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为什么长时间保留
1. 为什么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罗马,希腊,亚述相继退出历史,而华夏文明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楼上是在瞎说,什么古印度是被天灾灭国的,
波斯一直存在至今,
华夏文明中国在两次游牧民族入主时中断过,至今都还未恢复。
保留华夏文明最好的国家是日本。
很可笑
什么叫天火,一座城的覆灭就是一个文明的覆灭,什么理论
波斯只是伊朗的前身,伊朗古称波斯,你能说伊朗是个文明古国
蒙古、满清还都不是中华民族,什么叫被别人灭国,中国因为文革而被美国苏联灭了吗
第四条还行,只不过日本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一座城就是一个文明?我很无语,摩亨佐达罗城只不过是古印度的一个代表称而已
波斯被灭过两次还没有中断?照你说法中国还被灭了三次了(你说的),中华文明怎么断了?自相矛盾
无论怎么说,蒙古满清还是中华名族,毕竟56个里有啊
文革再怎么严重中国不还是过来了吗,好好地
华夏文明所以绵延至今,有五大原由,也就是优势:
其一,是地缘优势。中国是西南东低,东南两面靠海,北西两面高山阻挡。外族入侵华夏大地,消灭华夏文明,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能从海上来,能翻过高耸入云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昆仑山脉,这些高山大川方圆数百公里,纵深大,人迹罕至,无路难行。对于远古国力不强的外族人是无力征服这些高山大川的。不要说进来难,出去也难,还要征服这里的人民,他们的给养怎么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从客观上保护了华夏大地的安宁。从海上来必须有庞大的战舰,能登陆站稳脚跟,又能打败这块土地上的军队。展望几千年的世界史,能够征服华夏这块土地上的国家还没有建立。
其二,人口优势。据了解,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人口已达到数千万,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想消灭这样的国家必须有比这个国家更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可是展望当时的世界,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国家。尤其在我国周边地区,比较强大国家不多,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无力征服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地。
其三,国家优势。从中国历朝历代演变情况看,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国家是统一的,诸侯纷争四分五裂的历史局面并不长。另外,华夏民族从周朝开始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且这个社会绵延3000多年。由于国家政局稳定,统治国家的皇帝又善于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比较好的处理了国家、皇亲国戚、官吏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所以缓和了各阶层的矛盾,老百姓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生产发展了,社会稳定,出现了几次值得称道的盛世。如西周的社会发展、汉武帝的鼎盛、唐朝的贞观之治、玄宗的开放、清朝的康乾盛世……由于国力强盛,外族入侵往往不能长久,多以失败告终。华夏文明中虽然有两次入侵中原并取得政权,但只是皇权易人,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仍沿袭过去的做法。这说明皇帝可以取代,但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不会变。
其四,文化上的优势。中国的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最为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自由竞争的时代,儒、释、道三大学派三足鼎立,还有孙子、韩非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多小学派。从诸子百家的兴旺发达看出,2000多年前中国文化的构架己经形成,当然这种局面的产生得益于华夏民族上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没有夏、商、周三朝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后来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文化上的优势一旦形成,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政权可变,文化难改。何况,世界的潮流是落后的文化向先进文化靠拢。那时周边国家还处在蒙昧时代,即使有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但与全面具体,甚至包罗万象的华夏文化无法比较。这样一整套的文化可以抵御任何军事力量的打击而立于不败之地。
其五,华夏民族的宽容大度、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做法,也使中华文明更先进、更全面、更中庸。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文化的引入,又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容。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找不到那朝那代的统治者将外来文明称为异端邪说加以取缔,严令禁止,不许发展的历史记载。而且,恰恰相反,对外来文明勇于学习,如历史上的张迁出使西域、班固出使西域、唐朝的丝绸之路、唐玄奘出使印度、明朝三宝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交融互补,相互学习的范例。
上述优势是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的根本原因。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没有这些优势。它们不是国小、人少没有地缘优势,就是没有漫长久远的统一国家,抑或是没有一整套的文化结构。因此,当他们衰落后很容易被异族吞并,被新的文明取代,加上不同民族的纷争,使本来先进的文明没有保存下来,如古代着名数学家阿及米德就死在入侵的罗马士兵刀下。国之不保,焉有科学文化留存!
2. 为什么中国文化可以流传两千年之久
那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首先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以保证文化的流传,然后就是造纸术的发明,可以记载文明。
3.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五千年不断
华夏文明为什么能够持续五千年?
