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教育孩子一定不能打罵

為什麼教育孩子一定不能打罵

發布時間: 2022-12-22 04:01:59

⑴ 家庭教育中不能亂打孩子的原因

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說的是想要孩子孝順聽話,就必需用打的方式進行教育。你打罵孩子真的是為了教育孩子嗎?或者說打孩子這件事情,真的對嗎?我之前也遇到過,給大家總結一下哈,家庭教育中不能亂打孩子的原因有3種:


總結,看到這3點答案和原因,你還會去打孩子嗎?事實上,孩子情緒管理差,成績不好,愛發脾氣等等不良的習慣和嗜好,其實都來自於父母,如若父母能夠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相信,所謂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⑵ 父母可以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嗎為什麼

很多家長都是暴脾氣,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不聽勸或者孩子屢次三番的犯錯,他們就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都是非常弱小的,他們和父母的關系是非常親近的,如果父母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會讓他們心裡非常難受,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小編覺得父母不可以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原因。

⑶ 教育孩子,到底能不能打罵或者恐嚇

引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總是打罵或者是恐嚇他,要不然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問題,他會變得非常的膽小,非常的自卑,而且非常的不自信,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什麼安全感,所以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用到正確的方式,以正面的話語去鼓勵自己的孩子去遇到自己的孩子,而且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目的是什麼?打罵能不能達到你的這個目的應該是不行的。

⑷ 在教育過程當中,應不應該打罵孩子

在教育過程當中,個人認為不應該打罵孩子。


適當的懲戒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是非底線的問題上,比如說謊、偷錢等。但如果僅僅是出於教育的目的,家長也一定要掌握好懲戒的分寸。

不是十分必要的情況不打罵孩子。不要認為孩子做的不對就應該受到懲罰,在孩子沒有犯嚴重錯誤的情況下,盡量還是不要打罵孩子。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吃飯不小心胳膊碰掉了碗,摔碎了,父母先不要急著去教訓,他只是不小心,又不是故意去摔碎,孩子心裡已經覺得自己錯了,家長還要再去教訓一下,孩子會覺得很傷心。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試著去聽孩子怎麼說,了解孩子的想法,不用太過於苛刻,畢竟犯的只是小錯,沒有什麼不可原諒的。

在十分生氣,情緒上頭的時候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時候打罵孩子只是在發泄自己的憤怒,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誤傷孩子。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內心裡對於父母都是有敬畏之心的,家長對於犯錯的孩子,最有效的管教是通過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比如,在打孩子之前告訴他,這件事情他錯在哪,給孩子講清楚原因,下次該怎麼做才可以避免,做錯了是要自己去承擔後果,然後再去懲罰孩子。這樣孩子再遇到,也可以防患於未然。

從來沒打罵過孩子的父母很少,一句「你過來」會把孩子推離你的身邊,傷害你們之間的關系,教育孩子不能玻璃心,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地的農民。家長們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只有徹底了解教育原理、認真學習、真心付出和自我完善的家長,才有可能教出優秀的子女來。


我想說,我們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打罵,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成長的道理,我經常跟我兒子說,不要做那隻貓,故事是這樣的,老公和老婆吵架,老公凶了老婆,這時兒子經過,老婆反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很無辜很委屈,我也沒有做錯什麼,當看到前面一隻貓時,他走過去,狠狠地用腳踢了一下,貓很委屈,使勁喵了一下。

我們不應該拿小孩隨意出氣,當孩子做事情與我們的觀念不一致時,我們首先要和他溝通,理解他的想法,他可能考慮問題不全面,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後果,我們需要和他耐心的溝通,讓他明白,盡量理解。

我們大人也應該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學會包容,我們應該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應該用打罵解決的,我們需要的時教育,基本的懲戒只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他犯錯是會有後果的,是為了讓他更好的成長。

⑸ 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打罵教育

不可否認,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確實可能存在那種比較皮實的,臉皮比較厚,心比較大的孩子。經常挨打挨罵還活蹦亂跳,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的。

