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男人喜歡日本武士
『壹』 武士道精神指的是什麼,日本為什麼這么崇拜武士道精神呢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法師。他的一生是奔波勞碌的一生,因為他是說藝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師,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學。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樣有名,他到處講述武士的故事,講故事時身旁總有一把琵琶,於是人們就叫他「琵琶法師」。無論刮風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跡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銹了,但筆卻更加鋒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華麗、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驚人的不顧事實,但他的滿懷豪情和個人行為的確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傳說,琵琶法師在晚年,為了磨練自己的刀,砍斷了上百棵白樺。而在他有生之年,卻未曾找到對手。
那時的琵琶法師未曾找到對手,決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術太高。在他那個年代,武士已成為一個階層,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到處可見腰別長刀,頭挽發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標志著日本進入武家政治時代。
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庄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徵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鬆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為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於此時日本各地庄園興起,庄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乾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庄園武裝的建立,對地方構成威脅,意識地方勢力也組織了武裝力量。一般由當地的富豪組成,稱為「郎黨、郎眾」。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庄園范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系。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為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為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奪權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從地方富農中產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為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為靠山。
但事實上直到戰國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這個名詞才最早見於文字資料。
武士道的目的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很相近:為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雇的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朴、膽識、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只要武士忠於天職,就能得到榮譽。這種不計代價維護個人榮譽的信念,使得武士不會避開堪稱無謂的自我犧牲。被敵人團團圍住,仍然英勇廝殺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標准看,並非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為乃是武士由衷忠誠的具體表現。關於這一點,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殺的行為。事實上並非如此。比起歐洲的騎士精神來說,一點也不稀奇。受到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時,根本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對一切果說,還在其次,讓自己行動發揮效果才是正道。奮力一試,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嘗試來得好,因為武士完全不用考慮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過這種精神仍然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陣中逃走(畢竟他們也是血肉之軀),武士道並非要人一味死戰,不管勝算多寡,將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須智勇全,無謂的性命是錯誤而愚不可及的行為。像是經常出現的那城內守軍開城迎擊敵人的自殺行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審視一番。出城迎擊圍攻城堡的敵軍,不啻是自殺行為,但要是能牽制敵軍,讓領主有時間擊退敵軍,就是忠義和英勇的表現,而不是自我毀滅的沖動。
