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市值为什么被低估
Ⅰ 小米被低估了吗
要说小米是不是被低估,我们参考一下这些公司:
小米市值3602亿港币 市盈率15.23倍
联想集团市值1004亿港币 市盈率10.96倍
美的集团市值3923亿人民币 13.69倍
海尔智家市值2068亿人民币 16.54倍
这几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强,都是行业龙头,小米是智能手机的老大,联想集团是PC的老大,美的和海尔是家电的老大,小米的市盈率15倍,已经不算低了。从这个角度上讲,小米并没有被低估。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小米的增长是最快的,小米是国内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公司,小米只用了9年时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小米2021年的收入已经有一半是国际收入,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从这个角度上讲小米又被低估了!
没有哦
我看是高估了,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想要市值过万亿就必须造车,友商PPT车市值都好几千亿了[抠鼻]
哪里来的低估,是高估了不少
可以参照鲁大师对比测试,看性能差异,性价比如何。
Ⅱ 小米新财报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隐忧
5月26日小米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后小米最近几日都是在走强的,看来市场基本还是认可小米的成绩。
小米第一季度总收入769亿元,同比增长54.7%,调整后净利润为77.9亿元,市场机构预期为49.2亿元,其中智能手机收入达到515亿元,同比增长69.8%,手机毛利率从8.1%增至12.9%。第一季度境外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50.6%,占集团总收入的48.7%。
这是“升的部分”,确实不错值得表扬,但是对于专业的投资人来说,需要看的指标远远不止这些。
图片来自小米第一季度财报
我们再来看“降的部分”,小米第一季度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为182亿元,相比2020年第四季度210.5亿元,环比减少13.4%,小米的解释是收入减少是因为2021年第一季度促销活动较少。小米的增值服务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下降8.6%,小米说是金融 科技 业务影响。
因为促销活动较少而导致的下滑。是因为小米历年在Q4季度会在双十一双十二等。进行大促所以会有一定的业绩波动。根据近四年财报的Q1季度去往年第四季度的增速比对,环比下滑13.4%为 历史 第三高水平,尚在正常范围内不算夸张。但是否只是促销活动季节性暂时影响,还是系统性问题后续仍有待观察。
至于金融 科技 业务的调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自去年蚂蚁上市暂缓之后,监管发起的对金融 科技 业务和经营合规方面的指导。京东的京东数科也在调整之列,涉及小贷业务的小米金融当然也免不了整改,业务收缩在所难免。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小米金融涉及小额贷款、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供应链金融、金融 科技 等,可谓是牌照齐全。
图片来自小米
根据Canalys统计,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本季度小米在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一。,在欧洲地区排名首次达到第二,在拉美地区市场份额上升至第三。
市场份额看着喜人尤其是海外,但是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业务近九成都是红米等中低端品牌,“加量不加价”还是挺让人担忧的。
图片来自雷军微博
2018年小米赴港上市的时候,雷军说小米的估值要应该是苹果乘与腾讯,但是机构分析师还是按照制造业企业给的估值,这让雷军很苦恼觉得他们看不懂小米看错了小米。
该怎么看市场还是有一些原则要求的,不是公司带 科技 两个字就能“上火星”,市场可能会暂时性判断错误但长期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雷布斯不是乔布斯”小米也不是苹果。
从营收类型来看,第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占比67%,IOT与生活消费品占比约24%,两者相加就占到了91%,剩下的 游戏 业务和广告收入业务等占比只剩下9%左右。
而 游戏 和广告收入在互联网公司中历来都是大头,即便是在小米这部分毛利率也达到了60%以上。 这部分占比份额如此之少也难怪会被分析师看低,认为不是互联网公司。
或许有人会觉得IOT业务是有想象空间的,智能互联的新设备不能按照旧的办法去估值。
简单说就是客单价还是增长不足,增速不足利润自然也不太好。
再看跟友商比利润,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从2018年Q1以来至2019年Q3小米手机利润率远在oppovivo之后排在末位,尤其是小米一直标榜手机薄利润,在今天这个红海竞争下显得尤为残忍。
图片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那有朋友可能会问,小米不是也能做广告吗?未来前景应该还是有的吧。不能完全否认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米广告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Q1季度至2021年Q1季度占比始终稳定在4%左右, 不是小米不想而是巨头发展太猛实在没机会,小米在互联网企业中只能排到第八。