但這只是一部分孩子,有可能未受到打罵的負面影響。這不代表打罵教育就不會給所有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更不能代表打罵教育是正確的。而且就算這一部分健康的孩子,我們只看到了他受到了打罵教育,卻沒看到他除了打罵教育外,還可能受到過來自教養成員其他方式(比如溫和的,鼓勵式)的教育。比如來自爺爺,奶奶輩的關懷,比如來自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支持。

這類孩子長大,一般輕易也不會使用打罵教育。因為他的內心是積極的,陽光的,是溫柔又有力量的。他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單一的打罵。

三、曾經遭受過心理問題,但經過自我調節和良好的教育,和過去的父母和解了,成功走出了心理問題。

這類走出心理陰影的人,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肯定不會再貫徹打罵教育。因為他們自己最知道其傷害性。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偏差呢?

1、兩代人面臨的問題不同。父輩這一代人生活在建國後的那段時期,時代主題就是大幹快上建設社會主義,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先進模範值得學習,大家都是精神飽滿、熱火朝天干工作,一切都是政治掛帥、以工作為核心,精神上的富足讓心理上的問題少得多。而現代社會則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家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追求各自的事業成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優勝劣汰異常殘酷,身處其中的個體身心疲憊,心理問題難免頻繁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人的心理問題的確多些。

2、倖存者偏差。父輩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包括物質匱乏、階級斗爭、繁重的勞動等等,說實在的,能挺下來,活過來的都是強者,而很多中途夭折或去世的人,也沒有機會教訓後輩。因此能活下來的父輩並不代表他們接受的教育有多好,只能說他們作為倖存者活下來而已。

3、社會發展的結果。父輩所處的社會,醫療條件沒有現在好,有些心理上的問題根本沒受到重視,縱然出現問題也歸結為其他籠統的原因。不像現代社會,各種心理問題分門別類,非常細致。就算沒什麼問題,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也受到大家的重視,而且還呼籲個體要提前介入治療或預防,而這些問題父輩們根本就不當一回事。所以現代社會中,人們心理問題多,與整個社會重視、心理學及醫學高度發達有關。

⑹ 教育孩子時,到底能不能打罵或者恐嚇你怎麼看

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好不要採用打罵或者恐嚇的方式,畢竟孩子的能力還比較小,他們的承受能力不是特別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不斷的打罵和恐嚇,只會讓孩子變得膽戰心驚,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很差,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過來的,父母小的時候也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既然自己做不到,也不要強求孩子去做,要讓他們在開心的氛圍之下慢慢成長,慢慢去學習一些東西。

⑺ 孩子犯錯後,家長為何不能破口大罵

⑻ 幼兒時期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採取打罵的方式

古人有雲:“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使用暴力並不少見,每當孩子犯錯時,父母都會用暴力威脅或者直接使用暴力。其實這種方法是完全錯誤的,並且還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傷害。會對孩子將來性格的養成和一些成長發育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所以為了給孩子一個安全快樂的生長環境,我們要摒棄這種傳統粗暴的方式。

那這些以外還可能讓他有自卑的心理。他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別的小朋友懂事和聽話,也沒有別的小朋友幸福。在以後做事時也會沒有決斷力,畏畏縮縮,瞻前顧後。所以說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真的會給他們造成很多的傷害,希望家長們能夠用溫柔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給他們更多的愛。

⑼ 為什麼不能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教育,對孩子人生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學校教育。而有些家長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動輒打罵,這種教育方式是粗暴而無效的。家庭教育法則告訴我們: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用錯方法的家長。家庭教育法則通過分析孩子的心理和成長規律,為我們總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讓我們能更科學地教育孩子。

  定期定律:寄予什麼樣的期望,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在孩子調皮搗蛋時,你是否非常生氣的責罵孩子「沒出息」「沒素質」?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時,你是否對孩子進行一些言語上的侮辱,罵孩子是「笨蛋」「傻瓜」「傻帽」?

  當孩子沒有按你制定的目標或希望去執行時,你是否對孩子說過「你什麼時候才能給我爭口氣」這樣的話?

