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城市顏色
❶ 印象中印度並不幹凈,為何有一座干凈的「藍色之城」
印象中印度並不幹凈,有一座干凈的“藍色之城”的原因:當地對垃圾分類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從兒童開始,就深受成人環保意識的影響。
這座藍色建築的原因是,當這座城市剛剛建成時,吸引了大量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婆羅門。作為印度最高種姓的婆羅門,為了區別於其他種姓,彰顯自己的尊嚴,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漆成了最高等級的藍色,也就是說,藍色是婆羅門的象徵。後來,由於伊斯蘭教崇尚藍色的傳統,它被廣泛用作吉祥的代表。後來,居民們發現藍色能驅蚊,於是大面積應用藍色,最終成為藍色之城。任何被賦予藍色的城市都會被描述為浪漫而美麗。
❷ 為什麼中印邊境克什米爾地區,地圖上描繪的是大塊白色
克什米爾地區屬於有爭議的地區,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對於此地遵循了中立原則描繪成大塊白色。
克什米爾地區位於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的四國交界處,面積約17.3萬平方千米,人口有1600萬之多。克什米爾地區目前分為印控克什米爾和巴控克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不斷的火葯桶,兩國都聲稱擁有克什米爾的所有土地。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對於此地遵循了中立原則,是以印巴停火線來區分。
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
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
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2)為什麼印度城市顏色擴展閱讀
印控克什米爾
印度控制了大約52.5%的地區(9.4萬平方千米),在控制地區成立了查謨-克什米爾邦,該邦主要包括四部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和錫亞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區域: 一為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大約13350平方千米,二為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大約72496平方千米,共約85846平方千米,名義上是巴基斯坦的一個自治區,有自行選舉的總統、總理、立法及司法機關。
❸ 印度這座浪漫的藍色之城,為什麼很多人慕名而來卻未盡興而歸
藍色建築的起因是剛建城時吸引了大批從其它地方遷徙過來的婆羅門家族,做為印度最高種姓階層的婆羅門為了與其它種姓做出區別,彰顯自己身份的尊貴而把自家房子塗成最高等級的藍色,也就是說,藍色是婆羅門的象徵。後來,隨著伊斯蘭傳統中崇尚藍色,被做為一種吉祥的代表廣泛使用。再後來的發展是居民們意外發現藍色能驅除蚊蟲,於是大面積塗抹,最終成為藍色之城。
❹ 印度別具一格的城市,整個城市以粉色為主,居然被人稱為「玫瑰城」
印度這座特立獨行的城市名為「齋普爾」,城市以粉色為主的基調,被眾人別具一格地稱為玫瑰城。是一座非常迷人的城鎮,也是通往印度最令人神往的門戶。
3、城市皇宮。
城市皇宮可以說是印度保存最好的古跡,這里的建築物有博物館,花園,還有一些基礎的弓箭合成。來到城市皇宮感受印度古皇室文化是最好的去處,這裡面的風格還混合著拉賈斯坦和莫卧兒。博物館還有以前的舊皇宮改造而成,彰顯裡面的華貴。當然也可以看到許多的花卉!
不過印度這個國家還是一個臟亂差的代表,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盡量還是別去印度旅遊,印度這種國家治安非常差,還非常的混亂。風景再美也要考慮自身安全!
❺ 拉賈斯坦邦的首府齋普爾為什麼稱為一座唯美的「粉色之城」
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在千年的文化歷程中保持著神秘感。在今天,雖然印度的經濟實力較為落後,大多數人們眼中的印度還都是“臟亂差”的環境。但是印度仍然有很多令人心之嚮往的旅遊景點,比如在印度的北部就有一個環境干凈而且充滿了浪漫氣息的城市,城市中還有一座令遊客們嘆為觀止的粉紅色建築,竟然一共有953扇窗戶。
窗戶建造的原因令人唏噓
據悉,這些窗戶的建造也不僅僅是為了通風,而是方便曾經住在這里的王妃和宮女透過窗戶觀看外面的世界。說實話,小編覺的還是有一絲傷感,雖然滿足了她們的好奇心,但是高大的牆壁還是禁錮了她們的自由。在宮殿的頂層還有一處平台,平台全部都是粉紅色的,充滿了已經,在這里可以俯視整個齋普爾的建築,不知道當時的王妃宮女們有沒有在這里駐足過呢?
