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诊断时间长
❶ 中医文化的中医诊断
中医本身的特点(望、闻、问、切),治疗效果是由出诊医生开出的药方决定的,而组成药方的中药(种类、份量)则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由于每个医生的治病理念不同,开出的药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医生会开出新药方,墨守成规的医生只能按课本开出传统药方。不论先辈有多少经典着作,要想将其消化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不容易。一名好中医既要会号脉作出诊断,还要能根据病人情况开出一个最适合的药方。中药的汤药是不固定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医都要从头学起,号脉、开方的能力决定治疗水平。
西医的特点,看病主要用仪器化验。仪器的性能决定一切,当仪器测不出时就无法作出诊断。西药主要是成品,多数是专病专药。无论医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个普通人也能毫不犹豫的根据仪器的检测结果,从课本上找出对应的病开出对应的药。
西医的治疗过程中检查仪器、西药是主导地位,人是次要地位。客观条件决定一切。
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人是主导地位,药材、熬药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为本决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为最简单的生命(片段),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与其它等级的生命在生命进化的道路上‘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实现共生的平衡。西医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纯的)青霉素。打破生命进化的平衡,让许多细菌都进化出了耐药性。结果就是:当人类的技术进步赶不上病菌的进化速度时人类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中医始终遵守生命进化的规则,不干涉生命进化的平衡,治疗用的药材都是自然生长的,并没有打破生命进化的平衡。中医的贡献对个体的意义不大,它能让人类与其它等级的生命达成生命进化的平衡,确保人类种群的健康延续。
❷ 有的老中医仅靠诊脉和望诊就可以判断病情,中医真的这么神吗
现代医学检测精确度比中医把脉更为靠谱,我相信在病情的某个阶段是有道理的,但是请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去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有90%中国人有亚健康问题,不是没个人都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去让现代医学对自己进行精确分析(何况相当多的亚健康群体靠现代医学检测不出来病)。
拿自身来说,凭借学点皮毛中医知识,不去医院花几千大洋也能判断出自身的疾病。比如我五脏失和,现代医学只能检测出我的脾胃(胃溃疡),胆(胆囊炎),肠炎,肾结石,至于心肝肺肯定检测不出来什么问题的,怎么治呢?
中医是将帅,西医是车马,应该统筹发展,纲举目张! 西医治标,哪些有事治哪里,治本大概就是直接切了! 中医讲治本,讲调理身体内的生态系统,促进其平衡运转!其缺点就是关联性没办法量化… 当需要靠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时,西药就靠激素对身体破坏性太大…中医调节器官功能会好很多,但是中医发展太慢,很难急救…
我尊重科学,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对未知事物不停的研究发现。 我也尊重不同声音带来耳目一新。 我学习现代医学,虽然我早以知道目前现代医学对病毒没有什么好办法,但还是也尊重现代医学,因为现代医学是现代人用科学的态度发展起来的,比较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但是我同时看到现代医学带来的医疗垃圾很多。
❸ 嗯为什么中医脉诊,这么玄乎,都能够准确的诊断呢谢谢了
诊脉不过是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所形成的经验科学,并不如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更准确。
❹ 为什么喝中药要很久才有效果之后就没副作用了吗
为什么喝中药要很久才有效果?之后就没副作用了吗?
我有过喝中药的经历,我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吧。
❺ 中医看病为什么有效