1600年伏見城最後兩百名德川家守軍,開城不斷迎擊西軍,正是此類的英勇行為!當然,這種精神也能用來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有太平洋小島上的日本守軍高呼萬歲的自殺式攻擊。武士道仍長存於二十世紀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為規范一樣,也有負面的地方。武士經常殘酷的對待俘虜,因為俘虜放棄了武士道。許多武士的敵人在作戰後僅僅因為這個原因而遭處決。不像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和騎士被俘(通常會被監禁數年)可以用贖金贖回,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從未採取用金錢換回俘虜的類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戰場上被生擒,通常都會不光彩地死在俘虜者的手下。
戰國時代流傳下來關於武士道的書籍主要有三大類。其一是武術秘笈,武士道的定義大幅削減為武技。《單騎選集》這本1735年出版的書,著重於武士在戰場上需學的武技。副標題為著鎧之道,正確地詮釋了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是在戰國時代過去許久之後才寫就,但在行事作風一向保守的德川幕府,這本書內所寫的武技,在經過百年後,仍然十分有效。其二是哲學思想,在戰場上的精神廣泛運到日常生活中的話,就可以達成任何目標。第三類是經營城堡,統領武士大軍的實學,但也提及武士如何將武士道精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加藤清正提倡之「武士不應有舞蹈之行為,狂舞之武士…應該切腹以示謝罪」,這樣的標准看來有點過於嚴厲,但或許也就是說,真正的武士必須兼具教養及武藝。他不僅要精通劍術,還得嫻熟社交禮儀,包括茶道及詩藝。還有武士沉迷其中的吟詩比賽,有時甚至在戰場上吟詩作對!武士會先作出開場句(上聯),對手必須立即接句。精妙的雙關語及暗喻在這種鬥智中評價很高。當然日本是個相當富庶的國家,而武士乃社會的上層階級,有緣體驗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事物。當然,過著這種生活的大名,可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地主權貴了。
所謂武士道精神是一種不成文之法,是歷代的武士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記錄下來,成為後來武士們的人生格言。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的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產生的一種復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風雅,但當它發展開來後,它表現出來的是其極其殘忍的一面,從而導致世界性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
http://board.verycd.com/t367952.html上見
『貳』 日本曾經流行的「月代頭」,那麼丑,為何男人們都追捧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人們除了注重服飾穿搭外,對發型也有很高的要求。說起發型 不免想到日本曾經流行的“月代頭”,這個發型是將男性頭頂頂部的頭發全部剃光,兩半的頭發留下,等兩半的頭發長長一點後就成了“月代”。現在回頭看看這個“月代頭”真的丑到哭,顏值再高的帥哥也撐不住啊!但是在當時,如此丑的“月代頭”依舊有很多男人追捧。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月代頭”涼快。以前的日本男性也留長發,前面的頭發長長之後很熱還遮眼睛。所以他們就選擇把那塊的頭發剃掉,這樣戴帽子的話也比較透氣。
在今天看來,日本的“月代頭”還是沒有什麼美感。這個發型看起來甚至感覺像禿頭,不過我們不能用“美”來判定這個發型的好壞。即使“月代頭”的確很醜,但是它也是日本的一種文化。我們雖不能接受,但也要包容,要尊重他國的文化,更要尊重別人追捧的時尚,要理解“月代頭”背後的深刻含義。
『叄』 日本武士不過就是一些會用刀砍人的人,為什麼那麼受人歡迎
不是受人歡迎,是受人尊敬。武士在日本享有極高的地位,一般的人在路上遇見武士都要90度鞠躬。而且武士並不是只會砍人,在日本,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 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
『肆』 關於日本武士的問題
何為武士?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源流
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朝代衰落原因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長期沖突,雙方互相排斥貶低,造成了嚴重的內耗。而日本則似乎不存在這種情況,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
