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古代时间为什么是钟

古代时间为什么是钟

发布时间: 2022-07-16 16:34:23

1. 从古代到现在的钟表的发展史

历史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

中国除了用水流来计时外,中国古代民间亦有利用燃点线香来计量时间。龙舟报时更香就是利用烧香来计时的仪器,它更设有定时响闹的作用。龙舟上挂了数条两端系着金属球的幼线,线下放了燃着的香。

每隔一段时间,香便会烧断一条线子,当金属球跌进下面的盛器时,便会发出报时响闹。这种烧香时计最早见于宋代的文献中。用更香来计算时间的精度不高,但由于它简单易行,极之适合民间使用,所以曾经十分流行。据文献记载有些更香可燃烧一昼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烧至一个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动化机械操作的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公元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结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自宋起,十二时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时系统,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钟,其准确度较德国之桌钟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公元1360年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以齿轮、时刻盘合成。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十五分钟。

公元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公元1797年,美国人伊莱·泰瑞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电钟。

公元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氢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21世纪,根据原子钟原理而研制的能自动对时的电波钟表技术逐渐成熟。

(1)古代时间为什么是钟扩展阅读:

一、字源

英语中的“Clock”源自拉丁语“clocca”,这个字于13世纪在欧洲出现。

在汉语上,“锺”与“钟”是两种不同的事物,“锺”原本是指一种酒器,“钟”是一种乐器。中国大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简化字表中,“锺”与“钟”合并成“钟”,另外“锺”字在有歧义时方能使用,以作区别。

“钟”古作乐器,至少唐代具时计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钟,故钟生时计之意,属于衍生字义。日本使用时计作钟的汉字载体。于汉字文化圈中时计皆具有钟的意义。

二、类型

手表亦可以算是钟的一种,但一般的钟都是指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随身携带的。

1按计时原理:

水钟:利用水的流动计时。

沙漏:利用沙的流动计时。

日晷:利用一物体影子的变化计时。

摆钟:利用单摆的简谐运动计时。

日晷沙漏

漏壶:利用水漏出后,水面的高低来计时。

火钟:靠燃烧某物,观看剩余量得知时间。

原子钟:它以原子共振频率标准来计算及保持时间的准确

石英钟:利用石英晶体电压特性的精确时钟。

电波钟:是指可以通过接收授时无线电波进行即时时间校准的时钟。

2、按外观:

二进制时钟:以二进制方式显示的时钟。

老爷钟:长型,有钟摆的的时钟。

布谷鸟钟:在特定时刻会出现布谷鸟,发出悦耳的“咕咕”叫声,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闻名的纪念品和外国人眼中德国的一种标志。

投影钟:其钟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时钟。

3、按功用:

闹钟:可设定在指定时间响闹的时钟。

天文钟:能同时显示天文信息的时钟。

世界钟:能显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时间的时钟。

棋钟:两组对应的时钟,比别计算如国际象棋比赛二位对手使用的时间。

足球赛钟(45分钟):计算足球赛进行的时间。



三、时间标准

有些科学研究需要非常准确的时间,在校正时钟时也需要一个时间的标准。像原子中在能阶之间的电子跃迁之类的过程,其发生周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计算这类过程的周期,即可得到准确的时间,这就是原子钟。

这类的时钟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且需要在受控环境下运作,不过精确度会远高于一般的需求,一般会在计量学的标准实验室中才会有这类设备。



2. 一刻钟指的是多长时间古代的时间称呼都指的是哪个点求详细答案!例如:子时=点

一刻钟是15分钟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3. 古代人没有现在的时钟钟表,那么他们靠什么计算时间呢

明朝的万历二十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时,将钟表带进中国。那么,在没有钟表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什么计时呢?子时,丑时这些时刻又代表了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吧。

上一篇文章我们带着孩子制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详见文章《五一丨出门人挤人,不如在家跟孩子这么玩!》),现在又了解了古人对时间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孩子观察日晷的时候,把这些小知识讲给他听。我们期待下一次国学课堂的相遇!

4. 古时一个时辰是几刻钟每一刻钟分别叫什麽

古时一个时辰是8——8.3刻钟,每一刻钟分别叫一刻。

早期使用的是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起计点在日出时刻,到下一个日出前计满一百刻。一天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8.3刻钟。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一个时辰是8刻钟。一个时辰是2小时,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4)古代时间为什么是钟扩展阅读:

“小时”一词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5. 古代的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辰

在古代,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十二时辰制度,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5)古代时间为什么是钟扩展阅读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1:00-23:00为二更,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23:00-01:00为三更,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01:00-03:00为四更,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03:00-05:00为五更,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6. 古时候没有钟表看时间,他们是如何知道具体时间的

一、古代人们是没有钟表来看时间的,所以他们看时间是也有他们的一套办法,那么所看时间就选用日来看时间,日晷是一个圆形的实盘,实盘中间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实盘的表面刻上12个时辰的名称,通过不同时间太阳照射的不同位置来计算时间。

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点燃时辰香,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看到的,里面的香就是计算时辰的香,然后点完后下来的时间就是计算时辰的,所以没有日晷和漏壶的时候用来是最方便的。

在古代根本没有像我们所使用的手表和闹钟之类的时间的东西,所以在看时间的时候就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判断时间,有的人还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7. 世界古代的时间都是用钟表记时的吗

古代貌似没有钟表这东西

日晷,沙漏等等是古代的计时仪器

8. 古代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时间单位浅说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柝”。

附历代记时制:
殷武丁时12段记时: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间:小采(下半段)、会、(木+凡)、夕。

殷禀辛至文丁时16段记时: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间:会、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记时:平旦、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时、下市、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热点内容
保利芳园为什么便宜 发布:2025-05-18 04:11:20 浏览:480
硬的东西吃下去胃会痛为什么 发布:2025-05-18 03:35:03 浏览:84
为什么喝酒很长时间后会吐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657
抖音直播的tb为什么那么便宜 发布:2025-05-18 03:34:19 浏览:87
为什么说用电脑交作业更方便 发布:2025-05-18 03:29:31 浏览:937
为什么软件都用不了网 发布:2025-05-18 03:25:47 浏览:573
父子之间为什么搞不好关系呢 发布:2025-05-18 03:23:43 浏览:713
手机为什么不能代替对讲机 发布:2025-05-18 02:56:09 浏览:135
为什么小米门锁开门时故障 发布:2025-05-18 02:44:22 浏览:561
为什么微信听语音手机会关机 发布:2025-05-18 02:37:55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