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构成风格派为什么存在时间短

构成风格派为什么存在时间短

发布时间: 2022-07-31 03:35:30

❶ 构成主义的起源

在世 界 文化 和艺 术发 展的 过程 中 ,苏 俄人 民 占据 着世 界 上主 导地 位之 一 ,苏 俄 构成 主义 作 为 现 代设 计 重要源 泉之 一,在世 界 现代设 计 史中开 辟 了一 条崭 新的 道路 。苏俄 构成 主义 运动 的 意义 ,是 由马 克思 主义 者开 创社 会 主义 制度 及 其文 化 与艺术 发 展规 律所 预 先决 定 的,而 且也 是在 社会 主义制 度 下通过 大量 实践 成 果加 以证 实的 。通过 研读 大量 原 始资 料,论述构 成主 义 产生 的历 史环境 和 指导 思想 等信 息 ,分 析构 成 主义 产 生的 源泉 ,发 展 脉络 并论 述 构成 主义 的 历 史意义 。 关键 词 :构成 主义源 起发展历 史意 义 构成主义是一种不朽的艺术精神。十月革命前后,构成主义 将政治革命与艺术革命联系起来,否定为统治阶级服务传统艺 术 ,鼓励艺术家发展宣扬 ,使广大劳动人民接触到一种新艺术。 呼吁工人阶级不奉承传统艺术的外在美 ,并接受他们新的美学 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倡艺术家在追求主观梦想的同时也要注重 艺术的实用性,使纯粹的艺术转变为生产艺术服务于更多的广 大群众。 一、构成主义的源起与实验抽象前卫艺术 1910 年初,俄罗斯立体主义创作的突破来 自于两个方面,一 是 1914 年马利奈蒂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给未来主义作的宣言, 二是康定斯基 1910 年在德国着的《论艺术的精神》,19t2 年部分 翻译成俄文。从此 ,俄罗斯艺术家完成了步入非客观世界的前期 准备。之后,马列维奇 ,罗扎诺娃,康定斯基,塔特林等左派艺术 家同时开始探索新的抽象艺术。但是塔特林特别注意其作品向 三维发展,塔特林造访了毕加索在巴黎的工作室见到了拼贴与 浮雕创作 ,其使用金属、木材、墙纸、石膏和玻璃等不同材料简 单加工处理成板材和线材 ,以立体主义的构成形式拼贴组合起 来。马列维奇从具象艺术过渡到抽象艺术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而风格派的蒙德里安花了好几年才跨越这一步骤。罗扎诺娃虽 然是马列维奇的“ 苏普列姆斯”小组成员 ,但她的抽象创作有着 自己的鲜明个性 ,表现出强烈的装饰主义倾向,对 日后构成主义 艺术及构成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 的重要意 义。 二 、构成主义的发展及无产 阶级 的“ 生产艺术” 1918 年 12 月至次年 4 月期间“ 未来主义者报”尝试在新的 社会角色思考艺术理论——公社( 公共)艺术。奥· 布里克和布 · 库什纳等艺术理论家第一次相续发表有关新兴的 “ 工业生产艺 术”的社论及理论文章,如《将工作和“创作劳动”相统一结合》。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正在蓬勃发展的前卫艺术...

❷ 西方美术史的流派

野兽主义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形成,最初的前卫美术运动是“野兽主义”。
“野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
在法国1905年的秋季沙龙展览会展出了以马蒂斯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由于画风令人惊愕,以致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赛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间有一件马尔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罗风格的作品,便随口说了一句:“多那泰罗置身于一群野兽的包围之中。”从此,这个画家群体就被称为“野兽主义者”。
以马蒂斯为首的这群青年画家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
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