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准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9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採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華族,但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歷史。
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在筆者住所附近,一戶住宅的門口立著「幕末劍士某某習武之地」的石碑,那隻是一個歷史的遺跡。然而,武士的思想遺產,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備象徵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組成,而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產。不過,武士之間的生活水準是相差極大的,即便同為藩主大名,在長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
占武士大多數的是中下級小人物,他們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窮困中勉強維持。在江戶時代的一個笑話說:「小武士的家裡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成為「用心棒」。雖然現代日語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適高校的學生,但在那個時代,浪人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浪人對於對外戰爭則充滿野心,鄭成功為反清復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雖然拒絕,但下面浪人紛紛請戰。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視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國各地流竄,正是明治維新改革等級制度的結果。
在《黃昏的清兵衛》中,下級武士清兵衛在吃飯時還要用飯團把湯碗擦一遍,顯示出了生活的貧困。《最後的武士》導演愛德華·茲維克稱他最愛讀「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傳記,西鄉出身倒數第二級的下層武士,年輕時為了貼補家用就要
去做抄寫的零工。他的故鄉薩摩是日本著名強藩,70萬人口中武士家族佔了20多萬,財政一直緊張。這些底層武士的生活在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窮困潦倒的情況加劇,終於成為維新的主力軍。在維新之後,一部分上層武士轉化為資產階級或政府官僚,而下層武士日趨沒落,還製造了一系列暴亂,連西鄉也捲入其中。因此,日本在近代化進程初見成效後,立即展開了對外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級武士很多人沒錢討老婆,而他們的軍事體制和男權傳統文化又使得解決眾多武士的性問題成為社會性症結。於是,宣揚儒學的幕府卻繞開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特別是女性的貞操觀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場所和藝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認,甚至是妻子的容忍。
『伍』 為什麼日本人最崇拜武士
日本的社會結構不同於中國,卻同於西方,表面上看,日本跟中國一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但是跟中國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四民的身份不能轉化,中國農工商能成為士,相互可以轉化,通過科舉就能實現。
我們看山西的晉商,開葯鋪的,弄個四品道台,逢年過節,坐著大轎,出去顯擺,沒問題,直接捐個官就行,所以中國的統治階級基礎牢固。科舉制度一搞,把任何對統治階級不滿的力量都轉化成了擁護的力量。洪秀全要是能考上,他至於造反嗎?清朝可能會多了一個和珅第二,或者直接蓋過和珅了。在中國古代,搞革命推翻統治不容易,因為統治階級的基礎太牢固了。想成功,有捷徑,不用造反,讀書就行,再苦也比掉腦袋強吧。
日本不行,身份是不能轉換的。日本在全面學中國的時候,有兩個東西沒學,宦官和科舉,宦官沒學挺好,科舉沒學就出問題了。不科舉,怎麼選拔官吏?在日本,官吏是世襲的,相當於中國的先秦時代,世卿世祿。要想擔任攝政關白,必須是藤原氏出身,藤原氏後來分成了5家,近衛、鷹司、一條、二條、九條,只有這5家人可以出任攝政關白。甭管攝政關白有用沒用,最起碼名義上是日本最高級的官位。要想擔任征夷大將軍,一定得出身源氏,室町幕府是足利氏,德川幕府是德川氏,但是他們的祖先都出自於源氏,這樣形成了日本森嚴的社會等級。
名義上高高在上的是天皇,幕府給他5萬石白米的年俸,還打七折,外加經常拖欠,天皇要拿5萬石白米養活兩千多家依附於他的公卿。所以生兒子都養不起,只能降為臣籍,賜給姓氏,自謀出路去吧。對不起你了,你夠18歲了,我不管了。天皇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天皇之下就是將軍,這是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將軍佔有日本1/4最富庶的土地,剩下的3/4,分給260多家大名。
