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时间经常听到月亮
❶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历史上有记录的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时有?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❷ 月亮的起源
,关于月亮的起源,科学界的争论从来没有统一,摪⒉�迶登月计划曾使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次人类登月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摪⒉�迶登月计划不但没有带回科学家预期的答案,而是带回了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问。关于月球的起源有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月球被捕获说是指地球引力将月球捕获,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还有木星,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是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轰击的自然屏障,月球闯入太阳系时应该被木星捕获轮不上地球。超出了撀逑<�迶的月球为什么会安全留在地球的轨道上。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正圆形轨道形状。根据引力的规律,它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不应该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除非月球是挢栽笖被地球捕获的。
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根本无法解释月球岩石年龄和物质成份不同于地球。宇宙的年龄上限不超过200亿年,而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最保守的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如果要想象地球将月球那么大的一块抛出,而自身没有散架反而形成两个几乎完美的球体,也是极端困难的。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总之要解开这个迷团,看来只能是跳出那三种假说了。
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指出:“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还有月球环形山之谜。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形成的撔巧藬。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是根本不可能的。月海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怎能安然躲过撞击?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6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5倍的深坑。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什么力量能以铁钛合金将月海锻造得如此光滑平整?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还有一个难解的迷,月球是中空体吗?,摪⒉�迶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岩石。实测表明,月表岩石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而且月球深处密度甚至高得惊人。在地球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的电钻,带到月球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大密度物质的内核。但这样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一些,考虑到月表离月中心比地表距地中心要近得多,再加上它的总质量,引力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许多。可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一样。这说明了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首次登月中,在月表安放了撑拊丛抡鹫觳觳饬科鲾,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都安放了这种仪器。摪⒉�迶13号宇航员遥控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月球震动时数据传回地球,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竟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地震专家们惊愕不已,无法对这次月震为什么能持续如此长时间作出科学的解释。为获取更多数据,再用摪⒉�迶14号的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摪⒉�迶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100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的威力。这种概率极低的幸运事件,给科学家提供了测量月球纵波的绝好机会。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而这次陨石撞击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以后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摮详掉了。这些都说明月球是空心球体,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和震惊了,他们清楚知道,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决不会是个空心球,月球如果真是中空的,目前的一切科学解释就统统失去了作用。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卡尔·萨根博士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其中部分人开始偏向承认“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认为在无法科学解释月球众多特难疑点的情况下,这个解释恐怕是最合理的。“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而月海类似铁,钛合金的锻造层被认为是有力证明。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难道“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真的是唯一的解释吗?肯定不是!时光隧道理论能有更完美的解释。首先环形山的形成方式就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大多数环形山并非陨石撞击所致,陨石撞击通常是抛物线的坑,中间不会是平底的。如果你对前面章节的陈述还有印象,你就会知道反物质湮灭和同类物质高能量束轰击,以及这两类物质隧道共有的采集搬运能力,制造这种种环形山正是它们的拿手好戏,简直轻而易举。但仅仅解释环形山是不够的,还要解释月球成因和中空的疑惑。
根据世界各地口口相传的神话,以及部分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共同指向15000年前后,地球曾经历了一系列灾变惨祸。其中有高度定向的核轰击、地轴倾角大幅度改变、1000-1500米高的大洪水、陆地及城市沉入海底、大规模的动植物死亡、天降大火和黑稠的暴雨、看不见太阳的黑暗年月等等。为什么这些灾变会如此集中在一个天文时间上极短的时期内?而且以这个时间划分前后的话,这之前的神话和岩壁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月球的描述,而从这以后从巨大的极近的月球,一直到近代的月球都伴随着人类的艺术及文化创作,伴随着人类的情感,这难道不奇怪吗?
