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石油烃检测为什么用时间窗定性

石油烃检测为什么用时间窗定性

发布时间: 2022-05-27 22:11:23

㈠ 不同叠合构造单元烃源岩动态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结果证明,印支期—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在华北东部表现较为强烈,差异块断活动造成构造的分隔性,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变化极大,古地温场的不均衡性愈加明显。在前面章节中已对前古近系所经历的构造-热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将研究区受印支期之后的构造运动影响划分了3大类6小类的不同叠合构造单元。

由生烃动力学参数与精确的热史数据相结合,可以算出烃源岩形成以来,受地质作用而发生的所有的排烃过程。根据所标定的生烃动力学参数,结合及不同地区源岩所经历的沉积埋藏史和热史的研究,分别计算不同层位源岩在不同时刻所生成的油、气的转化率(表4-3-3),从而对不同叠合构造单元烃源岩的生烃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其中中—新元古界分布局限,仅位于冀北和冀中凹陷北部地区,其叠合构造单元为II3型,将在II3型叠合构造单元中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烃源岩分不同叠合构造单元进行选择系统探讨。

图4-3-21 东濮坳陷前梨园凹陷石炭系有机质成熟演化及气态烃转化率

3.Ⅲ型叠合构造单元

该构造单元为持续隆剥型,在中、新生代均处于隆升区,遭受剥蚀。毫无疑问,持续隆剥型对有机质生烃转化来讲意义不大,隆起构造主要油气意义在于形成油气圈闭。纵使这种构造体系下的烃源岩有过生烃的过程,由于生烃期在中生代以前,在后期的多期构造运动中,可能也早已破坏殆尽。

根据以上不同叠合构造单元生烃动力学动态评价来看,有机质生烃与热史具有直接关系,而热史受控于埋藏史及地温梯度,因此通过盆地埋藏史类型的分析即可以对生烃史、生烃特征给出简单的评价,但详细的评价则需通过生烃动力学计算来进行,各阶段的埋深及地温梯度是主生烃期及生烃转化率的决定因素。总体来看,生烃动力学结果表明大多数凹陷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在喜马拉雅期都具有明显的二次生烃现象,二次生成甲烷的量一般都超过总生烃量的一半以上,有些盆地甚至是主要生烃时期,部分地区生烃转化率已至终点,中生界烃源岩主要为一次生烃。喜马拉雅期以来地壳沉降对生烃最为有利的,而前期地壳浅埋为喜马拉雅期生烃保留了物质基础,因此Ⅱ2型和Ⅱ4型埋藏模式对生烃,尤其是生油最为有利,同时由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成藏时间短,因而散失较少,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目前已在Ⅱ2型和Ⅱ4型构造叠合构造单元发现了源自前古近系的油气藏,如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黄骅坳陷的孔西潜山和东濮坳陷的文留气田。此外,对于持续沉降的I型叠合构造单元,如果早期沉降速度小,沉积厚度薄,也是有利的前古近系烃源岩生烃区,如乌马营气藏。

㈡ 叠合盆地的烃源岩发育特征

叠合盆地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多旋回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基底时升时降,盆地水体时深时浅,由此导致沉积建造的多旋回性,形成多个完整的生储盖组合。一般地讲,在一个沉积旋回的初期,沉降面积相对较小,地壳沉积形成的沉积空间往往被沉积物所充填,水体通常较浅,沉积物较粗,为有利储层发育时期;旋回中期,地壳仍以负向运动为主,盆地范围和水体面积较大,为欠补偿或补偿沉积背景,盆地的水体深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故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为良好的烃源岩(同时也是有利盖层)发育时期;沉积旋回发育晚期,沉积速度小于沉积补偿速度,沉积物逐渐变粗,也是有利储层发育时期。中国叠合盆地发育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从新元古代到第四纪,绵延达8亿年。在这样长的时间内,构造背景、成盆机制、沉积环境和热体制都几经变化,导致同一个负向构造-沉积单元内发育多套生烃层系与相关的生储盖组合以及每一套生烃层系和相关生储盖组合规模与质量的巨大变化,也导致不同层系的生烃潜力、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的显着差异。上述这些差异都与烃源岩的发育与生烃历史密切相关。本节将就叠合盆地烃源岩的发育与成烃特征进行总结。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均发育多套烃源岩系(表 6-1,图 6-2)。从烃源岩时代上来看,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每一套烃源岩在平面上有多个生烃中心。从沉积相来看,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均有优质烃源岩发育,并以陆相生烃和成藏的规模最大。从震旦纪—早古生代的海相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300×104 km2 ,沉积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已发现一批分布在海相地层中的大、中型油气田,但与陆相盆地相比,其中获得的油气储量所占总储量的比例仍较低,这与勘探程度不高有很大关系,也与古生界有利生烃和成藏的原盆地破坏严重与古生界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的散失量比较大不无关系。