❻ 在臟和亂的標簽背後,印度哪裡有難得一見的絢爛顏色
我們了解到的印度其實只是它的一角,真正的印度是一片奇妙的土地,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傳奇地區,特別是拉賈斯坦邦這個城市,這里有著絢麗的色彩,給印度增添了奇妙的色彩。
現在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也給齋普爾這個城市的粉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或許有些地方已經很難看出這個城市特有的風采了,不過一旦走進老城裡的城市宮殿和曼塔天文台,仍然可以看到。
❼ 印度最干凈的地方,被譽為「藍色之城」的是哪裡
對於印度,你是什麼印象呢?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並不是很好。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公元前2500年前,這里就誕生了文明,此後的孔雀帝國,莫卧兒帝國都是十分強大的國家,悠久的歷史也給這個國家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人來到印度旅遊。中國是印度的鄰國,近些年來,中國遊客的數量也一直在攀升,境外游的人數也是如此,但中國到印度的遊客卻一向很少。
登上這座山峰,在梅和拉加城堡上,俯瞰整個焦特布爾,
這是焦特布爾最美最壯觀的景色之一,你可以將焦特布爾的藍色建築盡收眼底,高處的視野讓房子顯得很小,而一片片藍色的房屋連在一起,整座城市好像成為一個整體,反而令人覺得非常壯觀。除了在高出俯瞰焦特布爾,走在藍色的建築之中,也是一種奇特的體驗,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進出需要經過8道門,而到處都是藍色的房子,讓人好像置身於迷宮之中一樣,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體驗。
❽ 印度都喜歡什麼顏色或崇拜什麼顏色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泰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現在,泰國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婦女在正式社交場合穿民族服裝,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裝,但在公共場合忌穿短褲。
儀態禮儀
在泰國,進入佛殿要脫鞋,進入當地人家的客廳也要脫鞋。他們討厭在平時生活中拍拍打打的舉止習慣,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當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敗,伸出彎曲的食指則表示死亡。
相見禮儀
生性寬厚,溫和有禮的泰國人在見面時不是握手說哈羅,而是合掌說聲「沙娃滴卡」。這種合掌問候方式在泰語稱為「威」(Wai)。做法是把雙手提到胸前,雙掌合並但不貼合,猶如在掌心握著一片棉花。這時您的雙手的形狀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或事時,「威」的做法便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向同輩問好時,合掌後指尖不高過下巴。在對長輩行「威」禮時,則須低頭讓指尖輕觸鼻尖。對尊貴的對象如德高望重的長輩表示尊敬時,則把雙掌抬高至額頭。泰國人遇到僧侶或象徵佛陀的佛像,都會下跪,合掌,並以額頭觸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輩向他們「威」時,泰國人都會以「威」禮回報。但若是晚輩向長輩「威」時,長輩是不須回「威」的,有些只以點頭或微笑回應。
一、社交習俗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對藍孔雀十分崇拜,並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徵。印度是個極為尊重牛的國家,印度教徒把牛奉為神明。按他們的習慣,每逢飯前都要首先敬牛。還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他們的形體動作語言豐富,不過一些動作所示的意思與我們區別很大。如:表示同意的意軸,他們總要先把頭稍歪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不同意,他們反倒點頭示意。
二、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❾ 印度國家的各個相關的知識(如文化,習俗,宗教,,,)
印度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ia),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南部,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8、211億,是個多民族國家。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首都新德里(NewDelhi)。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1947年8月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每天香客絡繹不絕。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凈的布,如手絹等。
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恆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
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徒認為,牛既是繁殖後代的象徵,又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保證。就是在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印度人對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特別是水牛奶,印度人格外喜歡。牛雖然不能宰殺吃肉,少數地方有用作役牛(民間運輸、耕地)。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裡,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這么多的牛,成為國家的一個負擔。印度擁有的牛達到3億多頭,人均擁有量居世界第1位,但經濟上的作用並不大。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
信奉伊期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
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1947年6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印度獨立。1949年12月30日與我國建交。
如果進行某種商業談判,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們的資本比我們的多,所以,這一筆費用該由你們支付」。外國商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時候,就常常因遇到這種場面而鬧得啼笑皆非,錢較多的人,或是較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
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Bombay),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計程車免小費。旅館、餐廳在帳單中己加小費10%。其他服務每次付2或3個ROUPEE即可。 來自以下網址http://qianyunguo.blog.163.com/blog/static/18961506820116259358398/
❿ 為什麼世界上最色的國家是印度
為什麼世界上最色的國家是印度?