图片来自 科技 说
曾几何时,小米的生态链旗下的紫米充电宝、华米智能手环、智米的空气净化器、九号机器人的平衡车,都是市场上的热门爆款但如今鲜有新品爆款。关于这点2020年年底小米生态链总经理屈恒在内部会议上坦言,这两年来小米生态链爆品变少了。
再来看看在小米的营收结构对比图,小米生态链收入增速一直是在下滑的,到了今年一季度IOT与生活消费品总收入只有182亿元,环比减少13.4%,小米生态链的部分包含在IOT总收入中自然也是会受影响的。小米电视笔记本等方面收入并没有外界传言很高,占比始终只有20%收入稳定在50亿上下。
图片来自 界面新闻
总的来说小米生态链是在承压下行的,营收和增速目前看不到拐点希望,这也是小米生态链爆品变少的结果。
在雷军的眼中IOT始终是小米的大方向,2019年小米年度报告指出,明确了5G+AI+IOT下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战略方向。但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5G+AI”被删除了,改成了确立了未来新十年的和新战略 —— 手机 xAIoT。小米为什么不做5G了,这里不做猜测但是IOT是战略重心是毋庸置疑的。
虽是重心但是位置也会变化的。石头 科技 CEO昌敬在去年接受采访中指出,与小米的关系主要是看订单能不能满足达成共赢,潜台词就是说单量在两家的关系中比较重要。
图片来自亿欧网
要知道之前在蜜月期的时候,2014年至2016年小米会给与生态链企业两年独家赛道,之后才会有适度竞争。而现在的状况是在小米有品商城,石头 科技 扫地机器人面临包含小米十家左右的品牌竞争。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传出“逃离”小米生态链的声音,虽被多家生态链企业辟谣。但华米 科技 、石头 科技 、万魔声学等都推出了独立自有品牌,石头 科技 在2018年时,自有品牌收入14.8亿元,米家品牌收入14.4亿元,自有品牌营收超过50%。
尤其在营收增速下行和价格成本双降的背景下,小米还是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可能要重新考虑,或者加一个限定词“共赢”。
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国内市场份额从10.7%增至14.1%,但仍在处于国内第四的位置,在国际市场也排到第三。不少人因此惊呼小米站起来了属于小米的时代来临了。稍微关注点新闻的都应该知道,这里面有很大原因是华为被打压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根据IDC的报告显示,2020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了21.6%,由2019年的2.4亿部下跌至1.88亿部,canalys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第一季度市场只有16%位居国内第三名。华为中低端芯片被限购荣耀拆分,的确会造成一段时间市场真空期,但不意味着华为不会回来了。小米应该很清楚曾经荣耀是自己首当其冲的对手。
在IOT领域,华为在IOT上面制定了1+8+N战略,并推出了自己的HiLink标准,要在三年内做到中国三分之一IOT设备支持HiLink标准,还有独立出来的荣耀更是先行者。6月2日晚华为发布鸿蒙操作系统,国内家电巨头美的方太九阳,都已经宣布接入华为鸿蒙系统。
图片来自华为商城
未来估计会有更多企业接入,比起重复造轮子还是直接借用更加经济。所以正在研发澎湃系列芯片的小米,是打算自研操作系统还是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我看到很多媒体的文章总是喜欢神化雷军,觉得他做的一定大有深意是对的,小米这样接近万亿市值的企业应该很少犯错。这样想其实更多像是在抹黑,英雄无论你赞美与否他都是英雄。
企业经营是长期的动态的复杂博弈,真实的商业要考虑的变量比教科书上复杂的多,所以是可能存在在某些方面错失机会实力不足,甚至战略战术失误的情况。小米的战略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结合我上面说的现实情况分析,战术上的问题应该被重视。
Ⅲ 小米股票下跌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对其股价并不看好;
另一方面,从小米的财报来看,其营收主要靠手机和硬件,如果按硬件公司来计算市值,小米难以支撑其2183亿的市值。
1、为此,小米需要不停地拓展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摆脱“硬件公司”的帽子,以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进而扭转股票一路下滑的颓势。 为此, 雷军说:“过去小米的核心战略是以手机为中心,今后是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
2、无论是从财报、从股价还是公司披露的业绩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小米正处于“柳暗花未明”的关键时刻:手机业务需要通过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贡献更多利润;IoT业务需要在还未兴起的智能家居市场,不断尝试并提供全新和具有说服力的方案;互联网服务业务,需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荐绝非长久之计。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于2010年3月3日 ,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生态链建设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小米公司创造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小米还是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家拥有手机芯片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
