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青海為什麼好多女人帶頭巾

青海為什麼好多女人帶頭巾

發布時間: 2022-09-13 09:31:45

㈠ 回族已婚女性為什麼要包頭巾呢

回族已婚女性為什麼要包頭巾呢?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我們知道回族人不吃豬肉,是清真派的代表,除此之外,而回族的婦女對服飾衣著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們不難發現,回族的已婚女性都包著頭巾,不僅僅是已婚女性,好像我們看到的回族女性都包著頭巾,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些許的變化,而變化的只是在細節、色彩或者樣式上的變化,不變的是他們回族女性包頭巾的習慣。以上觀點,僅筆者認為,對於“回族已婚女性為什麼要包頭巾?”這一話題,你又有什麼看法呢?

㈡ 在大學中,為什麼有很多少數民族女生帶頭巾

中國自古有「衣裝之國」的美稱,中國少數民族是「衣裝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女人有錢戴在頭上,男人有錢用在馬上」是蒙古族的頭飾。蒙古族頭飾作為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的活化石,一直保存至今。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盛大婚禮等場合,總能看到蒙古族婦女戴著華麗的頭飾,每一個出場總是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頭飾的秘密:它是蒙古族婦女的生命,也是唯一的「家庭」

30歲以後,要把留眉珠的部分脫下來;過了40歲,就得摘耳朵了。然而,有一些東西是永遠不需要脫掉的,比如配飾和後簾。只有一個例外,就是丈夫去世後,所有的頭飾都不戴了。難怪有人說頭飾是蒙古族女性的生命,甚至成為不可缺少的東西。

㈢ 為什麼青海人跳舞脖子上圍圍巾

青海天氣比較冷,風沙比較大,紫外線比較強,一起到保暖作用二保護皮膚。

㈣ 蘭州拉麵里戴頭巾的女人都是哪裡人啊

戴頭巾的民族有:
1、回族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
2、布依族
布依族服飾作為一種物質文化現象,其產生與變化總是與社會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
3、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
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
4、黎族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無領、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於刺綉加工,故衣襟多是綉花。女裙,我們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
5、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青年女子穿紅色連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頂系珠子、纓穗、羽毛的大紅色水獺皮帽,多系紅、綠頭巾;老年婦女尚白色。辮梢系銀鏈或銀質小錢、鑰匙等物再用珠鏈系在一起。裝飾品多為銀質,有鐲、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地區還佩戴鑄花圓銀胸飾物。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㈤ 回族女人為什麼戴頭巾

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 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為什麼回族女性要帶頭巾呢?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回族名字介紹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裡有小口”,取該字意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裡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從文字的演化上講,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圍縮小了。

隋唐時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實際主要是指來自波斯和中亞地區的人群(可參見《 太平廣記》等唐代的記載),這些胡人有僑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 蕃坊”,這就是回族習慣把聚居地稱為“回坊”的來由。僑居的則來往於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事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胡人蕃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回族民間有說法認為,這是被漢語人群稱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是“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唐代的在華胡人中,還有波斯和中亞小國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們是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來。《四夷館考》中說到:“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元代之前,“回紇”、“回鶻”和“回回”,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幾乎是 同義詞 ,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群,用回回一詞稱呼來自回鶻地帶還往西的人則顯得更多一些。宋元時期,分布在中東部的回回(粟特、猶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較多)以及部分回紇、回鶻被稱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帶的部分回鶻、回紇或回回,則聯合當地一些民族西遷後形成畏吾兒,還有的發展成為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西域民族。此際,胡人、回鶻、回紇這類稱謂,在史書記載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詞明朗起來,在官方的詔諭和漢文記載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為“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這類字樣。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漢語史籍中除了指已經定居在中國境內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兒”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蔥嶺以西、黑海以東”——阿富汗、烏茲別克、塔吉克、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亞塞拜然以及哈薩克、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區。宋元以至明清期間,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從這一地區入華的商人、工匠、軍士、學者等幾乎都自然的歸入回回人里。歷史長河中,這一地帶分分合合,時而統一為一個國家,時而分裂為諸多小國,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在語言和 文化 的細部上存有差異,但整個文化面貌和人種上則大體一致,也都有禁食豬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傳統。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漢文記載中並用,如《大明律》有關律條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釋文。但也有使用“回輝”的現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內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也有“回輝氏”一語。明萬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敕賜禮拜寺記”碑中,回族自稱為“回回”,這是目前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稱的最早證據。實際回回做為自稱的年代比這早得多,只是由於相關歷史文物、記載被毀壞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統治者的文字獄有直接的關系。