提起印度
第一個反應就是開掛了的國度
火車上不僅是賣站票的
竟然還有掛票!!!
就是這個人口第二大國
幾乎人人對「色彩」極其的痴迷
就連國家建築也是各「色」各樣
當之無愧是最「色」的國家
圖via探雲
烏布代爾曾是古代王國莫卧兒王朝的都城。寧靜美麗的湖面和白色的宮殿群,被人們譽為拉賈斯坦邦最浪漫的地方。007系列早期電影八爪女曾在此取景,讓烏布代爾聲名大噪,被西方的旅行雜志「travelandleisure」投票評選為09年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
當然,印度
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
這個發明了燦爛文明的國家
這個充滿色彩的國家
這個最「色」的國家
值得一看的景點遠不止這些
……
機智問答
問1:印度旅遊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答: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最佳旅遊時間。
問2:印度和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答:印度比北京慢2個半小時。如北京時間中午12點,即是印度時間上午9點30分。
問3:在印度用手機撥打國際長途費用是多少?
答:印度話費屬於中國移動的3元區,主叫為每分鍾2.99元。
問4:在印度旅行可以喝生水嗎?
答:不可以。喝水最好買當地的礦泉水。
問5:在印度消費可以刷銀聯卡嗎?
答:不可以。印度只能刷VISA或者MASTER CARD,MASTER CARD尤其好用。在印度使用現金是比較安全的。
問6:印度酒店有Wi-Fi嗎?
答:印度的正規酒店都有Wi-Fi,只是有些免費有些會收費,需要在入住酒店時確認。
問7:在印度旅行公共廁所容易找尋嗎?
答:在印度很難找到公共廁所,如有需要可以去麥當勞。那裡有方便干凈的洗手間。
問8:在印度可以像在國內一樣穿吊帶裝和熱褲嗎?
答:印度是宗教國家,相對保守,穿著太暴露一是不能進入各種印度教、錫克教廟宇,二是不符合印度國家的國情,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問9:在印度的旅遊景點相機可以隨意拍照嗎?
答:印度很多景點除了人需要買門票外,還需要為帶進景點的相機購買門票,而且相機的門票絕對不比人的門票便宜。很多地方為保護古跡和文物,還禁止使用三角架和閃光燈。
問10:在印度旅行可以隨便拍當地人嗎?
答:印度人很熱情,也很喜歡和你這個「外國人」合影,但前提是你要在拍照前徵得同意,不要貿然將鏡頭對准當地人。
問11:印度有什麼特產?購買時是否可以討價還價?
答:印度的特產非常多,從香料、手工藝品、雕像到各式的克什米爾羊絨披肩、印度莎麗應有盡有,商品價格也非常便宜,而殺價是在印度購物的准則。印度人通常覺得外國遊客都非常有錢,因此他們對商品所出的價格往往會高出原價2-3倍。如果你想以最合理的價格買到喜歡的商品,殺價一定要殺得准而狠。
問12:印度人飲食有什麼禁忌?
答: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能用右手遞接食物。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不要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骯臟不幹凈的。
問13:印度都有哪些宗教信仰?
答: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不是印度唯一的宗教。印度9大宗教分別為:印度教,伊斯蘭教、 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巴哈伊教。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
問14:在印度旅遊是否安全?
答: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盡管底層低收入者數量巨大,但是在宗教對道德約束力的作用下,絕大多數人都非常安分守己。印度人的戒備心不強,很多人都把手機錢包置於很明顯的位置,從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其安全的程度。 當然,印度也有小偷,只要我們在旅遊時加強戒備心,還是很安全的。
問15:印度就是臟亂差嗎?
答:其實不然。經測試印度的空氣質量比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好,其原因有多種:比如汽車的絕對數量少,大排量車更少,城市緯度低,距離海洋距離近等等。 也許你走在首都德里以外城市的大街上,腳下可能會有垃圾,可能會不小心踩到牛糞。但你絕不會踩到粘痰,更不會踩到煙頭。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