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隆皇帝为什么晚上开店
‘壹’ 干隆皇帝在位60年,为什么私房钱赚了8000万两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收上去的钱就是皇帝钱。其实不是这样的,从汉朝开始,历届的朝廷都把国家的钱和皇家的钱分开,这主要还是避免皇家肆意使用国库里面的钱,到了清朝也是这样。干隆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为了供养自己的后宫,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耗钱的爱好,他除了处理国家大事,也是需要做些事情提高自己的收入,在他的努力下,他在位60年,给自己赚了8000万两私房钱。那么,这么多钱,他是怎么赚的呢,下面我一起来看看。
一、固定资产收益
每年外国都会有一些使臣给清朝进贡,他们送出的礼物都是属于皇帝,而给他们的回礼则是由国库出钱。干隆在收到礼物之后,他会挑一部分留下来,而剩下的礼物,放着也是放着,精明的干隆就让人把多余的贡品拿到宫外面卖,这些贡品一摆出来,就被当时的官员们买了。
通过这些方式,干隆每年都有大笔进账,日积月累,干隆皇帝就赚了8000万两的巨额私房钱,不得不说干隆皇帝除了会治理国家,在赚钱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贰’ 北京老字号,名胜古迹等等的名字来历(急)_
全聚德
全聚德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年间一个名叫杨全仁的农民身上。杨全仁是河北冀县杨家寨人,是家中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从小寡言少语,但做事心里有数。清咸丰初年,当时杨全仁十几岁,家乡遭了水灾,他便来北京谋生。最初,杨全仁靠给人打短工帮忙、缝补衣物来维持生计,后来在前门外井儿胡同租了间堆房,做小买卖,攒了点钱,又在前门外大街通三益海味店门前摆鸭子摊,专卖鸡鸭。1864年,肉市胡同内有一家山西人经营的干鲜果脯店经营不下去,杨全仁经人介绍,把杂货铺盘了过来,自己开了个挂炉铺。这家干鲜果脯店的字号叫德聚全,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财”。杨全仁开店前,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踏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占有新牌匾自己名字中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全聚德”的字号就这样定了下来。
‘叁’ 干隆皇帝真的是个败家子吗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败家子
由于雍正特殊的勤政,为康干盛世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干隆是“失败者”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干隆的生活非常奢侈,为别人高兴。 因为他这样的夜郎自大,大清在近现代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落后了就会挨打。 此后,不得不说大清是干隆时期留下的后遗症。 先谈谈勤奋的雍正吧! 要说大清哪个帝王最勤快,雍正一定是第一位的。 他在位仅13年,却留下了约1000万字的注释。
雍正每天只让自己睡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在处理国家大事。 如果说雍正有什么爱好的话,那就是读书。 雍正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 这里必须说的是,成功者一定有人成功的道理,看别人的爱好就这么“与众不同”。 其实干隆登基的时候,他正坐父亲丢的江山,干隆已经积攒了很多钱,在接下来面临的一些困难中一定能解决。 所以,可以轻易让政治面上轨道,让老百姓们好好地生活。
‘肆’ 干隆皇帝的一天4点起床工作12小时晚上7点翻牌子,你怎么看呢
皇帝,是一个在古装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角色,干隆则是一个非常"热爱出境"的人。一般电视剧里的他要不就是像《还珠格格》里面那样随和得像个老父亲,要不就是《纪晓岚传奇》里面动不动微服私访到处乱跑的贵公子,要不就是《如懿传》里的霸道总裁,好像他的一生都在玩乐。
然后被选中的宫妃就会洗个澡,光溜溜地钻进被子卷里被太监送到皇帝休息的地方,两人一起度过一下夜晚的前半段。但是和很多电视剧里不同的是,这些妃子一般是不能和皇帝一起过夜的。当皇帝完事以后,妃子会再次钻进这个被子卷里,然后被太监送回去。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皇帝专宠一人,防止后宫干政。