谈起中医中药,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没有现代化的提取设备,只是从山里田间采集一些草根树皮,煎汤喝了就能治病,不懂中医的人觉得十分神奇。那么,中医是如何让这些草根树皮产生治疗效果的呢?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一个生命圈子。相生相克,维持着生命的平衡发展。各种生物都有其生命的循环,人类也属于生物之一种,也当然有与其他生物一样的生命循环规律。所以说,地球上的生物圈其实就是互生互克的一个大循环,因为凡物皆有其偏性,有其偏,就有其有余不足,于是造就了生命圈的稳定发展。而中医就是这个生物圈中维护人的生命的最自然的医学体系。中医凭什么治病?就凭着生物圈的多样性,因为凡物皆有其偏性。人生病了,就是体内的阴阳气血经络平衡被打破,产生了偏颇。所谓生病,其实就是出偏,而治病就是纠偏。大偏产生大病,要大纠,小偏产生小病,要小纠。用什么来纠偏?用中药,尤其是草根树皮等等这些东西,因为它们有个自的偏性。以中药之偏来纠正人生命之偏,就是治病之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知道生病之偏是偏在何处呢?这就需要中医的辨证了。中医讲辨证论治。什么意思?就是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来分析综合,从而总结出一个证候出来,而这个证候就是疾病的本质。然后,根据其生病的本质用药处方来治疗。如果能精确地辨证论治,临床效果会特别好,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医圣张仲景就有这样的本事,你看他写的《伤寒杂病论》,就知道治疗效果是如何地神奇了。后世中医治疗效果差,不是中医本身差,是没有学到医圣的本事,关键还在医生自己不争气而已。所以,有人叫嚣要废除中医,其实应该废除的是这些没有掌握中医真正本事的庸医们。辨证,就需要四诊合参,就是医生要望闻问切。望诊,就是看病人的形态以及身体各个部分的特异性变化。古人称“望而知之谓之神。”极言望诊的重要性。临床所验,的确如此。一般不管何种病,都可以在问诊之前通过望诊得到一切信息。我非常重视面部以及手部的望诊,而且,基本上每个病人都能望出点东西来。比如病人来诊腰痛,看病人的下巴尖细而苍白,不用说,素体肾阳不充,必是腰部肾阳虚不能运化气血所致,再诊脉以帮助确诊,十有八九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再如头晕,望其面略灰暗,诊其手,见十个指头肚红而略暗,即是气血瘀滞所致,病人需要很好地休息,并要扶正气,活血化瘀。不孕症见其掌根低陷,小指偏短,环唇苍白,就知道先天肾气不充,后天肾精失养;高血压见大鱼际青暗无华,山根(两眼睛中间部位)处有一横纹,就可以明确是由于心血瘀滞所引起的;胖人拇指根粗壮有力,必是消化功能太强所致,减肥效果一般不够理想;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指部位偏暗,即是阳虚,尽可扶阳为先。如此等等,皆在望而知之。扁鹊望蔡恒公而知病变部位,张仲景望同事而知二十年后将眉落而死,这种的记载很多,说明古代的不少名医已经切实地掌握了望诊的技巧,并且应用地出神入化。现在需要我们努力地继承,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有CT、MRI,血液化验等等现代化的检查检验手段,已经不需要再用中医诊断了。现在中医界流行一句话,叫“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意思是说,诊断上要依赖西医,但中医的临床效果也还不错。中医真的不能诊断吗?我认为,中医的诊断极其精确,其意义远远地超过了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中医的诊断是对于生命阴阳气血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提前预测到将要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而机器只能在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疾病时才能发现。而且,中医的诊断,是整体的,是关于人体经络气血阴阳的一整套的变化规律,远非西医所能理解。那些妄自菲薄,只认机器设备而不认中医的临床中医大夫,不知道离开了西医还能不能生存?闻诊与问诊,比较简单。有明确的原则与规程可以参考。再说说切诊。有人会问,切脉,切出的是什么东西呀?我认为,切脉得出的是人体左右气血阴阳的升降浮沉情况,是五脏六腑的虚实变化。其中精义,非临证有验,且深入摸索数年者,不能体会。举个例子来说,病人剧烈腰痛,如果不切脉当然会按经络辨证,取太阳膀胱经,小肠经的穴位一般都有效果,用中药一般是开太阳,扶少阴,健脾运之类的方子。但如果治疗无效或者反复发作呢?那就需要凭脉来找到腰痛的本质。如果脉弦紧,那是肝气郁结,攻撑作痛了,要取太冲、阴包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用药也要加疏肝理气之品。不管什么病,都需要凭脉来找到疾病的本质,同时也可以找到体质情况,再对证治疗往往效若桴鼓了。脉的东西很多,以后找机会我结合一些病例再慢慢地讲解,此处略过。中医为什么能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为什么欧洲、印度、中亚、非洲等地的传统医药学在现代正逐渐消失?是什么原因让中医中药充满生命活力呢?是中医理论。中医不但有治疗疾病的中药,同时还有一套符合自然规律的医学理论,这套理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以脏腑经络气血为中心,形象生动,既贴切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又不失其实用性。可以说,中医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以及自然的完美结合。我们说中医非常美,美在什么地方呢?就美在它是自然的,文化的,而且是充满生命力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来应用中药,于是中医临床有了理论的指导,其为什么有效,以及如何有效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中医的临床基础就是中药。