大名相當於我國先秦時代的諸侯,共分三種:譜代大名、親藩大名、外樣大名。譜代大名與將軍同姓,德川氏、水戶氏、一橋氏等,從德川一家繁衍出來的。這種大名,一共就7家,260家大名里,跟將軍同姓的只有7家。咱們先秦時候,周武王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諸侯40國,就是怕異姓諸侯造反。日本可倒好,同姓諸侯一共就7個。親藩大名要麼跟譜代有婚姻關系,要麼就是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就歸順德川的,數量也不多。絕大多數大名屬於外樣大名。將軍不待見他們,他們也不待見將軍。現在你兵力強大,我暫時裝孫子,有朝一日,我要起來造反。明治維新最後能夠成功,靠的是西南四強藩的力量,長州、薩摩、土佐、肥前都屬於外樣大名。像薩摩藩的藩主島津氏,當年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不服,仗打得很厲害,他是萬般無奈被迫降曹,一有機會就反。
大名再往下就是武士了。武士也分等級的,最高級的武士叫旗本。日本當時3200萬人口,武士佔了200萬人,而旗本武士不到5000人。旗本武士可以出任幕府的各級官職,比如《聰明的一休》裡面的新右衛門,他的官職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北京市市長兼北京市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兼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你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跟小和尚湊一塊兒玩,其實是相當大的官。他為什麼整天跟一休一起玩?因為他是管寺廟的官。旗本武士有的年俸能超過萬石,跟窮大名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且深受幕府信任。
旗本往下,是御家人武士。御家人在日本也不到兩萬,一般都可以出任大名的各級官職,打仗的時候,都是頂盔冠甲的大將。
再往下,通稱中下級武士,最慘的武士叫足輕。顧名思義,打起仗來他們就是步兵,「足」就是腳丫子,「輕」就是無足輕重,死了就死了。足輕武士打仗沒有盔甲,腦袋上一個斗笠,底下穿著草鞋,挺著竹槍,上去跟人干架。要是在中國,足輕武士也是有可能升到旗本的。岳飛不就是小兵出身的嗎,32歲就當節度使了。可日本不行,日本各級官職都是世襲的,旗本的後代永遠是旗本,御家人的後代永遠是御家人,足輕的後代永遠是足輕。這玩意兒就氣人了,今天的軍隊,就是沒有仗打,少尉滿了三年,照樣升中尉,中尉滿三年,升上尉了,上尉滿四年,我就是少校了。我得一級一級晉升啊,你不能讓我永遠是少尉。原來戰國時代,武士在戰場上立功,斬了敵人的首級,也可以晉升。德川幕府統治200多年,太平盛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下級武士有什麼機會出人頭地啊?他們的俸祿非常微薄。日本武士的俸祿是發白米,要把白米賣成錢,賣米的時候,米價是米商說了算的,顯然這樣武士就虧了。要不然你就吃米、穿米、喝米,你愛怎麼著怎麼著。沒辦法,只好遭人家的盤剝,得到的非常少。
日本人最崇拜武士,武士可不是一幫莽夫,他們相當於中國的士這個階層,知識分子階層。他們能文能武,本來很驕傲,現在隨著德川幕府的衰落,經濟水平不斷下降,武士慘了,腰裡的兩把刀不帶了,肩膀上多了一把鋤頭,穿著短褲,下地了。有的說鋤禾日當午,我受不了,所以糊傘、糊扇子,日本的手工藝品非常漂亮,美輪美奐。還有這些苦都吃不了的人,乾脆給富商當干兒子,或者給富商當上門女婿。在日本,誰要做上門女婿,姓女家的姓,那跟奴隸的地位差不多,受歧視,公司都不要你,覺得你這個人沒本事。你活不下去,可以自殺,好歹像個武士一樣。當上門女婿,你生活倒是無憂了,身份可就變了。
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摘自《袁騰飛講歷史》
『陸』 為什麼美國人喜歡日本武士和忍者
美國民間的確很多人對日本忍者這類有興趣,你看看美國的一些片子有忍者的,不正是出於對忍者的情有獨鍾。
『柒』 三百年前日本武士有什麼奇怪癖好,為何現今看來都難以接受
在當今的時代,思想在不斷的進步,民眾的包容心也變得越來越強,曾經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叛逆的、不恥的、難以宣之於口的、不可告人的心理想法等,漸漸的都已經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認可。
在我們當今社會下的熱門話題就是同性戀了吧。現在全球已經有20多個國家通過法律,正式承認同性戀的合法性了。但是他們能夠正大光明的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卻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認可的,而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了先例的。
這種擺在明面上的現象,在很多人看來都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好色男最為盛行的時代,武士都會引以為榮。任何現象產生都是有起因的,作為武士道的重要部分,武士同性戀的存在也有其歷史淵源和意義所在的。
如果放在今天的話,我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難以啟齒,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一直存在的。我們不能夠因為差異就將其否定,但是以史為鑒也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社會背景的變化,人或多或少的會被無意識的帶偏,所以說要時時的警醒自己,也是一個好習慣。
『捌』 日本人很崇尚武士精神,武士精神到底是什麼
日本的武士道是「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對帝王的絕對忠誠,對弱者享有支配權,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義無反顧。死就死得毫無保留,還有一個經常在電影中出現,就是切腹精神。
