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為什麼看到補色
① 人的眼睛為什麼可以看見顏色
你好,能看見顏色表示人眼睛可以接收到一定頻率的電磁波
電磁波中的可見光由於自身的頻率不同,所產生的顏色也就不同
幾世紀以來,顏色本身就是一個難解的謎題。舉例子來說,蘇格拉底就曾經假設說「火」之源起,乃是因眼睛結合了對象本身的「白」(whiteness)所產生的顏色。之後,牛頓更探索光與色彩之間的關系;其後歷經許多科學研究,終於在20世紀確認了光波與色彩感應之間的絕對關系。
如今,色彩調和與色彩調性方面的研究信息,直接影響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廣告AE人員。本篇關於色彩理論的指南,旨在探索如何於網站上有效使用色彩,同時也提供了許多色彩調和技巧,讓您善用色彩來駕馭網站設計。
色彩學
我們能看到顏色是靠三個元素相互作用而成:光源、物體的反射特性、以及人體視網膜和腦部視覺皮質區對光波的處理方式。不管我們使用哪種媒材來作業 -- 繪畫、印刷或網路 -- 我們都得依賴上述過程才能有效使用顏色。 色彩的排列 -- 彩虹
十七世紀末期,牛頓證明了色彩並非存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光作用的結果,且只要將可視光譜上的長短光波結合起來即可形成白光。這些可視光的波長可對應到七個不同的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
牛頓在實驗中所分離出來的可視光譜其實才佔了所有電磁光譜的一小部分,整個光譜范圍從分為「短頻、長波區」(例如收音機調頻)到「高頻、短波區」(例如 X 光)。可視光譜的區域是介於紅外線與紫外線之間,波長約為 400nm (紫色) 到 700nm (紅色) 之間。雖然牛頓證明這些光波結合在一起即形成白光,但其實只需要紅、綠、藍三光波就可以產生白光。
光的吸收與反射
當光波投射在物體身上後,該物質會傳送、吸收或反射不同部分的光波。根據不同物體的特性以及它本身的原子構造,它可能反射了綠光但吸收了其它的波長。這時候人們的視網膜和腦部視覺皮質區會處理此一反射光,然後形成我們所看到的顏色。
藝術家和設計師將顏色復制到畫布或紙張上的時候,他們便是模擬此一過程,利用顏料吸收了某個部分的光波、反射出其它光波。例如要產生綠色,我們可使用會吸收紅、藍光波的顏料即可。此一過程是所有繪畫與印刷媒體的色彩模式基礎。
一切靠眼睛
當然,不論是反射自物體或是發射自光源本身,我們處理光波的能力都是靠視網膜和腦部的視覺皮質區。視網膜內有三個接收器(或者說是錐細胞)可響應某些光波的頻率。紅色錐細胞能感應低頻率的波長,綠色錐細胞反應的是中頻率的波長,藍色錐細胞反應的是高頻率的波長。這些錐細胞的運作並非二元性的,而是類似頻道一樣,可將刺激分別傳達至腦部的視覺皮質區,經過處理後才產生出我們所看到的顏色。
為了產出特定顏色,藝術家/設計師們必須靠著增減光波的方式,讓人體內的視覺接收器只反應到某些光波。至於應該用加法或減法原理,則要看你使用何種材質來表現你的作品了。色彩模式與色彩管理 設計師處理顏色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加色法,混合不同顏色的光波以形成白光;二、減色法,使用顏料來減少光波。傳統的藝術家所使用的色盤和 CMYK 系統都是減色法模式。在網站上,我們所面對的是光的投射,而不是從物體上反射回來的光,所以使用的是加色法模式,我們稱它為RGB。
加色法
在大自然中,我們所看到的光波是經過物體反射進入我們的視網膜,但產生色彩的方式不僅只這一種。例如,舞台燈光是利用白光穿過有色濾鏡來產生不同的色光。計算機屏幕也是使用投射光波的方式,但不同的是它藉由讓電子光槍發光投射到含磷的屏幕來產生色光。這些電子光槍可以發出三種顏色:紅、綠、藍。藉由這三種色光,計算機屏幕可製作出完整的光譜。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RGB 色系。