    如果這些都對孩子說過的話,那麼為人父母,你真的要好好檢討自己的言行了。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的情感和觀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的影響。哪怕是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開始接受他所喜歡的、信任之人的影響。要知道,父母過高的期望會帶來孩子的無望。這也是定期定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寄予什麼樣的期望,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對孩子的期望應在他努力可及的范圍內

  比如,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在80~85分,你卻突然讓他考100分,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呢?此時,不妨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以90分為目標,然後再逐漸增加。雖然說適當的期望可以激勵孩子,但過高的期望也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應在他努力可及的范圍內。

  不要胡亂的給孩子貼標簽

    我們做大人的做事情都會犯錯,更別說小孩子,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做錯一件事就否認孩子所有的勞動成果。更不能因此而給孩子胡亂的貼上一些帶有攻擊性的標簽,諸如「飯桶」「笨蛋」「沒出息」之類的,否則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給予適當的贊揚與鼓勵

    愛迪生曾說,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倘若父母整天責罵孩子是「笨蛋」「傻瓜」,那孩子還有什麼自信去努力呢?與其這樣,還不如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與贊揚,讓孩子自信滿滿地朝著你的期望去努力,這樣豈不是更好?

  總而言之,父母只有對孩子寄予一種合理而正確的期望,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蔡加尼可效應:調動孩子的渴求度,讓孩子念念不忘

    就像我們看電視看小說和動畫時,必須創造出懸念,每個人才會想著下一集下一頁是否是喜劇或是悲劇,如果說一部電影一部劇,你都知道他的結果和經過,那還有看下去的必要嗎?

  所以在給小孩講故事時,一定要創造懸念,讓他有不斷的想像空間,創造他的思維能力,也能夠激勵他努力學習。

    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之所以不能專注於某一件事,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意志力差。對於意志力差的孩子,父母不妨採用多鼓勵、多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幫助孩子克服障礙,促使他認認真真地去完成一件事。

  給孩子做好榜樣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黑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父母若想讓孩子做事認真、專注、不半途而肺,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以身作則地給孩子做好榜樣。

    必要時給予孩子指導和提示

    父母要明白,不是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或是完成某個任務,而是幫助孩子想辦法,防止孩子在碰到困難或挫折時,灰心喪氣地選擇放棄或逃避。父母在一旁指導和提示是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鼓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方法監督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在這種監督下,不僅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身能力也相應地得到提高。

    延遲滿足效應:適度忍耐能成大事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教授沃爾*米歇爾曾做了一知名的實驗,是將群年幼的孩子帶進房間,並告訴他們要等待15分鍾,等研究人員外出回來再吃糖,而且願意等待的孩子還會再得到一份糖果作為獎勵。很多人認為,這些孩子在面對多子份糖果的誘惑時,會選擇忍耐,但實際上,大部分孩子沒經住誘惑而選擇立即吃掉了糖果,只有小部分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想要吃糖的慾望。

    這個實驗便涉及心理學上所說的「延遲滿足」的概念。簡單來說,延遲滿足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忍耐,它是指人們為了獲取更好、更長遠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眼前繩頭小利的一種心理。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懂得忍耐,越能成大事。

    延遲從一分鍾開始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不妨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在對孩子採取延遲滿足時,不要一開始就期望孩子能耐心地等上一整天或一個星期,應循序漸進、逐漸遞增。最初的時間切記不要過長,以免孩子因為長時間的等待而灰心喪氣,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目標。

    延遲滿足期間不要過分關注

  孩子由於年齡小,在延遲滿足的過程中,難免會意志力不堅定而中途放棄或反悔。所以,在孩子等待的過程中,父母不妨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式來避免孩子的過分關注。

  採用獎勵法來延遲滿足

  要想讓孩子接受並習慣延遲滿足,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獎勵的方式來支持和鼓勵他,畢竟,想要讓孩子在短時間內輕易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一定要肯定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等待期間給予一些物質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這樣孩子才能堅持下去。

    教孩子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錯事情是難免的,受到批評也是難免的,作為父母,應教會孩子學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把他人的批評看作是自己的一種鞭策,從批評中吸取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

