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觉感知时间最准确
㈠ 为什么感觉时间知觉最准确的事听觉和触觉
感觉与知觉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
感觉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大脑就无法反映客观存在,意识也就无从产生。
主要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痛觉、触觉。
研究人员认为:
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网状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自己产生刺激。
感觉
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人的感受系统只是对刺激作用连续过程中的一段发生反映,产生感觉。
从最小到最大的感觉量的全距确定了人的感觉系统的感受性的范围。
感觉
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加以恒量。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与感觉性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低,即能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即对刺激越敏感。
差别感觉阈限: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被试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如:100----3克
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反之,越小。
感觉----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
刺激来源:太阳、灯、蜡烛等;
人所能接受的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很小部分。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人可以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波,它约占整个光波的1/70。
紫---红
感觉----视觉
人所能接受的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的很小部分。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人可以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波,它约占整个光波的1/70。
感觉----视觉
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如香水的味道)。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明适应的时间很短(1分钟)。
眼睛在光适应时,一方面瞳孔相应缩小以减少落在视网膜上的光量;另一方面,由暗适应时棒体细胞的作用转到锥体细胞发生作用。
感觉----视觉
暗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暗适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感受性的变化也较大。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但在暗视觉中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起作用的大小和阶段不同。暗适应的头一阶段是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参与的,之后,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暗适应包括两种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但是瞳孔的变化并不是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暗适应的主要机制是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感觉----视觉
色光混合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色光都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得到的。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有以下三个定律:
(1)互补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色光,这两种光称为互补色。
(2)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混合色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
如红与绿混合,根据混合的比例的不同,可以得到介于它们之间的橙、黄、黄橙等种种颜色。
取光谱上的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的波长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
感觉----视觉
(3)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可以产生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受原来被混合颜色所具有的光谱成分的影响。
如,A=B,C=D, 则A+C=B+D;
再如,A+B=C,假设X+Y=B,则A+(X+Y)=C
需要注意的是色光的混合不同于颜色的混合,两种混合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种加色法,后者是一种减色法。
感觉----视觉
感觉----视觉
色觉缺失
色觉缺失包括色弱和色盲。据统计8%的男性和0.5%的女性有某种形式的色盲或色弱。
色弱是指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感受性很低。
色盲是指丧失颜色的辨别能力。
感觉----视觉
色盲有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之分。常见的部分色盲是红绿色盲,红绿色盲对红光和绿光反应不敏感,不能区分红光与黄光或绿光。
全色盲指丧失了对整个可见光谱上各种光的颜色视觉,而都把它们看成为灰白,即无彩色系列。全色盲极为罕见,主要是视网膜上缺少视锥细胞或视锥细胞功能丧失所致。
色盲常为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色盲与遗传因子有关,一般是隔代遗传,目前尚无法医治。
感觉----视觉
视敏度: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视力)。
辨别物体细节的尺寸越小,视敏度越高,反之视敏度就越小。
视敏度是由物体的视角决定,它等于视觉所能分辨的以角度为单位的视角的倒数。
a=A/D×57.3度,A为物体高度,D为物体离距离。
注:一般医学上有E和C型两种视力表,让受测者在5米远标准距离处分辨一个在5米处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则其视力为1.0,并将其定为正常视力的标准。如果视力低于0.6则不允许开车,视力低于0.05者被诊断为盲人。
感觉----视觉
视觉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象。但这种暂存的后象在性质上与原刺激并不总是相同的。与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称为正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颜色也存在后象现象,一般均为负后象。在颜色上与原颜色互补。
感觉----皮肤感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研究叫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它包括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1、触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形变,就引了压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触压觉感受性相差很大。一般以活动性高的感觉性高。额头、眼皮、舌尖、指尖、眼皮等的感受性高,躯干、胸腹部感受性低。
早产婴儿每天做45分钟抚摸,成长得快,而且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感觉----皮肤感觉
2、温度觉
温度觉包括冷觉和热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热觉。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温和冷的刺激同时作用时会引起什么感觉呢?