回族一詞做為民族稱謂,目前有據可查的是出現在清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再往後的年代,“回族”做為民族稱謂使用越來越普遍,僅在官方記載中的例子就不勝牧舉。

回族女性戴頭巾的原因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發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發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

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通常有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干凈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綉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一些樣式、色彩上的變化,顯得更加活潑和大方。

回族女性戴紗巾的原因

1、現在的社會如此的亂,一些不正經的男人總喜歡占女人的便宜,但是,戴上紗巾,會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也可以說戴紗巾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2、回族女孩一直是不可以露很多在外面的,現在的女的都在盡量的節省布料,其結果是誘惑別人犯罪,導致犯罪率上升,所以說什麼強奸這類事情的頻發,這跟個還有有聯系的,回族女孩的 特殊穿著和戴紗巾,也極大的減少了此類事件的發生,維護了社會和諧,即使我們是大千世界的少數。

3、戴紗巾的女孩也可以性感和美麗,但是她們只將自己的美麗展現在自己的親人和真正喜歡的人面前,在家裡,回族女孩會亮出自己的秀發,亮出自己嬌白的臉龐,亮出自己有致的曲線,只為回報自己最愛的人,所以說回族男孩才是最最幸福的人。

4、戴紗巾不僅僅是遮住了年輕回族女孩的美麗,它也收住了我們這個年齡段易亂的心扉。因為我們也是凡人,也有人的慾望。

5、戴紗巾提醒女孩子時刻保護自己的貞潔,讓自己想玉簪一樣的潔白乾凈,容不得別人絲毫褻瀆。

回族節日

開齋節

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的穆斯林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 萊麥丹月)。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封齋呢?據《 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穆斯林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里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里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 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 衣服。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里也都打掃得乾乾凈凈,懸掛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 標語 和彩燈。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 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古爾邦節

“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 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 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卧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里,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 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 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 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游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 游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 事跡 ,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幹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願來乾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家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眾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嘗。

回族的齋月

每年回歷九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開始進入齋月。齋月也是中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傳統習俗的一部分。

回族人口約860.2萬,遍布全國各地。主要從事農業。偏愛麵食,尤其擅長製作油炸麵食。回族是中國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古蘭經》規定,禁食豬馬驢騾狗及一切自死動物。無論牛羊雞禽,均須經屠宰才可食用。

節慶習俗:齋月。齋月回歷九月,每個成年穆斯林(回教徒)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齋”才恢復正常飲食生活。屆時要歡慶三天,家家宰羊,牛等招待親朋好友慶賀,並做油香饊子等二十多種節日食品。

回族相關 文章 :