表6-1 我国主要含油气系统烃源岩特征表

图6-2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分布图

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四套有机质丰度很高的烃源岩,即寒武系、中—上奥陶统、石炭—二叠系和三叠—侏罗系。油源对比证实,台盆区海相油气的主力烃源岩是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泥岩、碳酸盐岩。寒武系烃源岩厚约 260m,有机碳含量为0.5%~5.52%,R0 为1.64%~2.55%,是高—过成熟烃源岩;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于塔中北坡和塔北南坡,厚约80~130m,有机碳含量为0.5%~5.54%,R0 为0.8%~1.3%,为一套现今正处于生油高峰的烃源岩;石炭—二叠系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分为滨海沼泽相和台地相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石炭系滨海沼泽相烃源岩发育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和含灰岩段,包括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岩3种。有机质含量较高,干酪根类型以 III型为主,其次为 II型。台地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主要为泥质纹层、条带状泥晶灰岩、泥质泥晶灰岩、生屑砂屑灰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以 II2 和 III型为主;中生界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库车和塔西南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湖沼相三叠系、侏罗系泥岩和煤系,烃源岩厚度可达800m。生烃母质主要来自高等植物,干酪根类型以 III型为主。三叠系烃源岩中也有 II型干酪根。塔西南前陆盆地中下侏罗统有机质丰度较高。喀什凹陷库兹贡苏和杨叶剖面上暗色泥岩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均达好生油岩标准,总体评价为好生油岩;西南缘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为中—好生油岩,干酪根类型以III型为主,其次为 II型。侏罗系烃源岩在喀什凹陷和叶城凹陷中心分别达到高成熟阶段,而在凹陷边缘露头区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低。

可以看出,在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烃源岩系。烃源岩时代跨度大。既有海相寒武纪、奥陶纪腐泥型烃源岩,又有海陆交互相石炭纪—二叠纪腐殖型为主的烃源岩,还有湖沼相三叠—侏罗纪腐殖型烃源岩。烃源岩成熟度差异显着,从寒武纪的高—过成熟至三叠—侏罗纪的低熟—未熟均有。如果考虑地史上热体制和古地温的变化,生烃历史和油气相态垂向和平面上均变化较大。这便造成了叠合盆地中油气生排烃有多期、油气相态多样以及差异生排烃和成藏。这与单一旋回盆地一期生烃和成藏的特征有明显不同。

准噶尔盆地现已证实的烃源岩全为陆相,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自下而上主要发育7套烃源岩,即:①石炭系;②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风城组;③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和平地泉组;④中上三叠统;⑤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⑥下白垩统与⑦下第三系。目前已证实的石炭系烃源岩有下石炭统的滴水泉组(C1 d)及上石炭统的石钱滩组(C3 sh),分布在盆地东部的五彩湾凹陷及大井凹陷。下二叠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的玛纳斯湖凹陷和盆一井西凹陷以及天山山前的昌吉凹陷。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红雁池组与平地泉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昌吉凹陷东部和盆地东部地区。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盆地南部昌吉坳陷发育最好。而下白垩统和下第三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缘。

五彩湾凹陷钻遇的石炭系滴水泉组是一套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并夹有煤线的滨海相沉积组合。该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1%~2%,成熟度 R0 在1.23%~1.66%之间,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烃母质为 III型干酪根,是一套较好的烃源岩。最大厚度600m。

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玛湖-昌吉的“L”型凹陷内。受西缘逆冲带的切割,厚度向盆地边缘加厚,最大可达 250m以上。有机碳含量 0.09%~2.0%,平均为0.56%。干酪根类型以 III型为主,个别为 II2 和 II1 型。实测 R0 分布在 1.38%~1.9%之间,是一套较差的烃源岩。下二叠统风城组为黑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碳酸盐岩。厚度约200~500m。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26%,干酪根类型多为I—II型,R0 为0.85%~1.16%,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一套较好—好的烃源岩。

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分布在西北缘、腹部和南缘西部。艾参1井乌尔禾组暗色泥岩厚178m,是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有机碳含量为 0.67%~1.40%,干酪根类型为 III型;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一套差—较好烃源岩。上二叠统芦草沟组主要分布在博格达山前凹陷,地面出露的为一套油页岩。这套地层有机质最为丰富,有机碳含量平均为7.45%,氯仿沥青“A”平均为0.44%,干酪根类型大多为II1—I型,镜质体反射率为 0.50%~0.91%,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是一套很好的烃源岩。红雁池组主要分布在南缘山前凹陷,有机碳含量为0.41%~5.18%,氯仿沥青“A”平均为0.04%~0.434%。干酪根类型大多为 III型,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一套好烃源岩。平地泉组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缘克拉美丽山前五彩湾-大井凹陷,为黑色白云岩夹灰色泥岩。主要生烃层段平二、平三段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为 3.12%,有机质类型以偏腐泥型的混合型(II1)为主。R0 大多分布在 0.54%~1.21%之间,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一套好的烃源岩。这是盆地东部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之一。

上三叠统烃源岩在盆地中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稳定的细粒沉积,但有机质丰度不高,类型较差,生油气潜力低。目前在盆地内尚未发现与此套烃源岩相关的油气。

中下侏罗统是一套湖沼相的含煤沉积建造,主要烃源岩是煤岩、暗色泥岩和炭质泥岩,在陆梁-三个泉凸起上厚度为 600~800m,在坳陷中厚度更大,可达 1300~3800m,其中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分布范围广,成为盆地重要的油气源岩。八道湾组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低,属非—较差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 II2—III型为主,向昌吉凹陷深处有机质类型可能变好。三工河组有机碳含量西北缘平均为1.54%,较南缘(1.80%)略低,而高于东部(1.30%)。干酪根类型以 II—III型为主。西山窑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绝大多数在较差生油岩范围内,以 III型干酪根为主。头屯河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中下侏罗统煤层分布广泛。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的煤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在 60%以上。侏罗系烃源岩在边缘地区基本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在昌吉凹陷深部会有较高的成熟度。

