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为什么叫节日
❶ 为什么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呢
:【除夕简介】
除夕,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通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这一天被称为“岁除”,晚上则被称为“除夕”。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守岁,即整夜不睡觉,欢庆新年。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打扫干净,贴上门神、春联、年画和挂门笺。人们还会穿上带有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服。
:【除夕起源】
除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敏时期。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会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到“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风俗】
大年三十,也称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北方人会在这一天包饺子,南方人则会做年糕。饺子形状像“元宝”,年糕发音像“年高”,都寓意着吉祥和好运。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粱录》卷六中描述了除夕的习俗:“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中提到:“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还有“辞岁”和送“压岁钱”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传说是有一个名字叫做“夕”的怪兽经常下山来抢村民的食物,在这一天人们用鞭炮把它吓跑了,于是这一天就叫做除夕,而且还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