在 RGB 系統中,設計師也可以透過混合三原色的方式做出一個光譜。混合任兩個原色,就會產生三個次原色:青、洋紅、黃。如前面所說的,將光的三原色加在一起就可以做出白光。所以,如果一個 RGB 的值為 255,255,255 則表示為白色。如果完全拿掉這三原色的光 (RGB: 0,0,0) 則產生黑色。
減色法
RGB 模式的相反模式就是 CMYK 模式,也就是使用減少光波的方式來產生顏色。由於物體顏色來自於反射的光波,此一系統乃使用三原色來吸收物體的紅、綠或藍光。例如,如果你減少了紅光,那麼多餘的綠色波和藍色波就會產生青色。用來除去紅光、反射綠、藍光的顏料就會顯示青色。相同的,平面印刷設計師會使用洋紅來吸收掉一部份的綠光,以及使用黃光來吸收掉一部份的藍光。 這樣一來,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知道 CYMK 模式中所使用的三原色就是 RGB 模式中的次顏色,反之亦同。再者,如果將紅、綠、藍光混合在一起形成白光,那麼就表示將青、洋紅、黃三色的顏料混合在一起就會產生黑色,因為三原色的光波都將被顏料所吸收了。然而受限於顏料和印刷系統的因素,混合青、洋紅、黃並無法完全吸收掉所有的光波。因此實際上還必須加上一個黑色才能完成,所以就產生了 CMYK 裡面的 K 元素了。
色彩管理
由於有這兩套不同的復制顏色方式,設計師若必須同時創作數字與印刷影像可就傷腦筋了。除了對應加色法和減色法之間的困難外,RGB 和 CMYK可使用的色彩范圍差異也相當大。因此對跨媒體設計師而言,擁有一套可根據輸出設備做色系轉換的色彩管理系統可減輕不少頭痛問題。色彩管理系統可包含在操作系統,某些應用軟體之中。
色彩調和
視覺設計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找出有效的調和色彩,讓色系既不過於單調,也不過於誇大。想了解色彩平衡之間的關系,可從了解色環開始著手。色環呈現出某一色彩模式中所有可能的色相 每個色彩模式都包含了一組三原色,然後經由這一組三原色的相互混合而產生不同的顏色。在傳統色彩學中,三原色指的是藍、紅、黃;而在 RGB 色彩模式中,色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任何兩個色光的組合會產生一組次顏色。三次色則是混合了原色與次色,或者是混合兩種次原色所產生。我們用色環來呈現顏色的邏輯性。你可以從下面的圖中看出, RGB 的色環和傳統藝術家們所使用的色環是很不一樣的。
同色調和:單一顏色,只是深淺、色調和明暗度不同。 近似色調和:使用鄰近的顏色或在色環上很接近的顏色做調和。
互補色調和:使用色環上兩個相對的顏色做調和。這樣的顏色組合通常可以提供最大程度的對比感覺,但若過份使用使會流於誇大。
對比色調和:使用一種顏色,再加上其互補色旁邊的兩個顏色做調和。對比色調和能提供比互補色調和較柔和的對比。
三角調和:使用色環上三個等距離顏色。
雙互補調和:使用兩組 (共四色) 互補顏色。
在探索色彩調和的時候,通常最好從純色下手,然後再嘗試不同程度的渲染、色調和明暗度。接著你可使用網站模擬圖先行測試某顏色組合的視覺特效。記得,對比的重要性不只是在於為了吸引人而設計;它也可能幫助或妨礙網站的閱讀性。
色彩所傳達的意義
當我們在檢視色彩的科學本質和色彩調和的美學考量時,我們發現感官在色彩運用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感官反應與辨識調和色彩外,人類內在對色彩的反應還有更深層的一面。色彩能引發強烈的生理/心理共鳴,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當你在選定顏色組合時,請確定你所選擇的顏色能引起適當的回響。
色彩的生理反應