史料记载和考察发现的内容太多,难以于此罗列,挑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佐证。本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德国、法国及北美地区,各国地质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层海底浊流沉积物。科学家肯定地认为:这是由一场巨大的海啸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时间大至在距今1万-3万年之间。大家一定会注意到,上述的几个地点都在地球北半部,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这场海啸仅仅发生在北半球。所有记载洪水的民族都生活在北半球,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海洋退潮现象。现在还没有确切发现赤道以南地区存在大洪水的记载。
19世纪人们在印度旁遮普邦一带,发现许多文化古迹,其中最为着名的两座古城遗址--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印度最早期的神话中却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它的历史很可能比猜想的要古老得多。考古学家通过对这里发现的人体骨骼鉴定断言:这里发现的人种,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这种人种混合了世界诸多人种的要素。在城市建筑的挖掘中,考古学家根本找不到神殿和宫殿,所有的住房都是由砖木建成的,从格局、规模来看基本差不多,好像贫富分化没有在这里出现。整个城市没有进攻和防御的建筑,马亨佐达摩的卫生设施令考古学家吃惊不已,其完善的程度即使是如今现代化的城市也未必能够达到。每家都有一个从楼上倾倒垃圾的通道,设在二楼的厕所也有一条专门的管道通人地下,然后经过一个沉淀槽流入排水系统。这套地下排水系统密如蛛网,完全可以和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相媲美。
在马亨佐达摩,出土了大量的遗骨,有一些在街道上,更多的是在居室里。在一个比较大的废墟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成排倒地死去的人们,有些遗骨是用双手蒙住脸,好像在保护自己,又好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是在突然状态下死去的,这座古城当时一定发生了一件很巨大的异常事变。印度的考古学家卡哈,在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以后说:“我在九具白骨中,发现它们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这说明马亨佐达摩城市的毁灭、居民的死亡与突然出现的高温有关,这与上引《圣经》中所多玛城的毁灭是相同的,都是在一夜之间被高温或大火毁灭的。人们在马亨位达摩还发现,在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承受过某种高温的痕迹,人们甚至发现了由于瞬间高温熔化了物体表面形成的“托立尼提物质”。至今人们只在热核武器爆炸的现场发现过这些人为的物质。一切证据说明这里似乎曾经发生过核爆炸。在1万多年前并没有热核武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印度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有首叙事诗,《马哈巴拉塔》中记载了一种十分可怕的武器爆炸时的情景,即使是原子弹时代的人也会感到震惊。书中这样写到:“一点烟也没有,闪光的炮弹像一团火一样被发射出去,浓雾一样的东西突然包围了军队。整个地平线都消失在黑暗之中。带来的不幸的旋风刮起来了。黑云一样的东西咆哮着,带着巨大的响声升到空中,使人感到连太阳也不存在了。被火焰炙烤的大象,在恐惧中没命的奔跑。”接着,又讲述了由于这种可怕武器的爆炸,被当场烧成灰烬的几千辆战车、大量的人和大象。爆炸后幸存的所有士兵,都急急忙忙跑到附近的河里,在那里清洗各自的衣服和武器。在古代印度的传说里,这种武器被称为“婆罗门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在南美洲被叫做“马修玛丽”;在凯尔特人的神话里则被称为“闪电弹”。
《马哈巴拉塔》中还写到:“从各个方向将闪电开始向城市集中。”但这还不够,因此他又“发射了具有能够破坏整个宇宙的那种力量的炮弹,城市在这时开始燃烧起来。它在爆炸的一瞬间,天空中明亮得好像有一万个大阳。”现代的人们也见到过原子弹的爆炸,并将其与太阳的亮度进行了对比,发明原子弹的参加者之一茵戈就曾在着作中说,原子弹爆炸“比一千个太阳还要耀眼”。
在另一部古印度的文献《摩河婆罗多》中也记载了这些可怕的武器:“自然力似乎已失去了约束。太阳团团打转,大地为这种武器散发的炽热所烤焦,在高热中震颤。大象被火烧得狂吼乱叫,竭力躲避这场可怕的暴力。水在沸腾,百兽丧命,敌人被歼……数以百计的战车被摧毁……大地通红发亮……我们从来未见到过如此恐怖的武器,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武器。”这些武器从外表看上去,“好像一支巨大的铁箭,使人感到好像是死神派来的巨大使者”。还有一部名叫《拉马亚那》的叙事诗中,描写了几十万大军瞬间被化为灰烬的情景,诗中说,当时这些军队就是在“兰卡”这个地方被毁灭的,而“兰卡”正是印度人对马亨佐达摩古城的称呼,这更加证明了马亨位达摩确实是毁于一场大爆炸之中。