下白垩统烃源岩发育在南缘地区,为灰绿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局部可达3.07%。干酪根类型为 I—II型,成熟度普遍较低,R0 小于 0.5%,在昌吉凹陷深处可能达到成熟。

下第三系安集海可组出露于南缘第三系背斜带,暗色泥岩 500~800m,有机碳含量低,为0.04%~1.15%,干酪根类型为II型。独山子油田中部分低成熟原油、霍尔果斯油苗可能与其有亲缘关系。

准噶尔叠合盆地中发育多套烃源岩,虽然均为陆相,由于形成的环境不同,干酪根类型不同,I、II、III型均有,生烃机理与生成产物差别也很大;由于不同构造部位盆地叠加改造历史不同,成熟度差异很大,生烃的过程也发生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烃源岩主要有下古生界海相、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和中生界陆相三套。

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是马家沟组和平凉组海相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有两个较厚的沉积区带,一个是盆地西缘的“L”型地带,现今大多已成为褶皱带,仅在现今环向斜的深部-渭北隆起带南北两侧的有限地带有保存;另一个是盆地内部中央隆起以东的榆林-靖边-志丹地区,为寒武—奥陶纪时期的台内洼地。目前钻井揭示的有机碳含量为 0.11%~0.26%,丰度指标偏低,干酪根主要为 I型和 II型,但不排除向深层会有更好烃源岩存在的可能性。目前这套烃源岩成熟度偏高,主要以生气为主。

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是海陆过渡相及陆相煤系与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于中石炭统本溪组(C2 b)、上石炭统太原组(C3 t)、下二叠统山西组(P1 s),分布较为广泛。煤系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一般厚度8~16m。暗色泥岩分布于山西组、太原组,厚10~100m。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

中生界烃源岩以暗色泥岩、油页岩、炭质泥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半深—深湖相,分布面积达(8~10)×104 km2 ,为中生界的主要生油源岩。延长组以腐殖型—腐泥型(II1 )为主,并有少量腐泥型。侏罗系延安组属沼泽相沉积,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以腐殖型(III型)为主,并有少量腐泥—腐殖型(II2 型)。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三套烃源岩都已在盆地中形成了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其中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是已经发现油、气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下古生界虽在已发现的中部天然气田中检测出其贡献,但贡献总量不大,不排除随着勘探深化,在针对下古生界风化壳天然气聚集目标的勘探中会越来越发现更多源自下古生界的天然气藏的可能性。从烃类相态看,古生界发育的两套烃源岩系因成熟度高和母质类型亲气性的原因,主要形成天然气聚集,中生界烃源岩因母质类型和成熟度适中主要形成石油聚集。从分布看,下古生界烃源岩分布有地域性,上古生界烃源岩则有广泛性,而中生界烃源岩则主要分布在北纬30°线的南部。烃源岩的地域分布决定了油气勘探领域的选择。

四川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下寒武统暗色泥质岩、下志留统暗色泥质岩,下二叠统暗色泥质、泥晶灰岩,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及上二叠统、上三叠统暗色泥质岩和煤系。烃源岩时代跨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变,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差异大。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为一套黑色含炭质页岩、砂质页岩。盆地内厚度为 50~375m。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为黑色页岩、深灰色泥岩,富含笔石,有机质丰度高,平均为1.1%。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厚度一般都大于100m,仅部分地区为50~100m。下志留统生气量大,是川东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川南地区志留系气藏的主力气源岩。

下二叠统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厚约 300m。泥质岩多以夹层出现,平均厚度只有10m左右。上二叠统龙潭组为煤系烃源岩,有暗色泥岩和煤岩两类。暗色泥岩分布广,在盆地内厚度多在20m以上,煤层相对较薄。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平均厚度约为 400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主要为深灰色白云质泥岩和碳酸盐岩,平均厚度为230m。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暗色泥岩并夹有煤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以生气为主。泥质岩在全盆地厚10~1500m,煤层厚2~25m,川西是烃源岩最厚的地区,其一般厚400m,最厚可达1500m。煤岩烃源岩在龙门山前最发育,具多层分布特征,可达数十层,单层厚度最大可达1m左右,累计厚度可达25m以上。侏罗系自流井群黑色页岩与介壳灰岩互层,含大量湖相生物,有机质丰富,有利烃源岩厚度可达80~90m。

多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差异和演化历程的不同,形成的产物相差很大。高—过成熟的古生界烃源岩形成大量天然气藏,III型干酪根为主的上三叠统烃源岩也形成大量天然气,仅成熟度处在生油窗内的侏罗系湖相泥岩形成了一定量的石油聚集。

松辽盆地为侏罗纪断陷和白垩纪坳陷形成的叠合盆地。白垩纪大型坳陷盆地阶段发育了稳定的、巨厚的湖相泥岩。在中央坳陷区形成了厚达700~1000m、富含 I型干酪根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黑色泥岩,为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条件。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确定,青一、二、三段和嫩江组一段是主要烃源岩,而姚家组的二、三段、嫩二段和侏罗系也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成藏规模不大。侏罗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主要沉积煤系烃源岩,是松辽盆地天然气聚集重要气源岩。

