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粵劇服裝的顏色為什麼分成三類

粵劇服裝的顏色為什麼分成三類

發布時間: 2022-08-12 07:30:10

❶ 粵劇分類

粵劇,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粵劇的行當原為一末(老生 須生坐車
)、二凈(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合稱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凈」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化妝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妝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只是塗上粉末。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鏡子化妝。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扎著頭發,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艷顏色。對於凈角(例如:張郃)的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面」。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塗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來表現威嚴,在其他的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當然不同行當就有其獨特的化妝方式。丑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剽悍干練。 到了20世紀20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化妝轉趨輕描淡掃,朴實自然。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並使用鮮紅色的口紅。
戲服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 一般小武的造型
來越受 《帝女花》中長平公主的戲服
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然而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在20世紀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綉,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斗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綉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頭飾
粵劇發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發髻、飾物,並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 粵劇《帝女花》所用的頭飾
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發髻、發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據《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作用的。冠頂作雲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的主將。

❷ 戲服的粵劇服飾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簡單的「踏搖娘」、「參軍戲」,而至現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戲曲,是經過一段很長的路的。由於戲劇題材擴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於是演員分工精細、行當豐富及多樣化,戲曲服裝亦因應需要而漸趨復雜艷麗。為顯示不同行當角色身份,經長時間的實踐及演變,便導致行當服飾形成一傳統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將戲服分為蟒、*、褶子、帔、衣等類別。這個程式化的傳統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經過多次實踐、多人的經驗,不斷改良、增減而成。因此,這傳統起於何時便很難有定論,在文字記錄缺乏下,亦很難考證。但何時確定現今粵劇服飾的形制,則似有跡可尋。
有很多前輩學者如麥嘯霞(見《廣東戲劇史略》,一九二九年)、歐陽予倩(見《試談粵劇》,一九五三年)。陳非儂(見《粵劇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粵劇服飾是於明朝已確定下來的。而現今戲服的式樣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無甚改變。但本人對於粵劇服飾式樣確定於明代的說法卻持有不同的意見。本人認為粵劇服飾的式樣是確定於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據的是以下幾點。 而非出現於明代。根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終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詔制定有關各階層服飾的規限,比其他各朝代有關服飾的律例為多,例如清代只有兩、三次下詔提及服飾的規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檢的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長時間當中,有十分多的詔書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飾衣冠的:在宮內包括皇帝、後妃、內命婦、皇太子、太子妃、宮人、親王、世子、郡王、鎮國將軍、縣主、內侍臣等(見《明史》卷六十六,《輿服志》之二);宮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錦衣衛、狀元進士、命婦、侍儀舍人、刻期、儒士、生員、監生、庶人、協律郎、舞生、歌工、樂工、教坊司、軍士、外國來朝之君臣、皂隸,甚至僧道等(見《明史》卷六十七,《輿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規定穿什麼戴什麼。除了服裝式樣外,顏色及質料也受嚴格管制。
如: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並玄、黃、紫及玄色、黑、綠、柳黃、姜黃、明黃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復禁中外官,不許濫服五彩裝花織造違禁顏色。」
可見在明代,朝廷對不同階級在服裝的管制是史無前例的嚴格,不是隨便可以穿不屬於自己身份的服飾。而明代的詔書中,曾多次出現禁止用蟒龍的記載: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鬥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邊鏞言:『國朝品官無蟒衣之制 。夫蟒無角、無足,今內官多乞蟒衣,殊類龍形,非制也』。乃下詔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鎮守、 守備、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科道糾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極詔雲:『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