中药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关键是要把中药之偏与人体生命之偏结合起来。因此,通过辨证,我们了解了人体疾病就是阴阳气血的不平衡状态。然后需要用具体相反偏性的中药来纠正其不平衡即可。中药是什么?什么东西才能当中药?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中药,认为只有在药房里摆着的,透着奇怪的味道的那些草根树皮等等才是中药。其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偏性,也都能因其自身的偏性而纠正人体疾病之偏性。因此,大自然中的任何东西都是药。不但各种植物是药,各种生物也是药,甚至于各种矿物也都是药。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东西不能作药来用。重复一遍,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让我们的疾病有了康复的保证。每种生物都是一个生命体,因其生长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偏性。且各种生物本身也有其特殊的偏性。如黄芪性温而补气利水,而芍药性寒而收敛元气,即是植物各自的偏性。石膏甘寒清热,灶心土辛温止血,也是矿物各自的偏性。麝香辛温开窍启闭,五灵脂甘温活血祛瘀,是动物中药的偏性。如此等等,皆可以其偏而治疗人体疾病之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中药,就是自然界的万物。中医永远离不开自然界,所以说中医是最自然的(其治疗原理符合自然的变化规律),并且最贴近大自然的(中药离不开自然界)一门医学。中医中药能治病,这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人类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完全不同于西医西药。如果任意地破坏大自然,世界上每消失一个物种,也就意味着人类可能会永远失去治疗某种疾病的一种特效药物。等自然界的生物消灭地差不多了,人类也就活不多长了。人类要想永远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中医中药。按西医现在的研究思路去治疗疾病,去维护人类的健康,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到某一天必然会遭受彻底的失败。以破坏自然的代价来挽救人类,结果只能是人类被自然所抛弃。
❻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断是医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不同的医学诊断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诊断依据、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认识疾病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型
1.“邪正相争”——最基本的病变发展演变规律
中医理论认为“藏于内之脏,必有形于外之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察外现之“象”,即可知内在之“藏”的变化。其原因和依据在于:
其一,人体以居于内的“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连六腑、奇恒之腑,外连经脉、骨肉、皮毛,形成一个互为表里、如环无端、阴阳互根、气血流畅、内外互通的有机整体。
其二,人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内外互通。人体内外联系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过程,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发生着交流运动,形成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而表现于外,从人体外可征可知。
其三,对“藏于内”而“现于外”的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的方法,蕴含和运用了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原理。
❼ 中医把脉诊断的原理
杨则民氏为近代着名中医,理论造诣很高。拙着《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曾有专节介绍。以下所引,是他对脉诊的见解。杨氏所论或偶有不当处,但总体而言,笔者自觉不如杨氏认识精当。引文见杨氏遗着《潜厂医话》。(董汉良 陈天祥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引用时改正了几处比较明显得错别字和句逗。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此李时珍之说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此张景岳之说也。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记•篇鹊传》曰:“视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但以脉为名耳。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后人乎。