虽然松辽盆地侏罗系、白垩系两套烃源岩形成时代很近,但发育于叠合盆地的不同阶段,有机质类型和热体制差异大,因而一个以油为主,另一个则以气为主。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大都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系。由于这些烃源岩发育于叠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成盆背景、原盆地规模、沉积组合、保持程度、热体制与后期遭受改造的程度都有很大变化,一来它们在盆地油气聚集总量中的贡献变化很大、油气的成藏过程与分布、油气相态也有很大不同。加之叠合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所经历的构造变动不同,深层所处的温压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而生烃和成藏的过程变化比较大。有些已经超出了传统或经典石油地质的认识范围,诸如深层超压条件下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演化的速度变缓、生烃门限滞后与“液态窗”跨度变大等,都导致了对叠合盆地深层烃类相态、勘探“死亡”界线确定与生、排烃机理以及深层油气资源经济性等方面一系列的认识变化。另外,对叠合盆地中的多套烃源岩系,由于埋藏历史不同,加之有机母质构成上的变化,烃类相态的垂向分带性并不明显。平面上油、气聚集也常常混生,很难清晰划带。油气的成藏虽然有早生性和多期性,但晚期生成和成藏的现实性正在被勘探揭示,显得愈来愈重要。上述都是由于叠合盆地多套烃源岩发育及其被埋藏以后遭受的多变历史所引起的,是叠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之一。

㈢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

一、生物沉积变油: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目前,第一种说法较广为接受。

(3)石油烃检测为什么用时间窗定性扩展阅读:

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它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㈣ 成像测井在复杂油气藏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王晓畅 张 军 李 军 张松扬 胡 瑶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中国石化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所面临的对象日益复杂且具有多样性,常规测井已不能满足这些复杂储层评价的需要。成像测井能够全方位反映地层结构和 “四性” 特征,在储层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井壁电成像测井能够直接观测岩石结构特征,有效识别裂缝和溶蚀孔洞,并满足储层评价对裂缝参数定量计算的要求。核磁共振成像测井能够直接探测到不同的孔隙度,分析孔径分布情况,通过不用的测量方法识别流体性质,并能够有效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两者结合在松南油田火山岩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测井对地层油气评价的准确性,非常适合于评价非均质性强的复杂油气藏,在直观显示地质现象和储层特征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井壁电成像 核磁成像 复杂油气藏 储层评价

Application of Imaging Logging in ReservoirEvaluation of Complex Reservoirs

WANG Xiaochang,ZHANG Jun,LI Jun,ZHANG Songyang,HU Yao(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INOPEC is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various petroleum prospecting problems inland and abroad.Convertion logging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is kind of complex reservoirs.Imaging logging can reflect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four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omnidirectionally,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Resistivity Imaging Logs can observe rock structure character directly and identify fracture and vug effectively,and meet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demands for fracture parameter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NMR can detect the porosity of different size of pore,analysis the aperture distribution,identify fluid property by different measure mode,and compute water saturation effectively.Their application in evaluation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n Songnan Gas Field and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ahe Oilfield got good results,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logging evaluation.The method is very useful to evaluate strong heterogeneity complex reservoir.The capacity of visual display of geological phenomena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is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FMI;NMR;complex reservoirs;reservoir evaluation

中国石化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面临的对象日益复杂且具有多样性,以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等为代表的复杂油气藏在勘探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地层特征主要表现为复杂的岩性和储集空间、强非均质性等,导致构造内部显示不明显、储层流体性质难以识别、储层参数精确计算以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困难,常规测井已不能满足对这些复杂储层进行评价的需要。成像测井为复杂油气藏储层评价提供了大量丰富以及更为精细的地层信息,与常规测井相比,具有定向测量、图像直观、分辨率相对较高等优势,能够全方位反映地层结构和 “四性”特征,在储层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成像测井中的井壁电成像测井和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并对松南油田火山岩地层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实际资料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井壁电成像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井壁电成像测井能获得全井段细微的井周电阻率变化数据,经过一系列校正处理(如深度校正、速度校正和平衡等处理)后,用一种渐变的色板(通常为黑—棕—黄—白)对电阻率数值由低到高进行刻度,最终形成的电阻率图像可以直接清晰地反映地层岩性和物性的变化。

1.1 准确识别岩石结构

在火山岩中,即使岩石化学成分相同,如果成因、结构不同,其岩石类型和名称也会不同,因此,仅用反映成分特征的常规测井曲线很难将这类岩石区分开。井壁电成像测井能在微观上分析细致结构特征,为研究火山岩岩性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地址信息。

1.1.1 熔岩结构

图像整体由特高阻、高阻亮色或低阻暗色组成,多具流纹构造和块状构造。当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成分或岩屑、晶屑较大时,会在图像上产生斑点效应(图la)。

图1 不同结构井壁电成像图像

1.1.2 熔结结构

图像由高阻亮色岩屑、晶屑,中低阻橙色火山灰流和黑色低阻条纹椭圆形斑点组成。高阻亮色岩屑、晶屑大小不均,平均在5 ~10cm之间,排列具有方向性,压扁拉长特征明显。中低阻橙色火山灰流具有成层性特征,岩屑、晶屑分布其间(图1b)。

