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可以立遗嘱
A. 微信遗嘱有效吗
手机微信遗嘱是无效的,因为微信遗嘱不符合遗嘱的法定形式,遗嘱的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一、我国法定遗嘱的几种方式
1、自书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2、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3、打印遗嘱: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虚简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4、录音录像遗嘱: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5、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6、公证遗嘱: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构办理。
二、遗嘱共有以下几个特征:
1、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
即遗嘱是基于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预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
2、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遗嘱能力,不能设立遗嘱。
3、设立遗嘱不能进行代理
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由遗嘱人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如是代书遗嘱,也必须由本人在遗嘱上签名。
4、紧急情况下,才能采用口头形式
而且要求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形式或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口头遗嘱因此失效。
5、遗嘱是遗嘱人死亡时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因为遗嘱是遗嘱人生前以遗嘱方式对其死亡后的财产归属问题所作的处分,死亡前还可以加以变更、撤销,所以,遗嘱必须以遗嘱人的死亡作为生效的条件。
三、自书遗嘱可按照下列程序订立:
(1)遗嘱人书写遗嘱内容。遗嘱人应亲自书写遗嘱全文,这样既可以真实表达遗嘱人的意志,又可防止他人伪造、篡改、添加遗嘱内容。
(2)遗嘱人在自己书写的遗嘱上写明书写的年、月、日和地点。订立遗嘱的时间对遗嘱的效力有一定的影响,如不同书面遗嘱内容相矛盾时,应以时间在后的书面遗嘱为准。同时,订立遗嘱的时间有时也可证明遗嘱内容的真伪。
(3)遗嘱人亲笔签名。
(4)自书遗嘱中如需涂改、增删,应当在涂改、增删内容的旁边注明涂改、增删的字数,且应在涂改、增删处另行签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条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 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简碰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 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差咐裤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条 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构办理。
B. 微信留言可以作为遗嘱吗
法律分析:目前的微信技术无法确保“微信遗嘱”真实性,“微信遗嘱”不能也不应该作为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差桥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答册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
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虚举猛
C. 近7万人在“微信遗嘱”上立下了遗嘱,你为自己立“遗嘱”了吗
说到立遗嘱,大多数人都是会想起是将要遭遇死亡的人,才能立遗嘱,像一些老人她们很有州哪链可能因为自身年逾古稀,挑选自书遗嘱向后大家交待一些资产难题,防止后大家争夺资产的事情发生。亦在上年超出7万余人在手机微信之中自书遗嘱,实册孙际上针对这种遗嘱,我觉得过缓世于随便草率了,由于手机微信作为一个交友软件而言,如果用手机微信自书遗嘱,会看起来有一些轻率。大家大多数平常见的遗书大多数是以书面形式的方式,都需要通过遗书自己撰写或者签名来产生的,假如都挑选用手机微信的方式,会看起来遗书并没真实度。
通过微信立遗嘱是特别的方便快捷的一件事情,也是有很多人都开始用手机微信开展自书遗嘱,全是根据短视频或者文本的类型。在手机微信之中自书遗嘱,不过这对亲人而言并没太多的真实度,把自书遗嘱的一件事情也都看过度轻率,自书遗嘱本来就是一件庄重而严厉的事儿,假如都通过微信得话看起来不适合。
D. 去年近7万人立微信遗嘱,中华遗嘱库设立的微信遗嘱有没有法律效应呢
去年近7万人立微信遗嘱,中华遗嘱库设立的“微信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涉及财产分配的内容仍须订立合法遗嘱,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所以看来,微信遗嘱并不符合民法典的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某些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闭碧。"
综上,微信遗嘱并不能证明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也不符合立遗嘱的有效形式要件,所以微信遗嘱并没有法律效力。
E. 什么是微信遗嘱
在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中提到,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经向全国提供遗嘱咨询256152人次,登记保管190866份遗嘱。7年多以来,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9.87岁,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
据悉,从2017年至2020年,80后订立遗嘱的总人数翻了近7倍。截至2020年底,已有553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且除了90后和80后外,00后也开始订立遗嘱。其中,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仅17周岁。
中华遗嘱库上线的“微信遗嘱”小程序,去年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从90后立遗嘱分配的财产内容来看,处理银行存款的需求超过八成,涉及到房产的超过七成。
与以往相比,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也带来了更多的财产种类。与此前大众印象中固有的房产、存款等财产不同,趋向年轻化的遗嘱人还提及了QQ、微信、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其次就是证券基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普遍关注的内容。