這樣看來武士道精神悲壯且唯美,但在天皇制度下,武士道滋生了「惡念」,不敢赴死的就是懦夫,武士精神的服從者享有對這些人生殺予奪的權利。而「武士道」還存在一種精神就是切腹,這被看作是武士享有的最高榮譽。思想控制實在很可怕。
『玖』 日本武士的起源對日本的影響是哪些
何為武士?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源流
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朝代衰落原因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長期沖突,雙方互相排斥貶低,造成了嚴重的內耗。而日本則似乎不存在這種情況,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
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准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9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採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華族,但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歷史。
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在筆者住所附近,一戶住宅的門口立著「幕末劍士某某習武之地」的石碑,那隻是一個歷史的遺跡。然而,武士的思想遺產,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備象徵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將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組成,而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產。不過,武士之間的生活水準是相差極大的,即便同為藩主大名,在長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
占武士大多數的是中下級小人物,他們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窮困中勉強維持。在江戶時代的一個笑話說:「小武士的家裡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財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只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成為「用心棒」。雖然現代日語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適高校的學生,但在那個時代,浪人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內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浪人對於對外戰爭則充滿野心,鄭成功為反清復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雖然拒絕,但下面浪人紛紛請戰。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視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國各地流竄,正是明治維新改革等級制度的結果。
在《黃昏的清兵衛》中,下級武士清兵衛在吃飯時還要用飯團把湯碗擦一遍,顯示出了生活的貧困。《最後的武士》導演愛德華·茲維克稱他最愛讀「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傳記,西鄉出身倒數第二級的下層武士,年輕時為了貼補家用就要去做抄寫的零工。他的故鄉薩摩是日本著名強藩,70萬人口中武士家族佔了20多萬,財政一直緊張。這些底層武士的生活在日本國門被打開之後,窮困潦倒的情況加劇,終於成為維新的主力軍。在維新之後,一部分上層武士轉化為資產階級或政府官僚,而下層武士日趨沒落,還製造了一系列暴亂,連西鄉也捲入其中。因此,日本在近代化進程初見成效後,立即展開了對外擴張。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級武士很多人沒錢討老婆,而他們的軍事體制和男權傳統文化又使得解決眾多武士的性問題成為社會性症結。於是,宣揚儒學的幕府卻繞開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倫理,特別是女性的貞操觀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場所和藝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認,甚至是妻子的容忍。
思想
日本武士的思想核心自然是「武士道」。在經過數十年的反日本侵略斗爭之後,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稱得上「臭名昭著」,但對它進行必要的分析解剖還是必要的。
《最後的武士》將武士道概括成了「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規范,但這只是表象,否則就無法解釋在更多的時候,武士體現出的卻是兇殘、愚昧直到癲狂。這個原因要在武士道的思想根源中尋找,而武士道其實是一個成分復雜的大雜燴。