行动派绘画

行动派绘画又称动作派,属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
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黑山学院,素来采用美国教育的最激进的试验,它没有规定课程。在黑山学院及欧洲传入的先锋派思想中,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自动化的艺术理论,西班牙画家米罗实践了这种理论,他把颜料溅洒在画布上,然后把蘸了颜色的画笔在画布上到处移动,这种技法上的自动主义,直接启发了美国的行动派画家;还有法国的马松比米罗的笔触更为轻松,整个画布上是一种线条的猝发,一种颤动的色彩的放电。他们对美国的戈尔基和波洛克有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美国画家中正风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宁可冒失败危险来努力争取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他们大胆试验。抽象表现派的画家们主张宁可彻底摆脱所有传统的美学观,也不要有什么社会意义。他们提倡任意的、自发的个人表现,创造了一种无意识的自动绘画。代表画家是波洛克。

新写实主义

现代美术呈多元化格局,流派纷呈各显神通。一度被否定的写实主义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登上画坛。但必须认识到它决不是回到过去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新写实主义画家在创作目的、绘画观念以及表现方法方面,并不是老一套翻版,他们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观念进行创作。可以说他们是现代艺术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继续。正如美国评论家希尔顿·克雷默说的:“这个运动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非常直接地从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中派生出来的,它是现代派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当今许多写实主义画家只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达到现代派探索的造型、色彩、线条与画面的关系的目的而已。[/COLOR]

象征主义

世界上的艺术探索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形象和象征;直觉感受和精神表达。自1885年起一种以象征主义为名,对理想主义倾向的逆反在文学和造型艺术领域同时发展起来,画家和作家不再致力于忠实地表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
按评论家阿尔贝·欧立叶1891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确定的象征主义的定义,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1)精神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是表现精神;(2)象征主义的,因为它是以形状来表现这一精神的;(3)综合的,因为它是根据一种普遍理解的方式来画这些形状和记号的;(4)主观的,因为它从来也不将对象作为对象来看待,而是作为被题材发现的精神记号;(5)(作为结果)装饰的,因为由埃及人,或极可能由希腊人或原始人发明的纯装饰绘画就是一种主观的、综合的、象征主义的和精神的艺术表现。
具有象征主义的代表画家主要是莫罗、夏凡纳和雷东。象征派画家们并未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流派,他们关心的只是诗意的表达、玄理的揭示。象征主义绘画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对新内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

现代美术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尔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为现代艺术创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
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所有这一切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潮的演变,缓慢地由量变到质变的。现代美术的发端是从印象派开始的。
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艺术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表现自然界丰富的瞬间即逝的光和色的变化,它忽视或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更是破坏或放弃了西方几千年完善起来的严谨造型,因此衍生出后来一系列的反叛画家、画派。首先起来与传统决裂的是塞尚,他要创造一种绝对的绘画,它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同时还有画家高更,他从强烈的主观出发,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和感觉加以分析、综合,创造出一种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而荷兰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调与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了炽烈的思想,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从他们的理论派生出尔后的众多现代流派。
一部分追随塞尚的画家们确认画面的经营构造是画家的能力和权利,画家是画面的创造者,应该像上帝一样任意去安排画面,形成了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认为绘画不应该作自然对象的奴隶,也不应仅是画面的精心构造,而必须表现画家的心情意志,必须是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从而诞生了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派。俄国人康定斯基纵览了这一画坛变化之后认识到,绘画已不是靠着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线条与形状主宰整个画面,是这些绘画的元素赋予了画面生命与美,是他第一个创造了抽象绘画。上述几个流派都是对艺术作出思考后的探索表现。
当艺术家面对社会和现代物质文明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已经过时,现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产生了破坏一切、打倒一切的达达派,他们希望在纯粹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文明。当艺术家面对人生时,人的意识被过多的概念装饰得已经不真实了,唯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领域,这个领域从未被表现过,画家着意于这个精神世界,创造了超现实主义绘画,这种绘画以表现反逻辑常理的物象组合展现一个鲜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美术中心由法国巴黎转向美国纽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更多地是以注重观念改变为特点。50年代兴起抽象表现主义,只重绘画行为过程而不注重画面结果的行为绘画,体现了美国人自由创造的活力。当人们不满于偶然的发泄和主观对绘画的恣意所为,转而崇尚让画面自为地发挥出它的全部潜力,于是就出现了大色域绘画、极少主义绘画、硬边派等,这些艺术多以冷静、简单的大色块布置画面,不掺任何感情的表现。60年代波普艺术登上画坛,首先风行美国,它使艺术与现代文明互相渗透,让艺术成为更为普及的交流手段,与现代人的生存息息相关。自70年代后,现代美术完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格局,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索艺术和艺术表现,自此以后再无风格流派可寻,可谓一个人一个派,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此西方美术走进一个远离常识世界的无尽的大千世界。