雖然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色彩能引發特定反應,但是研究顯示,某些顏色確實能夠引起一些生理上的反應。例如,紅色就是一種非常刺激的顏色,往往會令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所以,紅色非常適合用在需要引起注意和強調的時候,但若用在背景顏色的時候可能顯得過於強烈。相同地,黃色也能引起注意,但因為其反射性太強,容易造成眼睛的疲勞和不舒服。另外一方面,藍色對神經系統具有放鬆的效果,且根據一些研究顯示,以藍色當背景還能增加生產力。但是,如果你的產品與食物有關,千萬不要用藍色作為背景顏色,因為藍色可是會抑制人們的胃口喔。
色彩的象徵
色彩所象徵的意義有時候跟大自然中的事物有關。例如,天空與太陽的顏色所產生的聯想舉世接然。然而,大部分的色彩意義都跟民族文化有關,例如,政治、宗教、神話或社會結構等 -- 這些因素可能會隨著時間與地域的不同而產生差異。若你設計的網站是針對國外地區,那你可千萬得小心,同一顏色在不同文化可能會有南轅北轍的效果。另外,大部分的顏色都同時具有正面和負面的聯想。你可以運用色彩的質量和飽和度的不同,或者是用混合兩個顏色的方式來強調某個特別的涵義。
一般在西方的文化中,色彩所傳達的涵義為:
紅色:熱情、浪漫、火焰、暴力、侵略。紅色在很多文化中代表的是停止的訊號,用於警告或禁止一些動作。
紫色:創造、謎、忠誠、神秘、稀有。紫色在某些文化中與死亡有關。
藍色:忠誠、安全、保守、寧靜、冷漠、悲傷。
綠色:自然、穩定、成長、忌妒。在北美文化中,綠色代表的是「行」,與環保意識有關,也經常被連結到有關財政方面的事物。
黃色:明亮、光輝、疾病、懦弱。
黑色:能力、精緻、現代感、死亡、病態、邪惡。
白色:純潔、天真、潔凈、真理、和平、冷淡、貧乏。白色在中華文化中也代表著死亡的顏色。
選擇最恰當的色彩組合
替網站選對顏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司還特別聘請專業咨詢人員,使其色彩組合能搭配、強化整體的品牌形象。但是,如果你自己就已經具有色彩調和感,並且了解某些顏色可能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你只需照著你的方法進行,開發出有效的色彩組合。在你開始找尋對應的顏色之前,你必須先很清楚你網站所要傳達的訊息和目標。一但你了解要傳達的訊息後,就可開始進行調色工作了。在過程中,你免不了要不斷地試驗混合顏色,這是一個極具創意的過程。別害怕使用大膽的顏色組合,但在將你的產品公諸於世之前,記得要經過充分的測試喔!
② 人的眼睛為什麼會把黑白的照片看成彩色的,科學上如何解釋
人類的眼睛,本身就是人感知外界最主要的器官,我們平時也都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明人對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往往是深信不疑的。但實際上,人類的眼睛在某些情況下會欺騙大腦,讓大腦產生錯覺。類似的視覺錯誤圖,我們在網上能找到許多,讓人感覺有些神奇。那麼這種視覺錯誤是如何產生的呢?
正是因為這種視覺錯誤的現象,人類才有了開發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可能性。在軍事上的偽裝色也有很強的使用價值。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視覺錯誤來為我們服務。只是連眼睛也不可信的話,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呢?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③ 為什麼眼睛看一種顏色一段時間後再看白紙會看到所看顏色的補色
這是人眼的視覺互補造成的效應.
