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闭了一晚上舒服了
1. 自闭了好久啦好累,身体好差啦每晚过了十二点才能睡着我是不是有焦虑症!
确实,
自闭症的导火线就是 自卑+太闲!
强迫自己找事做喽,
我也自闭 相当~,
属于无压力+太太闲+没自信+倒霉!
不过习惯了, 没想着能治好 方法都用过了, 找医生的还不如找事做有用,
不过本人懒 暂时就这么着
2. 怎样走出自闭的状态
你的意识正在排斥自己和社会 这不是错误的问题 完全是自我内在的原因在造成的 也许是你内心有放不下的事情 也许是你根本就是自卑 无法面对自己 而不是社会 这样的人是不会选择自己的 因为还有好多是事情在等着他去面对 你逃避的了自己 但无法逃避现实社会 你愿意把你的放纵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任何的想法都是心理的一种反应造成的 你需要一个人给你疏通思想 你不愿意就要试着去做 因为这是你的关键一步 或者讲 要一个人带着你去做 那样你才会慢慢的改变现在的想法
看似你的问题很复杂 其实很简单 一个字 做 换个环境你会感觉到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爱 这个时候就要灵活的运用强迫症来逼自己 你不只是拥有现在 还将拥有美妙的明天 过好今天最实在 在一定程度上你要试着从小事开始做起 怕失败只是借口 因为你还没有开始做 你现在就缺一个开始 不管是好是坏 总比现在强 做了才会成功 不做 你连机会的机会都放弃了 不是机会不青睐你 是你自己不要罢了
你的情况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一个是有客观原因 但主要在主观 做人要学会做自己 以前的那个你现在在那里呢 看看现在你的环境 看看你的电视 电脑 它们真的是在帮助你吗 你离开他们就真的活不了了吗 你也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 你的精彩一直在等着你 你还是选择等待精彩来找你吗
你需要信心 你需要从新来认识自己 现在的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照照镜子看看自己 你是不行了 还是不想啊 难道非要等到你的灾难来临的时候 你才会清醒吗 你贱啊 非要作践自己 糊涂啊
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懦弱辩护 你很懦弱你知道吗 你连自己都无法面对 你很失败 可笑的失败 没有责任心的笨蛋 看到家人辛苦的为了这个家 你就“聪明”到一点反应都没有吗 你活该知道吧 没出席的笨蛋 本来你可以很好的 现在却是这个样子 你对的起家人的关心吗 你对的起自己以前的努力吗 你对的起那时意气风发的你吗 你对的起关心你的人吗—— 你对的谁啊你 你以为你是谁啊 问问自己 “你到底是谁” !!!!!!!!!!!!!!!!
3. 高中生和父母吵架内心在感觉到舒服但内心很自闭为什么
因为你很少和父母超级,从小到大受到教育是和父母吵架属于忤逆不孝,所以你会觉得内心很自闭。理性告诉你,和父母吵架、发火是不对的事情。
但是因为你和父母之间有矛盾,所以你又会觉得吵完架很舒服,你把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公开说出来,发泄了内心的愤怒,所以你会觉得很舒服。
4. 有点自闭怎么办
心病还须心药医
身体有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医药,思想的问题普通医药顶多起个安抚镇定的作用,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以健康积极的思想理论作为药。
所以要接触学习一些积极的思想。先不要急于强迫自己走出去与人交往。当没有良好健康的思想来武装的时候,出去交往,往往玩不转,
反而更使事情恶化。
下面说一下什么算是心药 (因为没有固定的答案或唯一的答案)
心药无数,未必都得吃。跟治疗身体原理一样,对症的就是对药。不对症的就是无效药或错药。而药本身无好还。
所以 心药 这个概念在网上能搜出千万个不同的答案。有的类同,有的甚至理论相反。所以往往容易使人陷入混乱。
不用管 纷纷扰扰的答案,和答案之间的互相矛盾。你觉得对症,用起来心里舒服,感受到了阳光的答案都对你自己是对的答案。
你觉得用的不舒服,有压力的不管是多大专家的答案,都是错的答案。
自闭症只是一个症状,导致自闭的原因很多。治疗原理有两种,方法千千万。
原理1:催眠法。
我们可能无法自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导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但催眠师可以问出来,并知道怎样解决。可以去正规的医
