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资兴这段时间为什么不下雨

资兴这段时间为什么不下雨

发布时间: 2022-07-08 14:38:38

❶ 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24节气习俗如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父母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的意思)。

3、惊蛰

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这日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

9、芒 种

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

11、小暑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过后,就是三伏天。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不过,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吃来犒劳自己。浙江台州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而福建莆田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有不同。例如,旧时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而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从中医的角度讲,此时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应该注重养生,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习俗,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此时,“观赏封河”也是北方独特的景观。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冻起来,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❷ 二十四节气应该吃什么有什么习俗吗

1、立春

在民间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在中国古时候,立春要贴春贴,祭春神等。立春日民间还有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的习俗等。

2、雨水

此时气候较阴冷,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会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3、惊蛰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古时候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等来驱赶家中的蛇、虫、蚊、鼠和霉味,慢慢的就演变成“打小人”,驱赶霉运。

4、春分

在春分这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就是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将它成功的立在桌子上。在中国岭南一带,还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所谓的“春菜”,就是野苋菜。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去郊外踏青,祭扫坟墓;在民间,还有清明节门前插柳的习惯。

6、谷雨

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北方有谷雨食香椿习俗;而在陕西白水县,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这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7、立夏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孩子们三五成群,用煮熟的鸡蛋进行斗蛋游戏。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为输。

8、小满

小满时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处于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也多,所以,应适当补充具有清热、养阴、祛湿、暖胃、温补等功效的汤品。而在小满这一天,也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在贵州东南部一带,每年芒种前后会有打泥巴仗。

10、夏至

在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浙江绍兴地区,有夏至日祭祖的风俗;岭南一带,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11、小暑

头伏吃饺子是北方的传统习俗,山东有的地方还会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徐州人入伏喜欢吃羊肉;而在山东临沂地区还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12、大暑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寓意就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民国以来,民间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还有人会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等。

14、处暑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台湾,会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15、白露

每年白露时节,在太湖畔,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历时一周;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在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的习俗,并称之为“白露米酒”。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现代社会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17、寒露

寒露节气宜人,十分适合登山,所有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18、霜降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

19、立冬

有些地区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庆祝立冬的活动,称为“贺冬”,在黑龙江、河南、江西等地的人们喜欢用冬泳这种方式来迎接冬天的到来。

20、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

21、大雪

大雪节气一到,南京家家户户都会忙着腌制“咸货”;同时大雪还是“进补”的好时节。

22、冬至

冬至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在我国北方,往往会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23、小寒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南京菜饭”甚至可以与北方的腊八粥相媲美;而在广州传统习俗中,会在小寒的早上吃糯米饭。

24、大寒

在大寒节气中,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会熬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二十四节气

网络——雨水

网络——惊蛰

❸ 资兴什么时候下雨

最近一周没有
今天资兴天气:晴,气温28℃~39℃,微风
明天资兴天气:晴,气温28℃~38℃,微风
后天资兴天气:晴,气温28℃~38℃,微风
3天后资兴天气:晴,气温28℃~38℃,微风
4天后资兴天气:晴,气温28℃~37℃,微风
5天后资兴天气:晴,气温28℃~37℃,微风

❹ 冰雨和冻雨是不是一回事

冰雨是下的雨中含有冰
冻雨是地面温度低,雨水下到地上成冰

冻雨(freezing rain)

概述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称它为“地油子”。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或冰凌。冻雨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这种冰层可形成“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壮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雨水从空中落下来结成冰,能致害吗?是的,这种冰积聚到一定程度,不仅有害,而且危害不浅。

成因

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电杆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老百姓习惯叫“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落在电线、树枝、地面上,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冰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形成“冻雨”,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地面上结冰,交通事故将剧增。所以,持续数天出现冻雨,其造成的灾害还是很大的。

危害
冻雨风光值得观赏,但它毕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冻雨厚度一般可达10~20毫米,最厚的有30~40毫米。冻雨发生时,风力往往较大,所以冻雨对交通运输,特别对通讯和输电线路影响更大。据气象专家分析,冻雨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在此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暖气流北上,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即3000米以上高空大气温度往往在-10℃以下,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冻雨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冻雨开始早,结束晚,冻雨期略长。如皖南黄山光明顶,冻雨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冻雨天气,沿淮淮北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冻雨,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冻雨发生。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