1.1.3 火山碎屑结构

图像宏观上具有粒度特征,高阻亮色不规则角砾与中低阻暗色凝灰交织组成。高阻亮色角砾大小不均,颗粒间相互支撑,混杂堆积,棱角清晰,不具磨圆特征(图1c)。

1.2 精细评价次生孔隙

裂缝及溶蚀孔洞对储层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育情况往往决定了储层质量。井壁电成像测井能够对裂缝、溶孔、溶洞等进行精细描述,特别是能够成功地表征裂缝的实际特征,并且进一步进行定量评价。

1.2.1 定性识别

裂缝在成像图上由于受泥浆的浸染呈深色的正弦曲线显示,有效裂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因而一组裂缝的正弦线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溶蚀孔洞的高电导异常边缘呈浸染状且较圆滑,溶洞与周围地层的电导率是渐变的,多见于储层段(图2)。

图2 次生孔隙在井壁电成像上的特征

1.2.2 定量评价

1.2.2.1 裂缝和孔洞参数

在定性识别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基础上,可以定量计算出表征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参数,这样有利于分析储层的有效性。裂缝和溶蚀孔洞评价的参数及计算方法见表1。

表1 次生孔隙参数情况统计

1.2.2.2 孔隙度谱分析

标定的井壁电成像图像实际上是井壁的电导率图,利用Archie公式能够将图像转变为孔隙度图像(图3)。通过对1.2inch窗长图像上孔隙的分析统计,便可确定基质孔隙与相对大孔隙的分界点,从而确定基质孔隙与相对大孔隙的比率,基质孔隙加相对大孔隙等于总孔隙。若处理出的频率分布图只有一个峰,说明孔隙发育比较均匀,而峰值带的宽窄反映非均质性的强弱,峰值带宽说明非均质性强。

图3 井壁电成像次生孔隙定量处理成果图

2 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测井是一种以氢核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研究包含在流体(水、油和天然气)中氢的天然含量和赋存状态的测井方法。M0、T1、T2就是核磁共振测井要测量和研究的对象(M0为磁化强度,T1表示纵向弛豫时间,T2表示横向弛豫时间),从中可以得到3种信息,即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含量、特性以及含流体的孔径,其结果一般不受骨架影响。

2.1 直接探测储层不同的孔隙度

核磁共振测井所使用的孔隙度模型如图4所示,T2分布谱的总面积代表地层的总孔隙体积,T2中衰减很快的分量是粘土矿物吸附水,其次T2中衰减相对较快的分量对应于地层中毛细管束缚水,而衰减较慢的分量是地层中可动流体的贡献,因此可以通过T2分布确定粘土束缚水孔隙度、毛管束缚水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图4 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模型

2.2 精细描述孔径分布情况

通过核磁测井资料的精细处理(图5),将T2时间划分成6个不同的区间进行解谱,即得到不同类型的孔隙度,分别是:粘土孔(T2:0.3~3 ms),微孔(T2:3~10ms),小孔(T2:10~30ms),中孔(T2:30~100ms),大孔(T2:100~300ms),超大孔(T2:300~3000ms)。对于某一储层,若孔径分布曲线展示中孔和(超)大孔的值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该储层孔隙结构以中孔和大孔为主,孔隙中可动流体所占体积较大,因而储层的产液水平较高。因此,利用核磁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判别储层产液能力高低,可以优选试油层位,提高经济效益。

图5 核磁共振资料精细处理成果图

2.3 有效评价储层含油气性

2.3.1 定性识别流体性质

不同流体有不同的核磁共振特性(图6),表2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不同流体的核磁共振特性,可见:水与烃(油、气)的T1差别很大,油与气的T2差别很大,液体(油、水)与气体的扩散系数差别也很大,利用流体的这些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两次不同等待时间的双TW测井进行差谱分析或利用两次不同回波间隔的双TE测井进行移谱分析,可识别油气的存在及类型。

表2 岩石骨架及孔隙流体的核磁共振特性

2.3.2 定量计算含水饱和度

2.3.2.1 差谱法计算含水饱和度

针对双极化时间核磁共振测井,根据烃与水的T2差异,依赖二相特征弛豫反演回波差分信号,根据确定的烃视孔隙度,经T1校正、含烃指数校正得到含烃孔隙度和含烃饱和度。具体公式主要为:

图6 核磁共振资料识别流体性质成果图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φTwL和φTwS分别为长等待时间和短等待时间的孔隙度;φh 、φw、φe和φcl分别为含烃孔隙度、含水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含粘土水孔隙度;TwL和TwS分别为长等待时间和短等待时间;Tlh和T1w分别为烃和水的纵向时间;HIh和HIw分别为烃和水的含氢指数;Sh为含烃饱和度。

2.3.2.2 转换成毛管压力计算含水饱和度

从理论上讲核磁共振T2分布谱和毛管压力曲线都表示了与孔隙尺寸和孔隙吼道相关的孔隙体积的分布,因此,可得到毛管压力和核磁T2分布谱之间的关系式: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Pc为毛管压力;T2为弛豫时间;γ为旋磁比;ρ为岩石表面弛豫率;θ为接触角度;r1为毛管半径;V为孔隙体积;S为孔隙面积。

利用岩心分析的毛管压力曲线刻度核磁T2分布谱确定系数(2γ·ρ·cosθ/r1)·(V/S),就可以利用核磁T2分布谱计算连续的毛管压力曲线。实际处理中将上式改为如下形式: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式中:A、B、C和D为与孔隙结构相关的待定系数,需由岩心刻度确定;Ktim为渗透率。