疗机构做心理治疗。也可以到民间有口碑的巫师那里弄点巫术,不是所有的巫术都是迷信和骗人,神秘的背后的其原理是心理上的或震感、或收敛、或安抚等心理疗法,但要慎选,因为 骗子能害死人,那些过于破费、招摇、自残、诅咒、扰乱社会治安、杀生的我都强烈反对。
原理2:自我克服法。
这个是依靠自身力量驱除心理邪魔或弥补心理缺憾的方法。
先不要急着出去交际。多看些正面的书籍。不过现在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弄的人眼花缭乱。如何选书千万不要陷入那本书好,那本书坏的误区。跟上边交代过的一样。能正规出版的都是好书,只有对症不对症的说法。如果你是中国人,一定要先接触儒佛道方面的书籍,这些是中国人的根。读这些书,你会越来越像智慧的中国人,同时去除各种心理问题,也少花冤枉钱。能在网上免费看岂不的更好。我迷上佛经的那段时间,夜里基本上是不睡觉的。白天精力照样充沛。用中国人的说法是得到了正气,或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中国人是不用理会外国人怎么解释和批判的,一笑了之。悟性好,文言文好的直接去读经。钝点就读各类辅助读物。
不想读书的,可以先跟同密友多接触,愉快的玩,或坦诚的诉诉苦。做人跟作狼一样,要学会示弱,示弱是一种美德,体现了社会的协助性,死要面子的要么撑的累死,要么自闭。跟密友无障碍了就进一步扩大交际圈。循序渐进。前提是道德诚信是立身之本。歪心耍巧的不适合有真朋友。好了,不多罗嗦了。祝你好运。
5. 自闭症通常有什么表现
呵呵 想知道 自闭什么样啊 就我这样
我就是自闭
一天到晚 不出门 整天对着电脑 也不怎么聊天 基本发呆 看电影。。。 最长我记的最长是 半年没出过门一步
我出门 基本都是 我朋友来 把我硬拉出去的 其实我也不想 跟他门去
出去走在大街上 感觉 街上的人 全部都在看着你 在议论你一样 自己脑子就觉的烦 。。 还有点害怕 。
所以出门 变成也需要勇气了。。呵
在跟你说说交流把 我在家每天跟 家里人 说话不超过10句 有时候最多3句话 每句不超过 10个字。
不喜欢叫人 不会主动交流
记的我姐姐说的一句话 要跟我交流 只能用QQ 呵呵
因为在网络上的表现 和在现实中 完全是2个人
可以说的精神分裂一样
我这么多年来 总结出 害怕 自卑 恐惧 幻想 怀疑 等等
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遇到过一些事物 或者环境影响 导致
在因为长时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的 所以导致 心理封闭 所以变自闭了
调解的办法 其实是很难的
如果你去看医生 医生就会开一些 控制心理情绪的药 来调节 心理状态
因为自闭的人 的心理是 非常容易变化的 就像 本来说起很有趣的跟你
只要有一句话 他觉的不爽 不舒服 会马上的 以沉默 来对待别人
6. 自闭了怎么办
为此我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自闭症的辞条: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三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自闭症患者从小开始便表现出语言理解及表达困难、难以与身旁的人建立感情、对各种感官刺激的异常反应及一成不变固定的玩法与行为等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
症状:1.人际关系有所障碍,对人欠缺反应。自闭症患者缺乏学习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基本社交应对的能力,因此表现出不理人、不看人、对人缺少反应,无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不会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困难。2.语言和沟通有所障碍。约有50%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有语言沟通的自闭症儿童,也常表现出鹦鹉式的仿说、代名词反转、声调缺乏变化、答非所问的情形。3.对于非口语的肢体语言的理解,同样有程度不同的困难。4.行为同一性。自闭症的儿童常有一些奇特的固定习惯或玩法,如出门走一定的路线,走路时手摸墙壁前进、玩法单调、反复缺乏变化,抗拒任何改变。
