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男人寫春天花落而不是花開
⑴ 花開不只在春天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優雅。花開不只在春天,成功不只在舞台。
——題記
成功的花兒,不只在春天綻放,而是一顆芽經過夏天的烈日、秋天的寒風、冬日的雨雪才慢慢綻放。當初的芽,卻浸透了奮斗的淚痕,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剛剛起步時,無悔的付出。
花兒不是只在春天綻放,別樣紅般的夏日荷花,金燦燦的秋日叢菊,壓不住的.冬季傲梅不是也有各自的美麗嗎?」腰懸三尺佩劍、傲氣凌人的他曾用自己的才華征服了世人,才在春天前嗅出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但在小人的讒言後,春光的溫柔並沒有讓他拂面,驟然間冰雪漫天。並非玄宗不容「力士脫靴,貴妃磨墨。」的他,只是鋒芒畢露而已。他在雨雪中反而蓬勃生長著「五步殺一人」的傲骨,才奏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自信。經受了江山易主,國破家亡的李煜,曾走上過王城邊緣看著昔日春花秋月、往日雕欄玉砌應猶在卻朱顏已改。外景一片春意融融,內心卻早已冰凍雨雪去。雨雪中,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中無數次痛苦回首,在「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中悲鳴。縱觀古今,多少文人、將軍的人生得意和輝煌並非出現在最順乎人意的情況下,花開不只在春天,成功不知在華麗的舞台上。
人生何時不開花?為什麼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花期,去釋放那蓄勢已久的美麗呢?只停留在春天能收獲不路過的幸福嗎?
冰心說道:「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的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這愛情、這友情,再加上一份親情,便一定可以是你的生命之樹翠綠茂盛,需要陽光與風雨里共築愛。花開不只在春天,因為花需要四季的考驗,只活在春天裡的花又能綻放多久?感情也是一樣的,不僅要自然地生長,還要有荊棘、有考驗。歷經風霜,駛過雨雪的感情才更長久。在順利中、快樂中的日子裡度過的感情是脆弱的。感情的積累不只在朝朝暮暮,花兒的綻放也不只需要春天的暖風。
花開不只在春天,這是物性使然。還需要我們有堅忍之志,堅持自己,並要有毅力堅守到最後。像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和一水一泥的積累,才鑄就壯觀之城。 像春蠶吐絲一縷一縷的堅持與一層一層的環繞,才有破繭時的美麗。只有堅持,不斷堅持,才有花開的那天。若不堅持,不努力,永遠沒有春夏秋冬,沒有磨練,也就沒有成功。花開在於努力與堅持,而不在於春天的到來,若努力,花開就在此時。
與其說:「花開不只在春天。」不如說:「生命是一朵常青不敗的花。」而那烈日、寒風、雨雪便是滋潤花的養分,沒有挫折的花遲早會枯萎,想要心中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時排遣痛苦,積蓄力量,為目標奮斗。還需要我們有變通之智、化苦水為美酒之詩意情懷。花開不只在春天,而在整個生命。
歷經風霜雨雪的花兒才長久,花開不只在春天,而在時刻點滴。
⑵ 「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更加燦爛」,為什麼不是 「 花落不是為了花開,而是為了更加燦爛呢」
而是後面用了「更加」說明前面不能用花落,且每次花落之後的花開不一定比上次花開更加燦爛,所以我覺得是前面這句。
⑶ 王維的鳥鳴澗寫的是春景可為什麼是人閑桂花落,桂花可不是春天開的呀
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
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
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卧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⑷ 為什麼春天不是花開的季節而是花謝的季節
花在春天開放,但是沒有一朵花會開得太久,花開春天,必然也會凋落在春天…農歷二月十二日是花朝節,那天是百花的生日。
⑸ 高中語文,詩詞欣賞里落紅不是落花嗎,為什麼說是春季的
詩人用移情於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哪裡是落花的葬詞?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詩人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了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兩句詩也包含了這樣的哲理:「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視角,在於自身的價值和功用。
⑹ 以「花落春猶在」為題的議論文,怎麼寫啊,應從哪方面寫啊
矛盾,從矛盾入手。很簡單的題目衍生折射很多現實的具體問題,英雄走了,精神在,這個就是最基礎的一類方向;深度點,那就要,走到歷史長河去看看了,中華文明世界文明發展史;再深入剖析,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上講的唯物唯心兩個對立的觀點,不斷的矛盾曲折,舉例子,下定義等等的手法,長短不一的敘述段落形式……腦袋一下子就會開竅了
⑺ 桂花在什麼時候開為什麼詩人王維說「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1.中秋節前後哦!
