,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它强占印度土地,征收赋税,巧取豪夺。该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棉丝织品和茶叶向欧洲市场的出口,赚取暴利。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新生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1813年,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被取消,变成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军事行政机构。从此,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
印度曾是纺织工业大国,其手工棉丝织品曾享誉欧洲市场。英国为保护本国毛织业,曾禁止英国人穿戴印度棉织品,对进口棉布征收高额关税。英国机器纺织业发展起来以后,机制棉纱和布匹大量输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从5690万码(包括中国、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万码,出口印度的棉纱从490万磅增至4710万磅。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出口总额的1/4。印度从棉丝织的重要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进口的棉制品和丝毛织品已占商品总额的50%以上。英国的机器制成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的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的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使千百万城乡手工业者和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民丧失生计。除纺织品以外,英国还向印度出口金属制品、陶瓷、玻璃、纸张等工业制成品,印度成为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时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了欧美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东方,只有日本幸免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剧,它通过明治维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独立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最后也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美工业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以英国为例,1870—1879年期间,英国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仅占16.6%,而工业品却占83.4%,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占86.6%,工业品仅占13.4%。同殖民地的贸易在主要殖民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拿英国来说,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占30.3%,原料占34.5%。
西方工业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对亚非拉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国家的机器制成品在大量倾销到这些地区的时候,摧毁了当地传统的手工业,使土着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工业强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发矿藏,发展单一农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把这些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原料供给地和投资场所。
工业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开发带有强烈的掠夺和奴役性质,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受奴役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其财政、海关,主宰其经济生活,使其长期处于依属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强国在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带到那里。西方列强的殖民开发打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和隔绝状态,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土崩瓦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把亚非拉国家卷进了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一般都投资兴建铁路,发展陆上和水上运输,发展商业,开设银行,建立工厂,兴办学校,这些经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社会的改造。
殖民地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们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以后,终于觉醒,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获得解放,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世界历也发展的进程,它不仅使西欧北美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也改变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命运,把它们卷进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㈥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革命”二字挂在嘴边
很好啊 反正他们很喜欢革命
㈦ 跪求一篇关于“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的论文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又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算一个。中国这一票是第三世界的,是名副其实地属于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我们多次讲过,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起来了,还是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大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我们建国三十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大的。但是中间经过一些波折,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大的波折是“文化大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波折,中国的面貌肯定不一样了。最近六年来,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些“左”的政策。现在我们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六年中,我们取得的成就超过了预想。看来,我们确定的在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八百美元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是热爱和平的。 齐卫平认为中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探索是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才开始的。虽历经曲折,但认识渐趋统一,方向日益明确。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展开的过程。而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都是与这个过程紧密相连的,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中共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毛泽东不仅以领导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而且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思考。第二阶段:1931年-1938年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进入理性思考的阶段。促使毛泽东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931年至1935年由于党的“左”倾错误使革命遭到惨重失败,推动毛泽东深入思考王明等人所谓“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反差性效果和危害性结局。第三阶段:1939年-1945年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个人理性思考外化为全党自觉意识的阶段。如果说,第二个阶段主要还是以毛泽东个人观点的深化和确定为特征的话,那么,第三阶段则是以全党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统一为特征。 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顶住共产国际的压力,同“左”倾教条主义展开斗争。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延安整风又为全党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毛泽东开创了以新民主主义为主体的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进而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凌弓、郭永康认为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唯上唯书”,坚持独立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确把握国情,并以此作为解决革命问题的根据;在实践层面上,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詹松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开创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开拓者。庄福龄撰文指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一)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开辟,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创新;(二)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整风学习,既成功更换了思想路线,又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三)创造性地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指针,寻求一条同斯大林路线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四)从毛泽东依靠民主“新路”到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力图扭转形势,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更好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相连的重大问题,钟德涛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行者、旗手和奠基人。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有:(一)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较早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二)毛泽东首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三)毛泽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四)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五)毛泽东首创整风运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子;(六)毛泽东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姚中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的主要功绩在于,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荣开明认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诸多精神财富中,最具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奠基者、不断开拓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命题;(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含义;(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人最近,我们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现在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在城市。城市的改革比农村的改革复杂得多。改革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是不要紧。再过三年五年,可以证明我们中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按照决定所制定的方针走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加快 。
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今后我们可能还会犯错误。但是,第一不能犯大错误,第二发现不对就赶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