这可以算是对自闭症的专业描述,刻板了些,与我看过节目之后想到的并不一样。在我看来像爱因斯坦这种天才的自闭症完全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做的,因为自闭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专心致志,极端的回避开外界的干扰,仅此一点就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我甚至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一个自闭症患者,但我又怕自闭症是有了,成就却没有,那还是不要想入非非吧。毕竟自闭症是一种疾患,轻度还可以,重了就不叫回事了,否则人们都争当自闭症了。
但如果把这种轻度自闭症症状引申一下,我想还是能从这里感觉到一点什么的。
如果把一个人孤零零的放到一个荒岛上,就像《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那个鲁滨逊一样,只要他还能够生活自理,即使得了自闭症也是无所谓的。所以自闭症被人注意的病症其实是体现在人和他人的关系里的,正常的社会下做为群体的人要求他人适应社会,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类社会生活里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对他们来说要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救助也成了一种责任,但同时这是否也意味着这是对自闭症患者的一种侵害呢?毕竟在客观上他们干扰了自闭症者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不应该是他的生活。但如果他们无法救助或者救助没有成功又该如何解释呢?为什么自闭症患者,更确切点说有自闭症倾向的人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呢?爱因斯坦是荣幸的,他遇到了好的环境,自己也找到了抵御干扰的方法,但更多的人却是没有这种荣幸的,那么是否可以说有些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的人就是因为别人的干扰才没有发出自己的光彩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人未能成才是因了社会的干扰;另一方面则是自闭症者无法抗拒干扰不能专心致志。
而这种状况其实不仅存在于自闭症者这里,在大多数人那里也都程度不同的普遍存在着,也不仅仅限于自闭症这一种类型。
曾经听一位知名作家说过,当他听说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非常着名,已经被奉为二十世纪文学经典之后,就找来读,当然之前他已经听说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但他还是想看看怎么个难读,毕竟算是知名作家,又大学中文系毕业,这样的经典怎么也该拿来看看——但结果是他怎么也看不懂看不下去。最后他把这本书拿给了妻子看,他妻子是精神病院的大夫,大夫看了以后说怎么这个经典的东西和我们精神病院里的那些病人写的有点像啊,他们也是这样自言自语语无伦次的。
作家不明白了,难道大家都看走眼了?还是自己的欣赏水平实在太差,竟郁闷了很长时间。那么乔伊斯本人是有精神疾患呢,还是在超越了那种病症之后写出的《尤利西斯》呢?没有答案。后来他想明白了,不管这是不是经典,他也只能是“这一部。”了。相信以后也不会也不敢有人这样写了,好在文学的路有很多很多,不一定非学乔伊斯吗。
7. 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今天我们收到一则家长提问:
我家宝贝在1岁多就学会了说话,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平常在家还会经常和大家说话。可后来,就不叫了,话越来越少。
现在4岁,上幼儿园之后更是感觉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说话各方面都不行。
比如问他,瑞瑞,幼儿园你中午吃的什么啊?他不说;今天杨老师讲的什么啊?也不跟我交流...
针对瑞瑞的情况,如果医生是在经过详细问诊、细致地行为观察,以及医学检查、自闭症专业评估、语言评估、智力评估等基础上诊断的,结论是有可信度的。
下面再回答妈妈第二个问题。
孩子被诊断自闭症,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小朋友在诊断自闭症后,医生都会建议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有的家长就很疑惑,自闭症开点药吃不能好吗?还有的家长说,自闭症不是治不好吗?为什么还要做康复训练,费时费力?