身体的不同部位,温度觉的感受性不同。如用热水洗脸时,手试水温合适时,但到洗脸时会觉得烫。一般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感觉----皮肤感觉
3、痛觉
痛觉有不同于其它感觉的特点,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的等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即产生痛觉。
它没有一定的适宜的刺激,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能对有机体起保护作用。
痛觉的感受性在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各不相同,背部和面颊感受性最高,手的感受性较差。
在美国,有超过5千万的人忍受慢性的、持续的疼痛的折磨。每年对疼痛的药物治疗和因疼痛而无法工作的损失大约70亿美元。
感觉----嗅觉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作为嗅觉感受器的嗅细胞位于鼻腔上部两侧的粘膜中。
一般嗅觉的感受性很高,对不同刺激物嗅觉的感受性不同,环境条件如空气的清洁度、湿度以及机体的状况(如感冒)都对嗅觉感受性有较大影响。嗅觉的适应很快。
感觉----嗅觉
几种气味同时出现,产生气味的混合,会产生几种不同的情况,或产生新的气味,或两种气味交替出现,或一种气味掩蔽另一种气味,或两种气味同时出现。
主要的七种气味:樟脑气味、麝香气味、花香气味、胡椒气味、腐烂气味、醚样气味和烟气味。
感觉----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其感受器是分布在舌表面、咽喉粘膜以及软腭等处的味蕾。味觉常常和其它感觉相混合,如嗅觉和味觉混合。
现在一般认为,基本味觉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它们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产生其它味觉。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部苦。
内部感觉:运动、平衡和内脏感觉。
知觉
(一)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以感觉为基础,但并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重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而且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知觉-----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
知觉-----基本特征
归纳起来有以下定律:
(1)接近律: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律: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如形状、大小、颜色和亮度等方面的相似容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基本特征
(3)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
知觉-----基本特征
知觉-----基本特征
2、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觉使人能够把注意集中在某些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干扰,从而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知觉-----基本特征
3、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一张设计科,专业人员既能知觉到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又能理解整张图的内容和意义;而非专业的人却不能。
言语的提示加强了人对图形的理解,从而减少了辨认图形的不确定性。
定 势
倒立的柴契尔夫人 把图倒过来看,就知道其中暗藏玄机喔!我们习惯了人们正立的脸,当脸正立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察觉细微的差异,例如表情等变化。但当脸倒立时,变化就不太容易被发现,看柴契尔夫人的眼睛和嘴巴都倒过来了,在倒立的图形中我们却没有发现,这是由于先前经验会影响我们的知觉。(选自Margaret W. Matlin, Hugh J. Foley,1992,p.155)
知觉-----基本特征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知识经验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大小恒常性: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知觉-----基本特征
(2)颜色恒常性: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颜色的知觉不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如粉笔与煤块。
(3)形状恒常性:指人对客观物体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如长方形的门。
错觉现象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
1、视错觉
2、听错觉
3、嗅错觉
4、时间错觉
5、运动错觉
6、形状错觉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㈡ 电大 心理学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
(1)感觉通道的特性。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上,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 差(1 分)。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越多,性质 越复杂或越生动,人们就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短。
(3)人们的兴趣和动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对 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㈢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总和的反映。
知觉过程包括:觉察,分辨,确认。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于联系:
联系:①知觉和感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没有对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也就没有对事物整体属性反映的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与有机组成部分,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区别:①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特性和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相同的刺激将产生相同的感觉。
知觉是建立在生理机制基础上的纯粹的生理活动,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整合与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主观因素的参与。
②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不同部分,不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比感觉复杂,是多个分析器协同工作,对复杂刺激以及复杂刺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知觉的组织原则
关于视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结合为一个图形的问题,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①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②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③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④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⑤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人们容易将其知觉为统一图形
⑥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⑦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⑧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并不是被动的将知觉对象的特征登记下来,而以过去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其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2)知觉的整体性:依据个体自己的知识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3)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事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P.S.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见课后习题整理笔记)
4)知觉恒常性:指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并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特性的过程。
条件: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
分类:①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其中:大小知觉恒常性:大小距离不变假设:α=A/D α:视网膜中视像的大小;A:物体的大小;D:物体与眼睛的距离。(S=I*D其中S:知觉中物体大小;I:视网膜上的视像;D: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②颜色恒常性:指人不因光照条件是物体表面的颜色改变而对其颜色知觉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例如:我们用不太饱和的黄光照射蓝色色盘,我们看到的不是灰色,而是饱和度较小的蓝色;正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下,他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例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色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黑色的。可见,我们看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④性状恒常性:(很简单)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