考古人切脉,非独寸口而已。十二经,奇经八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冲、任、督、带皆可按诊之,王叔和之脉经详言矣。盖脉之搏动原于心房,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人迎、趺阳、巨里古人多诊之,惟桡动脉为最浅层,按之更明晰耳。最先论述按桡动脉(即寸口)者为《难经》,后人因奉之以为不易之诊法(《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证)。按脉之搏动而相对的分为种种脉象,其名与日俱多。伤寒金匮所言,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此外如柯琴主十脉,陈修园主八脉,近人恽铁樵主内经十脉,殆无一定者也。以脉测病已近悬揣,更分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试以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诸家所分配者观之,其差参殊甚,比而观之,其异如下:
左关以候肝胆,右关以候脾胃,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与心包,张与二李同,王则以候心与小肠也,其异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则以候肺大肠,张则以候肺心包也,其异二;左尺以候肾膀胱,诸家同,惟张更加大肠,时珍更加小肠,其异三;右尺以候肾大肠,二李同说,而王则主候命门三焦,张主候肾小肠也,其异四。呜呼!区区寸口三部而异说如此,将何取信于后人乎。此皆悬揣无验之谈,宜其随人不同也。
时有人,其诊脉只以寸候上焦诸病,关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诸病而已。此则内经:“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胫足中事也。”
以脉取名,大抵可分三类。以按脉轻重而得其状者,以浮沉为纲,浮者轻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其浮而无力者为濡脉,其浮而极有力者为革脉。其沉而无力者为弱脉,其沉而极有力者为牢脉,其沉极如无者为伏脉。脉在革牢之间,三部皆有力者为实脉,皆无力者为虚脉,无力甚者为微脉,无力而大者为散脉,但中空无力者为芤脉。共计十二脉,皆统于浮沉。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一呼吸间三至者为迟,六至者为数脉搏。数脉时而一止者为促脉。四至者为缓脉,其时而一止者为结脉。七至者为疾脉,时而一止须臾复动者为代脉。共计七脉统属于迟数。
以形状分者,滑涩为纲。往来流利如珠者为滑,滞涩艰难者为涩脉。弦细端直按之且劲者为弦,较弦更劲左右弹指为紧脉。来盛去衰为洪脉,粗大阔为大脉。形细如丝为小脉,如豆乱动,动摇不移为动脉。来去迢迢而长为长脉,缩缩而短为短脉。共计八脉,皆以形状为言,统属于滑涩。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脉诊之真诠
按桡骨动脉之深浅、部位以候病之深浅者曰脉诊。前人仅依临床经验,师心自用,对此有种种玄妙之谈:“合色脉之法,圣人所首重,治病之权舆”、“色脉之要,可通神明。”今之西医,则祗用以识至数,候心脏。对前人脉说,一切置诸不问。中医脉说之夸张者,诚应弃不顾,而精切有当于治术与诊断者,宁可置诸不问乎?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乱正,启今人之悟解。欲令诊脉之法,不局于心脏,精巧之诊,重光于将来也。先祛惑论,次布真解。
一、脉诊之惑论
中医脉诊之法,肇始于素问,宏通于越人,而大成于叔和。自是厥后,代有名家。然决阴阳虚实于三指之下,别表里内外于方寸之内,其事虽简,其理难解。前人只凭临床之经验,而无诠释之科学,臆见所及,遂多谬说。此时代限之也。时至今日而犹信以为真则惑矣。考中医脉说之惑乱后人者,殆有三端:
一曰脉分部位之误:脉分三部,所以为切脉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脉,所以便别脉状也。弦紧虚实大小等脉状,非以三指察之则不明,若今西医仅以至数诊脉,则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脉分九候,所以便诊脉也, 浮沉虚实牢革诸脉,非举(浮按)、按(中按)、寻(深按)三法候之则不明,此至浅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见素问三部九候论),则推理过当之谈虽非合理,尚无大过。其牵强附会遗害后世者,莫如以脏腑配当三部之说。
夫寸关尺三部之分,原为取便诊脉,前人不于脉与疾病影响上求确当之理解,无端而以脏腑部位配当之,几于治丝益纷矣。考素问、难经、中脏经诸古书,虽已以五脏配当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后,则凿然分左右,配以五脏六腑矣。兹取六家之说比较之:
王叔和李 杲滑 寿喻嘉言李士材张景岳
左寸心、小肠心、小肠心、小肠心心、膻中心、心包
左关肝、胆肝、胆肝、胆肝、胆肝、膈肝、胆
左尺肾、膀胱肾、膀胱肾、膀胱肾、膀胱、大肠肾、小肠、膀胱肾、膀胱、大肠
右寸肺、大肠肺、大肠肺、大肠肺肺、胸中肺、膻中
右关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脾、胃
右尺肾、膀胱命门、三焦三焦、心包肾、三焦小肠肾、小肠命门、三焦、小肠