在已知自由水界面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下式把自由水界面以上的高度转换成毛管压力: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该式与核磁计算的毛管压力曲线相结合就能够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

3 成像测井储层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将井壁电成像测井与核磁共振成像测井相结合,可以得到更为详尽的储层评价所需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信息。在常规测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合理分析井壁电成像与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地层描述信息。

实例1:图7为松南地区某预探井的测井处理解释成果图,图中:4076~4100m层段井径测井显示该段井眼状况好,测井质量可靠,在常规测井三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上,该层段与上下井段响应相似,并无明显的储层发育特征。但在成像测井响应上,井壁电成像处理结果显示:储层以凝灰岩为主,高导缝和微裂缝发育,有14条高导缝和43条微裂缝,溶蚀程度相对较强,计算储层孔隙度分布集中在7%左右,划定该段储层属裂缝-孔隙型。核磁共振测井显示储层孔隙度为7%左右,储层物性相对好。

图7 松南地区某预探井测井精细处理成果图

实例2:图8为塔河某评价井的测井处理解释成果图,5525~5536m井段常规测井电阻率表现为高阻背景下的低阻,初步解释为储层。由成像测井成果可知:井壁电成像测井图像上显示岩石破碎严重,裂缝发育,处理结果表明该层段发育大量中高角度裂缝;核磁共振测井显示:该井段顶部孔隙结构发育良好,该井为双Tw测井,采用差谱法处理,结果显示该层顶部含气情况良好,试油5525~5536m,7mm油嘴产量为4.2m3/d。

图8 塔河地区某预探井测井精细处理成果图

4 结 论

成像测井通过在松南油田火山岩和塔河油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等信息,改善了测井对地层油气评价的准确性、对储量计算的合理性、对产能预测的可靠性、对油气田增产措施评价的可能性,并且非常适合于评价非均质性强的复杂油气藏,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钻井取心对地层进行精细描述,其在直观显示地质现象和储层特征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刘之的,刘红歧,代诗华,等.火山岩裂缝测井定量识别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5):132~134.

[2]张莹,潘保芝,印长海,等.成像测井图像在火山岩岩性识别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7,46(3):288~293.

[3]朱海华,赵丹荣,宋明先,等.成像测井在火成岩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7,21(3):63~66.

[4]何绪全,张健审.测井新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3,26(1):43~48.

[5]阎相宾.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62~265.

[6]樊政军,柳建华,张卫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61~65.

㈤ 油气有机成因学说

早在 18 世纪中叶,前苏联化学家罗蒙诺索夫 ( 1763) 根据他对石油化学的研究,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是由泥炭在高温作用下 ( 蒸馏) 所生成。这是最早的石油有机成因论,常被称为蒸馏说。罗蒙诺索夫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油并力图解释石油成因的学者。

20 世纪上半叶,有机成因理论得到大量实验的支持而获得了空前发展,有机成油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其优势日趋明显。

有机学派混成说经过波东尼 ( G. Potonie,1906) 的发展,实际上已形成近代生油概念的雏形。波东尼认为动植物都是成油的原始材料,它们和矿物质点一起形成腐泥岩,后者再经天然蒸馏即可产生石油。在混成说基本确立之后,人们转而注意到有利生油的生物化学组分。于是又先后出现过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等。

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2) 认为,各种生化组分均可参与生油,它们可来自海洋动植物残体,也可来自陆地携入的生物分解产物; 含有这些分散有机质的淤泥就是将来生成石油的母岩; 母岩在早期主要由于细菌的作用而产生分散态石油,晚期由于负荷加大将油水一起挤入多孔岩层,继后油水按比重分开并运移聚集到层内一定的部位后形成油气藏。此间俄国学者维尔纳茨基还研究了有机质的地质作用,在其 《地球化学概论》( 1933) 中详细讨论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有机成因,提出了碳循环模式。从此成油理论步入了地球化学研究阶段。古勃金和维尔纳茨基将石油有机成因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烃源岩理论。

石油的有机成因观点逐步得到了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认同,但对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过程历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假说,这些不同认识间的争论归结起来可概括为石油是成岩早期形成的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这就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

史密斯 ( P. V. Smith,1954) 引进先进分析技术,首次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类。这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时期研究者从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生物学等角度通过成烃母质、成烃过程、地球化学条件及物理-化学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石油的早期形成与聚集。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色谱,特别是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使地质体中微量可溶有机质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Bray & Evans ( 1961) 和 Cooper ( 1963) 提出,现代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正烷烃碳数分布具有奇偶优势,正脂肪酸的碳数分布具有偶奇优势,而在古老沉积物和石油中不具备这些优势。同时现代沉积物中烃类丰度极低,难以构成大规模油气聚集。这一发现动摇了沉积有机质直接成油 ( 早期成油说) 的观点,为有机质高温降解成油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一时期,石油工业和石油地质学发展迅速,有机地球化学成功地应用于石油成因和形成条件诸方面的研究上,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仅是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的是烃类的新生过程。在有机质改造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时,有机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 Abelson,1953; Philippi,1965; Tissot et al. ,1972) 。Pusey Ⅲ ( 1973)根据古地温研究指出,原油在地下一定温度和深度范围内分布,提出了 “地温窗”和“液体窗”的概念。由于这些研究显示大量生油阶段是有机质处于成岩作用的晚期阶段,同时认为生油原始物质主要是岩石中的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因此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干酪根晚期成油理论。Tissot & Welte ( 1978) 和 Hunt ( 1979) 先后发表了两部专着,对这一成烃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述,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成油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揭示了常规油气的生成演化规律,而据此衍生出油气潜力评价的地球化学参数和研究方法,已成为近代油气勘探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准则,且取得了显着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唯海相生油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盛行。但从 Кpзг ( 1923) 开始认为陆相植物是石油的原始物质,南廷格尔曾于 1939 年探讨过陆相生油的可能。20 世纪 40年代,我国学者潘钟祥、黄汲清等以中国油田实例丰富的资料,论证了陆相生油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动摇了唯海相生油论,现在陆相生油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