(视觉系统对原始特征:如点,线条,角度,朝向,运动等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监测器来完成的。普心,北师大P142)
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眼动有两类:微动à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
跳动à搜索、转移、调正。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S=I*D其中S:知觉中物体大小;I:视网膜上的视像;D: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比如:被小圆包围的中圆,看上去比大圆包围的中圆要大。(见错觉)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当观察者仰视或俯视时,知觉大小都缩小了。
3)深度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辐合两种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辐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飞机降落时的感觉)与运动透视(火车上近出物体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慢,方向相同;)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
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
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①视觉的方向定位——人靠视觉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后。当人用眼睛环视周围环境时,物体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投影。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提供了空间方位的信号。
②听觉的方位定向——人利用听分析器知觉声源的方向,以及在其他信息作用下与经验相联系来知觉声音的距离。同视觉一样,听觉也分为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注:具体规律参考实心“音笼实验”)
听觉定向的几个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容易分辨,从不相互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一圆锥,那么从这圆锥上个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入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周相差来判断声源方向;
单耳线索:单耳线索虽然不能判断声源的方向,但是能判断声源的远近;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物质现象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时间知觉包括,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预测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的时间知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一定时间内事情发生的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把时间知觉的越短;
(3)兴趣与态度:人们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无所谓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
与空间知觉相比,时间知觉有两个不同点:
(1)时间知觉并非有固定的刺激引起;
(2)时间知觉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时间知觉的依据:
(1)外在标尺:自然界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
(2)内在标尺: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
借助计时工具;
2)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1)真动知觉:是指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时,而产生知觉;
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动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一系列的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物体运动的信息;
头眼运动系统:人们不仅接受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还接收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人们对物体运动的知觉;
(2)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将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将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的现象;
①动景运动:指当两个物体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们知觉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
②诱导运动:由于物体自身的运动,从而引起周围静止物体运动的现象;
③自主运动:注视黑暗中一个静止的光点,注视片刻后会觉得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④运动后效(瀑布效应):注视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片刻后,再回头看静止的物体,觉得物体朝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指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
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2)模式识别理论:
①模板说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副本即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②原型说
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在识别过程中,即外部刺激与原型相比较,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即可。
③特征说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特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2)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
性状方向错觉:“根爱冯拉”
3)错觉产生的原因:眼动理论:周围轮廓改变了眼动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
(传出准备性假说):由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不适当运动指令造成的。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视网膜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两个彼此接近的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是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将知觉恒常性误用于错觉,并强调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认知加工观点)
㈣ 时间知觉的时间知觉与其它心理活动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积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的态度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般来说,对持续时间越注意,就越觉得时间长;对于预期性的估计要比追溯性的估计时间显得长些。一些实验还表明,时间知觉明显地依赖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例如,对较强的刺激觉得比不太强的刺激时间长,对分段的持续时间觉得比空白的持续时间长。例如,对一个断续的音响,在一给定的时间里听到的断续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觉得这段时间长。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有关的材料还表明,时间知觉与刺激的编码有关,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相等的时间间隔(40或80毫秒),空白间隔比填充音节的间隔显得短。
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还没有材料证明大脑存在着专门的计算时间的中枢。在皮层不同部位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都可以见到时间知觉的破坏。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听觉辨认时间间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视觉辨认的最高限度则是0.1~0.05秒。
㈤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度方面,为什么听觉最好 触觉次之 视觉最差
看PPT图片展示估计时间,听音乐估计时间,后者的预估时间精确度要比前者高。
㈥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㈦ 为什么到了晚上,人的听觉比视觉更加灵敏
人到了晚上听觉比视觉更加灵敏的原因是因为在黑夜当中人的视觉其实是受限制的,所以当我们处于黑暗的环境当中,我们的视觉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旦听到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这正是因为两个神经系统产生的反差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听觉更加灵敏。其实我们在黑夜当中听力的敏感程度和我们在白天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我们的视力受到阻碍,所以我们更相信我们自己的听觉,所以才会导致我们觉得自己在黑夜当中听力比在白天更加灵敏。
而且我们都知道一般盲人的听力会比普通人的听力要好上很多,这也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视觉。所以他们只能依靠他们的耳朵,正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门,他们听觉灵敏也正是因为他们只能依靠他们的听觉去判断物体的远近或者方位,所以这也是天生或者后天锻炼出来的一种技能。
㈧ 估计时间最准确的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哪一个
估计时间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