★首先要告诉家长的是:自闭症不同于孩子发烧感冒,针对它的核心症状目前还没有特效药。
尽管医生有时候会使用一些药物,但药物只是针对某些症状,比如焦虑、多动行为、冲动攻击行为、食欲和睡眠障碍等。
★第二个方面,自闭症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持之以恒、科学的康复训练,它对自闭症孩子的矫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结合正确的家庭辅助训练指导,可以让孩子的训练随时随地进行。
尤其是轻度的自闭症的孩子,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之后,预后良好。我们收到不少家长反馈说小朋友已经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
而相反,如果孩子患上自闭症,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随着长大,孩子还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
我们密集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让自闭症的孩子彻底痊愈,但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
在心理老师的干预支持下,还可以帮助改善孩子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物理疗法等辅助帮助自闭症孩子改善。
自闭症孩子的训练越早越好,但没有“最晚”,终生都有训练价值。
建议家长尽可能抓紧孩子6岁以前的时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孩子的进步会很大。
8. 自闭症的感官刺激的表现是什么
自闭症的症状:
1、社会交流障碍性: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患儿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似乎认为凡存在于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一样存在于别人脑子里,彼此没有区别。患儿往往认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
2、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型: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自闭症患儿不懂得模仿。
3、语言障碍性:大部分患儿言语非常少,甚至严重者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
4、兴趣狭窄性:自闭症患儿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患儿一般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通常会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9. 人为什么会自闭
你好,其实人会自闭,是因为他得到的爱太少了,他是回避,他不想被伤害,他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的保护才会自闭。
10. 关于自闭症
自闭症即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富裕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
(一)起病情况
该病一般在30~36个月内起病。多数病儿早期症状在婴幼儿期即已出现,,至12~30个月症状明显。少数病儿出生后的前12个月症状极轻或完全正常,12~30个月症状变得明显,出现语言功能退化,本为已会表达的少数词汇消失,并呈现典型孤独症症状。但通常情况下,由于父母缺乏有关婴幼儿心理和行为发育程序的知识,再加上平时观察不密切,对病儿何时起病很难确定。
(二)临床症状
孤独症以缺乏社会交往、语言交流和游戏粉兴趣,刻板重复刻板动作,强迫保持生活环境和方式为特征。
1. 社会交往障碍: 大部分孤独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下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孤独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 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在孤独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孤独病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 语言交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身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要还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 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孤独症病儿能即使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孤独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我”说成“他”等。
3. 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
(1) 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孤独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3岁女病儿整抱着块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 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孤独症病 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 坐固定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显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 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 感觉和动作障碍: 病儿对疼痛和外界激麻木。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孤独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
孤独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尖走路或以跑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其妙地笑或哭。
5. 智能和认知障碍: 孤独症病儿的知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 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
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孤独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孤独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一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何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孤独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孤独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孤独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育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 其他特征: 孤独症病儿童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呢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 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病程和预后:
孤独症儿童与其他儿童 一样,随着发育过程而起变化。典型病例在在学龄前常见。至学龄期,很多孤独症病儿对父母产生有限的依恋,而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社会反应。语言交流技能也可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明显偏离。自伤行为和其他行为问题更为常见,且变得更难以处理。至少年期,少数孤独 症病儿症状改善,另一部分则行为衰退。那些智力严重低下的病儿,这时会出现癫痫发作至成年期,很多孤独证病人处于严重功能缺陷状态。
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可分低功能和高功能两种。高功能病儿大多在最初的1~2年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仍保持较简单的认知和语言交流功能,与父母和周围人也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无癫痫发作,也无明显脑部器质性病征,以后出现的孤独症行为特征也较轻;而低功能病儿则反之。那些高功能病儿可在学习和职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据Lotter1978年报道,这类病儿占5%~17%。但这类病儿仍保留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总之,孤独症呈现慢性病程,多数病儿(占61%~74%)的结局不良,需长期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