一直以来,用户对游戏类账号都表现得十分关切。游戏类账号经常承载着用户的感情寄托,其中的虚拟产品或是用户投入大量精力得来,或是其氪金无数换来。
同时,网络的普明让及使得各种虚拟产品应运而生,不同的应用程序有着不同的账号,一个手衡用户拥有的软件账号可能多达几十个。这些不同的应用账号或存储着一定毕槐做的钱款、或承载着用户的生活痕迹,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内容。
通过相关的采访其实也可以发现,对于订立遗嘱,部分年轻人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对的。希望通过遗嘱来传达自己的意愿,为亲友的生活提供保障,也为放手拼搏解决后顾之忧。这也反应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理性开放的心态接受订立遗嘱、面对生活中的意料之外。
当然,不同的人对于遗嘱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人选择早早订立遗嘱,有的人选择顺其自然不订立遗嘱。而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大家又对于遗嘱订立有什么看法呢
F. 看新闻,可以自己在家写遗嘱了,是什么意思
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更多感悟。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变得碧粗不再突兀。
记者了解到 ,中华遗嘱库在非常时期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已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
“微信遗嘱”服务不悔宴镇涉及房产、财产分配
记者在中华遗嘱库官网祥指发现,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就可在家写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是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想留言的人。而这项服务将免费向公众开放,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期间。
记者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暂停了各登记中心的现场接待和登记服务,仅开放网络咨询、预约服务和微信遗嘱功能。而疫情期间,线上咨询和预约量暴增了几十倍。前来咨询和预约遗嘱服务的人中,绝大多数是因这次疫情的突发和严重,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遗嘱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人的嘱托,对后人的寄语。基于疫情时期人们的这种需求,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网友体验:“没想到立遗嘱也有疗愈效果”
网友康湛,在疫情期间体验了一把。
真要直面生死时,人们大都会反复思考自己究竟能写下些什么,最后落到笔端的都是最深的表白和祝愿。她说:“生命总是无常,写完遗嘱反而多了几分释然,心里踏实了很多,不再惧怕未来与可怕的病毒了,没想到立遗嘱也有疗愈效果。”
线上操作,人们也能敞开心扉↓↓↓
有女儿对妈妈说出感激:“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也有人写下对爱人的依恋:“愿余生身体健康,万事随心,所有的烦恼都与你无关,所有的疾病都能痊愈。如果有来世,但愿依旧可以一起。”
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妈妈给孩子留言:“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不能去到中华遗嘱库,就用微信记录一下。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你爸爸处理好了。”
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
3月28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公布了中青年人立遗嘱大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了16.5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781份。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底,共有2333位60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登记遗嘱,中青年订立遗嘱人数持续增加,“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
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成遗嘱财产
据悉,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面向老年人提供免费服务:凡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填写预约卡后,可以免费办理遗嘱咨询、起草、登记和保管。
此次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对所保管的12万余份遗嘱进行数据分析,此次白皮书通过对各地数据的详细分析,全面呈现出全国遗嘱大数据及各地特点。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立遗嘱人平均年龄77.43岁,2014年76.54岁,2015年75.31岁,2016年73.97岁,2017年72.09岁,2018年71.26岁。6年间,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降至71.26岁,立遗嘱人趋向年轻化。
根据白皮书发布的“90后”立遗嘱数据统计表,走进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90后”人数已连续三年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7年为55人,2018年为123人,2019年为166人,共344人。
与老年人群体相比,90后立遗嘱人群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类型。除了房产、银行存款、股票账号等,90后所立遗嘱中分配的财产,还包括了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内容,而这些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
90后分配财产内容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90后立遗嘱人中,80%已经有自己的房产。据了解,此部分人群中,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父母甚至会将部分股权挂名在子女的名下。
从数据上来看,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时,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的财产当中,说明此部分财产是年轻人当下比较重要的资产之一。
(来源:广州日报微信综合新闻坊、上观新闻、北京日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