不难看出,在各个时期除主流派外,在某些问题某个环节上持有不同观点者不乏其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油气有机起源说不仅有了充分的论据,而且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从而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所接受。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

㈥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是怎么来的真的是生物构成的吗

有些人认为石油一般是由史前的海洋生物和一些藻类的变化形成的。经过长期的地理变化之后,这些有机物和淤泥开始在地下形成厚厚的沉积岩,然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油页岩。

当然,面对这两种理论,古生物尸体形成石油理论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只不过有些时候面对生物尸体形成实体的理论无法解释,只能够靠取非生物成有理论来支持。

㈦ 为什么石油勘测,要晚上放炮,影响居民休息

应该是说钻井完事后测井取心吧。这个放炮是为了在井壁上取下岩石颗粒。这个最严重的后果是井壁坍塌,所以一般情况下,放炮以后井队一定要通井的。
不是完了要放炮,是勘探的过程中就要放,实际上就是以放炮产生人工地震,采取地震波数据,反演研究地下构造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油气。 石油(英文、拉丁语:petroleum),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拓展资料:
一、 为什么过年晚上放鞭炮,没有人说是影响休息呢?
马上就要过年了,这过年的话题就是最热的了,中国过年的气分十分浓厚,另西方国家都很羡慕,现在我们的农历春节把西方的圣诞节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因为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并不同步,所以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干扰,做为商业吵作的话题在中国年青人里还算很热吧。
过春节一定要放鞭炮,这是我们的春节最热闹的气分之一。春节放鞭炮是大家伙的共同行为,没有人会反对,放鞭炮的人还占大多数。不放鞭炮的人,也在忙着过年的事,除夕的晚上是要守夜的,为来年一年的精神打下好的基础,而且还能碰到好运气,才运亨通。即使不放鞭炮的人,也想凑个热闹,讨个好彩头,看也有隐。这种情况下谁还想着被打扰呢?
在楼上不出去的,也隔着窗户向外看。总之,基本上没有闲着的,这是一种全国的集体活动,不用组织,自发的。 如果过了这个放鞭炮时间还放,那就是精神病了,或者有特殊情况吧。但如果是在平时,有的人处于休息时间,即使很忙的人,鞭炮突然从天而降,也吓一跳。
再者,有心脏病的人也非常忌惮这种情况,还有就是有小孩子的平时睡觉时间长,扰乱孩子休息。住在商务酒店附近的人就更要小心了。所以人们很忌惮平时放鞭炮。大概就是这样吧!祝大家春节快乐!

㈧ 怎么才能测出苯超标

通常用肉眼无法判断,需要实验检测测量数据。

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检测各种产品中苯的含量。苯的纯度的测定一般使用冰点法。

对空气中微量苯的检测,可以用甲基硅油等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或者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吸收,然后通过色谱进行分析;或者采用比色法分析;也可以将含有苯的空气深度冷冻,将苯冷冻下来,然后把硫酸铁和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得到黄褐色或黑色沉淀,再用硝酸溶解,然后通过比色法分析。

或者直接用硝酸吸收空气中的苯,硝化成间二硝基苯,然后用二氯化钛溶液滴定,或者用间二甲苯配制的甲乙酮碱溶液比色定量。

国家颁布的《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规定:

7.5.3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活度和浓度应符合表7.5.3的规定。

表7.5.3住宅室内空气污染物限值

污染物名称 活度、浓度限值

氡≤200(Bq/m3)

游离甲醛≤0.08(mg/m3)

苯 ≤0.09(mg/m3)

氨≤0.2(mg/m3)

TVOC≤0.5(mg/m3)

(8)石油烃检测为什么用时间窗定性扩展阅读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11]

特别注意:

(1)长期吸入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

(2)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机制品接触历史。

专家建议消费者,从以下几方面避免室内污染:

1、在装修选材方面,要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的大芯板、贴面板等。

2、新装修的居室不要匆忙搬入,最好在半年之后再入住。其间必须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畅。一般而言,室内的空气质量(清洁度)几乎总是劣于室外,改善通风条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3、在室内养些花卉植物,也可消除或减轻“装修综合症”给人们身体带来的危害。芦荟、吊兰、鸭跖草可吸收甲醛;菊花、长青藤、铁树可吸收苯;菊花、万年青可吸收三氯乙烯;月季、蔷薇、龟背竹、虎尾兰可吸收80% 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杜鹃花可吸收放射性物质;天竺葵、柠檬含有挥发油类,有显着的杀菌作用。