1、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概念。小米还是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家拥有手机芯片自研能力的科技公司。“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是小米公司的愿景。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小米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MIUI月活跃户达到1.9亿。
2、小米没有森严的等级,每一位员工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自己的伙伴。小米崇尚创新、快速的互联网文化,讨厌冗长的会议和流程,让每位员工在轻松的伙伴式工作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小米相信用户就是驱动力,并坚持“为发烧而生 ”的产品理念。
Ⅳ 小米市值为什么那么低
你好
小米上市前传言会有千亿美元或二千亿美元的估值。
但是小米真正上市时它的估值只有540亿美元。
Ⅳ 小米市值一夜蒸发4000亿,有哪些原因
就在昨日,1月27日消息,小米集团港股盘大跌超5%报16.5港元/股,总市值4100港元,刷新了一年来最低纪录,同时再次跌破发行价。
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夜惊魂“,让很多人彻夜难眠,大多数都未能避免大反弹,多家机构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罗斯、乌克兰的局势,俄方表示,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大规模集结,准备发动袭击,受此影响,美东时间周一当天的黄金和原油价格明显波动,A股市场中的黄金板块成了当天少数翻红的板块,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的背景下,A股和美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弱化的风险。
华夏基金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投资者开始遵循避险原则,地区危机正在影响农产品、工业金属、股票等资产价格,对A股市场风险造成负面冲击。
有专家认为,春节还有几天要到了,情绪因素还会影响市场表现,但未来随着各种政策、指标等稳定下来,市场也有望修复,会迎来一段时间的稳增长,各位投资者怎么看?
Ⅵ 为什么小米集团市值这么低
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市场对于这家公司的预期。就在2020年,小米的市值正式冲击6000亿大关,这也正值小米十周年之际,可以算的上是双喜临门。但是有谁还记得当初小米集团上市,甚至一度破发的景象,纷纷被他人一度看衰。
当然了,生意场上不就是这样你死我活的。毕竟人人都相当龙头,来制定行业规则。
Ⅶ 小米市值出现大幅缩水怎么回事 雷军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
作为香港市场中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小米,它的上市引起了各界媒体和相关投资者的关注。2018年7月9日,小米风风光光的在香港交易所的主板上市了。但是,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小米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一块看一下。
自从7月份上市到如今,小米相对于最高价的市值已经出现了2000亿港元的缩水。许多的投资者感叹:真是跌惨了。在7月9日小米上市的时候,发行价为17港元,上市之后股价一度冲到了22.2港元。就在投资者对小米充满了希望的时候,小米的股价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一路的下滑,直到昨天的收盘价为12.66港元,市值为2858亿港元。
不知道看到这里,作为小米董事长的雷军会作何感想。当初曾经夸下海口说:“上市首日买入小米的投资者能够赚一倍。”在此时来看,雷军又要食言了。
股票的价格是市场给出的,股价的跌跌不休。也引起了许多券商和机构的关注。最近作为美国知名投资银行的摩根大通就下调了对小米的估值,将小米的目标价格下调至18港元,并将第三季度的盈利调低了6%。
在港股市场的表现固然不佳,但是,小米必然少不了自己的营销。在10月9日,作为小米董事长的雷军就在微博上炫耀称,小米8旗舰版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600万台。但是,针对这一消息,摩根大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小米的出货量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提升。因为目前的中国市场正处于4G到5G过渡的阶段,对手机的需求量不会出现明显的上升。
其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小米为了出货量,把自己的利润降到了最低。因此,这样很难帮助小米实现较高的利润。在互联网的服务方面,小米网络游戏的转化能力又较差,同样也难以帮助小米实现业绩的增长。
