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晚上睡觉前为什么要盖盖子
① 蜜蜂晚上会睡觉吗还是做什么
蜜蜂晚上会睡觉的,蜜蜂睡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蜂箱内睡觉,另一种是在蜂箱外睡觉。
第一:蜂箱内睡觉
蜜蜂在蜂箱内睡觉的时候,一般主要是趴在巢脾上空余的位置,不会影响幼虫和其它蜜蜂,翅膀垂下,处于放松状态,这样的蜜蜂如果是正常的蜜蜂,一般都是在睡觉的蜜蜂。
第二:蜂箱外睡觉
蜂箱外睡觉的蜜蜂也比较多,工蜂和雄蜂都有可能在蜂箱外睡觉。尤其是雄蜂,在外面飞行的时间比较多,在外面睡觉的时间也比较多,工蜂在采蜜劳累的时候也会在外面睡觉,一般睡觉的方式主要是在一些阴凉的岩壁下或者树叶上之类的,同样是趴在树叶上或者岩壁上,翅膀和触角都放松,休息好了有开始新的工作,或者回到蜂巢。
蜜蜂的交流方式
最典型的是圆舞和摆尾舞,舞者是采集蜂中的侦察蜂,舞台是巢内与地面垂直的巢脾。侦察蜂跳什么舞根据所探查到的蜜源的方向与距离不同而选定。如果侦察蜂在离蜂巢100米之内的地方发现了蜜源则跳圆舞,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当侦察蜂带着在那里采集的花蜜回到巢内后,先是在巢脾上安静地呆一会儿,然后把花蜜慢慢地吐出来,挂在嘴边,由周围的同伴用喙把其吸走。
接着侦察蜂便跳起圆舞,一会儿向左转圈,一会儿向右转圈,但轨迹总是圆的。对于蜜源的质量,是通过跳舞的激情来表示的,即花蜜越多越甜,就跳得越起劲。
② 关于蜜蜂的小知识。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蜜蜂属完全变态,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末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实际上养蜂人使用的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婚飞。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日子久了,众工峰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
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峰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好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这样可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以利于安全越冬。
了解蜜蜂其他蜜蜂蜜蜂总科包括了近 20%的膜翅目昆虫。所谓膜翅目昆虫是指那些频繁变态、长着膜翅以及能够舔弄和研磨的口器的昆虫。蜜蜂总科包括两万个种类,都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其中大部分是独栖的,也有一些正处在群体生活的起始阶段。不过,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像蜜蜂科的高级蜜蜂那样过着严密的群体生活。蜜蜂科是惟一营社会生活的蜜蜂,其中包括蜜蜂属、熊蜂属和无蛰蜂属。
蜜蜂属
这一属有4种,都是社会昆虫,过群体生活。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地,通过分蜂增加数量。这一属的蜜蜂都通过舞蹈为同伴指示蜜源地。
印度巨蜂、花蜂和印度蜂都在亚洲栖息,而且都悬空筑巢。印度巨蜂十分好斗,它们叮蛰是非常可怕的。印度巨蜂在大树枝上筑巢,它们的巢是一排蜂房,长0.75—1米。
花蜂也称为“侏儒”蜂,身体只有蜜蜂的一半大,不过色彩斑斓。它们的巢也只有一排,不过小巧玲珑,宽8厘米、长12厘米。
印度蜂是与蜜蜂最相像的一种蜂。
蜂的4个种类分布在全球各地,它们各有不同的栖息习惯。其中3种在亚洲栖息,它们悬空筑巢。印度巨蜂喜欢高山生活,它们可以在海拔2000米的高度栖息,这种蜂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菲律宾一带。花蜂栖息地不超过海拔500米,其分布区域与印度巨蜂相同。印度蜂分布在亚洲的广大区域,其中包括中国以及西伯利亚的一部分地区。
第4种就是蜜蜂。这种蜂在西方分布最广。它们栖息在好几个欧洲国家 (西班牙、英国、德国和法国),在这些国家它们还成为驯养的家蜂。它们也栖息在非洲。伴随着殖民运动,蜜蜂也来到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在天然洞穴或人工蜂箱中筑巢,而且也很适应高山生活。
传授花粉
