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半夜时分 » 为什么三国群雄并起时间长

为什么三国群雄并起时间长

发布时间: 2022-06-03 09:54:07

⑴ 为什么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的地理位置相对隔绝,当时三方各自努力发展经济,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物质基础,当时统一天下的时机也不成熟,三方谁也不足以消灭谁。

⑵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下:

1、农民起义的推动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于起义军规模较大,朝廷不能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扑灭起义力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地区,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2、经济发展的局限

孙权占领江南后,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刘备占领西川后,也是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蜀锦就是那时候开始文明中国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3、地域条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刘备占领四川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2)为什么三国群雄并起时间长扩展阅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失利,未能统一全国。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后来又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⑶ 为什么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个国家之间互相牵制,对哪一方都是由制约性的。这样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上,都可以说是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标志: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着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于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⑷ 为什么到东汉末年会形成三国鼎立原因要详细的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

1,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三大集团之下”。“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嚣张者之一,由于黄巾、黑山等起义军在各处依然很活跃,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可是,这却加强了地方割据势力”。董卓被杀后,“各地割据势力,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战时间,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以出现”。,2,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⑸ 三国鼎立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
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⑹ 三国历史跨度长达百年,为何却只有六十年是三分天下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这个分分合合的历史中,有一段特别的插曲。

公元279年,司马炎派出三路大军伐吴,次年灭亡吴国,至此三国结束,天下一统。

百年兵戈,五大时代,这便是三国历史的一个简单流程。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三国历史跨度长达百年,但真正的三分天下,其实只有六十年。

⑺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无法调和,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
2、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⑻ 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局面,是怎样形成并变化的

三国开端以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开始,三国三分以刘备取得益州和汉中为根基,最终吴蜀魏三分天下。

⑼ 为什么三国时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这一年的十月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称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者蜀汉。公元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以实施两面夹击中原的战略,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的兵力,亲征东吴。
孙权向曹魏求和,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应战,陆逊采用以逸代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在222年,陆逊在夷陵用火攻大败蜀军,夷陵之战将蜀国的势力控制在了长江三峡以西。
到了这个时候,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在222年,孙权也称王,在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完全角成了。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结果,并没有出现一个如秦、汉一样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而是形成了三个割据政权鼎立的局面,这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
首先,在地理环境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有比较稳定的环境,让他们鼎立。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汉末军阀混战一度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为蜀、吴政权提供了自己条件,为蜀、吴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足以立国。
再者,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因此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共济,忘短贵长。
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虽然是波澜起伏,时有校长,但是却能维持一种基本的均势。
最后,地方的豪族用户割据政权。战乱的时候,割据政权的建立,能够稳定地方基层统治秩序,保障豪族的生存权利。而且豪族拥护政权能够换得政治地位,因而他们成为蜀、吴割据政权的拥护者。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他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他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置疑: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请读94页的单元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官渡之战”课文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5-96页“赤壁之战”课文和“文献资料·杜甫诗句”以及插图《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

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

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

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的力量则壮大起来,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形成

指导阅读97-98页“三国鼎立的形成”课文及《三国鼎立形势图》,思考回答: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建立者
建立年代


洛阳
曹丕
220年

蜀(汉)
成都
刘备
221年


建业
孙权
222年

2、230年,吴国发生了一件与今天台湾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临海水土志》记载了这件事,介绍了台湾许多情况,)

3、根据9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什么?三国时期,哪一个政权的这种产品行销各地?

(我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是锦,蜀锦行销三国。)

4、98页“活动与探究1·找一找”:右图哪些地方有错?错处如何改?

国号
错误
订正


曹操称帝,221年,长安
曹丕称帝,220年,洛阳


诸葛亮称王,220年
刘备称帝,221年


孙权称帝,(定都)赤壁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

5、98页“活动与探究2·比一比”:

(1)填表

国号
户数
人口
兵力


103万
443万
60万


28万
94万
10.2万


52.3万
230万
23万

(2)根据上表的统计,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6、99页“活动与探究3·看图分析”:

(1)从画像上看,谁的年龄大?实际上谁的年龄大?

(从画像上看,诸葛亮年龄大。实际上,周瑜的年龄大,而且大6岁。)

(2)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为什么会不一样?

(由于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老谋深算”的年长人物。周瑜是武将,文艺作品就把他塑造成英气勃勃的年轻统帅,而不去管他们的实际年龄。文艺作品可以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和夸张,使情节生动有趣。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历史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62页[知识网络]疏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利用新学案63页表格填写下列内容:

战役名称
年代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
孙权、刘备以少胜多

3、课外完成新学案63——64页[自我测评](其中四、五选答,其它必答)。

4、根据以下三国鼎立概况表,组织学生“接龙”:

国名
建立年代
建立者
定都地点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5、《填充图册》22-23页。

热点内容
为什么小米门锁开门时故障 发布:2025-05-18 02:44:22 浏览:558
为什么微信听语音手机会关机 发布:2025-05-18 02:37:55 浏览:571
苹果电脑开机为什么没有画面 发布:2025-05-18 02:29:13 浏览:619
小米为什么卡托不会弹出 发布:2025-05-18 02:28:01 浏览:134
逼他删我微信为什么不删 发布:2025-05-18 02:24:33 浏览:300
微信这个图标为什么没显示在座位 发布:2025-05-18 02:22:14 浏览:226
为什么女人选粉底颜色白 发布:2025-05-18 02:13:36 浏览:88
为什么以前的男人喜欢花旦 发布:2025-05-18 02:13:33 浏览:170
膀胱炎为什么晚上特别疼 发布:2025-05-18 02:05:40 浏览:942
为什么陈年小米那么便宜 发布:2025-05-18 02:01:05 浏览: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