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什么时间理发
① 正月里为什么不能理发,“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又是怎么
中国民间风俗: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剪头发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春节假期后,有一个行业是比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长很多的,那就是美发行业。很多理发店,过了正月初十,甚至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晓民间风俗的朋友或许早就猜出这跟我国的一项风俗有关。没错,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发”。
因为正月是过年,很多人都为了迎接过年能有个新面貌,在腊月就已经把头发理好了,这样正月剃头理发的人自然就少了。正月里不能剃头,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
从清军入关时说起,清廷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金钱鼠尾)。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当时的满清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随着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满人硕德预亲王多铎作为先锋挥军南下,遭到南明军民的顽强抵抗,后来,为了剃发的问题,很多的故明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江南、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以及一带,人们于每年的正月,特意让自己的头发“任之短长”,以纪念故明王朝的灭亡,“有《黍离》之悲也”!
金钱鼠尾
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现在上了岁数的人还对此身怀忌讳。有媒体报道说在长春,因为舅舅发现自己的外甥理发,而闹得很不愉快。在这位舅舅看来,这个外甥“太任性”,没礼貌,正月里理发,无疑是对他的“诅咒”。最后在亲戚的调节下才算作罢。
正月里不理发,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传,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讲究的家长则会对其格外叮嘱,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发会对孩子的舅不利。当然,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作,牵强附会,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头”,还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古代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此自己无权“处置”自己的头发,而头发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恋尘世的决心。而古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认为头发的重要性几乎和头颅相等的,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而今人管“剃头”“剃发”叫成“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理发”这件事的观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半是迷信的牵强附会。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对“正月理发”与“死舅”的关联性做太多的考究。而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② 正月里能不能剪头发
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半是迷信的牵强附会。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对“正月理发”与“死舅”的关联性做太多的考究。而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③ 中国民间风俗: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剪头发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
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
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
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
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3)中医认为什么时间理发扩展阅读:
2015年2月,一则正月理发死舅舅新闻引发网友对一些毫无科学根据民俗的议论。据悉长春市民姜先
生为了年后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头,被其舅舅发现,两个人差点闹僵。舅舅说:“正月理发
死舅舅,你怎么能剪头呢?”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发死舅舅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没有任何科
学依据。但是面对这样的民俗,不少网友表示,还是不要去触犯,以防家里长辈动怒。虽然现在已
经是21世纪,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
舅”的说法。其实,外甥正月理发,不会害死舅舅的。一个人的生死,并非由别人理发而决定的。
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最初压根就和舅舅没关系。
旧时,人们很重视正月,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头。所以正月一个月不
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思念明朝旧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
旧”这句话。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
不剃头——思舅”,用“思念舅舅”来为正月不剃头做注解。后来,“思舅”被讹传为“死舅”,
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评论认为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依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的普
遍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类似正月理发死舅舅此类民俗,无需太刻
意。而作为年轻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对这样的民俗,以防引来长辈不快。
④ 没出正月15可以剪头发吗
正月十五是不能剪发的。
1.正月里剃头---"思旧"
2.正月里剃头---"思舅"
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现在上了岁数的人还对此身怀忌讳。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说在长春,因为舅舅发现自己的外甥理发,而闹得很不愉快。在这位舅舅看来,这个外甥“太任性”,没礼貌,正月里理发,无疑是对他的“诅咒”。最后在亲戚的调节下才算作罢。
正月里不理发,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传,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讲究的家长则会对其格外叮嘱,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发会对孩子的舅不利。当然,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作,牵强附会,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头”,还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古代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此自己无权“处置”自己的头发,而头发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恋尘世的决心。而古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认为头发的重要性几乎和头颅相等的,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而今人管“剃头”“剃发”叫成“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理发”这件事的观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般是迷信的牵强附会。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对“正月理发”与“死舅”的关联性做太多的考究。而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⑤ 月初能理发吗
可以。在以前正月里一般人是没有人理发的,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
但是现在理发店大年初二就开门,甚至全年无休,所以正月里也是有人剪头发的。
但是对于一些旧年俗,大家也可以给予其“尊重”,可以的话过了正月十五再剪头发,或者到二月二龙抬头再理发。通过文明倡导逐步扬弃。
正月可以剪头发吗
2
正月不能剪头发为什么
1、“思旧”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
2、“正月里不剃头”,还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
《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古代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此自己无权“处置”自己的头发,而头发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恋尘世的决心。而古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认为头发的重要性几乎和头颅相等的,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而今人管“剃头”“剃发”叫成“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理发”这件事的观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3、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
《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⑥ 正月理发有什么讲究
“正月不剃头”只是一种新近产生的民俗观念,是一种民俗信仰。萧放在采访中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和当时的民俗有一定关系。
首先,‘剃头’这个说法在明朝之前是没有的,以前的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其次,“正月里不剪头”也受汉族习俗的影响,汉族有“正月不动刀剪”的说法,既然不动剪刀,就不可能理发了。以前人们更注重节日仪式,会在年前进行身体斋戒,沐浴和剃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正月里也无需理发了。
过去人们对养生也非常的重视,认为正月里还比较冷。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
(6)中医认为什么时间理发扩展阅读: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⑦ 什么时候不可以剃头
正月初一到月底不可以剃头。
护理发丝:干性发和受损发每周补油1次,补充毛发的油分和水分。每日按摩头部10~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供给表皮营养,促进皮脂腺、汗腺的分泌。洗发后用少量橄榄油。中性发10~15天上油一次,每周作3~4次头部按摩,每次10~15分钟,洗发后用少量护发乳。
当毛发生长到一定的长度,发梢就会产生分叉、易断的现象,定期修剪可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发丝保持健康亮泽的状态。同时,定期修剪还可刺激毛发细胞的新陈代谢,刺激毛发的生长。
常识:
“理发泡脚,胜过吃药”,理发成了不少人“下火”的一个选择。但要注意的是,感冒的时候最好不要理发,不要靠着理发下火而指望缓解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是有风邪闭塞在体内引起,而“头为阳位,风为阳邪”,头部更容易被风邪侵入。头发本来是头部的保护层、阻挡风的屏障,理发后风邪容易侵入头部,加重了感冒。
渐入冬季,天气转凉,中医有“凉头暖足”之说。阳虚体质的人本身畏寒、四肢怕冷,应根据天气适时早些戴帽子保暖;而阴虚体质的人四肢发烫、容易上火,则适宜凉头暖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剃头
⑧ 什么时候剪头发最吉利
适合理发的日子,按照传统说法,最好的日子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因为“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但除此之外,每个月的逢初三、初六、初九(都指农历)也都是不错的日子,适合理发!
⑨ “初一,十五不理发”从何而来
据历史记载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般是迷信的牵强附会。
另外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老人经常说:“初一十五是一年或者一个月的第一天,就是象征着事物重新开始的一天”俗话说:“好运当头”。所以,在初一十五的那一天洗头,就是把好运洗走了。
(9)中医认为什么时间理发扩展阅读
正月不剃头是指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剃头传说
传说一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
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
“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传说二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
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金钱鼠尾”了。
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清贵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