2.人的心閑靜下來才能感覺到春天桂花從枝頭飄落,寧靜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潔的月亮從山谷中升起來驚動了山鳥,時而在山澗中發出鳴叫聲。
「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寫空靈閑靜的環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是動靜相襯的藝術佳境。
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詩人顯然無法看到桂花飄落的景緻,但因為「夜靜」,更因為觀風景的人「心靜」,所以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
滿意請採納,謝謝o(∩_∩)o
⑻ 六年級下冊語文《鳥鳴澗》為什麼說春天桂花落
首詩釋義的分歧,主要體現在首句「人閑桂花落」中的「桂花」上。從全詩來看,這首詩是寫春天夜色,這點是無可爭論的。但是,為什麼在春天,卻出現了只有秋天才有的景色「桂花」呢?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其一,認定詩中的「桂花」是「四季桂」。理由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那種。現在出版的有關《鳥鳴澗》賞析的教科書,多採用此說。
其二,認定詩中的「桂花」屬於文藝創作,而藝術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如王維名畫《袁安卧雪圖》中的「雪中綠芭蕉」。
其三,詩人的失誤——誤將一些春花當成了「桂花」。「也許王維也像我等一樣缺少桂花的知識,不知道桂花是只在秋天開花的,那天夜裡,他看到(或聽到甚至是聞到)一種花從樹上落下,誤把它當成了桂花,寫在了詩里;也許王維不喜歡桐花、楊花之類普通的花,他認為只有桂花才適合這首詩的意境,就『一意孤行』地寫成了桂花。」(見曹麗英《王維的桂花》
其四,流傳過程中造成的失誤。
關於第一種觀點,缺陷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在夜色茫茫中,是否是桂花,分辨起來比較困難——更何況還是剛剛「月出」之時;第二,若是用「桂花」寫景,詩人大可不必非得寫春景,其實,寫秋景也一樣,只不過將詩中的「春」字改為「秋」字而已:「人閑桂花落,夜靜秋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秋澗中。」關於這點,曹麗英在《王維的桂花》一文中,有比較詳細地論述。第三,更重要的是,「四季桂」是近年來新培育出來的一種桂花品種,是高科技的產物:它突破了普通桂花一年只開花一次的常規,每年可分別於2月、5月、8月、11月開花,花期通常為20天左右。很明顯:在王維生活的唐代——雖然唐代非常強大,科學技術也領先世界,但是還沒有發達到能培育「四季桂」這樣的高科技產品。也就是說,王維詩中的「桂花」,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秋天「桂花」。
關於第二種觀點,關鍵在於搞清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王維為居住在若耶溪邊的朋友皇甫岳而寫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其中的一首。縱觀這五首詩,每一首都是描寫皇甫岳居地——若耶溪邊的一處風景。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風景寫生詩,寫實詩,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不同於王維本人創作的《袁安卧雪圖》,可以在冰雪中加入自己創意的「綠葉芭蕉」。因此,就這首詩而言,藝術創造可能性很小,或者說根本就不可能。
至於第三種說法,似乎更不可能。眾所周知,王維是盛唐時代一位大詩人,博學多藝,才華橫溢。即使他再糊塗,也不至於將春天的「桐花、楊花之類」誤作秋天的桂花。況且季節差別甚大,作為一位凡事觀察細致入微的大詩人,王維不可能連桂花在秋天裡開花這個常識也不知道。退一萬步講,就算王維自己不知道桂花是秋天的花,或者當天晚上王維飲多了酒、或者天黑看不清楚,錯認了;難道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以後他還不會發現?況且,其時的王維,已經名滿天下,即使王維自己發現不了,他的那些幕僚們、他的那些詩友們,特別是皇甫岳,難道也發現不了?更何況這組詩是為他的朋友皇甫岳而題寫的?