    讓孩子正確對待得失

有舍才會有得。當孩子因為失去某件心愛的東西或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而導致心情郁悶時,父母不妨這樣安慰孩子:「人生就一個不斷得到與失去的過程,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教會孩子正確地對待得與失,以一顆平常心去坦然地面對生活。

    因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看之淡然、處之泰然的心態,讓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

    示範定律:教育就是以身示範

    生活中不乏有些樣的父母:手機里安裝了時下各種游戲和短視屏,閑暇時只顧著玩手機卻抱怨沒有時間給孩子輔導作業:去超市買各種垃圾零食堆在家裡,自己不做飯拿零食當正餐吃卻嚷嚷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休息在家除了抱著手機不停刷就沒有別的正事干,卻不停嘮叨孩子沒有興趣愛好沒有一技之長……

所以說父母沒做好榜樣,那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把事情做好,雖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也只是把孩子生下來而已,因為你們沒有真正去關心你的孩子過的好與不好,只是你們心情不好刷刷短視屏,而自己的孩子受傷了,都不曾注意到,那我們還有什麼要求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呢,不要把平時孩子表現的不好,就推脫孩子沒做好,要不是父母沒有以身作則,或教導,在外面受欺負,本想對你哭訴下,你只會認為你的孩子調皮搗蛋,從來不問問你的孩子為什麼受欺負?有沒有受傷,因為我們滿眼的注意力都在手機,卻沒時間看孩子,或是小小的受傷。所以說孩子平時表現不好,我們應該檢討的是我們自己才是,只有作為父母作出榜樣來,你們的孩子也會朝你期望的方向改變。

  對孩子提出要求前,自己先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同時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人。想讓孩子做出改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要求前,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只有自己做好表率,才有資格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教育才能達到效果。

  加強自身修養,向孩子傳遞正能量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如果我們不加強自身努力,那麼隨時都將被社會所淘汰。所以父母在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傳遞積極的正能量。比如,你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激勵和行為示範。如此,孩子對你的行為耳濡目染,也會因此產生一種積極進取的樂觀心態,擁有成長的動力。

  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

    只有家人之間感情和睦、相處融洽,孩子才可能在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家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的那種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轉化為尊重他人、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有助於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教育觀念基本一致,避免差異太大引發沖突

  優秀的孩子來自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觀念上,父母不要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這樣只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無所適從,甚至養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處世方式,這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是非常不利的。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既然為人師表,那麼就應該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給孩子做最好的示範榜樣。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你的示範教育下朝著你所期望的目標前行。

——筆記

⑽ 孩子犯錯的時候,為什麼不能用打罵的方式批評孩子

中國的傳統教養觀念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這對許多為人父母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被很多家長奉為教育子女的教條。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壞習慣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著孩子大喊大叫,以示問題的嚴重性,更嚴重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想以此來告誡孩子下不為例。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其實,不打罵孩子一樣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這個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則。所以,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才,現代父母必須拒絕打罵孩子,改變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一片快樂的天空。

熱點內容
深圳麗資加油站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2024-05-19 21:31:22 瀏覽:630
華碩電腦自帶的word為什麼會收費 發布:2024-05-19 21:26:38 瀏覽:404
女人愛愛時為什麼要叫 發布:2024-05-19 21:23:30 瀏覽:382
騰訊還原美顏的軟體為什麼沒了 發布:2024-05-19 21:01:35 瀏覽:339
眼睛被打為什麼會出血呢 發布:2024-05-19 20:52:08 瀏覽:405
為什麼盜版東西不能抄襲 發布:2024-05-19 20:52:02 瀏覽:169
為什麼化眼線畫不好 發布:2024-05-19 20:40:57 瀏覽:712
光明苗條裝純牛奶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05-19 20:37:08 瀏覽:369
為什麼交流時要注視別人的眼睛 發布:2024-05-19 20:33:05 瀏覽:671
微信視頻打來為什麼沒聲音 發布:2024-05-19 20:07:19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