《圣经》中所多玛城被毁灭的记载、印度古诗中描写的武器、马亨佐达摩“玻璃物质”的考古发现,等等,它们都好象在向我们证明在1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场非人类的武装冲突,这场冲突发生在神与神之间。也就是说,发生在来自宇宙某一处的宇宙高级智慧生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涉及美洲、亚洲。欧洲和北非。由于他们十分先进,使用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武器互相攻击,许多城市和无辜的人类在轰击中被毁灭,正像所多玛和马亨位达摩一样。读到这里时,你是什么感受呢?难道你真的相信,这些远古的神话和叙事诗所描述的,真的就是一场热核武器的战争吗?联想到月海也受到同样的轰击,似乎让人合理的认为,地球和月球上的神之间爆发过核战争。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考古队员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有一组世界上最早的月相图,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等连续的画面组成。最令人震惊的是,满月图上,在月球的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七条呈辐射状的细纹线,这表明月图作者已经准确地知道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可这幅岩画的年代有近万年,当时是没有望远镜的。本图作者很可能是在月亮比现在近得多的位置上观察了月球,也就是说,月亮曾经比现在的轨道低得多,时间大约在1万年以前左右。
美国天文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中国3000年的日食记载后(中国古书中的日食记载是世界公认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绵延记载了3000年左右的天象),认为在遥远的年代里,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现在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还在每年不断地升高,每年约升高1.5英寸。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对了。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行星的卫星在围绕行星旋转时,由于受到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其运动的轨道会越来越低,最后,当它越过撀逑<�迶后,会坠毁在行星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运行轨道不但不在降低,反而每年都在向相反的方向升高,这不是有意和科学家作对吗?然而透过这种反常的现象,我们感觉到月亮的确与众不同,它那么不合常埋,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和人类作对。
诸如此类的记载和发掘,多得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时间点,15000年。不妨根据已有的资料,结合时光隧道的特征进行推理,看能不能将它们合理的串织起来,以解开这重重迷团。首先,因为时光隧道有六大特征,再加上与目标地的角度,一共有七个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定性,才便于定量分析判断。我们说过强势粒子的吞噬融合,这种吞噬并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反物质,只要吞噬后不湮灭就行,吞噬后物质呈强势粒子的属性。显然同属性物也是可以被时光隧道携带走的,但由于它没有反引力的引力排斥效应,所以要求被携带物体处于引力极小的近乎零重力状态,并且它的行动方向恰巧与隧道行动方向近似一致,虽然要求中有太多的巧合因素,但宇宙之远大久长,奇巧的事总是不少的。下面的叙述仍然少不了偶然巧合因素。
一个由地球同类正物质组成的巨无霸(最大的强磁场直径可达5000公里)、高能量级(介于X射线与伽玛射线之间)、隧道集群(大大小小可达上百个)。在一个极特殊的环境内生成后,一直在宇宙中游荡,其间不知毁灭了多少物体,有一天它迫近了一个大猎物--原始月球。月球当时是一个早期恒星系的最外围行星,由于恒星的演化、质量减少引力变弱而脱离了宿主恒星的引力束缚,也已在宇宙中游荡了近百亿年,它正好处在无重力的与隧道同方向慢行状况。终于,它们在慢奇点上相遇了,最大的隧道高密度区直径约达2500公里,强磁场区直径达5000多公里,它的大隧道中心正好从超光速静止于月球中心。惨烈的粒子束轰击立刻降临在月球上,月海在这时开始高温熔融,由于月球本身的质量使它不可能沿隧道前行方向加速,只能硬着头皮挨轰。由超光速突然静止的高能级高密度的粒子束早已直透月球背面,2300公里直径中的月球物质不断被粒子束剥离出去,越来越深。这时的月球几乎牢牢的被强磁场套在中心位置,轰击和剥离仍在小幅移动中持续着。当什么时侯隧道和月球在同一方向上的速度为零时,隧道粒子融合吞噬了全部月球粒子,月球原先所在的弱引力场即不再对它起作用,轰击和剥离也就停止了,所有的信息和能量、包括轰击时产生的高温状态,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月球随着时光隧道的侧移开始缓慢加速,一直加速到超光速。从此开始,月球就与隧道成了一体,按隧道的既有路线游荡,直到有外力强迫它释放时为止。