至於第四種觀點,可能性也不大。在唐代,王維就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可以說是天下傳唱。即使一兩個版本在流傳的過程中失誤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版本在流傳的過程中都失誤了。
總而言之,以上觀點,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那麼,王維詩中的「桂花」到底指什麼呢?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關鍵要搞清古漢語中通假字的有關知識。通假又叫通借,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遣詞的一種方法:即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這首詩中就有一個通假字,那就是「桂花」的「花」字。「花」通「華」,「桂花」亦即「桂華」,也就是月亮的意思——傳說月中有桂樹,故月亮又有桂輪、桂宮、桂魄、桂華等雅稱。
「桂華」作為月亮的意思,在唐詩中還有很多。著名詩句如:「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見張九齡《感遇》)「含情不得語,頻使桂華空。」(見張九齡《秋夕望月》)「桂華滿兮明月輝,扶桑曉兮白日飛。」(見李白《擬恨賦》)等等。
弄清了「桂花」的意思,這首詩的詩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補充回答:
鳥鳴澗
作者:(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解析
這首詩全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為什麼呢?是由於「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於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
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托出春澗的幽靜。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 環境里,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 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寫空靈閑靜的環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是動靜相襯的藝術佳境。《而庵說唐詩》:"右丞精於禪理,其詩皆合聖教。"《唐詩箋注》:"閑事閑情,妙以閑人領此閑趣。"《詩法易簡錄》:"鳥鳴,動機也;澗,狹境也。而先著'夜靜春山空'五字於其前,然後點出鳥鳴澗來,便覺有一種空曠寂靜景象,因鳥鳴而愈顯者,流露於筆墨之外。一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
詩意
春天的晚上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裡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盪盪。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驚動。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
詩的景色
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卧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鳥鳴澗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爾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裡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⑼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桂花和春有矛盾,有人說沒矛盾為什麼
王維《鳥鳴澗》詩雲:「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意境優美,沒有難字,易讀易懂,所以舊時注家往往不著一字,而又一向被選來供兒童學習,背誦。我很小的時候就念過這首詩,當時並不大懂,也不覺得不懂,就那麼糊里糊塗興高采烈地背得滾瓜爛熟。幾十年匆匆過去,就是到現在,也不敢說就很懂了。這首詩實在有點怪,只能做些猜測和假設。詩里寫到「春山」、「春澗」,那麼肯定是寫春夜的了;而第一句卻道是「人閑桂花落」,桂花是秋天開的花,「桂花落」當然更在秋天。一首寫春山夜景的詩為什麼第一句卻去談秋天的情形呢?這有兩種可能:其一,唐朝的桂花同現在的不同,花開花落都在春天,所以詩里這麼寫。其二,「人閑桂花落」一句另有奧妙,不宜作一般的理解。請教過研究植物學的專家,回答是:古今的物候雖然有變遷,但桂花的開落由春徂秋,沒有聽說過。再研究吧。看來此路不通。曾經有學者指出,這里的「桂花」指月光,意謂月光照亮了大地。這個說法不大容易理解。不錯,月亮里是有一棵神奇的桂花樹,犯了錯誤在那裡勞動改造的吳剛伐之不倒,所以詩人們或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或說「吳剛捧出桂花酒」;但從來不曾有人說過桂花代表月光、「桂花落」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的。何況下面還有一句「月出驚山鳥」,如果詩里一開始月光就照亮了大地,那下文的山鳥也就不會忽然被驚動了。在一首很短的詩里重復地寫同一個意思,決非王維的作派。看來,桂花還是那個桂花。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桂花很香,卻又很小很小,「桂花落」一般來說是很難感覺得到的;但是像王維這樣的富貴閑人、藝術大家那就不同了,他能夠感覺到,他的心同自然界完全相通,特別地氣定神閑,有著超常的聽覺和視覺。何況周圍的環境也安靜極了。任何輕微細小的變化,在春夜寂靜的空山裡都是重要的信息,桂花落是一個事件,月亮出來、山鳥驚鳴更是特大事件。王維喜歡這樣靜謐的境界。我們今天生活在車馬喧、人聲雜的城市裡,感覺已經很遲鈍了;也非遲鈍一點不可,否則簡直難以存活下去。王維在藍田有他的輞川別墅,他的耳根清凈之福,是今天難以想像的。他的一些闊朋友,也都各有其高級別墅。《鳥鳴澗》正是他那著名的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雲溪別墅同樣幽靜美好之至。也許有人會問,照這麼說詩的境界固然是虛靜芬芳高妙之至了,但其如春與秋的矛盾何?我想王維可能有兩種解釋:一則可以說,詩的第一句只是說閑人耳朵靈,即使是桂花落地也頗有所聞,這同季節無關。二則更乾脆的說,管他什麼春夏與秋冬呢,在我的畫里,各種不同時令的花卉可以同時開放,雪景中也照樣有繁茂的芭蕉,這又有何不可,要的是這個意境!王維畫的真跡,我們現在看不到了,宋人沈括是看到過的,並有收藏,他介紹說:「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余家所藏摩詰《袁安卧雪圖》,有雪中芭蕉……此難可與俗人論也」(《夢溪筆談》卷十七)。讀王維此詩,大約有必要拿這段話來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