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为什么广中江修那么长时间

为什么广中江修那么长时间

发布时间: 2022-06-26 04:32:34

Ⅰ 历史上曾有“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这是怎么回事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Ⅱ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Ⅲ “湖广填川”是多久以前的事为什么有这个事件发生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仍是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着,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着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着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所谓"湖广",包括今湖北与湖南,而湖北的麻城与孝感县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计这一地区是清初大规模移民入川时的重要的中转站(我的祖父对我说过,我家也是从"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在蜀中老人口中与民间文学中,几乎都将麻城与孝感二县误为"麻城县孝感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胡昭曦根据部分地方志和家谱中所载的716户人家的有关资料统计,元末以前即已居于蜀中的只有65家,仅占9%。在清代以前迁入的220家中,湖广籍就有171家,占77.7%。其中湖北麻城又有151家,占湖广籍的88.3%。在清代以前迁入的移民中,大多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如从现存家谱的资料统计,清以前迁入者共58家,其中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40家,占69%。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多年来,我曾注意过明清时期若干知名人士的祖籍,如明代着名文学家杨慎,明代着名诗人张佳胤,清代着名经学家廖平,自贡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王三畏、李四友,五通桥盐业界最大的盐业经营者吴金三等,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过程中举家入蜀的。
元末明初大量移民入蜀,又可以分为四类:
1.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湖北地区若干家资较丰者(包括一些蒙古族)纷纷"避难入蜀"。
2.如上所述,明玉珍率领大批湖北军民入蜀。当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湖北之时与之后,若干原来红巾军旧部或与红巾军有联系的人,为了逃避朱元璋部下的打击,也纷纷逃奔巴蜀境内的明氏"大夏"政权,求得保护。
3.朱元璋派汤和率大军由湖北攻入巴蜀,派傅友德由陕西攻入巴蜀,以后驻在四川也就成了巴蜀人。
4.明代初年,为了控制巴蜀局势,若干官兵被留居巴蜀。鉴于巴蜀地区人少地多,急待垦殖,所以明中央有意安排邻近巴蜀的湖广移民入蜀,这是整个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现存的很多家谱族谱中,都记载着先世在明初洪武年间是如何"奉旨入蜀"的经历。
以上,就是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
由于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由于明代前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所以经济有一定的恢复,人口也有所增加,然而,明代的巴蜀经济还未完全复苏,又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期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巴蜀人民遭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对于这场浩劫的存在,古今均无异词。但这场浩劫的原因,看法却各有不同。
在清代的史书中,多认为这场浩劫是因为"张献忠屠蜀",或者说"八大王剿四川"。
另一种意见认为,张献忠农民军在巴蜀与明军作战,与地主武装作战,以后又与清军作战。几年的拼死战斗中,当然要杀人;为了巩固新建的政权,镇压反抗者,当然也要杀人。但张献忠在巴蜀活动不到四年,在巴蜀地区长达80年的战乱中只占一个很短的时期,对于巴蜀地区人口锐减与生产残破,张献忠农民军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学家大多持这种看法。
明初清初巴蜀地区人口锐减的原因,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先说天灾。在明代最后的70年中,有大旱,有大水,有蝗灾,有瘟疫。如"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五);川南大水,"民登州堂及高阜者得免,余尽没"(《明史·五行志》)。清初又有大疫,江津地区不少地方"全村皆死"(嘉庆《江津县志》卷五)。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所谓人祸,主要的不是指战场上两军的杀伤,而是指在战乱中对平民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土司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围城百日,大肆屠掠,所称沃野,已半没于荒烟茂草中矣"(康熙《成都府志》卷三五)。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自成、张献忠军曾几度入川,最后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农民军要镇压"乡绅"、"官员"和各种反抗者,明军要镇压各地"喜于从贼者",双方拉锯般作战十几年,也就是十几年的粮荒。张献忠摧毁了明代各级权力机构,但并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在张献忠牺牲,农民军退走云贵之后,全省出现了十几年的权力真空,呈现出空前的无序状态,用当时人的记载,是"四方乌合之众云集成都,……互相吞并者指不胜屈。孑遗无几之民复见毙于群氛,田园荒芜,饥馑频仍,父子流离而人相食"(同上)。张献忠部退出的同时,清军又进川来。清军与残余明军和抗清武装的战火尚未完全熄灭,吴三桂叛军又与清军在四川大战,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0年)以后,巴蜀的战火才基本停熄。
巴蜀地区就是这样地经过了约80年的战乱加天灾,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生产的极度荒残。作为历次战火中心的成都平原情况尤为恶劣,原来的繁华城市竟有虎豹栖息,以至清初的四川巡抚不能进驻成都,而驻在川北的保宁(今阆中),顺治十八年才入驻成都。至于有的县城,则到康熙年间才修造县衙。
面对四川人烟如此稀少,经济如此残破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将明代所设州县大量裁撤合并,就以过去最繁荣的成都、重庆两府为例,成都府裁撤了双流、彭县、崇宁、华阳;重庆府裁撤了大足、安居、璧山、铜梁、定远、武隆。这些县,直至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才陆续恢复。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行政手段,尽可能从外省移民入川。
清初的移民入川,规模大,时间长(从顺治末年开始,实际上结束于干隆中叶,共约100年),官方措施具体。顺治十年,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时,就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垦种,永占为业,免田赋5年,官府还设法支援耕牛种子。本省逃亡在外省,准予回籍。外省移民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在种种措施之下,清初从今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省招来了大量移民,因为仍是以湖广地区为主,所以一般都称为"湖广填四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之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为了组织移民入川,顺治和康熙年间两度在湖广和四川地区只设一个总督,时称川湖总督,先驻湖北荆州,后驻四川重庆。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究竟有多少人移民入川,这个数字很难估计。但从若干材料分析,在清代人口中,移民多于土着是毫无疑问的。如干隆年间窦启瑛在《四川通志·序》中说:"其民则鲜土着,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贾,俗尚不同,情性亦异。"当然,各县州的比例不一,成都及川西平原各县又比其他地区为高,最高者可达90%以上。如康熙《成都府志·序》说:成都府;"百十秦、晋、楚、豫中,土着仅一二人焉。"清末人傅崇榘《成都通览·成都之成都人》说:"国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站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外省人以湖广占其多数,陕西人次之。"嘉庆年间,六对山人在《锦城竹枝词》中描绘更为形象:"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从全省情况估计,外乡移民约占总人口的70%左右。
这样多人从外省进入四川,大量垦殖荒地,促进经济复苏,这是必然的。我们更要看到的是这样多的"士、农、工、贾、技术、胥役之类"(沈荀蔚:《蜀难叙略》)的外地人入蜀,必然将各地的生产技术、各地的先进文化带入四川。例如,在今天四川粮食作物中占很重要地位的红苕(即甘薯),就是那时从福建、广东传入的。嘉庆《资州志》卷八载:"(红苕)瘠土沙土皆可种。先是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又如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烟叶,也是清初传入的。如川大图书馆藏《重修傅氏宗谱》载:江西瑞金人傅沐荣于雍正时迁入四川金堂,"广种烟草,时蜀中未谙烟法,而满蒙八旗弁兵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草重于锦城"。我们在本书中专门论述过的今天"川味正宗"中最受赞扬的三绝:川菜、川酒、川剧,也都是在清代融合外地传入的多种成分之后发展起来的。
以上,就是巴蜀历史上着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大致情况。通过上面的论述,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湖广填四川",是由于四川地区几度人口锐减之后,从明代初年开始的,在清代初年达到高潮的大规模移民入川的一个历史过程。其结果是使四川地区接纳了大量的外地移民,其总数超过了四川本地的土着。大量移民入川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四川地区清代以来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更加具有兼容并蓄、汇纳百川的显着特点。