武士道的初期發軔,主要理論背景是長期受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學。自鐮倉幕府後期開始,武士必須遵守「忠誠、廉恥、信義、儉朴」等美德,而到了德川幕府,一些著名的儒學家將武士道理論系統化、規范化,終於成為整個武士社會的操守典範。電影一再翻拍的「忠臣藏」事件正是發生在此時期,是武士「全忠死節」的道德理想的「完美體現」。一般認為,日本雖然引進了中國的儒學思想,但就象他們吸收任何外國文明一樣,都具有鮮明的自主選擇性。周作人也指出,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糟粕文化,如宦官、纏足等等,日本都沒有照單全收。對於儒學,日本更強調的核心是「忠」,而中國則為「仁」。所以,日本武士為了「忠」,可以做出違反人道的舉動。
作為武士道行為楷模的,則是中國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江戶時代,這些人物被稱為「本朝武士之鑒」,他們為「大義」而淡看生死的精神受到武士的狂熱推崇。在沖繩以及太平洋戰場的諸多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甚至平民在飢渴不堪的情況下,仍發起一次次自殺沖鋒,戰敗則切腹跳崖跳海,正是陸秀夫、張世傑等在崖山被元軍擊敗後的翻版。在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為侵略而營造對中國的歧視貶低,所以歌頌「殺身成仁」的英雄漸漸以本國為主,但文天祥的故事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日本的教科書內容。
武士道思想的另一重要核心是禪學。武士生活於戰亂之中,隨時要為主公赴死,日本的地理環境又惡劣,災害頻仍,這都使得武士具有強烈的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因此需要禪宗的頓悟生死來調和。同時,禪宗的神秘主義傾向和審美情趣也給武士及日本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不過,禪學在武士手中,空洞虛無的人生觀被放大,成為漠視他人生命和自己作出違背人性之舉的借口。
最終使武士道徹底變為軍國主義工具的是與儒學、佛學並稱為幕藩體制三大支柱的神道教,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日本的民粹主義思想泛濫,將天皇神化,定鼓吹日本民族優越論的神道教為國教,以此形成了向現代民族國家和工業化軍事化帝國的轉型,還吸收了德國的國家主義哲學,終於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戰斗
作為專業的軍事集團。作戰是武士的第一使命。日本武士的最大戰斗特點是穿戴樣式獨特的甲胄,並有自成一家的格鬥技藝。由於作戰勇敢頑強,是極為不好對付的職業軍人。幕府末期,在鴉片戰爭中輕松擊敗清朝的英國海軍,與薩摩藩發生「薩英戰爭」,雖然令武備落後的日本武士損失慘重,但也不的不承認對方「善戰」。更早時候,元軍遠征日本,登陸和日軍作戰,以密集火器令當時尚推崇單騎決斗的武士大吃苦頭,但仍然不能突破日軍的拚死阻截,在無法取得鞏固的橋頭堡情況下只好上船休整,結果遇到台風。
在冷兵器時代,日本武士一方面擁有精良的刀劍,另一方面則重視戰斗訓練,經驗豐富,因此是不可忽視的勁敵。在明朝的援朝和抗倭戰爭中,日本武士的單兵和小集團作戰能力,都明顯高於普通的明軍。特別是武士鋒利的長刀加上詭異的刀法,往往能戰勝人數居多的明軍。只有戚繼光發明「鴛鴦陣」,集合長短兵器和火器的綜合威力,加以訓練有素的精兵,才能剋制倭寇。已故大導演胡金銓有《忠烈圖》一片描寫抗倭戰爭,其中連場打鬥,值得一看。
今天日本雖已不存在武士階層,但質量上乘的武士刀仍受到世界收藏家的歡迎,與大馬士革刀、馬來刀並稱為「世界三大名刃」。早在宋代,文豪歐陽修就有《日本刀歌》,稱「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事實上,日本刀製作技術本來源於中國兩漢的鋼鐵花紋刀劍,但經過不斷改良加工,形成了不論外觀還是實用都「在遠東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國的刀劍製造技術卻不斷衰退湮沒,連對日本刀風格大有影響的唐刀原物都已盪然,反倒在日本有所保存。
在日本的古裝時代劇中,武士的刀劍搏鬥更是家常便飯,也形成了一個名為「殺陣」的專業打鬥涉及群體。由於日本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劍道、柔道、空手道等格鬥技藝,因此許多日本演員的身手都頗具基礎,演起電影中實戰性的打鬥也象模象樣。那些「殺陣」設計者也確實是日本刀法各流派的專家,象《黃昏的清兵衛》中,負責指導真田廣之的就是小太刀高手。小太刀(肋差)指的是日本武士普遍隨身佩帶的長刀之外的短刀,也是剖腹的工具。劍聖宮本武藏以創出雙手分使長刀和小太刀的二刀流聞名,但日本刀法還是以雙手持刀的居多。據有的專家考證,雙手刀法在漢唐時代傳入日本,此後於中國日漸絕跡,但日本武士卻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雙手刀法,形成了劍道體系,其主要特點是擯棄了中國求套路美觀的弊端,強調實戰的「技法朴實嚴整、勁力充實流暢」。當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本電影中的刀劍搏殺也遠遠不及中國電影中的好看。
『拾』 日本人武士曾為一稱號為榮,喜歡男人成潮流,為何成功者受人尊敬
現在的民風比以前越來越開放,以前的人穿許多衣服,無論是什麼季節,都不能將身體露出來,否則就為傷風敗俗。現在的人穿很短很短的裙子、布料少得可憐的衣服都不會有人再說什麼。現在的人比以前更包容,以前人們只接受異性戀,同性戀便為離經叛道,現在卻已有二十一個國家同意同性婚姻,時代終究是不一樣了。
日本武士追捧的好色男稱號,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無法理解,不過我們卻尊重他們,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愛好,就如同不同的愛情有不同的幸福一樣。當然,這樣的國家,能產生什麼樣的觀念,感覺都不會讓人太過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