1955年,浙赣地区曾因“冻雨”倒毁电杆数百根,南浔、浙赣铁路运输一度中断;1987年11月和1989年12月,郑州市先后两次出现“冻雨”,受伤的就有200来人;前苏联西南部地区,一次“冻雨”折毁、倒翻电杆近万根,造成大面积的电讯中断。1972年2月底,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冻雨,广州、长沙、南京、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至北京的电信一度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1984年1月中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不少地区出现冻雨天气,造成电线断线倒杆。贵州省的有线电话全部中断,严重影响通讯工作。湖南输电线积冰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一些高压线路一 天溶冰5-6次。因受冰冻天气影响,贵阳客车站停开长途车803班次,农村公共汽车间断停开418班次。湖南长沙附近几个县停开班车339班次;仅临武、资兴两县折断竹、木近500多万根(棵)。贵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冻害。
2008年1月,江西南昌曾因冻雨,市区3小时停电,火车因铁轨冻冰无法驶出,进入南昌火车站,致使几万人拥堵在火车站。
2008年1月,我国湖南省遭遇冻雨,导致路面结冰,我国南北大动脉京珠高速湖南段出现交通堵塞。湖南郴州市电缆、电塔等大部分压断、倒塌,导致郴州市停水停电8天。

预防
消除冻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冻雨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

❺ 六月初六下雨夏天没有雨是吗

“六月初六雨,良田不结谷”!这些农谚老话,关系地里收成 。农历六月是庄户人家最难捱的时候,也是庄稼生长最关键的时候。乡亲们一刻也不敢偷懒,都顶着烈日在地里忙活着,为的是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干累了在田间地头休息聊天的时候,也是三句话不离地里的收成。

王大爷又发话了,农历六月的天气很重要,关系到了地里的收成。就拿六月初六来说吧,这一天是晴天还是下雨,直接影响着今年秋天的收成。在大家的询问之下,他说了这么两句农谚老话。

六月初六晴,小米黄如金。如果农历六月初六天气晴朗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丰收,打下来的小米黄灿灿的,就像金子一样。农历六月初六是晒龙衣的日子,龙王要晒衣服,如果是晴天晒干龙衣的话,下半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月初六雨,良田不结谷。如果农历六月初一阴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庄稼就会歉收,就连好地里都不打粮食。如果六月初六下雨打湿龙衣的话,那么下半年的年景就不好,收成也不好。

关于六月初六的这两句农谚老话,可以预测今年秋天的收成。对于王大爷的说法,乡亲们有些相持不下。一部人表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是值得去相信的。还有一部分人则表示,这都是老黄历了,早就不值得去看了。

(5)资兴这段时间为什么不下雨扩展阅读:

热在三伏。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

让人好处多多,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❻ 高中物理研究性课题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首 页 教研动态 教学资源 校园频道 学生园地 园丁风采 资兴教育 教研论坛 高中教研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
电灯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工作的。当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热到白炽状态就发出明亮的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为我们服务;电灯的灯丝是用熔点高的钨丝做的,这是因为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0摄氏度以上,用钨丝比较耐用;灯丝做成螺旋状是为了减少散热,因为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0摄氏度以上,提高灯丝的温度,以便更好的发光;为了防止钨丝在高温下氧化,小功率的灯泡都抽成真空,而60瓦以上的灯泡要冲入惰性气体,这些气体可以阻碍灯丝在高温下的升华;灯丝较粗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大,灯丝较细的灯泡额定功率较小。因为灯泡中灯丝的材料、长度相同,根据电阻的性质,导体横截面积大,则电阻较小;电灯的亮度由电灯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大的灯泡比较亮。例如“220V,25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由R=U2/P可知,25W的灯泡电阻较大,100W的灯泡电阻较小。如果将两灯串联,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由P=I2R可知,25W的灯泡较亮。如果亮灯并联,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由P=U2/R可知,此时25W的灯泡较暗;灯泡使用时,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关灯后,温度降低,钨蒸气凝华附着在灯泡壁上。时间长了,灯泡壁就会变黑;灯泡的灯丝断了以后,如果搭接上再用,会更亮一些。因为灯丝断了后,长度变短,灯丝的电阻变小,根据P=U2/R,则R变小,P变大,所以显得更亮一些,但由于消耗的电功率变大了,容易使温度升高而再次烧断灯丝;同一个灯泡,深夜使用时比傍晚亮,因为实际的输电线路都存在一定的电阻,当傍晚进入用电高峰时,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增多,致使干路中的电流增大,输电线分到的电压也变大,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小。根据P=U2/R可知,此时灯泡比较暗;灯泡的灯丝在开灯的瞬间容易烧断,这是因为灯丝的电阻跟温度有关,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较低,电阻较小,根据I=U/R,U不变,R小,则I大,所以容易烧断;如果电源的电压为220V,要使“PZ200-40”的灯泡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电阻;灯泡使用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因为灯丝的电阻远大于导线的电阻,根据焦耳定律Q=I2Rt,在I和t都相同时,电阻R小,则Q较小,所以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的热量较小,这就是灯泡热得发光,而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的原因。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重力的应用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摩擦力的应用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弹力的应用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2.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同时也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是下雨的前兆;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冬天在卫生间洗澡时所见的“白气”并不是气,是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它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而夏天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所以看不见。
3.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四、与光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它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是因为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是因为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是因为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五、与声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声音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信息,下面所介绍的是声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及其原理。
和您朝夕相处的人在室外说话时,我们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说话。这是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绝不会相同,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于非常熟悉,我们通过辩别音色就能分辩出哪位在说话;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听声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满了。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时发声频率不同,空气柱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气柱就越短,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特别是水刚好倒满瞬间,音调会陡然升高,通过听声音的高低,我们就能判断出水已经倒满了;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环。有裂缝的碗、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辩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前面如果有一建筑物或高山,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用表测量发出声音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利用声速就可以测出我们与高山或高大建筑物理的距离。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声;人的体内有些器官发出的声音,如:心肺、气管、胃等发生病变时,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某些特征上有所变化,医生通过听诊器能听出来,依此来诊断病情;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有一定的穿透性,医生用某些信号器产生超声波,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受内脏器官的反射波,通过仪器把反射波的频率、强度检测出来,并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图像,为了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B超利用的是回声原理;人体的有些器官发生结石,如肾、胆等,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用体外碎石机把体内结石击碎,变成粉未排出体外。体外碎石机利用的就是超声波,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引起的结石英钟激烈震荡,使之碎化。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的信息。因为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减速很小,所以能传播的很远,通过监测传来的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的信息。