上六家皆医界之名家,对脏腑任意配当如此矛盾,则其说尚足信赖乎?尝考《千金方》《伤寒论》,均无此说,即看紫虚《四言脉诀》亦谓:“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对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属某也。故吴草庐知之,则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皆手太阴之脉也……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李时珍知之,则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脏六腑之气可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又曰:“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间,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然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张石顽知之,而对惑人三部分别脏腑之问,则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语曰:“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处,脏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其脏腑配当三部之谓矣。
前人之不信配当脏腑三部者,转而奉难经之说以为圭臬,难经十八难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按难经此说,与《内经》“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脉之上中下三部,诊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后世徐春甫《古今医统》即据此说立论,谓:“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胫、足之有疾也,大小肠、膀胱皆在下也。”吴鹤皋脉语,丹波元坚脉学释要,皆主此说者。按:以吾人平日经验,此说虽非绝对正确,殆亦可信从也。
二曰以脉主病之妄:脉诊为诊断方法之一,古人隶于四诊之末,以切脉识病为下工。故脉诊之旨,在验病体之虚实,所患之浅深,病势之进退,预后之良恶,气与血之强弱而已,过此以往,非诊脉所得知也。乃怪诞不经之徒,既妄信脏腑配当六部之说,复谬执以脉主病之谈,某部见某脉即属某病,大言炎炎,凿孔栽须。尤荒谬者,且凭脉以断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贵贫贱,几皆以三指决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无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
以脉主病之说,创于《内经》,而大张于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关上脉紧而滑者虺?动”,“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均见王氏脉经),仅凭三指而断之,其可笑如是。夫脉为桡骨动脉之浅层,为各动脉中之一种,据此以候气血之盛衰,疾病之进退,如是而已。若桡骨动脉可以分部而断疾病,则颞颥动脉、足动脉皆能博动,将亦凭之以断病乎?盖病有千百,脉不过20余种,以20余种之脉,而欲主断千百种之病,其无当于理一也。病情改变,脉亦改变。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脉。然在下利之初,则尺实、尺洪、尺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后则尺伏、尺沉、尺滑、尺绝亦可见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断下利矣。又如劳瘵咳血诚多弦数之脉,然劳瘵之初,浮数、浮洪、洪弦等脉皆常见之,而劳瘵之极,每见洪大、细小、促急之脉,是弦数固不能概断劳瘵矣,其无当于理二也。且生人构造不同,禀赋不同,其应于脉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终身脉至沉细者,有甚洪滑者,已现结脉而始终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应指而强壮如常者,以脉断病无当于理三也。总之,诊断疾病应以各项见证参以切脉而断之,不能仅凭三指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前人固明示吾辈以正法矣。
三曰脉象分类迷惑:前人脉说纷乱异常,而尤令人不知适从者,莫如脉象之分类。《内经》以十二经脉左右相同,合之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二十八脉,实则二十四脉耳。高阳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为二十四脉。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结、促、代为二十一脉。陈无择分为二十四脉(与高阳生种名不同),滑寿分为二十六脉。李时珍分为二十四脉。李中梓分为二十九脉。章潢分为十五脉。陈修园分八脉。柯琴以阴阳分为十脉。张景岳分为十六脉。张石顽以对峙立论,分为三十二脉。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脉状如此歧异,岂非怪事。所以然者,以前人不明脉之真象耳。
夫脉分浮沉,所以显脉压之高低也;脉分迟数,所以明脉搏之至数也;脉分紧软,所以示脉管之弛张也。脉分滑涩,所以见脉波(血行)之通塞也;脉分结代,所以知心房之病变也。脉状多种,无不在此五纲中。依此五纲而分别隶属之,则一切惑乱之说可清矣。