除了以上詔書之外,還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詔,都是嚴厲禁絕皇室人員以外的人用蟒龍的。由於明代朝廷對於蟒龍飾紋的管制如此嚴,對朝廷命官況且如是,民間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龍作衣飾了。戲班中的藝人也是庶人,試問明代的戲班中又怎能出現「蟒袍」呢?故此本人認為蟒袍是必然出現於明代以後的戲班的。而清廷對蟒龍的專利沒有明朝看得那麼重,連五品官都可以隨意服蟒。故「蟒袍」不會出現於明代戲班,而首先出現於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學者及藝人認為流傳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補子是明代官補的式樣,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戲服的遺制。但本人根據現有的戲服、現存清代官袍的實物、明史、清史稿及歷史圖片等,發覺戲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補子卻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綉「補子」只有明、清兩朝才有,是用以分別文武官階高低之用。清代的補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補子的編制。這可能是清廷懷柔政策的手段。但兩朝所用的補子亦有很多非常明顯之分別。現將兩朝文武官所用的補子不同處列出以作比較:
第一,補子上鳥獸排列不同:(根據《明史》及《清史稿》所載)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鵪鶉 清代 仙鶴 錦雞 孔雀 雲雁 白鷳 鷺鷥 溪鳩 黃鸝 練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獅子 獅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馬 清代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補子有些是綉一對雀鳥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綉成雙的雀鳥在補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則全是單只雀鳥的。
第三,兩朝補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補子很大,約有四十公分闊及高,橫占整個胸部,及下至玉帶位置。而清代的補子則小很多,約只有三十公分闊及高,只佔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補子主要是用單色綉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極少),而清代的補子則可以用彩色綉。
第五,明代的補子四邊是沒有花邊的,而清代的補子是有厚花邊或壽字紋花邊等圍著整個補子的,故補子內的鳥獸看起來更形細小。
第六,明代的補子中除了原有的鳥獸外,便只有一些祥雲花紋等作裝飾;而清代則在鳥獸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紋或水紋。據聞是清廷要表示坐穩江山之意。
從以上各點分別,可以明顯地分辨到明朝與清朝的補子。而根據現時可以看到戲服,無論是實物、照片或繪圖,官衣上的補子全部都是清朝補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補子。如果照記載所述,或現時藝人及服裝設計師口述,官衣的式樣由開始至現今從沒有改變過的話,那麼,官衣是必然出現於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從社會角度來看「官袍」的問題。我們很難接受明朝時戲服中的官衣」,是用當朝的官衣式樣加上當時通用的官補子式樣。台上做戲與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樣一樣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對衣著階級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決不容許的。如《明史·輿服志》之三:「庶人婚,許假九品服。」當時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見其他庶人,包括戲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現這類官衣則沒有太大問題:第一,清代朝廷對於服飾的階級觀念沒有明代那麼重。第二,因為戲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補子,這種組合便不會造成誤會。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後面的補子是一整塊,而前面的補子卻因前排中央扣鈕,而要分開兩邊;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後的補子都可以是整塊的。所以雖然戲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當朝的補子,但是絕不會構成誤會的。從舞台美術的角度來看,用清朝官衣的補子的確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戲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補子算是合理的。
從以上三個論點來看,戲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樣的),都是出現於明朝以後,故此,我認為粵劇中的蟒、*、帔、開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戲服,大致確定的年代便不應是明朝。故本人根據以上論點,大膽地提出一結論:戲服式樣,特別是粵劇服飾,大致確定的年代應是清代,而非明代。 粵劇早期服飾多用布料,式樣簡單。清代中葉開始,因為廣東省的戲曲活動頻繁、需求量增、服飾質料及款式多樣化,而導致廣東省戲服行業之昌盛。其中以廣州市的「狀元坊」最負盛名,有多間以「粵綉」為主的店鋪享譽全國。民國後對外接觸多,引進外國原料後,戲服的質料式樣等漸趨華麗。當時的粵劇已吸收了不少京劇的長處,加上廣東戲服自有的特色,以長補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馬等多種戲服款式。後來至三十年代從外國輸入膠珠片、珠筒,便有人將其釘在戲服上,令戲服閃爍生輝,以吸引觀眾。這類戲服很快便為觀眾受落。起初釘珠片時是分散疏落地釘花的,但後來亦有將全件戲服都釘滿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釘珠片的原因不單是演員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燈光並不強烈的場合表演時,能夠利用膠珠片反光,將戲服顯現於觀眾眼前,特別下鄉演出的時候。現時內地雖然已禁用膠片戲服(理由主要是現代舞台燈光可以十分強,膠珠片的反光會令人目眩,且使觀眾不能看清楚演員臉部細致的表情),但一些鄉村地區,甚至市鎮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戲時仍有用膠片戲服的,主要是遷就當地的觀眾。
三十年代時亦曾出現在身上裝上電燈泡的戲服。演員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塊金屬片作底,當鞋底接觸到某特定地點的電源時,全身的燈泡便會發亮。很明顯這只是一時的噱頭,沒有多大的作用或影響。反而近代的戲服比較踏實,並不太注重花巧。
現簡單地略述省港兩地戲服的近貌,首先談談內地的近況:
內地的粵劇在戰前及戰後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飾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負責,各演員都用公家的戲服,當時粵劇戲班通常有十六個衣箱。建國後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時期,戲班的事務、財產等一切東西均由全團人集體負責。而比較重要的轉變是一九五八年開始的國營班。