现代建筑艺术

20世纪初,建筑艺术如同绘画、雕塑艺术一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建筑科技的发展,使建筑结构和样式迅速走向现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高层建筑的大量发展和新的建筑设计思潮的层出不穷,多元建筑形式风行一时。
20世纪上半期,尤其在二战后,古典复兴建筑仍然流行,政府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结合在一起的折衷主义建筑也不断出现。由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变化,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复杂,房屋的层数和容积量不断增加,建筑材料和结构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学院派建筑师不得不对传统建筑加以改造和简化,同时革新的现代派建筑兴起。
建筑牵涉到功能、技术、工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建筑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在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很多流派和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20世纪初,在德国和奥地利先后产生了表现主义,一切都出自艺术家的主观表现,目的是引起观众情绪上的激动,这一派建筑师往往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象征某种时代精神。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1887—1953年)在20年代,设计过一些表现主义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19—1920年建成的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荷兰表现派的住宅甚至把外观处理得使人联想起荷兰人的传统服装和木鞋。
未来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它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他们否定一切文艺规律和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桑·伊利亚(1888-1917年)所设计的图样中都是高大的阶梯形的楼房,电梯放在建筑物外部,林立的楼房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分别在不同高度上行驶,他说:“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改造得象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象大型机器一样。”
风格派与构成派的代表是荷兰的建筑师奥德·里特韦尔等。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和构成。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派”,他表现在建筑造型装饰,最能代表风格派特征的是里特韦尔设计的椅子,象蒙德里安的绘画,运用水平和垂直线构成红、黄、蓝三色。他还设计了着名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一所住宅,运用简单的立方体,横竖直线,玻璃等组成的建筑。这个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造现代建筑的任务被提到日程上,涌现出一批思想敏捷,而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等。
格罗皮乌斯的代表作是1926年设计建造的德国鲍豪斯学院校舍。“鲍豪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魏玛筹建的一所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工艺学校的简称。这所学校采用一套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曾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是西方激进的艺术流派摇篮。鲍豪学院建筑主要特点是,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按照各部分的实用要求互相联系,突出它们各自的位置和体型,他还采用各种形体的对比手法,如大小、长短、虚实、透明与不透明、厚薄等,产生清新活泼的美感,显得单纯朴素、富有变化,给人以独特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建筑活动和思潮也很不一致,因此发展也极不平衡,西欧和美国为建筑现代化继续探索创造作出新贡献,其他地区和国家也相继走入现代化。
英国在50年代出现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又译为新野性主义);60年代,以柯克为代表的称之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以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与可变要求的设计。
在法国战后的“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成为法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和其后又设计的朗香教堂,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法国在二战后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1958年兴建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纳斯大厦高229米,是欧洲最高建筑;后来建的国立蓬皮杜艺术中心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德国受到的战争破坏很大,战后着力重建。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折中主义建筑样式,战后则坚持走现代建筑道路,尤以鲍豪斯为代表,后来出现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如夏隆设计的柏林爱尔音乐厅和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等。
在设计思想上意大利比其他国家显得多样和善变。古代传统在意大利从未间断,现代思潮又给予强烈影响,战后全面地走上现代建筑道路,在罗马和都灵等地推行新现实主义,提倡紧密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鲁道夫设计的罗马泰波蒂诺区为代表。在意大利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师无疑是奈尔维,他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和米兰的皮瑞利大厦被公认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杰作。
美国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一大批专门投资房屋建设的大业主,他们共同使美国建筑迅速走向现代化。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建筑的主要方面,1974年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110层,高443米,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筑。在艺术和建筑方面,欧洲不论有什么新思潮都很快影响美国,各种思潮和各种建筑流派,样式在美国都得到反映。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富有个性的象征性建筑作品。它的设计师是丹麦的伍重,于1957年设计,1973年建成。歌剧院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建筑师把它设计成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很有象征个性。