另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平时多加强通风换气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好的时候,多开窗通风的情况下,建议使用一些质量有保证的净化产品。

㈨ 脂肪检测的原理是什么实验操作流程

脂肪检测方法可用索式提取法:

一、索式提取法(经典方法)

1、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后,放入圆筒滤纸内,将滤纸筒置于索式提取管中,利用乙醚或石油醚在水浴中加热回流,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脂肪(粗脂肪)
采用这种方法测出游离态脂,此外还含有磷脂、色素、蜡状物、挥发油、糖脂等物质,所以用索氏提取法测得的脂肪为粗脂肪。

2、 适用范围与特点

索氏提取法适用于脂类含量较高,结合态的脂类含量较少,能烘干磨细,不宜吸湿结块的样品的测定。此法只能测定游离态脂肪,而结合态脂肪无法测出,要想测出结合态脂肪需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后变成为游离态的脂肪方能测出。

另外此法是经典方法,对大多数样品结果比较可靠,但需要周期长,溶剂量大。

二、实验操作流程

1、滤纸筒的制备

将滤纸剪成长方形8×375px ,卷成圆筒,直径为150px,将圆筒底部封好,最好放一些脱脂棉,避免向外漏样。

2、称取样品,将样品烘干磨细,称取一定量与纸筒封好上口,最好用测定水的样品。

3、索式抽提器的准备

索氏抽提器由三部分组成,回流冷凝管、提取管、提脂瓶组成。提脂瓶在使用前需烘干并称至恒重。其它要干燥。

4、抽提

将装好样的纸筒放入抽提管 , 倒入乙醚,乙醚的量从提取管加入,加入的量为提取瓶体积的2/3 接上冷凝装置,在恒温水浴中抽提,水浴温度大约为55℃左右,可用滤纸检验,理论值抽提6-8小时,实际值3-4小时,但也根据样品性质来决定。
5、回收乙醚

当乙醚在提取管内即将虹吸时立即取下提取管,将其下口放到乙醚回收瓶内,使之倾斜,然后将提取瓶放到100-150℃烘箱烘至恒重。

6、计算

脂肪%= (W2-W1)/W x 100

W2——瓶和样品重(g)W1——瓶子重量(g) W——样品重量(g)

或:脂肪%=(抽提后滤纸与样品重量—抽提前滤纸重量)/样品重量 × 100

滤纸筒应事先放入烧杯与100-105℃烘箱烘至恒重。

(9)石油烃检测为什么用时间窗定性扩展阅读

索式提取法注意事项

(1)样品应干燥后研细,装样品的滤纸筒一定要紧密,不能往外漏样品,否则重做。

(2)放入滤纸筒的高度不能超过回流弯管,否则乙醚不易穿透样品,使脂肪不能全部提出,造成误差。

(3) 碰到含多糖及糊精的样品要先以冷水处理,等其干燥后连同滤纸一起放入提取器内。

(4) 提取时水浴温度不能过高,一般使乙醚刚开始沸腾即可(约45℃左右),回流速度以8-12次/时为宜。

(5) 所用乙醚必需是无水乙醚,如含有水分则可能将样品中的糖以及无机物抽出,造成误差。

(6) 若用干样品测定脂肪,可按下式计算原来样品脂肪的含量

脂肪(%)= (W1-W2)(100-A) / W

A— 100克样品中水分的含量(g)

(7) 冷凝管上端最好连接一个氯化钙干燥管,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而且还可以避免乙醚挥发在空气中。这样可防止实验室微小环境空气的污染,如无此装置,塞一团干脱脂棉球亦可。

(8)如果没有无水乙醚可以自己制备,制备方法如下:在100ml乙醚中,加入无水石膏50克,振摇数次,静止10小时以上,蒸馏,收集35℃以下的蒸馏液,即可应用。

(9)将提取瓶放在烘箱内干燥时,瓶口向一侧倾斜45度防止挥发物乙醚易与空气形成对流,这样干燥迅速。

(10)如果没有乙醚或无水乙醇时,可以用石油醚提取,石油醚沸点30-60℃为好。

(11)使用挥发乙醚或石油醚时,切忌直接用火源加热,应用电热套、电水浴、电灯泡等。

(12) 这里恒重的概念有区别,它表示最初达到的最低重量,即溶剂和水分完全挥发时的恒重,此后若在继续加热,则因油脂氧化等原因会导致重量增加。

(13) 在干燥器中的冷却时间一般要一致。

热点内容
宝宝断了奶老要吃东西为什么 发布:2025-07-04 11:19:15 浏览:259
胃肠炎为什么总是晚上疼 发布:2025-07-04 10:58:31 浏览:738
为什么可口可乐能卖得那么便宜 发布:2025-07-04 10:49:11 浏览:603
小米六x耗电为什么那么快 发布:2025-07-04 10:39:30 浏览:835
为什么生孩子会长大 发布:2025-07-04 10:29:54 浏览:584
手机换屏幕后为什么摘皮筋 发布:2025-07-04 10:29:43 浏览:527
煲汤为什么有白色的东西 发布:2025-07-04 10:23:34 浏览:768
苹果手机facetime为什么用不了了 发布:2025-07-04 09:43:47 浏览:678
淘宝为什么不接急件 发布:2025-07-04 09:38:42 浏览:206
九寨沟为什么分两种颜色 发布:2025-07-04 09:34:57 浏览: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