其实纵观干隆皇帝的一天,和我们想象中的皇帝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甚至于更像是全年无休的社畜,虽然掌管天下,却连独属于自己的时光都不能拥有。
‘伍’ 干隆皇帝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要是在皇宫,那就是上早朝,中午吃饭,下午议时,晚上批阅文件,晚上抽签,看和那个老婆睡。
要是下江南,那就是各种游玩,喝茶,听曲儿,看美女,晚上还是要批阅文件。
‘陆’ 司马遹摆摊卖肉、干隆设买卖街等,古代帝王为何喜欢做买卖
帝王为九五之尊,却乐于开店做买卖,在历史上并非罕见的怪事。从司马遹摆摊卖肉,到干隆设买卖街,足见帝王做买卖那份心瘾。唐中宗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诸多不顺,索性开店解闷儿;明代皇店之风炽盛,甚至放皇债和高利贷;而清朝干隆的新春买卖街,恍若如今的“高级俱乐部”。
各大臣入园游览,皆竞相购买,或入酒馆饭肆哺啜,与在外等。肆中走堂佣保,皆挑取外城各肆之声音洪亮,口齿伶俐者充之。每驾过肆门,则走堂呼菜,店小二报账,司账者核算,众声杂沓,纷然并作。”
干隆皇帝来到买卖街,看到此中情景,不禁开怀欢笑。据称,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干隆皇帝驾崩,此例始停。
‘柒’ 清朝皇帝作息时间表是怎样的
根据对清宫档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宫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规律的,除国朝大典外,一般的情况是:
1.上午5:00——7:00左右起床、请安、早读;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办理公务;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
6.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
清代的皇帝,一般也包括后金政权的大汗,清代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共有12位君主,如果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则有11位君主。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个皇帝。
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后金天命汗);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元为清后年号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干隆);永琰,后改颙琰(嘉庆); 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7)干隆皇帝为什么晚上开店扩展阅读: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皇帝生涯。
皇帝一天的生活:
一、上午5:00-7:00 起床、请安、早读。
清代皇帝起床时比较早的,遵循满族“日出而作”的传统习俗,起床以后要更衣、洗漱、请安和早读,紫禁城一天的生活围绕着皇帝的衣食住行及政务就这样开始了。
二、上午 7:00-9:30 早膳。
清代皇帝沿袭满足饮食习惯——一日两餐。皇帝吃饭称“传膳”、“进膳”,而且膳食非常丰盛和讲究的。
传膳时,由御膳房太监迅速将饭菜摆放整齐,皇帝入座后,由太监用试毒牌检验是否有毒,然后再亲口尝试,皇帝便开始用膳。
皇帝吃的饭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碟,再加火锅、粥、汤等,主食有米饭、面食及糕点多种。皇帝用的餐具有金银玉铜瓷器等,雕刻细致,花纹细美,体现皇家的富贵豪华气派。
三、上午9:30-11:00 上朝理政,办理公务。
皇帝的政务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日常政务,包括御门听政(早朝)、宫中日常视事、接见外国使臣等。二是特殊政务,如登基大典、大朝会、生日宴会等。
皇帝在吃早膳的时候,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膳牌递给皇上,皇上从中选取几个重要的召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下发谕旨。皇帝大部分时间用来朱批谕旨,如雍正皇帝批折时,动辄数十字甚至数百字。