如今,小米的产品可以说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手机、电视、无人机、平衡车、台灯、插排等,凡是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小米几乎都会有所涉及。甚至目前的小米已经跨界到服装贸易和食品类的领域,让许多的人感到匪夷所思。我们到底把小米看做手机制造商呢?还是一家电商平台呢?作为外人的我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小米了。
当然,我们不需要看懂小米。因为这都是小米每一步的战略。我们也希望小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看清对方,看清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产品做好。让自己的业绩能够得到更快的增长。到那时,小米的股价翻倍也将会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Ⅷ 小米集团市值为什么这么低
前言:相信很多人对小米这个牌子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一般都很喜欢购买小米这个牌子的手机。但是现在在市场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小米集团的市值一直都非常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从这里大家已经不难看出了小米这几年在市场上的营销或者是品牌树立方向可能都发生了一些错误,它一直都很想在互联网上吸引更多的用户,但是现实情况上小米想要在互联网行业保持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模式是很难的。
Ⅸ 小米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4000亿,小米为何会走到今天
小米再次跌破发行价,于是就有网友喊话雷总赶紧还钱,不得不说,小米现在既不像苹果,也不像华为,而是变得越来越格力了。炒股这个事情有赔有赚,你肯定不能光靠情怀炒股,小米是个好公司,雷总也很勤奋,但是投资归投资,一码归一码,小米走到今天,我感觉离不开这3个原因:
一、产品利润率极低,供应链不积极
雷总自己也说了,他的产品利润率极低,所以供应链也不积极,自己不赚钱的情况下,供应链也跟着不赚钱,导致很多供应链都不愿意接小米的活,更不会把好东西先给到小米。
但我个人觉得小米造车还是有点晚了,应该早点下手,股价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所以雷总是否还能继续十年磨一剑,资本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小米造车进程也正在提速,等造车团队搭建完毕和供应链准备充分后,我相信小米汽车必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Ⅹ 小米的价值,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了
8月26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小米总营收535亿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7.2%,环比增长46.6%。
总营收和净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加上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时销量相对坚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团将被纳入恒生指数的消息,小米的股价三个交易日疯涨24.17%,终于超过了上市之初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件公司
小米创立开始就自称“互联网企业”,但由于手机和IoT等硬件设备对其营收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市场对小米的定位始终是“硬件公司”。小米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基本对标传统制造业,并未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享受高估值。
而这次财报发布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优化叠加股价暴涨,有人认为小米终于成为了它最初想成为的互联网公司,估值也正在对标美团、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仅凭一两次财报中收入和利润结构的变动,远不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定位。
从小米集团二季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项硬件收入依然占到总收入的87.6%,远超其他两项收入。
二季度互联网服务对毛利的贡献超过46%,的确是对小米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但由于小米集团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是建立在硬件设备销售基础上的,并非独立于硬件设备提供的,因此单独计算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或毛利并不妥当。
如果认为小米已经“转型”互联网企业,则硬件产品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应被部分分摊至互联网服务,那么该板块的毛利将大幅下降。
被定位为“硬件公司”、“制造企业”真的比“互联网公司”差吗?
