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忍受时间流逝
⑴ 为什么我总是在害怕时间流逝
每个人一生中总有害怕的时候。当你有恐惧感或是受到惊吓,如何抵抗心里的恐惧呢。
管理当下的恐惧
评估情况。如果你害怕的是手臂上的痣是否会癌变,或小偷是否正偷偷潜入家中之类的事,请评估情况,看看这纯粹是焦虑作祟,还是真有值得关注的事正在发生。
如果这是真的,你可采取行动,比如预约医生检查手臂上的痣。若真有人闯入你家,那就打电话报警。
若你太害怕,以致无法确定真假,可与他人讨论(家人、信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热线电话)。
呼吸。当你感到害怕且无法正确思考时,很容易开始换气过度,从而提高恐惧感。进行完整的深呼吸,放松身体。呼吸时,从肩膀开始慢慢往下放松直到双脚的每一个肌肉。
呼吸不仅让你冷静,也确保身体获取充足的氧气,集中于呼吸及放松身体使你无法专注去想害怕的事。
我们会感到害怕,是因为下丘脑(控制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刺激了交感神经系统,使我们变得紧张。它也使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大量荷尔蒙到身体,所以即使我们只是害怕去参加派对,或害怕与一群陌生人会面,下丘脑仍会把这理解为战斗或逃跑的状况。所以请呼吸,让下丘脑冷静下来。
写下令你害怕的事。在你感到害怕的那一刻,取出纸笔写下所有害怕的事。此练习帮助你把恐惧带到意识层面。承认恐惧的存在将使你更容易放开它们。
许多看似可怕的事可追溯到人类最基本的恐惧,比如害怕死亡(痣癌变的可能性),或是害怕没人喜欢你(参加派对及与陌生人会面)。
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虽然无法使它们神奇地消失,但能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恐惧。
告诉他人。如果你正感到害怕,可打电话把此事告诉他人。确保你联络的是可信赖的家人、朋友。你甚至可拨打帮助焦虑人士的热线电话。
和他人聊天只是单纯地帮助你建立联系,但朋友能帮助平息你的恐惧感。
从长远角度克服恐惧
了解恐惧。恐惧是习得性行为。没有人天生喜欢被吓坏。经历过的事让我们形成害怕的条件反射,并受大脑杏仁核控制。焦虑与恐惧反应有关联,并触发后者。焦虑会引发神经系统,从而触发恐惧反应。
引发恐惧的事件在大脑创建特定路径。遵循这些路径意味着我们将陷入特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当然这也表示我们可以摒弃恐惧。你需要重建大脑的条件反射,避免被特定事情触发,或对害怕的事做出不同的反应。
改变思维。我们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为大脑创建并使用了特定路径。想要停止害怕,基本上你需要重新连接大脑路径。多亏了神经的可塑性,这其实不像听起来的那样难。
神经可塑性涉及记忆处理,以及我们的学习方式。通过练习“脱敏”,人可改变使他们做出害怕反应及感到恐惧的大脑路径。“脱敏”主要是在受控制的环境下,以循序渐进的方法接触所害怕的事。
面对害怕的物体刺激和环境时,你会做出情绪反应,请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比如说,如果你害怕蜘蛛,那么物体刺激就是蜘蛛出现。情绪反应是恐惧、害怕。取决于你的反应,这些情绪可提升至惊恐的程度。把它们记录下来,有助你在看见蜘蛛时抽离情绪,而不是感到害怕。
面对可怕事物时,学习抽离情绪反应。抽离情绪意味着你从旁观的角度做出反应,而非直接做出情绪反应。你需要练习抽离情绪,它帮助标出你的思考模式,使你了解害怕的事是如何让自己做出情绪反应。
承认你正面对可怕的事,而且你可选择做出情绪反应(反而触发更多恐惧与焦虑),或抽离情绪反应。
找一些特定的词句默念,借以指引自己。选择两个句子作为默念的词句,把它们写下来,以方便随身携带。当你开始产生情绪反应时,反复对自己念出这些句子,借以绕过该反应。比如,“事情不像我认为的那样糟糕”或是“既然无法控制结果,那就放下恐惧,相信事情会好起来。”
做一些能使身体舒适的事。如果可以,可喝一杯茶,让自己全心全意感受那杯茶,例如它的温暖、杯里冒出的蒸汽及味道。专注于让身体舒适的事是一种正念形式,意味着你活在当下,而当下与恐惧正好相反。
不要逃避让你害怕的事。避开害怕的事将增加你对它们的恐惧程度,妨碍身体习惯它们,以致无法减轻恐惧。
从小处着手,慢慢努力面对害怕的事。例如若你害怕蜘蛛,先从面对屋里的小蜘蛛开始,然后才慢慢应付较大的蜘蛛。
如果你恐高,尝试在装有安全措施的高处行走,而不是直接去跳伞。
记住:你越逃避某些事情,就会越害怕,恐惧会令你更加不知所措。我们无法避免不感到害怕,因为这是人类生理反应的一部分。但面对害怕的事物时,我们能改变自己做出的反应。事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你无法自己停止感到害怕。这种状况通常是恐慌症、焦虑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或者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寻求专业帮助是应对焦虑与恐惧的好方法,“冉升心理”可以提供焦虑方面的帮助。
药物也有帮助,但药物仅可作为克服恐惧计划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计划的另一部分,你将需要接受辅导以重新训练大脑。
⑵ 心理学,恐惧时间流逝是为什么