四、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点时吃晚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
五、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陪同看戏、听乐等娱乐。
清宫中的娱乐活动内容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欣赏文物古玩、放风筝等等。由于每位皇帝的爱好不同,娱乐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康熙喜爱音乐、研究乐律,还学习外国音乐。干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喜欢收藏文物、品鉴古董。
六、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就寝。
祭祀在清代皇帝来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清朝的国家大事。宫中有专门供奉佛、道的场所四十余座,分布于宫中各处。如顺治皇帝订立了早、晚祭神的制度。祭拜活动完毕以后,皇帝稍微休息后就回寝宫就寝。
清代皇帝普通的一天,从早上起床学习吃饭到勤政,到休息,到娱乐,到礼佛,最后入睡,一天过完。
‘捌’ 六下江南看干隆的生活奢侈到什么程度,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伏笔
干隆皇帝南巡,陆路的御道非常讲究,帮宽3尺,中心正路宽1丈6尺,两旁马路各7尺。路面要求坚实、平整。御道还要求笔直。此外,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经过的地方,一律清水泼街。水路坐船。干隆皇帝南巡船队大小船只达一千余艘,浩浩荡荡,旌旗蔽空。干隆皇帝的御舟称安福舻和翔风艇。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的船只行进在船队的最前面,内阁官员的船只随后,御舟在船队中间。御舟所用拉纤河兵3600人,分为六班,每班600人。河兵一般由壮丁和民夫充当,不是正规部队。御舟经过的港汊地方,以及桥头村口,有士兵守护,禁止百姓的船只出入。
干隆皇帝南巡途中,建有行宫等供住宿。行宫一般由商人出资兴建,看上去非常气派。比如天宁寺行宫,有楼廊房屋五百多间。行宫规模很大,干隆皇帝起居、听政、游乐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像盐商修建的扬州高旻寺行宫,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画房、西套房、桥亭、戏台、看戏厅、闸口亭、亭廊房、歇山楼、石板房、箭厅、万字亭、卧碑亭、歇山门、右朝房、垂花门、后照房等,亭台楼阁几百间。行宫内部布置得富丽堂皇,陈设古玩珍宝、花木竹石、书籍、字画、瓷器、香炉、挂屏等。
除行宫外,干隆皇帝南巡沿途许多地方还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用以住宿。有的地方相隔几十里还建有尖营,是干隆皇帝暂息之所。御舟停靠的码头上,一般铺陈棕毯,设50丈的大营供干隆皇帝住宿。码头上还设有四方帐心、圆顶帐房、耳房帐房等,用来备用。这些帐房在干隆皇帝的船队出发后就拆掉了。
干隆皇帝南巡时,沿途的地方官一般都要搭盖天棚,以备遮阳。最初的时候只是某些地方,在干隆皇帝回銮时,临近五月天气搭盖。后来由于相互攀比,就不管地方和季节,一律搭盖。结果,漫漫御道,彩棚相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景。在运河两岸,有的地方官盖有办事草亭,一个个小巧别致,各具情态。这些小亭实际上无事可办,只是为了点缀运河两岸的风景,专供干隆皇帝欣赏。
干隆皇帝南巡途中,生活起居方面的条件和设施并不比宫中差,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天早晚照例击鼓奏乐。茶房所用的奶牛多达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只,牛300头。这些都是提前从京城运经各地,准备好的。每天的泉水、冰块也供应不断。在直隶用京西玉泉山泉水,在山东用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杭州虎跑泉水。干隆皇帝有一个特制的艮斗,可以测定泉水的等次。