高等植物繁殖的惟一途径是传粉,即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风媒植物是由风传粉的,然而80%的高等植物是虫媒植物,也就是说它们依靠昆虫传粉。家蜂承担了65%—95%的虫媒任务,但是最活跃的传粉能手是切叶蜂等独栖蜂。人们认为蜜蜂传粉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远不止产蜜
天敌和寄生者
蜜蜂是不少天敌的美食,不过任何天敌都不可能因吞食了几只蜜蜂而把整群蜜蜂毁灭。蜜蜂的天敌是燕子、蜂虎、山雀等食虫鸟类。如果冬天十分严寒,绿啄木鸟就会用强有力的喙啄穿蜂巢,啄食闭门过冬的蜜蜂。猛禽中的蜂鹰由于羽毛密实因此不怕叮蛰,它们捣毁蜂巢啄食蜂卵和幼虫。有些昆虫也是蜜蜂杀手,它们叮蛰和杀死蜜蜂。泥蜂就是其中之一。它们长得像大胡蜂,抓住蜜蜂后先挤压腹部取出全部花蜜,然后把蜜蜂残体留给自己的幼虫当粮食。蜻蜓是一种可怕的食肉昆虫,它们也把蜜蜂当作美食。蜘蛛张网捕食蜜蜂,蟹蛛在花冠里设陷阱捕捉蜜蜂,圆网蛛则“守网待蜂”。
另外一些动物则对蜂巢、蜂蜜等蜜蜂的劳动成果感兴趣。胡蜂觊觎蜂巢中储存的蜂蜜,一种叫蜂巢蛾的蝴蝶将卵产在蜂巢内,毛虫则借助弱势蜂群的蜂房结网。一种诨名为“蜂虱”的双翅类昆虫寄生在蜜蜂尤其是蜂王身上,它门迫使受害者吐出食物。最可怕的是由一种单细胞生物引起的蜂孢子病,还有菌类引起的曲霉病,曲霉病能使蜜蜂的呼吸系统瘫痪和眼睛失明。在哺乳动物中,熊是蜂蜜美食家。
参考资料: http://www.hellopet.com.cn/petpictures/petworlds/dakantai/mifeng/bee6.htm
③ 养蜂知识
检查蜂群要在天气暖和,最好气温在15℃以上,检查人员站在蜂箱一旁,检查蜂群时动作要轻,如有蜂胶粘住处,可用起刮刀轻轻撬动一下,再进行操作。检查蜂群提脾方法,是用双手捏住左右框耳,轻轻垂直提出蜂箱,查看正面蜜蜂等情况,如要看另一面时,用双手延着巢脾平面方向,转动90度,这时一手在上,另一手在下,再以框梁为轴转动180度后,双手延着巢脾平面方向,转回90度,这时整张巢脾转到框梁上方。这样操作主要是防止巢房内的蜂蜜外流和花粉外落。
在繁殖季节,一般情况下一星期左右,检查一次即可,但在夏季3-4天检查一次,如缺少蜜源时,应减少检查或早、晚检查,以免造成盗蜂。
1.全面检查:对蜂群内的逐框进行检查,仔细了解蜂群内全部情况,包括巢脾、蜜蜂、蜂子、蜂王和有无疾病情况等。在分蜂季节,查看有无王台。有问题,随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局部检查:是为了解蜂群某种特定情况,主要为了省时、少打扰蜂群。如饲料够不够用,这时可抽边脾或第三脾上两角有封盖蜜,说明贮蜜短期够用;框梁上和巢脾上部分出现白色新蜡,表明外界有蜜源,可考虑加脾或加继箱;盖布下、边脾上充满蜜蜂,表明可以加脾,(但早春蜜蜂要密集一些,要根据具体处理),反之蜜蜂很少就要考虑抽脾。
3.箱外观察:越冬蜂群的箱内和巢门口有碎蜂尸、蜡渣,说明箱内有老鼠害,要开箱处理;在越冬后期,蜜蜂不断飞出或爬出、爬进,巢门前有较多死蜂而腹部缩小,喙伸出,蜂箱很轻,表示箱内缺饲料;巢门前有大量死蜂,翅散开,喙伸出,腹勾曲,大部是采集蜂,这是中毒的症状;早春蜜蜂排泄时,巢门附近到处有棕黑色粪便,表明蜂群下痢的症状;巢门前不断发现体弱小、翅残缺的蜜蜂,说明有螨害;分蜂季节,很少蜂出去采集,而在巢门前形成“蜂胡子”,有的蜜蜂在咬巢门,说明蜂群在准备自然分蜂;蜜源稀少时,巢门前有抱团厮打,进巢蜂腹小,出巢蜂腹大,这是发生盗蜂的迹象;天气晴暖,在中午后有数十只幼年蜂在箱前旋转飞舞,这是幼蜂在试飞。
二.蜂群的合并
蜂群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蜂群过弱或失王等,需要把两群或多群蜜蜂合并组成一个大群。强群是高产的基础,在采蜜季节前,也采取合并的方法组织强群采蜜。
1.合并蜂群的原则
无王群合并到有王群,小群合并到大群,两个有王群,则在前一天捉去质量差的蜂王再合并,一般在傍晚合并较安全。
2.合并蜂群的方法
A.直接合并:主要在大流蜜期,浓烈的蜜味各蜂群相同,都忙于工作,蜜蜂放松了警惕,容易合并成功。早春刚搬出越冬室的蜂群也易合并。
把有王群的巢脾调整到箱内一侧,将被合并的蜂脾放在另一侧,两部份蜂脾中间留一框的距离或中间插一隔离板。合并时喷一些烟或蜜水等。次日把两部份蜂脾靠拢即可。
B.间接合并:在有王群的巢箱上,铺一张打有许多小孔的报纸,再加上空继箱,把被合并的蜂脾放入继箱内,盖好覆布、副盖、箱盖。等两群蜜蜂咬穿报纸,互相来往,就可调整蜂脾即可。炎热夏天继箱要注意通风。
三.蜂王的诱入
蜂群的蜂王衰老、丧失、更换优良种王时或组织新蜂群等,要诱入蜂王。工蜂能识别陌生蜂王,而会受到攻击,因此诱入蜂王要保证安全。更换蜂王时,先要把淘汰蜂王取出或无王蜂群,要把王台毁除干净后,再诱入蜂王。诱入蜂王前两天最好对被诱入蜂群进行奖励饲喂,诱入蜂王后不要急于开箱检查。
1.间接诱入:把有蜂王的蜂脾,上面要有些贮蜜,放入全框诱入器内,关上上盖板,放进无王群内,过3-4天后,撒去诱入器即可。另外也可把蜂王和数只幼蜂放入安全诱入器内,放在子脾上有些蜜的地方,抽出底板扣在脾上,过2-3天后,没有蜜蜂紧围器外,并有蜜蜂饲喂蜂王,就可把蜂王放出。
2 .直接诱入:在大流蜜期间的傍晚,朝蜂王喷少许蜜水,把它慢慢放在无王群的巢门前或框梁上即可。也可从无王群中提出两框蜂抖落在巢前,把蜂王放蜜蜂中间一起爬进蜂箱。