首先总喜欢进行回忆的人肯定对自己现阶段生活感觉到平淡,没有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种feel,其次,感叹时间流逝的快,十之八九这样的人是因为自己是虚度光阴,总幻想着假如以前怎样如何如何,所以又回归到为什么喜欢回忆。针对这样的人,我觉得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职业中向前更近一步,生活中多培养一些爱好,即使回忆后,也不会感觉到对于时间流逝的恐慌。
⑶ 人年轻时会常常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慌吗为什么
我现在是22岁,不知道算不算年轻人,个人真的感觉非常恐慌!不知道为什么,时间流逝的那么快,个人感觉,自己从18岁到现在的22岁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好像突然就从十八岁变成了二十二岁!这真的是最恐慌的事情了,每每想起自己现在的年龄还是一事无成,就会莫名的想起自己七八岁的时候,那夕阳下的奔跑~
最后,他和老板告别,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不能够在帮你了”回到家之后,偶尔会接一些不是很危险的活(装空调有的需要在十几层楼上作业!)他只会接一些农村的活,装一些简单的活,他开了个维修电器的店面,每天与这些东西打交道……每每说起他都是骄傲的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我听着听着突然就感觉不怎么恐慌了,趁着年轻,多做点事吧!
⑷ 为什么人类总是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恐慌不安呢
因为第一
怕死。大多数人都希望他们永远不会死。因为死亡对他们意味着完全的消失,完全的没有,这是很悲惨的。每过一秒就意味着离生命越来越远,离死亡却越来越近。
第二
恐惧
很多不喜欢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愈来愈近。比如说,考试,上法院,交作业,完成一项工作,比赛...
第三
没有充实地度日子。荒废时间很可能导致人们的恐慌,因为人都有良心,荒废时间是一件非常对不起良心和他人的事。因此更多的时间离去意味着对良心更大的折磨。
第四
太忧虑了。不要总是忧虑,消极,要太阳,积极。要活着就好好活。有痛苦便认真承受,有快乐就好好享受。
⑸ 怎样从容而理性的看待时间的流逝,而不感到焦虑
焦虑大多来自于感叹时间流逝,自己却一事无成,生活和工作上没有成绩感,这种时间被浪费的焦虑感则越来越浓烈。想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从容的面对时间无情流逝中的焦虑情绪,个人有以下建议:
总的来说,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的改变自己,在流逝的时间里寻找自己的价值。从而正确看待时间流逝,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和获得,让所有的不安和焦虑都被工作和生活里的成绩感、满足感所取代。
⑹ 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热恋的激情褪去,就只留下平淡如水的日子。对方那些优点开始变得不再突出,缺点却越加明显,这叫”首因效应“效益。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眼效应“。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是指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今后交往的一个模式,它会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哪怕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最准确和可靠,但却是最鲜明和牢固的。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评判标准。
比如男人对女人的第一印象是外表是否漂亮、性感;而女人更加看重的是男人的金钱和地位。但一旦到达谈婚论嫁的阶段,就会在原来的评价标准里增加若干项,比如男人更希望女人能温柔、持家、孝顺自己的家人等;而女人更希望男人是顾家的、体面和宽容的。
同时,在恋爱初期,对方总是把大部份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你身上,关心你,呵护你,让你感觉被捧在手心的感觉,多巴胺和荷尔蒙产生的爱情把你完全冲昏了,把一切的评价标准都弱化了。
但时间一长,热恋的激情褪去,就只留下平淡如水的日子,牵不起一丝涟漪。对方那些优点开始变得不再突出,缺点却越加明显。
⑺ “人类无法感知时间,时间不存在”这一结论有何科学依据
在物理学上有很多概念,其中有七个基本物理量,比如说长度、时间、质量、热力学温度、电流、光强度、物质的量。时间被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按道理说时间应该是我们最能接受而且能真切感受到的物理量,可是对于时间的探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科学家也很难证实时间的真实性。那么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时间这个概念。
这个实验说明,人们在少了“间”的划分之后,是完全无法感知到“时”的流逝。所以我们想要更好的感知“时”,只有将“时”进行划分,与“间”结合,形成时间,我们的思维才能感受到!
⑻ 为什么 什么都经不起时间的流逝呢
因为时间的流逝的很快,触摸不到,伸手遮挽不到,就像朱自清在《匆匆》里写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