1.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2. 2016回族開齋節祝福語

3. 2016年回族開齋節時間

4. 回族結婚禮儀

5. 回民為什麼不吃豬

6. 回族開齋節介紹

㈥ 西寧為什麼有一些男人總是戴著白帽子女人總是圍著黑頭巾出街

像你看到的這種現象是回族或者撒拉族或者當地穆斯林的一種習俗:
一般情況下男士都會帶白色或者其他顏色的「頂帽」,帶白帽是伊斯蘭教的標志,也就是說帶了帽子一看就能知道他是穆斯林,在我國大部分穆斯林地區都是這樣的帽子,如果你到南非他們因為島國上所以他們戴的帽子像一個船的形狀。
女士一般都會戴有「蓋頭」或者是「紗巾」主要的意思是別人看不到他的羞體或者頭發,地方不一樣習俗也不一樣,在國教為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你會見到有的女子將頭部全部包住就露出一個眼睛。
在很早以前的青海這里,蓋頭主要有三種顏色,一般沒有結婚的少女戴的是綠顏色的蓋頭,結了婚的婦女戴的是黑顏色的蓋頭,老年人一般戴白色。但是現在因地制宜,沒有這么明確了。

㈦ 為什麼西寧有的人頭上帶絲巾或帽子勒

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都要男的帶白帽女的帶絲巾,因為西寧有回族,撒拉族,總之穆斯林很多

㈧ 為什麼青海女人都包著頭呢

我是青海人,在青海包頭的是回族的已婚婦女。因為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婦女包頭是他們的教習。就和在中東地區一樣,好多婦女身穿黑袍只露出眼睛。

㈨ 少數民族的少女為什麼喜歡帶頭巾呢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LZ你這是多少年前的記憶啊.......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早多少年都進城了....其實現在根本看不出來的,從服裝上....

不過說到頭巾呢,有一種理由是說少數民族基本不生活在中原地區,因此頭巾除了美觀以外,還兼顧擋風,擦汗等重要功能.
另一個解釋是說鮮艷的顏色容易在野外相互辨別,村子裡的人容易相互扶持照料.
其實頭巾在近期的時代中,大部分還有傳情,信物的特徵啦........也有很多民族有這么個風俗....

不過....這些大概都早過時了...現在頭巾就是作為裝飾品,體現民族風格和氣息,包括傳統手工技藝,藝術特點之類的.....基本沒有實用性.

㈩ 西北婦女為什麼要戴頭巾

你看到的蘭州的女人結婚後帶頭巾的是一些少數名族婦女們的名族習慣!
在我國西北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中,有一種婦女使用的長頭巾頗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們稱這種長頭用為「蓋頭」。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等都戴蓋頭。所謂蓋頭,就是絲織品或棉織品做成的大巾,戴時從頭上罩下,披在肩上,蓋住整個頭部,兩耳也掩在巾下,頜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風帽。長度一般垂到腰際,哈薩克族的競垂到臀部以下。蓋頭一般分綠、黑、白三種,從少女開始直到結婚後一二年都戴綠蓋頭,結婚三四年直到中年城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十分明顯,蓋頭是受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服飾影響,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飾的影響而形成的。是婦女面罩的一種變種。直到現在,新教對戴蓋頭要求仍很嚴格,無論在家或外出,都必須戴;而老教要求則稍寬,一般出門時戴,在家不戴而換為織花紋的便帽。

熱點內容
為什麼腦子不好使表情包 發布:2024-05-16 19:45:05 瀏覽:769
為什麼生完孩子後白帶沒了 發布:2024-05-16 19:42:31 瀏覽:942
淘寶俄羅斯產品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05-16 19:23:48 瀏覽:131
為什麼女生更喜歡吃粉面 發布:2024-05-16 19:18:40 瀏覽:380
為什麼vivo手機不能連接榮耀手錶 發布:2024-05-16 19:17:54 瀏覽:191
蘋果兩個攝像頭為什麼一個沒用 發布:2024-05-16 19:10:15 瀏覽:719
筆記本電腦字母為什麼打不起來 發布:2024-05-16 18:31:13 瀏覽:249
光遇手機自帶錄制為什麼沒有聲音 發布:2024-05-16 18:20:25 瀏覽:62
別人給我發微信視頻為什麼直接顯示拒絕 發布:2024-05-16 18:06:31 瀏覽:373
我的世界java版手機為什麼進不去 發布:2024-05-16 18:06:21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