现代工艺设计

进入20世纪西方现代化工艺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了德国,尤其是被称作“现代设计摇篮”的鲍豪斯,为现代工艺设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总的看来现代工艺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二是打破了传统的“纯艺术”(绘画和雕刻)和“实用艺术”(现代建筑和工艺)的分离;三是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从而架起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四是现代工艺设计是现代生活、现代艺术和现代科学的结晶,它并不试图设立一个不可变更的典范,它将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获得发展。

现代雕塑艺术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是第一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菲狄亚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米开朗基罗;第三个高峰是19世纪的法国,雄居峰巅的巨匠是罗丹。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和罗丹所创造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
罗丹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罗丹、马约尔等之后的西方雕塑艺术,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和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总的说来,现代派艺术家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否定艺术的功利性,认为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在艺术家精神上反映的产物。
综观20世纪西方美术创作的基本倾向,出现了表现、抽象和象征三种趋势。在这类艺术家中较为突出的是布朗库西,他对于现代雕刻的影响犹如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绘画的影响一样。

未来主义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一方面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另一方面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1910年3月8日画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响应地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4月初又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们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说仍然来源于立体主义。他们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加上了表现速度和时间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来主义是由波丘尼实行的,他于1912年4月11日发表《未来主义雕塑宣言》,宣布“绝对而彻底地抛弃外轮廓线和封闭式的雕塑,让我们扯开人体并且把它周围的环境也包括到里面来”。
1914年7月11日由圣特利亚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主张用机械的结构与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建筑材料,而城市的规划则以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相辅相成,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未来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还有《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这个流派到1918年大战结束,实际上也结束了。

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纳比派

世人公认塞尚、凡·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或死后都影响有限。把他们的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前卫派画家的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
1888年夏天,24岁的塞吕西耶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在那里作画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时刚画完《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一画,那主观的、带有神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画家。他后来又随高更到一个称为“爱之林”的森林写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奥秘:“树木应当是什么颜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红色吗?很好,在画面的那个地方放上真正的红色。——那么影子呢?假如在那儿有一点蓝色就好了。那么你把调色板上最漂亮的蓝颜色放到那儿去!”塞吕西耶边听边随手在一个烟盒上按高更的指点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拿着这张画回到正在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围观的同学有博纳尔、维亚尔、兰森、瓦洛通等。他们一下子成了高更主义者并把塞吕西耶这幅小画称“护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的一伙人称着“纳比”即希伯来语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象的领域之中。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从塞吕西耶的“护符”开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这说明纳比派自身的价值仅在于阐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的心灵观照的观察方法。
尔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