故脉之状脉压高者,曰浮、洪、革、动,四者程度之差;状脉压低者,曰沉、微、牢、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计八脉,皆以浮沉为纲而分别脉压之高低者也。脉之状脉搏多者,曰数(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脉搏少者曰迟(三至)、曰缓(不及四至),共计四脉,皆以迟数为纲而计数脉搏多少也。脉之状脉管神经亢进者,曰紧曰弦,状脉管神经衰退者,曰软曰弱,共计四脉,皆以分析脉管神经之弛张也。脉之状脉波(即血行)流畅有余者,曰滑曰实曰长,状脉波不畅不足者,曰涩曰虚曰短,共计六脉,皆以滑涩为纲,以辨血行之畅阻也。心房衰弱或瓣膜启闭不全,则血液喷射于桡骨动脉者时有间歇,曰促曰结曰代,皆间歇脉也,曰散则心动濒于停息之象也。共计四脉,皆主候心脏者也。以上总计二十六脉,一切脉状可以尽之。又有怪脉(亦称绝脉),所谓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为心动将息时之搏动现象。阳跷、阴跷、督脉、任脉,为依稀仿佛莫可指究,纯为虚构不可信也。
按:脉之搏动原于心房(内经称之“脉者心之府也,血之荣也”,以心主血正此义),脉状变化系于神经(古人以神经名气),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人迎(颞颥动脉)、趺阳(足跗动脉)、巨里(即心尖)、脐部(腹动脉),古人每按诊之,非独寸口脉(即桡骨动脉)也。惟寸口脉为动脉之最浅层,按之最明晰耳。既知寸口脉为诸动脉之一支,其变化与诸动脉相等,不但脏腑配当十二经脉之说可以废,即以左人迎而右气口之说亦可废。不仅以左右分气血之说可以废,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阴阳之说亦无不可废者。知夫此,而方足以诠真。
专主寸口脉诊法者,始于扁鹊之难经。内经则全身诊断法也。《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因扁鹊也。”尤为明证。然扁鹊虽创明寸口脉诊病之法,实不纯信三指者,《史记》称:“视见垣一方人,以此(指脉)视病,尽见脏腑症结,特以脉为名耳。”扁鹊尚然,况后人乎。张景岳曰:“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而徐灵胎之论尤为明确:“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后人昧于此义,死信某脉主某病之说,不知伤寒金匮为我国医学之宗,其论病论治之际,无不以脉为辨证之参考(伤寒论平脉篇为王叔和附加,后世删之是矣),曷尝以脉主病乎!荒诞之士,于多言偶中之机而凿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脉主病之妄而后可以诠真。
三指按脉,最易陷于主观之成见。寸口不能自语,病人不能自识,一任医生胡猜胡说,竟无可以证明者。不但洪与滑、弦与紧、牢与实等脉可师成见而随意名之,即细与微,实与弱之间亦可依成见而混之。此脉名所以混乱无状也。本文所作,凡前人七表八里之分,阴阳对立之分,一切不取。仅就脉压、脉搏、脉管、脉波、以及心动五项而分别叙述之。
以脉压高低分者,浮沉为纲。凡脉压之高张者,其脉必现浮、洪、革、动之状;脉压之低落者,其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欲知脉压之高低,可以按脉之轻重而得其状。轻按而得者为浮脉,重按才明者为沉脉。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可得其象也。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脉压所以高张,为血行充盛之故。血行充盛,若非全身发热,即局部炎症充血之故。发热或充血,则血行旺盛应之于脉,乃显浮、洪、革、动之象。脉压所以低落,为内脏器官或下肢局部充血,血聚于内下之故。
凡腹腔症瘕,大便闭结,下肢痹痛,少腹疝痛,生殖器等痛,皆于患部起充血现象,而上腹血量随之减少,应之于脉必现沉、微、牢、伏之象,古人所谓“沉主里也”。又浮洪革动四脉,只表示脉压高张程度之异。故脉压高张之向外者,轻按即得为浮脉。脉压高张之宽大者,平按即得为洪脉。脉压高张向外,轻按有力重按无力者为革脉。古人所谓“如按鼓皮,内虚外急”者也。脉压高张,三部中只一部圆湛,其他二部圆而不湛者为动脉。惊恐之后、剧痛之后、月经偶阻、气血痰偶凝滞于一处时,常见动脉,此为一时性发现之脉而非恒态,固亦属于脉压高张者也。其脉压因向里而低落者,以沉微牢伏四脉状程度之差。凡病局于腹腔或下肢时,上肢血量随时之减少,脉压因而低落,前人谓为“气血困滞不振之故”。斯时按脉须取之肌肉下,得之者为沉脉。须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者为伏脉。重按极细而若有若无者为微脉。重按方得,似沉似伏而实有力者为牢脉。此皆脉压低落之脉也。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平人之脉,一呼吸间四至,一分钟间七十五次为常态。虽有血压高张患者,神经质者,脉搏至数常较一般人为高,而仍不害健康者,然其为病态则一也。
盖脉不能自动,脉之搏动原于心房之启闭而动。故心房有变化,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脉管壁有能弛张之纤维神经,其弛与张恒受神经中枢之支配,故神经而受刺激,或其本身病变,应之于脉而有迟数之异。前人以一呼吸间三至为迟脉,心动缓慢故也。四至或不及四至,现无力状者为缓脉,脉纤维神经松懈故也。其一呼吸间六至为数脉,体温增高,神经兴奋,心动加速故也。一呼吸间七至为疾脉,神经亢奋已极,心动骤速故也。得疾脉者每为预后不良之兆。