3.围王的解救:在诱入蜂王后或其它原因造成围王。从箱外观察,蜜蜂秩序混乱,应立刻开箱检查,如看到有蜂团,就是蜂王被围。可将蜂团放入水中,迫使蜜蜂散去,捉住蜂王查看,如没有伤残,可用安全诱入器重新诱入。否则将蜂王淘汰。
四.巢脾的修造
1.巢础装框:在巢框的两边条的中心线上各打4个等距的小孔,横穿4道25-26细铁丝,两端要拉得很紧并用小钉固定。巢础上边要插入上梁的框沟里,沟缝化蜡灌住,然后放在巢础埋线板上,用齿轮埋线把框线埋入巢础。巢础埋线板是一块比巢框内围略小的厚板(约15毫米厚),下面各两端横向各钉一条152×5毫米的木条做成。
2.修造和保管巢脾:一般在分蜂季节,把装好巢础的巢框放入新分出蜂群内造脾。只要平均温度在15℃左右,蜜源件条好的其他季节也能造脾。造好的巢脾要保管好,否则很易被巢虫咬毁或招引盗蜂等。巢虫最易发生,可用二硫化碳、冰乙酸和硫磺熏蒸。
五.蜂群的饲喂
人们为了加快蜂群的发展、多生产蜂王浆和蜂巢内
④ 我家的蜜蜂为什么晚上不进巢
原因比较多。
可能1、你取糖过多,蜜蜂不够吃,准备离开。特点是蜜蜂在外面呆着,还不停的一起动翅膀。
可能2、天气过热,蜜蜂不想进去。特点是蜜蜂在外面安静呆着。
可能3、巢础不够了,你的蜂子都出了,老蜂把位置让给小蜂。特点是里面的子盖都破了,加个巢础就好了。
⑤ 蜂箱要盖覆布,这是为什么呢
蜜蜂喜欢黑暗,蜂箱顶养中蜂的蜂箱盖上要不要开天窗?作为这个问题,首先我给你回答完全需要之开天窗,并且还是不可缺少的。在养中蜂的蜂友,会不断提出来问题,自己的蜂箱内经常潮湿,上开窗没听说过。我想最好是不要开窗吧,以免影响蜂群内的工作秩序。炎热的夏天对中蜂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但中蜂是变温动物,冬天中蜂体内可施放出38度来维持巢内温度,而夏季中蜂体内可以降到18度为巢内降温,当外界气温超过三十五度时,室内或上面有固定遮挡物的地方养殖,蜂箱顶上开窗容易落灰尘和小的杂物,顶上开窗也更容易进小虫子一些。
不需要开天窗,如果想要方便取蜜就用养意蜂的箱子去养就行了,里面蜂巢也参照意蜂的方法去,这样也方便日常打理。我家就是这样养的,希望你有用。
⑥ 蜜蜂小知识
蜜蜂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蜂群是由3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许多蜜蜂组成的一个有机体,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生物单位。单只蜜蜂虽然也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一旦,脱离蜂群就不能生存。蜜蜂的这种社会化的群居生活,是在长期的进化发展过程中。蜂群也是圣餐各种蜂产品和执行为植物授粉职能的生产单位。
品种简介: 蜜蜂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个体发育过程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蜜蜂是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昆虫,一个正常蜜蜂群体,是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及繁殖期培育的数百只雄蜂组成。生活在同一巢内。它们在形态、生理和职能上均有明显的区别和严格明确的分工。
1、蜂王。
蜂王又称母蜂,个体大,发育完善,专司生育产卵;雄蜂唯一的职能是与蜂王交配,繁殖后代,交配后即死去。
2、工蜂。
在蜂群中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没有生殖能力。个体较小,它们的职能是负责采集花粉、花蜜、酿蜜、饲喂幼虫和蜂王,并承担筑巢、清洁蜂房、调节巢内温度、湿度以及抵御敌害等工作。
工蜂头呈三角形,具有1对发达的复眼和3个单眼,能察觉蜜源,认巢辨路能力很强,在外出采蜜时飞出较远的地方,能准确地归巢。工蜂嗅觉灵敏,能察觉远处的花香,发现蜜源和辨别气味,口器发达,适于咀嚼及吮吸花蜜。由咽腺分泌一种蜂乳,用于饲喂蜂王。腹部具蜡腺,能分泌卉质,提供筑巢用。腹部末端有毒腺和螫针,当刺螫时放出蜂毒;足3对,股节、胫节和跗节等处均有特殊的构造, 用来采集花粉。
蜂王性成熟后,一般在晴暖无风的天气飞出巢,在空中飞翔时与几只雄蜂进行交配。后终生不再交配,其受精囊中已贮存大量精子,可供一生产卵受精用。交配后2~3天开始产卵于巢室中。高产蜂王,在短时间内可产卵1500~2000粒卵。卵粒经3~4天的胚胎发育孵化为幼虫,几天后老熟,再经11~12天的预蛹期及蛹期,再羽化为成虫。
蜂王产的卵分未受精卵和受精卵两种,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受精卵如产在较宽大的圆锥体状房口朝下的台基内,专饲喂以营养丰富的蜂乳,就长成蜂王。
多少蜜蜂采集一天才能酿1千克蜜