❸ 粵劇的服飾

早期民間劇團經濟能力有限,戲服的質料多是用布、綾、〓(綢)、緞。只有少數富裕一些的戲班或官宦家中畜養的班子才會用錦緞、雲緞等貴重衣料。而宮廷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故除了上述的質料外,還用了緙絲、漳絨、雲錦等絲織品。從清代的《清昇平署志略》中,可以知道朝廷戲班服飾規模之大,服飾之美艷,是民間戲班無法比擬的。

時至今日,戲服的質料主要是用緞或綢,亦有用尼龍紗等現代化產物。現將各質料之特色簡略介紹:一、大緞,比較光滑,厚密的絲織品;二、縐緞,亦是光滑,但較輕的緞;三、縐,出自浙江、古時湖州絲綢的一種,故又名「湖縐」;四、綢,又作「〓」,一般絲織品的通稱;五、緙絲,宋代開始的一種絲織品,織法繁復,而效果則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絲」;六、真絲緞貝縐,與縐緞差不多,但不反光;七、尼龍紗,主要是用作釘珠片珠筒的輕紗。

至於刺綉方式,最主要的有比較清雅艷麗的「彩色絨線綉」,色彩光澤奪目的「平金綉」、「平銀綉」,富麗堂煌的「圈金絨綉」和「金夾線綉」幾種。金絲或銀絲的貨源早期是用土金土銀,後來多用法國製品或義大利銀絲製品,亦有部分是用日本出品的金銀絲。

戲服顏色種類主要是分為三類:一、正五色,又稱上五色,包括紅、黃、綠、白、黑。二、副五色,又稱下五色,包括粉紅、湖(藍綠色)、藍、紫、絳(紅帶紫)。三、雜色,包括秋香(啡黃)、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藍色)、古銅(金啡色)、灰、金和銀。

戲服的顏色除了有襯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階層等的分別。這種象徵性是做戲的與看戲的都已有共識後而達致的傳統。例如黃色代表尊貴、紅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獷、白色代表莊重、綠色代表剛毅。

紋樣的作用,是與服裝式樣、顏色配合而達致塑造人物特性的效果。有些紋樣是限制於某類人專用的,例如龍、補子等。而紋樣主要有以下三類,現簡單地概述之:

一、龍、鳳圖案及官補子等,都是繼承古代的官制或宮廷服裝的式樣,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改動。例如官袍上的補子可以綉鶴,但綉其他雀鳥亦無不可,觀眾都會知道他是官,但沒有人會注意或去考證補子中的雀鳥是否符合古代官制,正如狀元不是一品官但都可能穿一件綉有仙鶴的紅色官衣一樣。但如果將官補子綉在袍下擺或兩側而不是綉在胸前及背後,則是不能被觀眾接受的。因為觀眾已接受了補子的形狀、位置等基本形態,所以不能改變它的位置,更不能將它由正方變成三角、或其他形狀。

二、是一些民間相傳、寓意吉祥的紋樣,例如松柏、仙鶴、蝙蝠、花、鳥、流雲、八寶、八吉祥等。這類紋樣的限制則比較少。

三、是由文字或一些幾何圖形構成的圖案,例如壽字紋、佛字紋、虎字紋、水田紋、〓字流水、八卦圖等。

專戲專服與傳統衣箱的問題
早期戲班是用十六個衣箱存放全部戲服道具等用品的,各箱內所放的衣飾物品都有規定。但後來的人已不遵守這套規則,而且現存文獻亦無記述、甚難考證了。現今的戲班常用的服飾,大都是沿用以前流傳下來的方式,以數個至十多個衣箱的服飾去演出全部的戲。換句話說,即同一套戲服可以在多個不同場合或多個戲中穿著。原因是經濟問題,另外戲班藝人及觀眾已習慣了戲服的程式性,觀眾一看台上演員的服飾便知該角色的基本身份、性格,即觀眾與演員之間經長時間的實踐,已習慣及取得對服飾程式性的共識了。