人眼在長時間內觀看一種色彩時,視神經易受刺激而疲勞,
為了減輕這種疲勞,視神經就會誘發出一種補色做自我調節。
例如,長時間盯著一張用鮮紅色的顏色在白紙上繪制的表格之後,再轉向另一張空白紙,你會發現這張白紙上出現了一幅和剛才一樣的表格,只不過它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因此說紅色的補色是淺綠色。
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眼睛看到的總是鮮紅的血跡,時間一長,偶爾把視線轉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就會看到斑斑點點的血跡,使視覺產生混亂而影響手術效果。採取淺綠色衣料製作手術服,就可以消除綠色錯覺從而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因此,現在各醫院手術室的醫護人員均不再穿大白褂,而改穿綠大褂了。
④ 補色的作用是什麼
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s)又稱互補色,余色,亦稱強度比色,是指任何兩種以適當比例混合後而呈現白色或灰色的顏色,即這兩種顏色互為補色。總是成對出現。色調環(顏色立體的圓周)上位於對側的任何兩種顏色互為補色。如黃與藍、青與紅、品紅和綠均為互補色。一種特定的色彩總是只有一種補色,做個簡單的實驗即可得知。當我們用雙眼長時間地盯著一塊紅布看,然後迅速將眼光移到一面白牆上,視覺殘象就會感覺白牆充滿綠(青色)味。這種視覺殘象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為了獲得自己的平衡,總要產生出一種補色作為調劑。[1]
⑤ 補色殘像是什麼
補色
補色,互補色,即混合以後成為灰色,或者在光下成為黑白灰之類無彩色的兩色。 一種特定的色彩總是只有一種補色,做個簡單的實驗既可得知。當我們用雙眼長時間的盯著一塊紅布看,然後迅速將眼光移到一面白牆上,視覺殘像就會感覺白牆充滿綠味。這種視覺殘像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為了獲得自己的平衡,總要產生出一種補色作為調劑。
這種現象還說明了這樣一種道理,有些作品畫面色彩單調,而且生,這是由於畫面中的色彩布局不能滿足視覺補色的平衡要求而造成的。在約翰內斯 伊頓先生設計的色彩環形輪上,對比色(互補色)是每條直徑兩端上的色彩。互補色還具備兩種特徵:
1.兩個互為對比的顏色如紅和綠,靠近並置在一起時,它們各自的色彩都在視覺上加強了飽和度,顯得色相,純度更強烈。
2.這兩個色彩調和後成為明度,純度都降低的中性灰黑,這種灰黑色是這一組對比色互相連接得最調和的顏色。
補色殘像
補色殘像:如果一直看著一個顏色,再去看別的地方的話,眼中就會看到剛才看到的顏色的補色。
簡單的說就是將兩種顏色混合一下,可以看到黑色系的顏色(包括各種灰色,白色),那這兩種顏色就互為補色。一般,紅對綠,藍配橙,黃配紫。
正如外科醫生穿的手術服都是淺綠色,那是因為在手術中,一直看著鮮紅的血,就會被補色殘像所產生的綠色導致精神無法集中,因此要用同樣的綠色來緩和。
⑥ 補色就是對比色嗎
曾經為也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惑.如今我明白了,希望你也能明白.
【補色】:當兩個色光混合成【白色】色光時,則將這兩個色光的主波長定義為互補波長,但在不同光源下互補色的主波長是會有所不同的;在色度圖上,任何通過光源的直線,其對光譜軌跡所截的任兩點波長即為相對應的互補波長,而這一對互補波長的光稱為互補色。
【對比色】:對比色是加在一起會變成【黑色】的兩組顏色,比如黃對紫,紅對綠。
簡單一點理解,人可以看到以及分辨色彩,是因為不同的顏色生成不同的[波長]反映出來的.[補色]主要是從【光的角度】來說的,例如綠色和紅色,他們的波長正好互補,合成白光.