人们常说“勤劳的蜜蜂”,这一点也不夸张。在晴朗的天气里,蜜蜂总是在野外忙碌着。一只蜜蜂大约要采集1000朵花,才能装满自己的嗉囊,嗉囊装满后回家卸空,蜜蜂又去采集新的花粉。这样,它每天都要飞出去约10次。要酿造1千克的蜂蜜,大约需要6万只蜜蜂整整采集一天。
蜜蜂的刺针一生只能用一次
蜜蜂用刺针蜇人是为了保护蜂群的利益,却不会给单个的蜜蜂带来任何好处。蜇人之后,刺针留在受害者的身体里,蜜蜂由于失去刺针,身体的内部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久就会死去。可以说,蜜蜂是为了它的集体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蜜蜂当然不会思考,但本能告诉它,遇到危险就使用刺针。如果让蜜蜂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毫无疑问,它肯定只愿意酿蜜而不想打仗。对于单个的蜜蜂来说,蜇人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对整个蜂群而言,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别的动物由此认识到,蜂蜜虽然好吃,但最好还是离蜜蜂远一点。
人类也能懂得蜜蜂的语言吗
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施对蜜蜂的语言进行了研究。他要求自己的助手把一个蜂蜜盘放在附近的某个地方,自己则守在蜂窝的旁边。很快,有一只蜜蜂发现了蜂蜜盘,飞回蜂窝,开始用它的舞蹈语言向同伴描述自己的发现。科学家认真仔细地观察着,并做了大量的记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科学家终于懂得了蜜蜂各种舞蹈形式的意义,将蜜蜂的舞蹈语言解码了。研究证明,蜜蜂的舞蹈语言对食物距离的描述,甚至能够准确到米呢
蜜蜂的叫声是从哪里发出的??
人民网武汉2003年11月18日电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蜜蜂是靠翅膀的高速振动而发声的吗?
小学生聂利发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网武汉2003年11月18日电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蜜蜂的巢为什么是六边形?
蜂巢(fengchao)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由巢脾构成。各巢脾在蜂巢内的空间相互平行悬挂,并与地面垂直,巢脾间距为7~10毫米,称为蜂路。每张巢脾由数千个巢房连结在一起组成,是工蜂用自身的蜡腺所分泌的蜂蜡修筑的。大、小六角形的巢房,分别为培育雄蜂和工蜂的,底面为3个菱形面。培育蜂王用的巢房,称为王台,形状似下垂的花生,是蜂群在分蜂前临时修筑的,多在巢脾下部和边角上。在雄蜂房和工蜂房之间,以及巢脾与巢框的连接处,出现有不规则的过渡型巢房,用于贮存蜂蜜和加固巢脾。
这次向大家介绍蜜蜂筑巢的不可思议之处。在我
公司举办的“蜜蜂教室”等活动中,一问到“蜜蜂的巢是什么样的形状?”,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是六角形”。又问:“那为什么呈六角形呢?”,孩子们都歪下了头,有的孩子很有趣地回答说:“因为蜜蜂有六条腿”。有些人认为实际上蜜蜂是想作一个圆柱形的巢。没有人知道蜜蜂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无疑是使用最少的材料制作尽可能宽敞的空间。由此可见,如果蜂巢呈圆形或八角形,会出现空隙,如果是三角形或四角形,则面积会减小,所以在这些形状中六角形是效率最好的。
这种六角形所排列而成的结构叫做蜂窝结构。因这种结构非常坚固,故被应用于飞机的羽翼以及人造卫星的机壁。蜂巢内外面的巢穴(叫做巢房)刚好一半相互错开,相互组合六角形的边交叉的点是内侧六角形的中心。这是为了提高强度,防止巢房底破裂。另外,从剖面图可知,两面的巢房方向都是朝上的
工蜂在巢房中哺育幼虫,贮藏蜂蜜和花粉,蜂巢形成9~14度左右的角度,以防止蜂蜜流出。蜜蜂的生态和蜂巢的结构真是让人吃惊,可以说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可见,先不说仍不为人熟知的蜜蜂世界,仅从蜂巢来看,就可知在自然创造性方面人类智慧是远不及它们的。蜜蜂作为具有优良社会性的昆虫,从比人类历史更悠久的过去一直生存至今、繁衍生息,并为我们带来了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以及蜂蜡等许许多多的恩惠。在新世纪初,在制作巢框的过程中,蜜蜂的创造性和不可思议之处让我们陷入深思。
虽说天气冷,但春天确实已经开始造访大地。我们争取在梅花初开的时节完成今年的准备工作。
⑦ 蜜蜂晚上睡觉吗
一般来说它是晚上睡觉的,但它并不象人那样深度的睡眠,它很有组织,很有纪律的,换班睡,但在睡的时候还有扇翅膀,用于调节温度,在六月天(比较热的情况),它还要到外面来巡逻,甚至就在蜂槽外面睡觉,这样可以调节里面的温度.