但近數十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開始進行戲劇的改革,有某些重點的戲曲是採取專戲專服的做法的。原因是有人認為傳統戲曲服裝並不能反映劇中的時代性,什麼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飾是「不科學」的,因而在五十年代開始進行專戲專服的嘗試,比較著名的有一九五九年的《關漢卿》、一九八○年的《荊軻》、《昭君公主》、《搜書院》、一九八八年的《吳起與公主》、《南唐李後主》,及近年的《越國皇後》等。它們全都是歷史劇,因此便依古代歷史記載而考據、設計專為該等劇目而造的戲服。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47405712

❹ 服裝色彩分為哪三類及其特點

服裝色彩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原色,間色和復色。原色主要是指紅黃藍三種顏色。特點是他們無法繼續分解了,不能用其他任何顏色調出來。間色是指三原色中用任何兩種顏色等量的調配出來的新顏色。復色是指第三次或三次以上混合而產生的顏色。

❺ 京劇與粵劇的區別

(一)、起源不同:

1、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2、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粵劇源自南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二)、語言不同:

1、京劇:

京劇的念白發音分京白和韻白兩種。京白就是一般人理解上的北京話。一般丑角、花旦用的較多。韻白就是以湖廣方言的基本發音為基礎,配合中州(河南開封一帶)方言的韻母而形成的一種語言。一般老生、青衣、花臉用的較多。

2、粵劇:

粵劇用廣州白話演唱,並保留一些官話。

(三)、行當不同:

1、京劇: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丑四種類型。

2、粵劇:

粵劇的行當原為一末(老生)、二凈(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員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合稱十大行當。

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凈」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四)、服飾不同:

1、京劇:

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

2、粵劇: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五)、伴奏樂器不同:

1、京劇: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粵劇: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清朝粵劇解禁後,加入梆子。

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

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❻ 粵劇戲班開場請神文武生穿什麼衣服合適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文武生是粵劇中的獨有行當,把小武小生合並而成,負責表演文戲及參加武打場面。粵劇服裝分蟒、靠、褶、開氅、官衣、帔、衣七類,也分官服和常服。因為請神是比較莊重的場合,所以應該是穿官衣,款式與蟒袍基本相同,但是沒有遍及全身的圖案,而是用素色綢緞製成,只在胸部和背部有一塊方形的刺綉,稱為「補子」。官衣的顏色表示不同人物的官階高低,紫色、紅色級別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

❼ 粵劇文武生服裝介紹

粵劇服飾的作用
戲曲主要是寫意的藝術,但在某程度上,它又要寫實,因為戲曲是用多個人物角色去表達一個復雜故事的情節,而這些情節多數是有時序的,而不會只發生在一個固定地方。因此我們不能光*表演手法去說明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分別、發生的情節、背景等一切東西,而需要*一些觀眾熟悉、認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飾及化妝等,把戲曲故事發展的過程盡量完美地表現出來。否則,觀眾便要很強的聯想力,去區分不同的角色、地點和環境。故此,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飾、手法,及寫實寫意的布景是必要的。在台上的戲曲,是一幅幅美術創作,將布景、燈光、人物服飾配合後,便成為一幅幅構圖和諧、色彩協調的圖畫。再加上樂器、歌聲、人聲、舞蹈做手,便構成有聲、有色、有動感、有美感、有藝術性的戲曲了。

由此,可見戲曲服裝在舞台藝術方面是佔一重要位置的。而戲曲服裝的作用很多,主要有以下數點:

一、可以吸引觀眾的視線,使他們能集中在演員的表演藝術上,而不是被布景或其他東西所吸引。演員是戲曲的演繹者,是戲曲的重心,是應被集中注意的對象。

二、提醒觀眾這是在扮演而非現實真正的生活,台上的藝人是在娛樂台下觀眾,去表演故事,而以誇張、突出的表現手法及服飾去區分現實與虛構。

三、戲服可以塑造角色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應有明顯的身份象徵分別在衣飾上表現出來,例如官位高低、老幼尊卑、男女、輩份等,都可以用戲服來區分,使台下觀眾對這些程式化的戲服習慣後,便會認同及不需說明便知道該角色的身份。