❸ 关于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风格派(De Stijl)
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创始人为T.van杜斯堡,主要领袖为P.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见插图)。蒙德里安喜欢用新造型主义这个名称,所以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 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参加风格派的,还有匈牙利画家V.胡萨尔﹑建筑师J.J.P.乌德﹑诗人A.考克﹑雕刻家G.凡顿格洛等。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凡是缺乏明确与秩序的东西,都被他们称作是巴洛克,统统予以反对。蒙德里安﹑杜斯堡等人的绘画,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间安排原色红﹑蓝﹑黄。凡顿格洛则把这种原则运用到雕塑中,与蒙德里安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是以数学的解析为基础的,由一些简单的立体单元,用垂直和平行的对称方式组合成一定的空间模式,风格派对20世纪上半期的建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风格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家们看到了社会的矛盾和混乱,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误以为用精神和艺术可以来拯救社会,可以用几何的﹑规则的抽象线条与色彩来建立一个精神王国,以取代资本主义世界。所以说,风格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风格派的活动继续到1931年。
荷兰的现代设计
20世纪初的重要现代主义运动“风格派”在荷兰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荷兰“风格派”、苏联的构成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是形成现代主义设计的三个基本支柱。
“风格派”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家具建筑设计师里特维特(Gerrit Rietveld,1888-1964)。他在父亲的店里当学徒,同时学习建筑。他一直与现代主义运动没有任何关系,直到1916年凡·霍(Robert van t’Hoff)请他设计家具。1917年他设计了一张绝对没有妥协的几何形椅子,称为红-蓝椅子,此椅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从此他开始了与荷兰现代主义运动的密切关系,并且参加了“风格派”。里特维特受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在1925年设计了位于无特列支的什罗德住宅(the Schroeder Housein Utrecht),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性展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黑白灰)为中性的色彩计划、它的立体主义形式、理性主义形式的结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而在荷兰的现代设计中,它的痕迹也显而易见,比比皆是。

❹ “风格派”的特点和影响有哪些

1917年,特奥·凡·杜斯伯格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创办了《风格》杂志,次年以杂志为中心发起成立现代艺术团体,“风格派”因此而得名。“风格派”艺术家主张采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活动,试图用几何形的、规则的抽象线条和色彩来构建画面,他们奠定了几何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并且运用到创作实践当中。这种“几何的抽象”与以瓦西里·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抒情的抽象”成为20世纪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的两个主要方面。“风格派”强有力的传播前卫艺术思想,不仅影响了美术和建筑,而且影响了室内装饰、印刷、纺织和家具设计。“风格派”的艺术家和设计家注重平面设计,强调设计与绘画的联系,试图通过平面设计来创造新的具有现代秩序的世界。尽管“风格派”的活动到30年代初便已经停止,但是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❺ 谈谈风格派的特点

1.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2.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3.对于非对称行的深入研究于运用。
4.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❻ 如何把构成派与风格派区分开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做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被称为构成派。代表人物有马列维奇、塔特林、加博等。构成派和风格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实际上这两派的有些成员到后来也在一起活动了。由于构成主义重视技术和材料特性,故人们通常把它归类于理性主义派别。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视建筑的功能因素,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美学问题。“作为象征性的表述,他们的设计常常极度漠视实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而现在留下来的只是在字面上对新世界充满激情的赞美——不过如此。”

❼ 现代主义建筑住宅构造派是怎样的

乌德勒支城一住宅构成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做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被称为构成派。代表人物有马列维奇、塔特林、加博等。构成派和风格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实际上这两派的有些成员到后来也在一起活动了。由于构成主义重视技术和材料特性,故人们通常把它归类于理性主义派别。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视建筑的功能因素,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美学问题。“作为象征性的表述,他们的设计常常极度漠视实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而现在留下来的只是在字面上对新世界充满激情的赞美——不过如此。”构成派的另一个美学特征及其主要贡献,在于将运动和时间因素引进建筑与雕塑。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引进了运动与时间因素,他用铁、玻璃和木头,构筑了一个螺旋式的框架,各层之间可不停地旋转上升,以隐喻不断革命。从哲学倾向上看,构成主义的主流与追求是科学与理性,尽管在形式探索方面它部分地超越了理性。另外,构成主义表现出技术乐观主义倾向,他们企图充分表现新材料的特征,建立更为“科学”的美学体系,创造更为新颖的建筑形式。

❽ 什么是包豪斯如何理解构成主义与风格派各自的思想体系

包豪斯是在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下,综合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的。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设计教育设立的学院,并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交汇中心,它的设计理论和风格基础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对现代设计的探索与研究。俄国的构成主义在整体上更讲究理性的规律,强调编排的结构,简略的风格以及空间的对比关系。荷兰的风格派来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其特点是:1 高度的理性化,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编排方式,除纵横的几何分割块外,没有其他装饰。2 字体完全采用无装饰线体。3 版面编排采用非对称方式,但追求非对称的视觉平衡。4 尝试在版面上进行直线的骨骼分割构成,形成了被称为瑞士骨骼的编排法。