同時,紅色和綠色又是一組[對比色],對比色是從【色相】來說的,根據三原色表推出來的.
其實沒有必要理解那麼細,在記的時候就可以把補色和對比色記成同一組顏色.
個人理解,望各位大師指點.
——美術專業學生
⑦ 什麼是補色殘像
三對主要的補色:綠與紅,紫與黃,橙與藍。
如把兩種補色放置在一起,它們各自會顯得更亮。
物體的影子含有它的部分補色。
補色又稱互補色,余色
如果兩種顏色混合後形成中性的灰黑色,這兩種色彩為互補色。如黃與紫,青與橙,紅與綠均為互補色。
色環,相對的為互補色
攝像中:
一種特定的色彩總是只有一種補色,做個簡單的實驗既可得知。當我們用雙眼長時間的盯著一塊紅布看,然後迅速將眼光移到一面白牆上,視覺殘像就會感覺白牆充滿綠味。這種視覺殘像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為了獲得自己的平衡,總要產生出一種補色作為調劑。
這種現象還說明了這樣一種道理,有些作品畫面色彩單調,而且生,這是由於畫面中的色彩布局不能滿足視覺補色的平衡要求而造成的。在約翰內斯 伊頓先生設計的色彩環形輪上,對比色(互補色)是每條直徑兩端上的色彩。互補色還具備兩種特徵:
1.兩個互為對比的顏色如紅和綠,靠近並置在一起時,它們各自的色彩都在視覺上加強了飽和度,顯得色相,純度更強烈。
2.這兩個色彩調和後成為明度,純度都降低的中性灰黑,這種灰黑色是這一組對比色互相連接得最調和的顏色。
⑧ 為什麼人的眼睛長時間看同一顏色再看另一種顏色時會產生錯覺
這種現象稱為連續對比。當我們看一種顏色後再去看另一種顏色就回把之前顏色的補色疊加到後一種顏色上。這是因為我們的連續盯著一種顏色看後產生的視覺「後像」。
⑨ 補色的基本簡介
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s)又稱互補色、余色。如果兩種顏色混合後形成中性的灰黑色,這兩種色彩為互補色。如黃與藍、青與紅、品紅和綠均為互補色。
一種特定的色彩總是只有一種補色,做個簡單的實驗即可得知。當我們用雙眼長時間地盯著一塊紅布看,然後迅速將眼光移到一面白牆上,視覺殘象就會感覺白牆充滿綠(青色)味。這種視覺殘象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為了獲得自己的平衡,總要產生出一種補色作為調劑。
這種現象還說明了這樣一種道理,有些作品畫面色彩單調,而且生,這是由於畫面中的色彩布局不能滿足視覺補色的平衡要求而造成的。在約翰內斯·伊頓先生設計的色彩環形輪上,對比色(互補色)是每條直徑兩端上的色彩。互補色還具備兩種特徵:
(1)兩個互為對比的顏色如紅和青,靠近並置在一起時,它們各自的色彩都在視覺上加強了飽和度,顯得色相、純度更強烈。
(2)這兩個色彩調和後成為明度、純度都降低的中性灰黑,這種灰黑色是這一組對比色互相連結的最調和的顏色。 在觀察顏色的時候,補色會隨時隨地的跟著主色的出現而產生,這與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受到光刺激後的疲勞程度或是錯覺有關。當人們注視色彩的時候,視覺范圍內的各種顏色的色光便刺激視網膜上的錐狀感光細胞,而產生所看到的色彩;但是視網膜上的錐狀感光細胞一直受到同一色光刺激後,便會有刺激疲勞現象產生,形成補色。另外我們都知道環境色是影響物體色的因素之一,而環境色對物體顏色,最主要的影響是環境色和物體色的對比現象,引起物體色的變化。例如:將洋紅色與綠色並列,會顯示出洋紅色的更紅、綠色的更綠,這是因為在洋紅色與綠溝彼此交接的邊緣分別引發其補色綠色和洋紅色,所以加強了各別色彩的顏色,產生洋紅色更紅、綠色更綠的現象。由於顏色對比使得每一個顏色在自己的周圍產生與自身顏色色相相反的對立色,此一對立色實際上並不存在,這種現象的產生是視覺上的錯覺造成的補色。就像黑色和白色單獨存在時,並不會顯得白的很白、黑的很黑,但是如果將兩者放在一起,就會有白的很白、黑的很黑的現象,這就是對比作用引起的錯覺。