⑧ 救救我的蜜蜂
1972 年中蜂囊状幼虫病( 以下简称中囊病) 在
全国暴发。该年冬季我的蜂场在岳阳采柃花时传染
上此病, 有500 多脾中蜂, 第二年春季中囊病暴发,
有一次集体逃亡20 多群蜂, 当时治病无方, 蜂群所
剩无几。此后用过许多中草药都只能起控制作用,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头来蜂群群势越来越弱, 始
终没有找到特效药。我想, 中囊病这么严重而中蜂
并没有绝种, 这应归功于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中蜂
感染中囊病是难免的, 于是我多年来以自然淘汰生
存法为准则, 加上人为管理进一步加以控制, 收到
良好效果, 使中囊病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将我的方
法介绍如下。
以湖南为例, 中囊病发病高峰期在早春, 以春
分为中心, 延至小满结束。晚秋以秋分为中心延至
越冬停产止。
任何生物都有其遗传特性, 中蜂的遗传特性表
现为抗病力、产卵力、采集力、造脾力、耐寒耐热、
性情等性能的优劣。即使是一只已经过两个中囊病
高发期没有病史的蜂王, 它的后代也只能达到母本
抗病力的80%, 还有20%的后代即使平时不生病,
但到了早春或晚秋中囊病高发期也会生病。因为处
女王在空中交尾, 人工无法控制父本的选择, 所以
选种不但要选母本, 同时必须长期注意尽量防止易
感病群雄蜂的产生。因此需将全场每个产卵王编号,
作好长期记录, 一旦病情发生, 才会有条不紊地控
制中囊病。
早春开产的第一批子就选择了2~3 群经过2 个
中囊病高发期无病史的作母本群, 调整群势, 使它
提前产生分蜂热, 要求保证在春分季节, 也就是在
中囊病高发期要有大量的成熟王台。提前分蜂的雄
蜂比正常分蜂的雄蜂要健康得多, 可提高一定程度
的选种效率。
产卵王剪一片翅及另一边也剪一片翅和一只后
足, 将产卵王剪一边翅是为了防止工蜂因病飞逃。
将病王人工致残是因为病王还有利用价值: 第一,
它能稳定工蜂情绪, 不会出现工蜂产卵现象; 第二,
介绍王台进去后处女王不会咬杀残王, 待处女王交
尾成功之后再除去病残王。这个办法是根据夏秋两
季产卵王产卵力不行而出现自然交替王台的母女共
巢原理而得来的。我的方法可使它在早春和夏秋时
一样母女共巢而达到治病目的。
介绍王台方法: 残王病群如蜂数足, 王台安放
在巢框上梁上。如蜂数不足, 为防止冻坏王台, 可
安放在靠近巢门的第二张巢脾中心。在第二张巢脾
和第三张巢脾中间放一块木隔板, 第三张巢脾这边
是大半边由产卵王占据, 使它绝不会爬过隔板咬毁
王台, 处女王出台后再将隔板抽出, 这样就形成母
女共巢。一旦新王交尾成功, 马上除去病残王。
分蜂季节过了没有自然王台怎么办?
我认为不可用急造王台, 应选择一只经过春分
和秋分无病史并具有产卵力、采集力等状况较佳的
蜂王将它人为伤残, 逼迫其马上造交替台, 用它的
台按上述方法介绍到病群里治病和更换其它老王,
一般老王产卵力越强, 母女共巢期越短。老王产卵
力越差共巢期会越长, 夏秋两季用此方法就会出现
大量的抗病力强的母女共巢群, 这时发现早春成功
的个别新王生病应立即将病王杀死, 马上从优质母
女同巢群里提出老王介绍到病群中去, 接着按上述
方法介绍王台, 使老王二度母女共巢。这样循环进
行, 既能使全场蜂群抗病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又能
使蜂王在数量上达到较好的状况。
有飞逃意念的病群是指烂子达50%的蜂群, 并
且蜂王腹部缩小了或飞逃过的蜂群处理方法: 杀掉
病王后切不可单独介绍产卵王或王台, 如果介绍进
去, 蜂群还是照样飞逃, 要先将病群的烂子脾全部
抽出, 只留2 张空脾, 再将病王杀死, 第二天晚上
介绍健康的蜂王和一张健康子脾, 才能有效消除蜂
群的飞逃意念。
每年10 月份盐肤木花期结束后, 野菊花和柃花
开花前这段时间会进一批甘露蜜及油茶蜜, 在越冬
前必须全部摇出来, 换上优质白糖作为越冬饲料,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来年开春时蜂群的抗病
力, 有利于春繁。
一年中除早春要降低蜂群分蜂热外, 都应保持
蜂多于脾的状态, 并且还要保持蜜粉充足, 这样会
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本人做过多次试验: 在中囊病高发期, 将一个
烂子50%的子脾放入一个经过两个中囊病高发期无
病史的群内, 工蜂清巢后, 该脾产的第一批子只烂
几粒, 产第二批子就痊愈了, 说明抗病力特强的种
性就具备这个优势, 它既不需换箱换脾, 也不需停
产清巢, 也不依赖任何药物。我有朋友将中囊病烂
子脾放入意蜂箱用意蜂帮助清巢, 那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 我还多次做了第二个试验: 一强群生病, 烂子
达50%, 它的巢脾全部是好新脾, 我杀死病王后,
马上介绍一只度过两个中囊病高峰期无病史的老王进
去, 老王产的头批子, 其烂子不超过10%, 第二批
子就痊愈了。我又多次做了第三个实验: 同时成功的
一对新王双王箱, 一边健康, 一边产2 批子后烂子率
达50%, 处理简单, 杀死病王拆除隔板就无病了。
以上3 个试验, 说明病群里的好新脾不要轻易毁掉,
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蜂群患不患中囊病及病情的轻重, 我个人认为完
全取决于蜂王抗病力的优劣程度。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心得
贺祥林
蜜蜂杂志(月刊) JOURNAL OF BEE (Monthly) NO.1 2008 Jan.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
亡, 严重的威胁着中蜂的发展, 给养蜂生产带来巨大损
失, 中蜂囊状幼虫病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在我国大面积
暴发以来, 迄今仍有本病发生。据我们对饲养蜂群的多
年观察, 在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中以本病危害最大。为
养好中蜂, 对本病必须认真防治, 我们采取了综合性的
防治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了只要方法得当, 措
施正确有力, 是可以控制和扑灭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
兹将我们采取用中医结合的方法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1 病原及流行病学状况
囊状幼虫病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 Morator aetatulae
Holmes ) 所引起的,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1 个患
囊状幼虫病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病毒可使3 000 个
以上的幼虫染病。本病在离开活体后的失毒温度和时间
为在59 ℃的热水中为10min, 在阳光直射下, 干燥状态
的病毒可存活4~6h, 在室温条件下, 悬浮在蜂蜜的病毒,
可存活1 个月。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在我区常流行3~5 月, 从
蜂群群势方面看, 无论强群或者弱群都可感染发病。但
各种不同的品种和蜂群之间对本病的抵抗力有显着的
差异。因此, 各群发病程度轻重不同。本病在蜂群中的传
播, 主要是通过蜂群互相的采集活动或蜂场上的盗蜂和
迷巢蜂, 将病毒带到健康的蜂群里。病毒可在工蜂体内
增殖而不表现症状, 但可污染蜜粉等饲料并通过哺育幼
