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为什么停留的时间比较短
1. 打雷为什么比闪电晚
一句话解释: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
补充:雷电是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荷在放电时产生的电火花,既有光也有声。只不过雷电中的光和声比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电火花强大。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速相当于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所以传到地面的两者的时间相差很大。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面的高度。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忽略为零,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距离到你位置的长度。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2. 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雷电起因一般被认为是云层内的各种微粒因为碰撞摩擦而积累电荷,当电荷的量达到一定的水平,等效于云层间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达到或超过某个特定的值时,会因为局部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当时条件下空气的电击穿强度从而引起放电。
空气中的电力经过放电作用急速地将空气加热、膨胀,因膨胀而被压缩成等离子,再而产生了闪电的特殊构件雷(冲击波的声音)。
雷电的电流很大,其峰值一般能达到几万安培,但是其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十微秒。所以雷电电流的能量不如想象的那么巨大。不过雷电电流的功率很大,对建筑物和其他设备尤其是电器设备的破坏十分巨大,所以需要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器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这些建筑和设备的安全。
(2)雷电为什么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扩展阅读
雷电活动的一般条件
(1)地质条件:土壤电阻率的相对值较小时,就有利于电荷很快聚集。局部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容易受雷击;电阻率突变处和地下有导电矿藏处容易受雷击;实际上接地网电阻率,会增大雷击概率。
(2)地形条件:山谷走向与风向一致,风口或顺风的河谷容易受雷击;山岳靠近湖、海的山坡被雷击的概率较大。
(3)地物条件:有利于雷雨云与大地建立良好的放电通道。空旷地中的孤立建筑物,建筑群中的高耸建筑物容易受雷击;大树、接收天线、山区输电线路容易受雷击;符合尖端放电的特性,基站铁塔建成后也会增大雷击的概率。
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3. 雷电放电具有什么特点
雷电的主要特点:
1. 电流大
雷电放电其电流高达几万—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
雷电放电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
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可达10千安/微秒。
4.冲击电压高
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雷电天气注意事项: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4. 雷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
雷电的特点
雷电流放电电流大,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极短,大约只有50~100μs;波头陡度高,可达50ka/s,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00~500kv。直击雷冲击电压高达mv级,放电时产生的温度达2000k。
(2)
雷电的危害
①
机械效应:雷电流流过建筑物时,使被击建筑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水分充分汽化,导致被击建筑物破坏或炸裂甚至击毁,以致伤害人畜及设备
②
热效应: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可烧断导线,烧坏设备,引起金属熔化、飞溅而造成火灾及停电事故。
③
电气效应:雷电引起大气过电压,使得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破坏,产生闪烁放电,以致开关掉闸,线路停电,甚至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人身伤亡。
5. 雷电放电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电流大、电压高。
雷电流放电电流大,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极短,大约只有50~100μs;波头陡度高,可达50kA/s,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00~500kV。直击雷冲击电压高达MV级,放电时产生的温度达2000K。
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雷云形成的内因;雷云的形成也与自然界的地形以及气象条件有关。热雷电是夏天经常在午后发生的一种雷电,经常伴有暴雨或冰雹。热雷电形成很快、持续时间不长,1~2小时;雷区长度不超过200~300km,宽度不超过几十千米。
(5)雷电为什么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扩展阅读: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数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带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彩发展成为雷雨云。飞机观测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积累即雷雨云迅猛带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6. 为什么打雷闪电的时候,雷声才比闪电慢几秒钟
闪电,是光,以光的速度传播。
雷声是声音,以声音的速度传播。
光速是声速近10万倍。所以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7. 雷电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
雷雨天要谨防雷击
气象专家介绍,雷雨天云层低,天空带阳电或阴电的云层靠近地面时,就会和地面上的阴电或阳电之间形成高电压,击穿潮湿的空气形成闪电雷鸣。因此,人们要注意预防雷电击伤。
专家提醒:雷雨天时,首先不要在大树、电线杆、高大建筑物附近避雨,因为这些物体离云层近,电流容易通过它们袭击下来?熏如果有人在下面避雨,很容易触电。因此,若是在户外碰到雷雨,最好找房舍、干燥涵洞避一避。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低下头,因头部最易被雷击中。其次,雷雨天外出应该带雨衣或雨伞,不要带铜铁器在户外行走,因为金属和湿衣裳最容易导电。水面也是一样,所以雷雨天最好不要在河边避雨。再次?熏如果正在海里、湖中游泳,则必须立刻上岸,擦干身上的水,并尽快找绝缘物包住身体,以免遭雷击。
此外, 雷雨来临前,可事先拉闸切断电源,在野外应关闭手机电源。雷雨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源开关和用电设备,不要打电话、上网。
8. 雷电有什么特点
雷电流放电电流大,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放电时间极短,大约只有50~100μs;波头陡度高,可达50kA/s,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所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00~500kV。直击雷冲击电压高达MV级,放电时产生的温度达2000K。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
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
9. 雷阵雨为什么下的时间不长。
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科学画报》今年6月号上有文章说,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因此才禁止飞机进入积雨云中,以免被上下抛掷而失事;积雨云中甚至还常常能够生成比大雨滴还大得多的冰雹)。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是发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例如暖锋云系),这里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本来,古人选雷声表达声势大是很自然的。因为再没别的什么事物能比“雷霆万钧”、“雷轰电掣”声势更大了。不过,如果用它来表达“声势大而行动小”这个意思,雷声和雨点的数量方向自然便必须是相反的:“雷声大”而“雨点小”。
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而且,雷雨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乃是一致的。
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暴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例如今年6月24日17时左右本市北三、四环雷雨交加,而南城“雷声大雨点少”,甚至雨点全无)。“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谚语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确实如此。原来,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
纯手打
10. 雷电有什么特点
雷电的特点
雷击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其幅度在几十到几百千安培之间;放电时间很短,波头陡度高,可达50ka/s,属于高频冲击波。雷电感应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00-500千伏。直击雷冲击电压达到mv级,放电温度达到2000k。
(10)雷电为什么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扩展阅读:
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雷电的危害
1、机械效应:雷电流流过建筑物时,使被击建筑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水分充分汽化,导致被击建筑物破坏或炸裂甚至击毁,以致伤害人畜及设备
2、热效应: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可烧断导线,烧坏设备,引起金属熔化、飞溅而造成火灾及停电事故。
3、电气效应:雷电引起大气过电压,使得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破坏,产生闪烁放电,以致开关掉闸,线路停电,甚至高压窜入低压,造成人身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