以脉管弛张分者弦弱为纲:脉管纤维神经受病的影响而现拘急时,三指按之宛如琴弦一条者为弦脉。在病变进行时为神经亢奋病势方张之征,所谓“弦主肝”也(古人主肝即现代意义之神经)。在病体衰弱时为预后不良之兆。(别有按弦而成两条者,为双弦脉。多为体弱虚寒之象,其所以然之故则不明。)脉管弛懈无力,按之圆而不湛者为弱脉。急性热病热退多现弱脉(为顺证)。若为亡阳大汗之际,大出血之际,心脏麻痹之时(均因血行缓弱之故),热高到40度以上之时,(中风、脑膜炎、伤寒热高时现弱脉者,为延髓发炎,迷走神经兴奋而制止各部分之动作故也。)凡症弱体弱而现脉弱者顺,平人、壮人而现此脉为大病之前兆,因神经已示异常也。热病初期而现此脉为凶兆,因中枢神经已失调节也。其与弱相似而较有力者为紧脉,风寒外束,体有剧痛时常见此脉,为神经亢奋之故。其与弱相似而更无力者为软脉(亦称濡脉),暴病得此十无一生,所谓脉无根也。
以脉波盈缩分者滑涩为纲:脉管壁有弹力,对血管内血流之盈缩,能自动的扩大或收缩以调节之。故于人体贫血,或充血或出血时,脉之波动常态现出一定之征象。即如大吐大下大汗之后,津液损失过多,血液之水分夺去,血流因而不畅,其脉波必短而虚涩。汗闭尿闭腹水浮肿之时,体内水分过多,血流自然旺盛,其脉波必长而实滑,此实验理论皆合之事也。前人以按之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者为滑脉。此为气血充盛之脉,为健康脉。病人有此,为预后良好之兆,病虽甚,无害也。其滑而溢出三指之外,直上直下,如循长竿者为长脉。其脉长而兼大,浮中沉按之有力者实脉。长脉实脉皆为抵抗力强之征,急性热病有此,可用攻击疗法,脏腑痼病有此为自然治愈之象。惟失血及吐利后,热退后有此,为预后不良之兆。盖各种出血,全赖血管自行收缩则出血自止,若脉长脉实则血压高、血行盛、血管所不能收缩,为失血时无止歇之象,故为凶兆。吐利(不论肠炎痢疾)、热退后,体液损失,血液受伤,故脉细脉涩者吉,脉实脉长者凶。因津液亡失,体功应安静以图恢复,脉长脉实为体内不静也。至于肿胀黄疸湿热三消淋闭诸症,其病出路在于肾脏之排泄,尤贵乎心脏之健全。脉长脉实为心脏健全之征,故长实洪大之脉,于上述诸病,为预后良好之兆。
涩脉者为滑脉之反,虚细而迟,如雨沾沙,短而且难。此为脉管内血流不畅若阻之象。故为不匀调脉。脉不匀调而又无力,为心房不健全故;为血液亏乏运行不畅故;为局部受阻血行凝滞故;为脏气扰乱故。脉虚者为按之无力,与实脉相对。为正气抗病力减退之征。但于热退后、失血后、吐利后为吉兆。短脉者与长脉相对,指下寻之,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为血行喷射力减退故也。凡上述涩、虚、短三脉,皆气血衰弱、抵抗不足之验也。
以心房衰弱或机能失常,因而脉有间歇者以结代为纲:结脉者为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止,或十数动一止之谓。其来势慢,其来数缓,有是脉者未必遂为恶也。久病人,虚劳人,亡津亡血人,腹有症癖?者多有之。促脉者贯珠而上及寸口,时有欲止之势。其来势急,其至数速,有是脉者若非喘息,即为胸满,常为重症。故促脉常为心悸亢进必有之现症。代脉者为心动将歇之前兆。三动一止或七八动一止与结脉相同。然结脉虽有间歇,惟止而复来脉转加速,故虽止而不失至数,所谓去而复来也。代脉则间歇以后,无加速搏动之能,所谓去而不还也。病人得此脉者决无生理。散脉者为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脉与肉无界限,漫无根柢者也。为心肌沉衰,收缩不全,血液不能射于上肢,心动不久将绝之兆。
凡此二十六脉,脉象已包括一切。若提纲言之,只取浮沉迟数滑涩弦弱结代十脉足矣。以上诠解,虽不免失之过略,而脉之真义固已概述无余。进而求之,在乎好学深思之士。
二、脉与诊疗之关系
脉之真义既明,试就与诊疗之关系言之,殆有四端:
一曰知病机:疾病千万,症候十百,若语其要则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字而已。辨此八字,可以论病,可以施治,可以用药,医者欲知病机必须辨此。凡新陈代谢机能之亢进者为阳,衰减者为阴;神经兴奋者为阳,衰弱者为阴;体力壮实者为阳,不足者为阴;血行亢进者为阳,减退者为阴;病理机能积极者为阳,消极者为阴。其应之于脉,则浮、洪、革、动、脉压之高张者为阳,沉、微、牢、伏、脉压低落者为阴;脉管紧张而现弦、紧之脉者为阳,脉管弛缓而现弱软者为阴;脉搏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血行充盈鸸同滑、长、实脉者为阳,血行不足而现涩、短、虚脉者为阴。且症候变化不一,有阳证而现阴脉者,为转机将恶象,有阴证而现阳脉者,为预后良好征,此非以脉辨之不可也。复次,寒热者非仅以体温言之,亦非阴阳之代名(所谓寒属阴而热属阳也),凡体温旺盛超过三十七度以上者为热,体温低落不及常温者为寒。病势在进行中而排出多量(吐、利、汗、尿、痰)或热甚而不能排出者为热,病势停顿而排出减少,或不能自止者为寒。全身或局部充血者为热,反之贫血者为寒。然有症状虽热脉反阴者,症状似寒而脉反阳者,尤非辨之以脉不可也。阴阳寒热如此,表里虚实亦然,皆赖脉以辨之,此脉诊之所以为知病机之要道也。
二曰定治法:治病之道,除病毒扶正气而已,病毒猖獗则现病理机转之亢进,前人称为实证。正气强盛则抵抗病毒而有余,每现症候发扬之状,前人称此为阳证。病毒与正气俱盛,邪正相杀,每现大热、大痛、大寒、大渴之象,前人称为实证。斯时应之于脉,必具洪、弦、滑、数之象。若病毒已杀则由病理机转为生理机转,脉必缓弱而迟。正气衰弱则抗病之力不足以言,而现弱症阴症。应之于脉搏则微软涩迟之脉乃见。若病毒方盛而正气已衰,或正气方张而病毒已除者,则阳证阴脉,阴证阳脉,交互错综不易分明矣。伤寒论太阳、厥阴二篇,于脉症相应与否之间甚详尽焉。古称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者此也。然人症俱实,可用攻击疗法;人症俱虚,宜用强壮疗法;人虚症实除病宜先,症虚人实不治自愈。于施治进退之际,若非参以脉诊,何足以定治疗。张景岳曰:“治病之法无逾脉息。”知言哉!