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长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的时候获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雷军认为的“少年”,按现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经被边缘化了。
小米要“做时间的朋友”,想要获得长远发展,被定位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小米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约120%,依靠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定位的突然转变,也不是雷军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疯狂营销,更不是十周年庆典上对曾经辉煌的回顾,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相对提高、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组织构架调整后公司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对公司发展的想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兑现人们的想象。
再次冲锋
今年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是灾难的一年,对小米来说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势导致华为在多个国家被抵制或禁用,给小米的全球化带来新的机会。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阵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欧美和中东这样消费能力更强的区域渗透率并不高。发达国家原先是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华为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品牌撕开了发达国家的突破口,使中国品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华为被抵制后,在欧美各国的销量必将受到影响。小米这时推出小米10等高端机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机市场占有率、摆脱“性价比之王”标签的目标,又弥补了华为受阻后欧美各国对高配置硬件手机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相机在DXOMARK全球专业相机测评榜冲至榜首,8月28日正式发布可量产的第三代屏下相机技术等,都给小米在欧美重复华为靠技术赢得市场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众所周知的“性价比之王”名号,是其今年最好的广告。
世界经济整体受重创,人们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需求。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正是小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小米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并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这两款高端线上的主打产品在618期间分别位列京东5G手机排行榜前两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价格优势。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区价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称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骁龙865旗舰;小米10的配置和细节处理使其在3500元价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当手机本身的科技含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了消费者依靠品牌彰显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价比”就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帮其在5G时代前期就获得市场认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于前述原因,小米手机二季度在西欧出货量同比增长115.9%,占领多个国家销量榜首;在拉美、中东和非洲手机的出货量分别同比大涨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优秀业绩,无疑为小米再次冲锋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与担忧
小米的业绩让人们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的希望,市场对其估值的自发性修复有据可依。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外,小米还有其他两点核心竞争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制产品、IoT产品起步早,在AIoT时代到来时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几乎已经见顶,大数据、AI和物联网是公认的下一个风口。小米IoT产品覆盖场景广、迭代次数多,在市场认可度和技术成熟度上都有很大优势。除了智能手机外,在智能电视和智能音响这两个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据领先地位。小米的智能电视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小爱同学在2019年全国智能音响销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与消费者深度绑定,使其业绩更加稳定,在特殊时期受影响可能性小。
苹果产品对用户的深度绑定始于操作系统,终于产品闭环。当用户享受到同品牌产品之间互联的便利,再更换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态链具有同样的绑定效果,因为其产品更加丰富,绑定效果甚至更强。
同时,IoT产品可以反向促进智能手机这一最重要的终端的销售。小米二季报中也提到,小米手机与IoT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导流与被导流关系,而具有协同效应。5G时代的来临将成倍放大这种效应。
但是,小米的流量转化率、互联网服务收入贡献率、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等始终偏低,给其未来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跃用户为3.435亿,同比增长23.3%,而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9%,毛利同比增长22.3%,均低于月活用户增长率。小米成本管控得当,使毛利增长率大幅跑赢总营收增长率,却没能提高用户转换率。一旦成本压缩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会决议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无疑堵上了小米从硬件销售提高利润率的可能性,让其利润率发展的想象空间基本完全落在互联网服务上。这给小米带来的困难,不亚于B站声明“正片永不加广告”给B站盈利带来的困难。
根据二季度数据计算,目前MIUI月活用户给小米集团带来的人均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17元左右,人均带来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户同比净增约6400万,销售成本同比净增约9.28亿,获客成本约14.5元/人。互联网服务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获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大陆这个被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却同比下降。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86亿台,中金对2020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估计为3.48亿部。即使不考虑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因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依然占到世界的23.4%,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源自其互联网基因带来的线下实体店缺失,尤其是在有庞大消费者群体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产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对华为、苹果没有竞争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优势,再慢慢转化为在国内的竞争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当年HTC在海外发展也不错,依旧在国内折戟;“非洲一哥”传音手机始终没能打开国内市场。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战场——印度——销量最高的也是低价低端手机,情况与传音类似。
先例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时代,中国领跑的情况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场,很容易与最新的技术脱节;而技术研发对标国内,则会导致研发与生产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让投资人担心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架构在调整之后是否真的能注重技术,雷军是否真的能放权。毕竟对一个公司来说,领导团队的风格和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提出5年100亿元All in AloT。雷军的目标从硬件+新零售+互联网转变为AI+互联网。
前十年,小米没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现在,AIoT的红利即将兑现,是天时;欧洲市场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调整完毕的组织架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