四、可以塑造人物當時所處的境況。同樣是該名將帥,上朝時所穿的便和戰斗時所穿的不同,戰勝時與戰敗後更是不同。觀眾看見剛才一身大*的戰將再出場時頭盔又掉、發又散、衣不全時便可知其已戰敗了。

五、可以突出主要的角色,如在一群人中,誰是場里最重要的人物,觀眾可以一看便從服飾上分辨到。又如兩軍相遇,雙方的軍服必定色彩有分別,以免觀眾覺得混亂。除了角色區分外,亦可分辨不同國籍的人物,如番邦胡人,多用白狐尾綴在帽盔旁,以示其身份。

六、可以與化妝結合,暗示該角色的性格,如扮貪官的丑角,多用圓翅烏沙帽、短身袍等。服飾配合化妝後,便可暗示角色的特性。

七、可以暗示劇中情節發生的時間環境,如季節、天氣、晴雨、冷暖、日夜等。因為表現這些環境是不能只*舞台效果的,一定要*藝人的演技、道具及服飾的配合。

八、戲服可以起著襯托、美化舞台、平衡色彩等作用。舞台上的美術最主要有兩個范疇:一是靜態的,即布景、裝飾、道具等;二是動態的,即移動的人物,包括他們臉上的化妝與及所穿的戲服。因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是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的,對觀眾亦可能造成不同的反應。

九、戲曲是一種綜合唱、做、念、打的舞台藝術。舞蹈,即所謂「做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它包括了身段、功架、步法等舞蹈要素。這些舞蹈形式的手勢動作,除了*演員本身活動外,還要藉助戲服中某些特點去表演和美化身段。例如水袖、雉尾等。

十、演員可以用服裝的特點來突出、表現自己身段的美態。相對來說,亦可藉此遮掩體態上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一位原本身材不高大的演員,當穿起高靴、紮起*來,便被觀眾覺得高大威猛起來了。

從以上各點,可以看到戲曲服裝的作用是如此多樣化,它與日常真實生活穿衣的作用是有很大分別的,所以它是戲曲舞台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粵劇服裝的分類
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傳統京劇的服裝可分為:蟒、*、褶、帔、衣五種。粵劇服裝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劇的,它的分類有蟒、*、褶子、開氅、官衣、帔及衣七種。其實與京劇分類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劇將「開氅」歸入「帔」類;將「官衣」歸入「衣」類而已。現試詳細介紹各類粵劇戲服的特色。

❽ 粵劇有哪些服裝

蟒、靠、褶子、帔、開氅、官衣。粵劇服裝的色彩、圖案均有象徵意義,帶有中國傳統服裝制度化的特點,顯示出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傳統粵劇服裝主要可分為:蟒、靠、褶子、帔、開氅、官衣。

❾ 國粹戲服的規矩

京劇服裝按照種類可劃分為:蟒、靠、帔、褶、衣等五大種類。現在的粵劇服裝是根據京劇服裝的劃分,不過相比於京劇,它的劃分更細,如:蟒、鎧、褶子、開氅、官衣、披以及衣七種。

我國戲曲服裝可以按照顏色劃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分為:紅、綠、黃、白、黑;下五色為:紫、粉、藍、湖、香。觀眾可以通過服裝的顏色來判斷戲曲舞台演出者身份及地位。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為什麼會有軟體不可支持 發布:2025-05-22 01:11:43 瀏覽:496
為什麼我的qq好友在王者里找不到 發布:2025-05-22 01:01:28 瀏覽:258
為什麼一吃完東西就感覺小腹賬氣 發布:2025-05-22 00:31:26 瀏覽:512
為什麼准備考研的時間是大三 發布:2025-05-22 00:25:40 瀏覽:775
為什麼微信信息不顯示啊 發布:2025-05-22 00:24:54 瀏覽:255
女生問為什麼不主動理我 發布:2025-05-22 00:03:14 瀏覽:547
電表為什麼換地方不好用了 發布:2025-05-21 23:54:42 瀏覽:561
為什麼蘋果手機隔空投送搜不到對方 發布:2025-05-21 23:48:04 瀏覽:294
火電發電機為什麼時間同步 發布:2025-05-21 23:47:50 瀏覽:401
蘋果資源機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5-05-21 23:41:13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