所謂補色,就是色相環上相距180°的色相,如紅色與青色、黃色與藍色、綠色與品紅色等色組。補色的調和和搭配可以產生華麗、跳躍、濃郁的審美感覺,然而,倘若補色以高純度、高明度、等面積搭配,會產生比對比色組更強烈的刺激性,使人的視覺感到疲勞而無法接受。為了使補色能相互調和,設計師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降低他們的對比度:(1)利用面積差
(2)利用純度差
(3)利用明度差
(4)利用間隔法
(5)利用空間混合法
從而緩和刺激性而產生悅目的搭配效果
任何一對互補色,它們既互相對立,又互相滿足。它是由三對基本補色引申開來的,這就是色相環上的三對色,黃與紫,橙與藍,紅與綠。它們把充實圓滿表現為對立面的平衡。當它們同時對比時相互能使對方達到最大的鮮明性,但它們互相混合時,就互相消除,變成一種灰黑色。互補色中那種互相滿足的因素構成了一個結構簡明的整體,因此,它在色彩中具有一種獨特的表現價值。 三原色:紅、綠、藍 R、G、B
三補色:青、品、黃 C、M、Y
所謂一種原色的補色即為除此原色外另外兩種原色的和色。三原色中,紅與綠的和色為黃,綠與藍的和色為青,紅與藍的和色為品。
黑白片著重的是照片的曝光准確度、密度大小、層次感等。而彩色照片除了上述要素外,色彩還原、色彩飽和度、所要體現創作思想在色彩上的表現也是極為重要的。
彩色照片色彩的體現,從膠片沖洗後效果的角度來講,和選用鏡頭的特點、膠片的選擇、曝光的准確性、光照角度等都有影響,但對於一個有基本經驗的攝影人來說,如果上述要素已選定的話,我感覺可調整的空間並不是很大。那麼對於經濟實力不強的攝影人來說,也不能老去很專業的的沖擴店擴片,而普通的彩擴點就有可能出現照片的偏色現象。
那些片子是彩擴店打片的時候偏色的,是可以調整的。根據我的經驗,人像照,主要是看照片中膚色的還原怎麼樣;建築及人與建築物合一的照片,主要看建築材質色彩的還原(如有大量路面的,看路面的色彩還原);風景照,不太好說,一般有綠色植物的,看植物的色彩還原等。
⑩ 互補色的意義 有什麼用
互補色的意義就是:兩種顏色放置在一起,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對比,比如:紅色與綠色,二者放置會覺得視覺上有所沖突,但又有所協調,藍紫色與黃色放在一起你的眼睛肯定不舒服。運用好互補色很難,需要積累經驗。互補色用的好會使你的畫面看起來很協調,不好會使你別扭。
互補色是指在色譜中一原色和與其相對應的間色間所形成的互為補色關系。原色有三種,即紅、黃、藍,它們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單位。三原色中每兩組相配而產生的色彩稱之為間色,如紅加黃為橙色,黃加藍為綠色,藍加紅為紫色,橙、綠、紫稱為間色。紅與綠、橙與藍、黃與紫就是互為補色的關系。由於補色有強烈的分離性,故在色彩繪畫的表現中,在適當的位置恰當地運用補色,不僅能加強色彩的對比,拉開距離感,而且能表現出特殊的視覺對比與平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