不知过了多久,这截包含着月球的时光隧道闯入了太阳系的引力范围。我们别忘了,其中那个月球是可以感受到外部引力的,只要在相对低的速度下引力又足够强,月球粒子与隧道粒子的角动量出现差异,两种粒子就会分离,恢复出高热状态下的月球,轰击立刻又开始,轰击产生的辐射能量足以穿透磁场,以可见光形式被外部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月亮发了疯似的在天上忽远忽近的跳来跳去”。隧道移动虽然极快,但在一段时间内却可以反复出现在同一片区域,只要在快、慢奇点上月球没有获得外部引力足够的加速度,它只能是又被重新俘获带走,外部观察的感觉只是不断变换位置闪亮了一段时间而已。
月球就是这样跳跃着,躲开了太阳和木星来到了地球附近,不知在地球旁出现了多少次后,终于有一次不幸靠得太近了,使它再也摆脱不了地球引力的纠缠。粗略的估计是这样的:在快奇点的减速阶段,隧道中的月球在几百公里的地球轨道后侧,以每秒十公里左右的速度,沿一条弧形轨迹从偏南向偏北掠过地球赤道,持续减速并最终静止在地球轨道外侧的北上方约几千公里处。掠过后侧时引力相互作用引起地球角动量加速,这类似被抽了一鞭的陀螺,但由于的地球巨大质量,立即加速转动是不可能的,这个巨大的能量只能被各种机制转换储存,逐渐释放后使地球自转从原先的绕太阳一圈用260天增加了很多,加上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行减速等作用,到现在保持在365天。突如其来的巨大引力波动引起地球一系列反应,极近距离新加在北半球外侧的巨大星球引力,使原先较倾斜的地球倾角,向直立方向偏转了许多,随着后来月球向地球轨道平面移动,便有了今天的地轴倾角。
当隧道中的月球掠过赤道后速度越来越慢,慢到一定程度时,月球粒子在足以穿透隧道磁场的地球引力作用力下显形,一个巨大的高热的月球显现在距地球很近的空中,立即开始受到粒子束继续轰击,前端轰出熔融的岩浆和后端被轰出的岩石纷纷落入大气层,象焰火一样壮观。强大的相互引力使月球力图克服隧道强磁场的束缚,这时月球与隧道有了相对运动,靠近地球的下端力图靠近地球,上端隧道磁场却要将它拖离地球,两种力使月球开始转动,惯性使这种转动只能是渐加速的,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转动。而这时隧道也即将进入摽炱娴铦,最难以理解的怪事就要发生了。现在进入摽炱娴铦了,隧道粒子开始重新俘获相对静止的月球粒子,由于月球已经开始缓慢转动,并且是在隧道中转动,这种转动状态下的情况,谁都可以理解由于转动时各点的线速度不同,这时已不可能俘获所有的月球粒子了,隧道只能在某一层面以下靠中心部分俘获相对静止的部分。所以,当时光隧道瞬间进入超光速时,只携带走了中间被俘获的部分,而留下了一个壳厚200多公里的中空月球。由于各点速度差异,这个中空部分并不一定是正圆形的。
前面我们还提到过,隧道集群总是趋向于在奇点上集中的,短时间内仍静止在新地点的月球,持续不断经受了赶来的高能粒子束的轰击,在原本最大的月海上又形成了一个比一个小的套叠的新月海,轰击的同时抹平了月球游荡几十亿年中受轰击留下的环形山,高能粒子束轰击产出了大量新物质,高铁高钛含量的挦辛⒛崽嵛镏蕯就这样形成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面上环形山特别少,特别平坦,铁钛含量特别高的原因。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时的月球离地球非常近,隧道集群中的不少直接就轰击到了地球上,地球的自转扩大了受轰击的区域,迟迟不肯远去的隧道集群,可能在几天内反复从各个方向轰击地球,造成了传说中神之间的热核大战相似的后果。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兴旺的城市在高温下熔化,放射性尘埃遮天蔽日,物种基因产生突变等等灾难同时出现在约15000年前。
当隧道释放月球离开后,它已将月球原有的动量还给了月球,月球将按被俘获前的方向继续前行,万幸的是这个方向大致是向着地球外侧北上方离开地球。由于月球原先的速度就很慢,跟不上地球前进的速度,近距离上的巨大引力硬扯着它加速以跟上地球,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引力引起的一系列相关变化。巨大的引潮力在北半球引起了1000多米高的滔天大洪水,并因地球自转而席卷冲刷了所有东西,江河倒流,连南半球的海水都大量涌入北半球,海底沉积物被巨大的潮流搅起随水一起涌上了陆地;月球虽然被渐渐加速,但还是离地球越来越远,月球月海这面因大量重粒子轰击形成新的大量的重物质,而对应穿透轰击轰走13公里厚度的2300公里直径范围物质的环形山正好在它背面,巨大的球体两面质量不平衡使它开始翻转;翻转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振荡,这种引力振荡也引起潮水的振荡,加速了月球的远离,大约30-40天后减幅振荡趋于稳定,月海从此面向地球,拉大了的地-月距离使引潮力渐弱,洪水开始渐渐势弱,并在150天左右基本平静;月球同期也受到了太阳和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逐渐向地球轨道平面移动,同时继续拉直地球的倾角,减缓地球的速度,当月球加速到可以跟上地球前行速度时,原先的动量使它开始绕地球旋转。这些剧变发生也是大约于15000年前。