虫活动使幼虫染病扩大传染或人为的将患病群的子脾、
蜜脾调给健康群。
2 症状
1~2 日龄幼虫病后多在5~6 月死亡, 约1/3 死于封
盖前, 2/3 死于封盖后, 刚染病的幼虫体表渗出液比健康
幼虫多, 在放大镜下可见到流动的皮下渗出液, 除此之
外并无多大差异。随着病情的发展,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
壁、上翘, 形状如龙船, 被称为“勾状幼虫”。这时幼虫的
体色也变为苍白色到淡褐色, 皮下渗出更多, 用小镊子
夹出来时呈一囊状幼虫病, 最后, 幼虫逐渐干枯, 并脱离
巢房蜂蛹拖出后剩下的空房, 使整个子脾花花踏踏, 形
成杂色子脾。由于蜂群得不到充足的羽化出房的幼蜂补
充, 因此群势很快下降, 蜂群出现凋零衰败的局面, 如不
及时治疗, 可能导致全群覆没或蜂群飞逃的危险。
3 防治方法
囊状幼虫病的传播迅速, 危害性大, 要着重以预防
为主。首先应该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 对于未发病的地
区要严格加以保护, 杜绝病源的传入。对已发病的地区,
要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隔离治疗。
3.1 加强饲养管理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 调整
蜂群内蜂脾关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使蜜蜂密集并减少开箱检查次数, 过弱的蜂群可进行
合并, 有利于保温。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
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营养物质, 如花粉, 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
病抵抗力。
3.2 严格消毒措施
换箱时, 对蜂箱和巢框可用1%~2%氢氧化钠水
溶液洗刷消毒, 亦可用沸水浇淋消毒, 已发病的蜂群,
将巢脾提出, 用小镊子夹去病死虫、蛹, 然后用2%的
碘酒涂擦消毒巢房, 再用75%酒精脱碘。空脾的花粉
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方法是将箱内巢脾框上
铺1 层草纸, 然后将冰醋酸滴在草纸上, 每个标准箱
用冰醋酸80ml, 密闭熏蒸48h, 敞开后, 等冰醋酸蒸气
散尽即可应用。
3.3 断子
将母蜂用铁纱罩罩在脾上, 迫使母蜂停止产卵7~
10d, 在一段时间内断子, 以减少病源重复感染机会。
3.4 选育抗病蜂种
这是比较成功的办法, 就是选择无病群或病后的蜂
群作为种用群, 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 对其子进行抗病
能力的观察, 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作为种用群, 淘汰那
些抗能力弱的蜂王, 换上抗病能力强的蜂王, 经过系统
选育, 就会使病情减轻, 发病的反复性也较小。据观察,
我们曾经发病的蜂群, 以综合治愈后, 已获得了抗病能
力, 在第2 次本病的流行过程中, 已不再发病。
3.5 药物治疗
药方: 山乌龟20g、甘草6g、虎杖6g、多种维生素5~
10 片。用法: 将药用冷开水浸泡30min 后, 用大火煮沸,
然后用小火煎熬5min, 滤出药液, 再熬1 次, 和并滤液按
1: 1 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桨, 再把研细的多维粉加入,
调匀后喂蜂。每1 剂可喂10~15 箱蜂, 隔日1 次, 连喂4~
5 次。经我们对发病蜂群的治疗观察, 经2 个疗程, 并配
合上述的综合措施, 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 讨论及结果
山乌龟以块根入药; 性味功能: 苦、凉; 清热解毒,
散淤止痛。虎杖为蓼科蓼属植物以根入药。性味功能:
苦、酸、凉, 清热利湿, 通便解毒, 散淤活血。该药对种细
菌, 如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
有抑制作用。甘草, 性味甘, 平, 其清热解毒作用已为
DD 家所熟知, 维生素辅助药物能增强蜜蜂机体传染
病的抵抗力。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病的10 群蜜蜂
均治愈。而别外几群发病蜜蜂, 由于没有采取防治措
施, 则全群覆灭。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邹国洪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年第11 期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病。在养
蜂生产上时有发生, 发病轻时, 出现近百只幼虫死
亡, 工蜂采集活动正常; 发病严重时, 蜂群只见幼虫
增多却不见成蜂增加, 造成大批幼虫死亡, 工蜂表现
不安, 采集力明显下降, 甚至整群飞逃, 给蜂农造成
严重损失。
1 病原
经查明,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物为囊状幼虫
病病毒, 该病毒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一般在
1~2 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 在5~6 日龄大幼虫阶段出
现明显的症状, 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 但不表现出症
状。囊状幼虫病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在59℃热水中只能生存10 分钟, 室温干燥情况下可
以存活3 星期, 在病虫尸体可以存活1 个月, 如果病
虫尸体腐败只能存活7~10 天。据资料报道, 在蜂粮
中可存活100~120 天, 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
能存活80~90 天, 冬天则可存活90~100 天。阳光直
射4~7 小时可以杀死。
2 症状
发病幼虫多在6 天死亡, 30%死于封盖前, 70%
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 接着即可在脾
面上出现“尖头”,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 形成
钩状幼虫,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 继而变褐、黑褐色。抽
出后虫体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
工蜂将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 未被拖出的
死幼虫, 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 后期呈一
干片, 似龙船状。病死虫体干后不翘, 无臭, 无粘性,
易清除。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1 发病规律
3.1.1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每当气
候变化大, 温、湿度不稳定, 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
易发病。如在我国南方, 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2