个人认为,其原因有三:民族、人口、文化。
一、华夏民族是世界上自强不息,充满血性,百折不挠的民族。
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在与恶劣的大自然环境及多民族竞争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百折不挠的华夏民族及其民族特性。在国家强盛时期,历代君王开疆拓土,为民族,为子孙后代开拓足够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时期,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带领民众百折不挠,反抗侵略。在落后时期,民族精英为民族复兴出谋划策,前仆后继。这种民族性根植于每一个华夏人民的血液中,是民族血性,是天生具有的民族使命感。
客观来说,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最复杂、最恶劣的。我们国家拥有沙漠、高原、河谷、盆地、平原、森林、海岸等各种复杂地形地貌。而且,一直不断地处于内部外部民族的侵扰与侵略之中。是华夏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与文成武略,不断开疆拓土,一直东、南到海,西至荒漠、高原,北至戈壁、草原,才有了如今的地理空间与战略纵深,并非是天然就具有这一地理条件。而且,最早提出“中国”的国家疆域长治久安的分层管理架构,以诸侯国环卫中央天子之国,天子国统领各国,将不安份的族群迁往外层,以这些凶族制服威慑更加外围的夷族国家,让夷国臣服。通过以夷制夷,以华制夷,以夏变夷,用先进的文化同化“夷狄”,让其接受华夏文明,并逐渐融合成为一体。
二、华夏民族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占绝对基数的人口数量。
华夏民族一直将人口繁衍、生命继承、民族传承当成头等大事。上到君王,下到黎民百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华夏民族自古就重视国家、家族、种族的血脉传承。另外,占据绝对优势数量的人口,在民族融合和人类种族延续上天生占据着主导权和自然优势。
三、华夏文明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其独有的凝聚力、先进性和开放性,让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先进之列。
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先进的中华文化。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先后经历了太阳祭祀、阴阳百家、儒家礼仪、民族融合、民主法治等五个文明阶段。从而产生出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礼仪道德,团结统一,包融开放,民主法制,自强不息的文明内核与东方文化。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天体运行与变化,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骨梁,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乏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前途,前仆后继,保家卫国。
而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核心文化,就是“道法自然”!是华夏族从远古开始,从地球上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从人类对宇宙大自然的未知探索之中,诞生出的中华民族生存法则。中国人不断探索与掌握宇宙自然规律,效法天道将宇宙自然规律用于治国、平家、修身、养生、治病,讲究“天人合一"。并且历朝历代遵循道统,把天之天道、地之正道、人之德道置于首位。天道之“道”、正义之“道”、道德之“道”,“道",为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一切活动之首。中国人做任何事情均要讲个道义,符合正统。遵循“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道法自然,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华夏文明其自强不息、团结凝聚、探索不止、奔流向前的本质核心!中华民族用“道”将人类与地球、太阳、天体、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道”将社会、国家、家庭、个人等一切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道”将宇宙规则、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人类力量等一切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一体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个先进的文化体系让中华民族团结凝聚,自强不息,让中华文明永久传承并延续下去,不曾中断!!!这已经超越了地理环境,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兼容纳并,取其所长。长期的世界领先的先进文化,对落后文明的文化同化,增强了这一包融的能力。
另外,在道法自然的文化基础之上,中华文明还发展出“中国”、“中华”、“大一统”的统一国家概念。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取“中华”圆满、统一之意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西汉时,匈奴统称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族汉朝人民为“汉族”。《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唐朝长孙无忌《律疏》:“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谕中原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中华,指华夏民族历来所生存过的大地领土,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国家开疆辟土所打下的江山国土。可以说,国家统一的概念深入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
所以,是华夏民族特性、绝对数量的人口,以及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先进性和开放包融性,让中华文明成为了全球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4. 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承千年不衰退的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化上下传承五千年,一直到今日也不曾中断,是现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东方文明。可是实际上,在几千年之前,当中华文明开始滋养萌芽时,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文明正在悄悄发迹。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的文明。可是无一例外的,它们的文明或是由于战争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都纷纷中断了。为什么我们的中华文化却得以一直传承?原因有三:文字得到共识、史料记载保存妥当和民族有着统一的思想。
一个民族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民族精神的支柱和信仰。植入骨髓的统一的民族思想是一个纽带,将我们所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营造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中华儿女对自己的中华文化都有着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和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悠久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从不中断。
5. 为什么中华民族文化能绵延几千年不中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陶铸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极为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次,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单一,文化也就不会是单元的。民族血缘的复杂,是形成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业已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因素,规范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意识趋势的存在,是焕发人民为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精神源泉,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能动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神,持久地激发着我们民族的活力,形成了可贵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如“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中一直起着伟大的作用,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了统一和完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代表着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因此中国的士大夫集团大都将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儒、佛、道、墨四家都不约而同地以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为己任。经过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们的不断努力,“和”的观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治国安邦强调“和睦兴邦”、“和平共处”,治理家园讲究“家和万事兴”,为人处世恪守“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人生修养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正因为这种“和为贵”的思想为全民族所普遍认同,由此铸就了国民的整体观念和协同精神。