三曰决预后:脉证以决预后最为明确。如中风、惊风等脑疾患,无论为角弓反张,为四肢瘫痪,为不语如尸,为腹满遗尿,为便尿阻滞等症,脉以缓、弱、迟者为顺。盖病发时,延髓之迷走神经兴奋而阻止各部分之动作,应之于脉,遂现缓、弱、迟象也。若迷走神经麻痹,不能制止脉神经之兴奋,则脉必现实、大、数象。夫脑病至于延髓麻痹,则脑病之深可知。故脑疾患之脉缓、弱、迟者吉,急、大、强者逆。急性慢性之热病,体温放散不已,最宜注意心脏之健全。故宜洪大而数。心脏未衰之象也。故脉诀曰:“伤寒热病喜脉浮洪;沉微涩小症反必凶。”“火热之症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皆以心脏盛衰而决生死也。(上引见《医宗金鉴》)凡体内病毒充盛,急待排出者,脉似洪实为吉,如跌仆血瘀,淋沥便毒,癃闭尿毒,黄疸湿毒,肿胀水毒,内痈外痈未溃时之脓毒,以及积聚块毒,三消病毒,血瘀内凝等症,皆待排出其毒素者,脉如洪实则预后必良,以体力强壮能抵抗任攻击。若脉微细短涩则预后不良,病毒方张而人已虚故也。又凡体液损耗过多(亦即病的产物过多),则正气自虚,病势宜杀,宜现沉小缓弱之脉,因病理机转(亦即生理机转),由亢进而趋平常也。如大汗、大吐、大下(或久脓、新产亡血,其脉皆以沉小缓弱为吉,若脉现实大而强,此为病势尚在进行之征。夫在体液消耗过多之后,而病尤不绝进行,其生命尚能保持乎?故为逆也。又如“反胃呕吐,脉宜滑大”“上气喘咳,脉宜浮滑”,固脉滑为消化机能旺盛之征(古人以脉滑为胃气),而二病又为慢性经过,惟消化良好,斯能保持体力,有自然治愈之望故也。
四曰识病所:结脉代脉为心脏病之征,可无论已。而藉脉得以测知病之所在者,如脉浮为病在皮肤向外之征,脉沉脉实为病在脏腑向里之征,又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肾膝胫足之有疾也。大小肠膀胱皆在下者也,亦依尺部。《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可实验而识之也。又人体右部体内有着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于右脉;左部体内有着明之局部病者,必应之于左脉;此亦历验不爽者也。脉识病所,不过如是,而脏腑当六部非其伦也。
❽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看病会去中医院,是因为庸医太多耽误诊治时间,还是因为中医真的不如日医,韩医
只能说中医院大多是科班出身,没有师傅带,又大多没有早慧,故好的中医很少,民间中医虽然是师傅带,但也是敝帚自珍,比如开方子故意把字写的龙飞凤舞让病人看不懂只能找你拿药也是为了多卖钱,早就脱离了古时治病救人的宗旨了,一个方有啥用,换个人服或者疾病发展了原方就要变化删减了,给了病人一个门外汉他也不会删减变化啊,怕啥,要我说太过敝帚自珍,现今师带徒风气变了就活不下去了,要是睁开眼睛物色身边穷人家不上学有早慧的小孩子做传人对方家长肯定求之不得的,焉有断门绝户之险。自己家的小孩不愿意学就放烂了也不传授出去这种的怎能不断?学西医至少没有所谓的看亲疏地域远近这样的门户之见,攒够钱就能去学 。
即使院内老中医确实会看病,看的好,那如果到中医院的病人中医都给看好了,中医院里西医检查需要购买的机器的成本咋回来,也没人做检查了,开医院和开诊所花俏肯定不一样,医院还能开吗?所以有的中医院也让病人各种检查。所以能看病的也无作为,还搞得跟是吃干饭的一样。
西医给药方式口服居多,很方便,比中药服用简单。对于已知的病来说西医却是有其优势的,一条龙服务,比如肾有病了,轻者吃药,稍重者吃药加上止疼片,重者切除或换新的延续生命,其他病多少类似。中药确有奇效但需要配伍,诊断更需要慧眼丹心,学有所成者鲜矣,古人也说学医不可生搬硬套,要推陈出新,陈者,所谓新中国之前所有之医术,新者新中国之后之医也(中医)实未多见尔,就像一些古时贪官只知尸位素餐,然孔圣人都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话尔。中医式微其根源再此罢了,如何赖人西学?列为诸公如不三省吾身,痛改之,后世数之可十,焉能及百矣。则中医者鲜矣,断尔!尔等子孙后代何如,百年后又何颜见诸师及诸圣人? 岂不三尸暴跳吖~
❾ 中医诊断我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我吃中药七天不见效
心脏神经官能症不是中医术语,不同的人治疗时间不同,病程越长可能需要治疗的时间也越长
❿ 中医诊脉时间长就是认真吗
不能一概而论吧,这么说吧,把脉时最起码左右两侧各一分钟多,这是最起码的,要是碰到了复杂的脉象,怎么也要三四分钟细加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