个发病高峰, 广东、福建在3~4 月和11~12 月, 江西、
湖南出现在4~5 月和10~11 月; 北方发病较晚, 一般
出现在5~6 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 强壮的蜂群, 病
情可以自愈, 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
3.1.2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还与蜜源和巢内贮蜜
以及蜂数密集程度相关早春蜜源缺乏, 特别是蜂
群内缺少贮蜜, 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
病, 且病情较重; 相反, 当外界蜜源丰富, 巢内贮蜜和
花粉充足, 蜂群内蜂数密集( 蜂、脾相称或蜂多于
脾) , 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
3.1.3 蜜蜂囊状幼虫病和蜂种也有关系不同蜂种
间, 抗病性差异很大, 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抗病力
强, 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 也存在抗病性不
同的种群。
3.2 传播途径
研究查明, 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
料( 蜂蜜和花粉) 、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
传染源, 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原的传播者。
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 在饲喂幼
虫时, 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幼虫, 使其发病。实践证
明, 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 而通过成年
工蜂饲喂和清理巢房活动时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
的传播是通过蜜蜂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
给健康蜂群, 此外, 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
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可传播。
4 诊断方法
4.1 箱外观察法
当蜜蜂外出活动采集时, 可以看到蜜蜂从巢箱
内拖出病死幼虫; 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
幼虫, 可疑为本病。
4.2 蜂群检查法
打开蜂箱, 提出封盖子脾, 发现巢房盖有大量不
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
部, 挑取病虫, 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 虫体苍
白色, 无味、无粘性, 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4.3 样品送检法
①成蜂标本的寄送。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
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
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 只。装
入小纸袋内, 作好记录和标记, 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
箱内邮寄, 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②幼虫标本寄送。第一, 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
虫的巢脾, 装入小木盒内寄送。第二, 挑取单个幼虫
若干只装入已消毒的小玻璃管内, 封口后寄出。注
意, 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 均不能加任何防腐
剂, 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5 防治措施
5.1 以防为主
保持蜂场清洁, 蜂场及四周可用5%漂白粉液或
用10~20%石灰乳定期喷洒, 最少春、秋各1 次。阴湿
的场地可直接撤石灰粉, 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
烧毁或深埋。
刮除巢框、蜂箱内的残蜂蜡、残蜂胶物, 并对蜂
箱、蜂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2 隔离病蜂群
执行检疫制度, 保护未发病地区, 患病蜂群禁止
流动放蜂, 严防病原扩散, 不到疫区放蜂。
发现患病蜂群应迅速将其迁移到离蜂场1~2 千
米以外的地方。对患病蜂群先紧脾, 抽出患病子脾化
蜡换新脾, 将蜂群连脾换入已消毒的蜂箱, 并进行药
物治疗。
5.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保温, 以减少蜂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 非繁
殖期可幽王断子; 群内留足饲料, 使幼虫发育正常;
取蜜劳作要快、轻、稳, 减少幼虫受温、湿度影响及机
械损伤程度。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 应注意蜂群
保温, 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 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
检查蜂群次数, 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
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 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 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些营养物质, 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
对疾病的抵抗力。
第三, 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 暂时断子。巢
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 减少病原的积累, 打断
传染链, 减轻病情。
第四, 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
毒, 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 小时, 花粉脾
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目前多采用高效巢
脾消毒剂进行蜂具消毒。高效巢脾消毒剂是一种广
谱性含氯消毒剂, 对蜜蜂安全, 消毒效果较高。具体
消毒做法是浸泡消毒, 将100 片药溶解于2 000 亳升
水中, 浸泡巢脾20 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 另