个人服从集体、小我服从大我,早已成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行为准则。这种整体为上的行为准则。固然曾经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来为其巩固既得利益服务,但从整个民族的思维路向和实际社会效果来看,它对于孕育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培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深深积淀于整个民族心理的民族精神所产生的持久的精神激励性,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不竭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个连续性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富有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在创造不息的宇宙精神的感召下,人类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创造出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着的变革性所产生出的无穷创造力,才使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迭起,绵延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变革与创新的历史。先秦时代,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总结与融合,都体现了连续性与变革、创新性的统一。至于秦汉之后,文化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更是不胜枚举。举其大者,如汉代董仲舒是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阴阳、道、法等思想后更化了儒学;宋代朱熹则通过整合儒佛道而创新了儒学,等等。这些整合中的创造既包含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包括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使之中国化。这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系统,是在不同时代延续、变化和发展的。在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中,中国文化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6. 古代四大文明都十分发达,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延续至今
在人类诞生之后,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古代四大文明,它们分别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而在这四大文明当中,华夏文明是最晚诞生的,但是却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其它三大文明全部都消失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和遗址都所剩无几。那么为什么“最年轻”的华夏文明能流传至今呢?其实原因也不难。
以上就是华夏文明一枝独秀流传至今的原因了。
7. 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
中国文学翻译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较为系统地译介外国文学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在这一个世纪中,一代又一代的译家奉献了大量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为吸取外国文学养分,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增进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拿季羡林先生的话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在长期的文学翻译活动中,众多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就译事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翻译活动,文学翻译的特殊本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近二十余年来,我国翻译界日益重视对这些宝贵经验和独特见解的整理和思考,一些译家和翻译研究、教学工作者还对文学翻译进行了理论探讨,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如王佐良的《论诗的翻译》、许渊冲的《翻译的艺术》、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和申丹的《小说文体学和小说翻译》等,为我们研究文学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能通过学习比较前辈优秀的译作,对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翻译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借助文艺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文学翻译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作出合理的、科学的描述和阐释,对我们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把握、处理好翻译中面临的各种关系,采取各种可资借鉴的手段,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好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同时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系统、科学研究,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8. 跟其他古文明比,为什么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这么强能够维持几千年而不消失
有这么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意思是蒙古南征,十万宋朝军民(包括小皇帝)在崖山集体投海自杀之后,从此再也没有汉族的国家了。明朝亡了以后,再也没有汉族了。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也没有道理。还请,您自己体会。
中华文明不灭原因:
第一,民族特征: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所以五湖四海兼容并包,几千年来,如果深究我们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华夏文明了。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文明已经威服四海,影响了整个亚洲。这种其实就是生命力的体现。
第二,就是地理原因:中华文明的所在处于一个隔离地带的大平原区,那么就意味着,很少有大规模灭族式的外族入侵,也意味着,很容易建立统一的大帝国。所以中华文明在很长时间都是安定和强大的。所以维持的时间也就长。
更是由于处于平原地带的大河文明,生产力发达,粮食产量大,人口多。人口众多的结果就是,导致汉族成为最大一族,只可能同化别人,很难被别人同化。
第三,文化因素,受到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纷纷儒化佛化道化。对于战乱和兼并,没有排斥感,随着影响圈的扩大,大家认同感增加,就逐渐变成了内部战乱(不属于外族入侵了)。大家就变成了操着不同的方言,写着一样的汉字,行一样的儒礼,信一样的佛神。中华文明的生命了就更加强大了。
9. 为什么华夏文明能够传承五千年这其中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一是各民族不断交融所产生的差异性。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并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在不断碰撞和摩擦中慢慢改变慢慢渗透的东西。起初夏商周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居住地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不尽相同。
三是统治阶级的特殊贡献。五千年以来,文化受统治阶级影响之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不过能够确定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或者维护统治做了很多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比如说元代杂剧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反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10. 为何我们中华文明到如今来说,还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整,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总结起来就是:地理位置、中华文明的特色、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等等。其中地理位置是中华文明能够保存完整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华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欧洲文明来说还是比较封闭的。西边是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比较恶劣,人烟稀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的流传。东边是太平洋,广阔的海洋也为文明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接下来的中华文明总体上都是以朝代为单位进行继承和流传的。历朝历代之间不断的更替,也是一种文明的延续过程。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开始更广泛的流传。统治者借这个文明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保证了自己统治的平稳,也促成了中华文明的延续。除了以上的几种,还有很多原因都促使了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