六、与磁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
在讲述磁性材料的磁性来源、电磁感应、磁性器件时,我们已经提到了有些磁性材料的实际应用。实际上,磁性材料已经在传统工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如果没有磁性材料,电气化就成为不可能,因为发电要用到发电机、输电要用到变压器、电力机械要用到电动机、电话机、收音机和电视机中要用到扬声器。众多仪器仪表都要用到磁钢线圈结构。这些都已经在讲述其它内容时说到了。
2、生物界和医学界的磁应用:
信鸽爱好者都知道,如果把鸽子放飞到数百公里以外,它们还会自动归巢。鸽子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认家本领呢?原来,鸽子对地球的磁场很敏感,它们可以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找到自己的家。如果在鸽子的头部绑上一块磁铁,鸽子就会迷航。如果鸽子飞过无线电发射塔,强大的电磁波干扰也会使它们迷失方向。
在医学上,利用核磁共振可以诊断人体异常组织,判断疾病,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如下:原子核带有正电,并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时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核磁共振的特点是流动液体不产生信号称为流动效应或流动空白效应。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状结构,而血液为无信号的黑色。这样使血管很容易软组织分开。正常脊髓周围有脑脊液包围,脑脊液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为脂肪所衬托,使脊髓显示为白色的强信号结构。核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
磁不仅可以诊断,而且能够帮助治疗疾病。磁石是古老中医的一味药材。现在,人们利用血液中不同成分的磁性差别来分离红细胞和白细胞。另外,磁场与人体经络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磁疗,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已经有磁疗枕、磁疗腰带等应用。用磁铁作成的除铁器可以去除面粉等中可能存在的铁末,磁化水可以防止锅炉结垢,磁化种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作物增产。
3、天文、地质、考古和采矿等领域的磁应用:
在图片上我们都见过灿烂的北极光。我国自古代就有了北极光的记载。北极光实际上是太阳风中的粒子和地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太阳风是由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当它们到达地球时,与地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就好象带电流的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一样,使得这些粒子向南北极运动和聚集,并且和地球高空的稀薄气体相碰撞,结果使气体分子受激发,从而发光。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磁场活动非常剧烈的区域。太阳黑子的爆发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影响,例如使得无线电通信暂时中断等。因此,研究太阳黑子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地磁的变化可以用来勘探矿床。由于所有物质均具有或强或弱的磁性,如果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矿床,那么必然对附近区域的地磁场产生干扰,使得地磁场出现异常情况。根据这一点,可以在陆地、海洋或者空中测量大地的磁性,获得地磁图,对地磁图上磁场异常的区域进行分析和进一步勘探,往往可以发现未知的矿藏或者特殊的地质构造。
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磁性。因此,可以根据岩石的磁性辅助判断地质年代的变化以及地壳变动。
很多矿藏资源都是共生的,也就是说好几种矿物质混合的一起,它们具有不同的磁性。利用这个特点,人们开发了磁选机,利用不同成分矿物质的不同磁性以及磁性强弱的差别,用磁铁吸引这些物质,那么它们所受到的吸引力就有所区别,结果可以将混在一起的不同磁性的矿物质分开,实现了磁性选矿。
4、军事领域的磁应用:
磁性材料在军事领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普通的水雷或者地雷只能在接触目标时爆炸,因此作用有限。而如果在水雷或地雷上安装磁性传感器,由于坦克或者军舰都是钢铁制造的,在它们接近(无须接触目标)时,传感器就可以探测到磁场的变化使水雷或地雷爆炸,提高了杀伤力。
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是夺得战役胜利的关键之一。但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很容易被敌方的雷达侦测到,从而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为了躲避敌方雷达的监测,可以在飞机表面涂一层特殊的磁性材料-吸波材料,它可以吸收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使得雷达电磁波很少发生反射,因此敌方雷达无法探测到雷达回波,不能发现飞机,这就使飞机达到了隐身的目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隐形飞机”。隐身技术是目前世界军事科研领域的一大热点。美国的F117隐形战斗机便是一个成功运用隐身技术的例子。
在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有一种新型武器“电磁武器”的开发研究。传统的火炮都是利用弹药爆炸时的瞬间膨胀产生的推力将炮弹迅速加速,推出炮膛。而电磁炮则是把炮弹放在螺线管中,给螺线管通电,那么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炮弹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将炮弹射出。这就是所谓的电磁炮。类似的还有电磁导弹等。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❼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参考资料:网络—二十四节气

热点内容
才买新手机为什么充不进去电 发布:2025-05-15 00:38:42 浏览:116
为什么手机随意播放歌 发布:2025-05-15 00:30:11 浏览:581
为什么没睫毛眼睛会变小 发布:2025-05-15 00:30:11 浏览:925
狗狗眼睛里为什么会发橘色光 发布:2025-05-15 00:29:20 浏览:978
为什么淘宝的东西领券后这么便宜 发布:2025-05-15 00:21:17 浏览:150
为什么吃冰冻的东西鼻子就塞 发布:2025-05-15 00:20:27 浏览:25
眼睛做激光为什么晚上会眩光 发布:2025-05-15 00:19:47 浏览:13
光纤激光打标机为什么打不出颜色 发布:2025-05-15 00:13:47 浏览:949
苹果为什么不用8g运存 发布:2025-05-15 00:08:52 浏览:636
为什么有的东西比堆焊耐磨 发布:2025-05-15 00:08:49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