Ⅳ 你好!11月24日我江门广中江高速32公里我每小时开100为何还超速10%

这个是您,当时看码表的速度并不是实际速度,高速上车速都是间隔区域测速,说白了就是这段距离到那一段距离,看你用了多长时间,然后他进行拍照了

Ⅳ 为什么民国的时候把四川分为这么多行政区

民国四川,分为:

1)抗战之前,四川军阀,自己防区割据。

2)抗战时期,国民党入川,实行军政府统治。

-------------------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

1911年11月,重庆成立蜀军军政府,张培爵为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为都督,朱庆澜为副都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四川在成都统一成立“都督军政府”。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为副都督。

1912年3月,奉节继续设夔关,徐堪接替卢作孚出任夔关监督。

1912年4月,重庆设置镇抚府,夏之时任镇抚府总长。

1912年7月,军民分治。胡景伊任护理四川都督,副都督张培爵改称民政长。

1912年8月,裁撤重庆镇抚府。


1913年1月,巴县新置重庆关,毛玉麟为重庆关监督。

1913年2月,赵一德任巴县川东道观察使、陈廷杰任成都川西道观察使、梁正麟任雅安上川南道观察使、裴钢任宜宾下川南道观察使、杨湘任阆中川北道观察使。(边东、边西两道民国三年另裁,地入川边特区)