回避是皇帝巡幸时一般百姓遵守的制度,干隆皇帝南巡应当也不例外。不过,干隆皇帝是一个勤政和比较体察民间疾苦的皇帝,他不希望巡幸途中看不见百姓,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在首次南巡时,干隆皇帝就谕示:朕巡幸江浙,听说士民父老念君情切。现在朕前往南方,到达百姓聚居的地方,前来观看的百姓完全可以满足爱君望幸的愿望,朕也可以借机体察民间风俗。朕最担心的是地方官害怕道路拥挤,发生堵塞,便事先拦阻百姓,与朕隔离,所以特别规定:凡朕经过地区,确实因道路狭窄,或者积水,难以容纳多人,可令百姓侧处路旁,不得喧扰。如果道路宽阔,不担心拥挤堵塞,则不许禁止百姓观看,以免阻塞百姓爱君之意。尽管干隆皇帝这样强调,一些臣属仍然特别讲究回避礼仪。干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巡漕给事中汪海就曾奏请从通州南下船只全部回避,这实际上就是禁止千里运河上有商旅往来。干隆皇帝感到这样做太不成体统,予以驳回。不过实际上,即使干隆皇帝允许百姓瞻仰圣颜,百姓也不一定看得见皇帝的面孔。有人记载说,当有的百姓从几里地以外跑到淮安、苏州观看干隆皇帝南巡盛典时,“只见一片黄旗安流顺发而已”。
干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30里地以内,地方官员都要穿朝服前往迎接。此前,朝廷要派专员到各地教演迎送仪式。士绅、年老的百姓在开阔地跪伏,80岁的老人则要身穿黄绢外褂,手捧高香跪迎。干隆皇帝提倡尊重老人,所以各地接驾的老人很多;据说干隆皇帝游畅春园,接驾的9人,年龄加起来有600岁,最大的已有九十多岁。由于干隆皇帝希望看到南巡时有更多百姓欢迎的场面,所以只要不是回避的地方,地方官对百姓争相一睹圣颜并不加以阻止。干隆皇帝南巡游扬州上方寺时,寺院周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甚至干隆皇帝离开以后,人们还在那里拥挤观看。
干隆皇帝南巡过程中,沿途的士人绅商一般都要进献礼品。进献者身份不同,礼品的种类也不一样。读书的士子们家境一般不富裕,但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他们进献的礼品都是诗赋、字画和文集,反映了他们平时饱读诗书、格调高雅的情况。也有的士子进呈和时事有关的政论文。干隆皇帝对读书人的进呈一般都从优回赏。第一次南巡时,生员俞堉进呈《治河方略》,干隆皇帝赏给他缎1匹,皮3张,大荷包一对。对一般进呈诗赋的士子,干隆皇帝也都回赏缎与荷包。绅商人家资财雄厚,经济实力强,进呈的礼品既名贵,种类又多。干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过程中,长芦盐政进献绣缎,值银三千多两。第三次南巡过程中,长芦盐政官员金辉夫妇进献香纱、果脯、宫扇、念珠、金锭、手珠、曹扇等物品,价值不下4000两白银。第五次南巡时,浙江大商人姚经,进献猗园玉件,极为名贵。干隆皇帝南巡,进呈的礼品中还有文房四宝以及食品等。第二次南巡中,有人进献南越(今云南南)人用海苔制成的侧理纸,这种纸质坚而腻,世间少有。进献的食品中有各种小菜、猪羊、海味等。江苏吴宁有人进献鸡肝一盘,味道鲜美,后来这道菜被称为“干隆鸡肝”而名扬四海。对于绅商人家的进献,以及进献食品的人,干隆皇帝也都要给予回赏。
‘玖’ 干隆皇帝一天怎么度过
现代人心目中的皇帝生活,当然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就以干隆皇帝为例,看一看他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干隆帝起居注》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干隆皇帝的起居作息。在干隆三十年(1765年)的正月初八,《干隆帝起居注》记载,大约早晨4点钟,“养心殿请驾,更衣。”这就意味着,干隆皇帝在4点钟时就要起床了。
从三希堂出来,已经是夜里7点钟。干隆皇帝回到养心殿。如果这时候还有奏折送来,他便在寝宫里批阅。如果没有奏折,他就可以准备上床睡觉了。
干隆三十年正月初八这天,干隆皇帝在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如果是现代人,这个时间,他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拾’ 清朝的时候皇帝一天怎么度过干隆皇帝凌晨三点就起床了吗
纵观古代历史大多数皇帝都是英年早逝,很少有人能够安享晚年。尤其是在封建王朝中的清朝皇帝,虽然是权力最大的人,一句话就能够决定别人的生死,但他们的工作时长也是最长的。
从皇帝的作息来看,清朝前期的繁荣不是没有道理的,整整1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工作,晚上7点才能够得以休息。即使清朝的规矩非常的严格,把皇帝们工作的时间安排的妥妥当当,但也改变不了清朝没落。这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局限性,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逃脱由兴盛到衰败的一个规律。无论多么勤勉的帝王也要识别忠奸臣,偌大的一个王朝需要用心去规划,而不是听信小人的谗言。干隆虽然花心,但是他让后宫与前朝处于平衡状态,他花费了有限的时间做出最有效率的事情,即使有了和珅这么一大奸臣,他也令清王朝更加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