换清水浸泡2 次, 每次5~10 分钟, 尔后晾干备用。
5.4 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 培育新王, 同
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
的蜂王, 这样经过几代选育, 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发病率。
5.5 适时换王
针对2 个高峰期适时换王, 特别是中蜂, 换王也
是生产上的需要。
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 ①断子, 箱内缺少寄主,
切断传染的循环, 减少主要传染源; ②体内带毒工蜂
无虫可育, 出巢采集, 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
无需清除病虫, 不会受到感染, 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
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 ③通常新蜂王生
活力强, 带毒少。
5.6 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方1 半枝莲( 又名狭叶韩信草) 的干草5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治10~15 框蜂。
方2 五加皮30 克、金银花15 克、桂枝9 克、甘
草6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
成药液糖浆喂蜂, 可用于40 框蜂的治疗。
方3 华千斤藤( 海南金不换) 干块根8~1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4 贯众50 克、金银花50 克、甘草25 克, 煎
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
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5 抗病毒862, 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
的混合制剂, 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4%
~87%以上。
实验证明, 应用抗病毒862 结合巢脾消毒和更
换蜂王等综合措施,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取1 袋
药( 4 克) 用少量水溶解后, 再加入2 000 克1: 1 糖
水, 混匀, 喂蜂4 群, 每4 天喂药1 次, 连续喂5 次。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张今会马军德
养殖技术顾问2007年9月
⑨ 蜜蜂有哪些特征和习惯
蜜蜂的特征:
蜜蜂是完全以花(包括花粉和花蜜)为食的昆虫,外界蜜源丰富时蜂群将采集回来的花蜜酿制成蜂蜜并储存在蜂巢中,这些储存的蜂蜜实际上是蜂群以备不时之需而储备的食物,例如冬季蜂群不能出巢采集食物则以储备的蜂蜜为食,在养蜂生产中养蜂人也常用白糖及豆粉等作为饲料来饲喂蜜蜂。
蜜蜂的习惯:
蜜蜂的采集半径一般在3公里左右,在外界蜜源匮乏时蜂群也会飞到5公里左右的地方采集食物,但这样会大大降低蜜蜂的采集效率,另外蜜蜂在出巢采集之前先由侦查蜂外出侦查蜜源,侦查蜂找到蜜源后以“蜂舞”的形式告知其他工蜂,之后大批工蜂才根据侦查蜂指示的方位前往蜜源处采集。
(9)蜜蜂晚上睡觉前为什么要盖盖子扩展阅读:
据英国绿色能源网站ClickGreen报道,最新一项针对蜜蜂习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蜜蜂可利用小块废弃塑料袋或塑料建筑废料筑巢。
研究报告首席作者、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斯科特?麦克伊沃(Scott MacIvor)表示,研究展现了蜜蜂在适应人类世界时所体现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他说:“废弃塑料遍布全球,但鲜有科学家研究过动物是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我们观察到有两种独居蜂可用塑料替代天然筑巢材料,这是对普通城市材料的创造性利用。”
圭尔夫大学实验室服务中心主任安德鲁?摩尔(Andrew Moore)对麦克伊沃发现的切叶蜂蜂巢中的灰色“粘性物”进行了分析。摩尔的研究团队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获取了粘性物的高清图像,通过X光显微分析确定了该物质的构成元素,并使用红外线显微镜识别出了其中的高分子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切叶蜂偶尔会利用聚氨酯建筑表面密封剂替代树脂材料来建造蜂巢。此外,另一种苜蓿芽切叶蜂也在利用聚乙烯塑料袋碎片建造蜂巢,蜂巢约四分之一由这种塑料建造,取代了此前使用的苜蓿叶。
在两组案例中,含塑料的蜂巢都成功培育出了蜜蜂幼虫。塑料蜂巢培育出的蜜蜂不含寄生虫,其物理特性或可抵御寄生虫滋生。
事实上,由于蜜蜂咀嚼塑料的方式和树叶不同,蜜蜂并无意识的选用塑料做巢,且在塑料筑巢的地方,植物树叶不难获得。摩尔表示:“蜜蜂采集塑料后会进行加工,形成筑巢用的新物质。蜜蜂会将这些塑料咬碎,然后吐出来,非常像吃口香糖。”
⑩ 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生活习性:
1、多食性
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
2、寡食性
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
3、单食性
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4、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
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
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
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5、社会性
蜜蜂过群居生活,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且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生长过程:
一个蜂群在正常情况下,蜂王是唯—发育完全和能产卵的雌性个体。它产的卵分末受精卵和受精卵两种。未受精卵产在较大的六角形的雄蜂房中,以后长成雄蜂。受精卵因后天营养的不同,可以分别产生工蜂或蜂王。受精卵如产在一般六角形的工蜂房中,那就发育成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蜂
特别之处: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蜜蜂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
(10)蜜蜂晚上睡觉前为什么要盖盖子扩展阅读:
蜜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蜂)4个发育阶段。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