从此,一个全新的地-月系统形成了,做为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质量增加了,为保持太阳-地球轨道基本恒定,系统总动量减少放慢了速度。月球留在了两万公里左右的圆形轨道上,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那时的海潮要比现在大得多,月球远离地球的速也远不止今天的1.5英寸。所有一系列的变故都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和科研探索发现,虽然没有精确的计算,但总体估计出入不会很大,这里只作为一种理论叙述而已。人们不会相信有这种高能级高密度高速度的时光隧道,其实不妨想想太阳上那些直径相当10倍地球直径的黑子到底是什么,那些巨大的耀斑和日冕又是什么,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土卫八那张黑白分明的阴阳脸,只能是另一个能级、密度不同的时光隧道的杰作,也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❸ 关于月亮的知识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着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数据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人类探月史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❹ 很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老人说“月亮离地球很近,还经常有些人跑到上面玩”,会不会是真的
好!
远古时期的月球距离地球是比较近的,而且远古时期发生了很多超时代现象,比方说古时候的UFO、太空人等······毕竟现代的科学技术有限,想要将历史研究彻底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所以肯定存在一些令人无法解释的事情,比方说曾经有人上过月球,或者曾经有外星人来过地球等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你听到的这类故事并不能否定是假的,只能说证据不是很足。
❺ 从天文学和光学上讲,为什么有的时间白天也可以见到月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有的时间白天也可以见到月亮,其实主要是因为月亮的光芒非常的闪耀,所以即使白天这么亮的情况下也依然会照射出来。而且再加上虽然白天非常的亮堂,但是多数时候天空中有时候会是阴天的。而这时候天空之中的光鲜其实就没那么明亮了,没有这么的必然,比较黑暗的环境下才有可能看到月亮。因此仔细回想也会发现,我们能够在白天看到月亮,一般也是比较阴天的时候,这时候月亮的关系强,天空的光线弱,所以就形成了反差,才能让眼睛准确地看到。
❻ 中国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 原因有这几点
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不乏赞美之词。
其原因有:
1,月亮,是产自于中国五十万年以前的珠穆朗玛火山所喷发的岩浆,在《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后裔射.日”、“女娲补天”等故事中,皆暗示了月亮产生的过程和造成的后果。
2,月亮是中国人命名的,名称的语言特点完全符合中国抽象形态文字结构特征。
3,月亮,是中国黄土高原人炎黄禹天文天体工程经纬线测绘中的基本时间单位之一,以月球绕地三十天作为一个30进制的时间核算单位是太阳系中地球所独有的。
5,月亮,是中国人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和爱神“月老”的赞誉,更有神话故事的情节描述。
❼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历史上有记录的
中国有关月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帝俊的神话中,《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是殷商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仅《山海经》的《大荒西经》有零星的记载,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无记载.从“帝俊生后稷”的记载看,帝俊的神话已经相当晚了,近乎文字发明的时期,根本不能与盘古、女娲的神话相提并论.
再说,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很明显,它综合了嫦娥的神话.那么,嫦娥是什么时代的神呢?这条线索比较明显,“天地分离”之后,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然后才有后羿射日及嫦娥奔月之说.可见月亮神话在中国整个神话系列中,出现的时期很晚,大约是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后才有了关于月亮的记载.
还有一个证明,这就是神话与仙话的时间差别.中国是先有了神话,后来才有了仙话.月亮的出现与仙话的关系很大.比如,关于嫦娥就与仙家有关,嫦娥是吃了不死之药飞上月亮的,到了月亮上,又一直指挥一只白兔在制造不死之药.而不死是仙家的最大特点.可以说,嫦娥奔月是由于仙话而大放光明的.
在“天地分离”、“大洪水”之前,中国没有月亮的记载,这一点可以成为定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1037—1101年)早在800多年前,就曾写出这样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因为我们今天也在问: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