1913年4月,颜锡庆接任重庆关监督。

1913年9月,陈廷杰署理四川民政长。新设重庆镇守使,周骏为首任重庆镇守使。

1913年10月,刘存厚署理重庆镇守使,朱芾煌出任奉节夔关监督。

1913年11月,倪焕奎接任成都川西道观察使。


1914年,四川“都督”改称“将军”、“民政长”改称“巡按使”。巴县川东道改巴县东川道、成都川西道改成都西川道、雅安上川南道改雅安建昌道、宜宾下川南道改泸县永宁道、阆中川北道改阆中嘉陵道,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泸县增设四川盐务稽核分所。


至此,四川军政府初步完成全省军事、政治、经济建制:

【军事上】:成都设将军(后改称督军)、重庆设镇守使。

【行政上】:成都设巡按使(后改称省长),下设成都西川道尹、巴县东川道尹、雅安建昌道尹、泸县永宁道尹、阆中嘉陵道尹。(注:民国四川军阀防区割据,“道”名存实亡,等同废止。)

【经济上】:奉节设夔关监督、巴县设重庆关监督、泸县设四川盐务稽核分所(后迁自流井)。


1915年,云南军阀蔡锷以反袁护国为名,北上占领四川成都之后,增设“成都关、雅安关、宁远关”,抢夺四川财源。

1916年6月,蔡锷在成都就任四川将军兼巡按使,独揽四川军、政大权。

1916年7月,将军改称督军、巡按使改称省长。云南军阀蔡锷遂成四川历史上首位省长。

1916年8月,熊克武接任重庆镇守使,开始登上四川历史舞台。

1916年11月,蔡锷病逝日本。


1917年,四川本土军阀发动驱逐滇军之战,云南军阀唐继尧以护法为名,组建“滇黔靖国联军”再次入侵四川,川军熊克武、但懋辛、石青阳等倒戈加入云贵靖国联军。


1918年,云贵军阀占领四川。熊克武在成都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任命王文华为“巴县的重庆镇守使”、叶荃为“奉节的夔万镇守使”、顾品珍为“宜宾的叙泸镇守使”。留存“奉节夔关、成都关、重庆关”,裁撤“雅安关、宁远关”。


熊克武下令主客各军实行“防区制”,按驻防地区就地划款,以充军饷。至此,各地驻军纷纷开始控制各自“防区内”辖县的财权,自行委任“防区内”的大小官吏,指挥“防区内”行政、司法、民事、教育等,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标志着近代“四川军阀”的最终形成!


---------------------

抗战时期,四川为"抗战政府",实行军政府体制。“四川行政区划”设置为22个师管区(地师级):

01)成茂师管区:司令部设成都,辖成都市、华阳、新都、灌县、新繁、郫县、温江、崇宁、彭州、茂县、理番、懋功、松潘、靖化、汶川、抚边屯、崇化屯等十七市县屯。

02)绵广师管区:司令部设绵阳,辖绵阳、广汉、安县、罗江、绵竹、德阳、什邡、金堂等八县。

03)剑平师管区:司令部设剑阁,辖剑阁、平武、苍溪、广元、昭化、江油、彰明、北川、阆中、梓潼、南部等十一县。

04)嘉峨师管区:司令部设乐山,辖乐山、峨眉、峨边、键为、雷波、马边、屏山、眉山、夹江、青神、彭山等十一县。

05)邛大师管区:司令部设邛崃,辖邛崃、大邑、名山、蒲江、丹棱、洪雅、崇庆、新津、双流等九县。

06)隆富师管区:司令部设隆昌,辖隆昌、富顺、自贡市、内江等四县市。

07)资简师管区:司令部设资中,辖资中、简阳、资阳等三县。

08)荣威师管区:司令部设荣县,辖荣县、威远、仁寿、井研等四县。

09)叙南师管区:司令部设宜宾,辖宜宾、长宁、庆符、江安、兴文、高县、珙县、筠连等八县。

10)泸永师管区:司令部设泸县,辖泸县、古蔺、叙永、合江、纳溪、古宋等六县。

11)永荣师管区:司令部设永川,辖永川、荣昌、大足、璧山、铜梁等五县。

12)渝江师管区:司令部设重庆,辖重庆市、巴县、江津、江北、綦江等五县市。

13)涪酉师管区:司令部设涪陵,辖涪陵(含武隆)、酉阳、南川、黔江、彭水、秀山等六县。

14)万忠师管区:司令部设万县,辖万县、忠县、石柱、丰都等四县。

15)夔巫师管区:司令部设奉节,辖奉节、巫山、巫溪、云阳、开县、城口等六县。

16)遂武师管区:司令部设遂宁,辖遂宁、武胜、岳池、潼南等四县。

17)潼蓬师管区:司令部设三台,辖三台、蓬溪、射洪、盐亭等四县。

18)乐安师管区:司令部设乐至,辖乐至、安岳、中江等三县。

19)顺营师管区:司令部设南充,辖南充、营山、西充、蓬安、仪陇等五县。

20)广合师管区:司令部设广安,辖广安、合川、邻水、长寿、垫江等五县。

21)达梁师管区:司令部设达县,辖达县、梁平、渠县、大竹等四县。

22)巴通师管区:司令部设巴中,辖巴中(含平昌)、通江、南江、万源等四县。

Ⅵ 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到广汉那条县道何时能修完啊!