❾ 风格派的产生历史

风格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艺术家们看到了社会的矛盾和混乱,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他们不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误以为用精神和艺术可以来拯救社会,可以用几何的﹑规则的抽象线条与色彩来建立一个精神王国,以取代资本主义世界。所以说,风格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❿ 未来主义,构成派和风格派为什么都只是昙花一现

什么是风格派?夏天到来之前的那个学期末,这个问题开始困惑我。

困惑缘起于城市笔记人的一篇由冯纪忠先生的方塔园引发的日志《这里也有风格派?》,及附在篇末的《新造型艺术原理》译文(现在再读,杜伊斯堡写的其实对客观世界认知与再现的新方法的阐释,而成的一篇激情四溢的画论和造型论),尤其是笔记人老师文中一句话“即便是正在使用着风格派处理手法的中国建筑师,有时,也多不知道他们使用的“手法”,其实是经由柯布、密斯、斯卡帕消化出来的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的东西。”

回想,自己的风格派初识是大二刚转至建筑系读到的《型和现代主义》,当时读得一知半解,却至少知了不少的其然,其中就包括了这幅着名的轴测图。

也曾照猫画虎的为设计基础课做了一支”风格派风格“的空间构成作业。

在网上检索中文的风格派信息,一堆蒙德里安的作品图片中跳出了这个清华建筑系学生的“风格派宿舍改造”。个体对生活环境的改造必须值得鼓励,不是批判的在此揣测一下这里面选择风格派风格的理由。其一,借用明确样式易于获得可预期的改造成果,其二,使用原色涂料即可得的装饰效果,其三,水平与垂直的面块分割易于加工制作,其四,也与功用实现基本匹配。
进一步揣测,在中国大概除了艺术学生之外对风格派有稍深入了解的就是建筑系学生了。在我们的建筑学基础教育中有大量的对杆片块的构成训练,弱物感,重抽象,尤其是以板片操作来进行的“空间”认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格派确为滥觞,它一路经由魏玛包豪斯,被格罗皮乌斯纳吉密斯带入美国,为“德州骑警”重整,及艾森曼登其顶峰(见其早期小住宅及对多米诺的解读),时至今日,已然固化在建筑学基础教育中。相对于业已被遗弃的身为“败者”的布扎教育体系,可谓建筑教育之中一场“民主之设计”对“精英式造物”的全面清洗。

那么,从已为建筑学教育扁平化的风格派(板片色彩操作,空间抽象认知,轴测非透视表达)到历史语境中的风格派又到底有多远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盛夏八月约上Spring同学一同从柏林出发,到荷兰看风格派去,找答案。

鹿特丹的荷兰建筑研究所(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的地下室有大量的建筑模型和图纸藏品构成的名为TREASURES OF THE NAI的展览,微缩而生动的再现了一部百余年的荷兰建筑史。

热点内容
用电脑上学而思没有声音为什么 发布:2025-07-12 07:25:36 浏览:240
为什么说男人分手三个月才难过呢 发布:2025-07-12 07:23:02 浏览:667
为什么四级时间总是不够 发布:2025-07-12 07:10:24 浏览:625
洗过澡眼睛为什么红 发布:2025-07-12 06:59:32 浏览:335
苹果为什么打不开小七游戏 发布:2025-07-12 06:56:50 浏览:651
微信为什么老是说账号过期 发布:2025-07-12 06:56:15 浏览:156
为什么对外贸易的工作时间在凌晨 发布:2025-07-12 06:28:20 浏览:692
小孩子不长个因为什么 发布:2025-07-12 06:18:21 浏览:989
为什么女人会拖后腿 发布:2025-07-12 06:13:23 浏览:904
淘宝为什么有10元零钱 发布:2025-07-12 06:06:39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