就是从广汉经连山到中江那条路,连山到集凤那一段新修的,已经完工了,但是很窄。广汉到连山那一段正在翻修,路况很差,可能要几个月才能好吧。

Ⅶ 四川省中江县有多大

中文名称: 中江县

别名: 凯州,玄武,伍城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四川省德阳市

下辖地区: 29个镇、16个乡

政府驻地: 凯江镇

电话区号: 0838

邮政区码: 618100

地理位置: 四川省中部,德阳市东南部

面积: 2200平方公里

人口: 143万(2011年)

方言: 四川话成渝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着名景点: 南塔,北塔寺,寿宁寺,大雄观,广福铜山,黄继光纪念馆、彤华宫

机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绵阳南郊机场

火车站: 德阳北站

车牌代码: 川F****A,川F****B,川F****C 等

GDP: 225亿元人民币(2012)

县花: 芍药

城市精神: 质朴敞亮 勤勉奋进

城市口号: 芍药花乡,大美中江

中江县是英雄黄继光的故乡,位于德阳市东南部,距市区20余公里,东邻绵阳市三台县,南接遂宁市大英县,西毗成都市金堂县。全县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万公顷。总人口143万人(2009),人口出生率11.1‰。人口自然增长率0.89‰。

公园广场

中江县历史悠久,地域宽,是四川省25个丘陵大县之一,丘陵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西北高,东南低,为中低山区介于丘陵,其中有宽谷浅、中、深丘和窄谷中、深丘。中江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生态相对平衡。森林覆盖率31.12%,绿化覆盖率31.52%。

中江县最为丰富的是劳动力资源,全县共有劳动力80多万个。矿产资源有:天然气、石油、盐、铜、页岩、粘土和优质矿泉水等,旅游资源有一定开发价值,如列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以及古墓群、山林溶洞、人造湖泊(水库)等。地形地貌

行政区划面积22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600米。其中:淡水域2.9%,平坝5.8%,丘陵74.7%,山地16.6%。中江县位于四川省中部,盆地西部。隶属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2009)。该县交通方便,距四川省会成都70km。区域交通方便,沪蓉高速公路、成德南高速公路、成都第三绕城高速、达成高铁穿境而过。城区人口23万人,工、商业正迅速发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县境内以浅丘为主,龙泉山脉横亘县境西部。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882.5毫米,年均气温16.7℃,无霜期286天有南塔、北塔、广福铜山、仓山飞乌、中华芍药谷、继光故里等名胜古迹。黄继光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Ⅷ 中国姓修的有多少人

管(Guǎn)姓源出有三: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鲜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颍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着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Ⅸ 中江县通江水库到哪一阶段了

目前仍旧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拟建通江水库位于中江县永太镇瓦店境内,坝址位于凯江阳平段,库尾覆盖旌阳区双东镇部分区域,库区总长26.8公里,其中中江县境内长度18.1公里,旌阳区境内长度8.7公里,总库容1.2亿立方米。工程匡算规划总投资36.3亿元,其中工程部分规划投资8.0亿元,移民占地规划投资28.3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二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鱼、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水生生物保护、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在不通航的河流或者人工水道上修建闸坝后可以通航的,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船设施或者预留过船设施位置。

Ⅹ 你好!江门广中江高速32公里 不是显示100吗干嘛 我开100还有超10%

这个肯定是你当时有超速的行为,所以才会有这个罚单的

热点内容
保利芳园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8 04:11:20 浏览:483
硬的东西吃下去胃会痛为什么 发布:2025-05-18 03:35:03 浏览:87
为什么喝酒很长时间后会吐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660
抖音直播的tb为什么那么便宜 发布:2025-05-18 03:34:19 浏览:91
为什么说用电脑交作业更方便 发布:2025-05-18 03:29:31 浏览:940
为什么软件都用不了网 发布:2025-05-18 03:25:47 浏览:576
父子之间为什么搞不好关系呢 发布:2025-05-18 03:23:43 浏览:716
手机为什么不能代替对讲机 发布:2025-05-18 02:56:09 浏览:137
为什么小米门锁开门时故障 发布:2025-05-18 02:44:22 浏览:565
为什么微信听语音手机会关机 发布:2025-05-18 02:37:55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