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

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9-05 22:42:04

❶ 天壇的特點有哪些

天壇的建築特點: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 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

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

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布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1)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擴展閱讀: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壇公園

❷ 天壇簡介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檐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檐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

(2)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擴展閱讀:

祈年殿東邊在內牆東門外,有72間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屬建築。為連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磚南面安設大窗門,俗名稱為「七十二連房」。長廊中部偏北,有五間「神庫」,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庫房。「神庫」西面是「神廚」,祭天時,在這里製作供饌和糕點。

祈谷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谷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間,與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天壇菊花以品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

❸ 北京古建築上的那些藍色花紋

北京古建築上的那些藍色花紋很美!

❹ 為什麼天壇公園的主要 建築的屋頂都是藍色的

北京的天壇,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農歷正月,皇帝要在這里祭祀『皇天上帝』,祈禱豐收。因為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天是圓的,所以就把祭天的大殿修建成圓形,這就是人們看到的三層藍色琉璃瓦,是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代表藍天。這不是又和祭天聯在一起了嗎?」

❺ 天壇資料

北京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

1961年,天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時天壇公園還包括了九壇八廟中的祈谷壇。

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谷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但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而無改建除外。

(5)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擴展閱讀: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

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

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❻ 天壇祈年殿的屋頂擁有哪三種顏色

天壇祈年殿的屋頂擁有上青、中黃、下綠三色。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

(6)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擴展閱讀: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

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銅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

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六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❼ 北京天壇的特點

北京天壇的特點:

1、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

2、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

3、天壇(Templeof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7)嘉靖天壇為什麼是三個顏色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❽ 天壇如何象徵皇天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聖地,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原名「天地壇」。因嘉靖九年(1530)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改稱天壇,後又經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天壇現在的格局。天壇佔地27平方千米,比北京故宮還大兩倍多。二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垣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圜丘壇是皇帝祭天活動的場所,又叫「祭天壇」、「拜天壇」、「祭台」。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壇的外面有兩道土遺牆,第一重為方形,第二重為圓形,象徵「天圓地方」。

中國古代認為9為數之極,是最尊貴的象徵,因此圜丘壇建築與9關系極為密切。圜丘壇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從中心面向外,3層檯面每層都鋪有9環扇面形狀的石板,上層第1環為9塊,第2環為18塊,第3環為27塊,到第9環為81塊;中層從第10環的90塊到第18環的162塊;下層從第19環的171塊到第27環的243塊。3層總計是378個9,共3402塊,象徵九重天。圜丘壇四周長160.2丈,總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直徑70米,中層50米,下層直徑30米,3個數相加等於150米(合45丈),剛好合了「九五之尊」的說法。四面石欄上雕刻花紋的石板數也有規定的數目,第一層每面欄板45塊,四面共180塊,由20個9組成;第二層每面欄板27塊,四面共108塊,由12個9組成;第三層每面欄板18塊,四面共72塊,由8個9組成。3層檯面的欄板總數為360塊,正合歷法中「周天」即360度。

圜丘壇北面就是皇穹宇。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它的門樓、牆頂、殿瓦、殿頂,在明朝全用綠色琉璃瓦,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時,將門樓、殿瓦、牆頂全都換成藍琉璃瓦,圍牆的牆身則用藍色玻璃磚嵌砌。皇穹宇周圍的圍牆呈圓形,表示天象。牆面整齊光滑,弧度規則,是天壇中著名的「迴音壁」。

從皇穹宇出來,沿丹陛橋向北直通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有鎦金寶頂,3層重檐的圓形大殿,採取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築之一。整座祈年殿高38米,直徑30餘米,三層殿頂均覆以深藍色的琉璃瓦,呈放射狀,逐漸收縮向上,這種奇特的造型給人一種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的感覺。祈年殿是全木結構建築,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中間4根支柱稱通天柱,又名「龍井柱」。三層殿脊以鎦金斗拱作支撐、卯榫交叉,獨具匠心。殿內梁枋大木和天花,均採用龍鳳合璽彩畫,裝飾精美。

祈年殿的前身是「大祀殿」,是合祀天地神的地方。乾隆時大修後改為祈年殿,專祀「皇天上帝」,因此大殿按敬天祈神的規格而建。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用藍色,象徵藍天。殿正中有4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層有金柱12根,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的12根櫓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層相加24根,象徵一年的24個節令。3層相加共28根,象徵周天二十八星宿。再加上頂部8根童子柱,為36根柱,象徵36天罡。大殿寶頂中心的雷公柱,象徵著皇帝的「一統天下」。

天壇,是中國明清時代最神聖的地方,因為它象徵著皇天。天壇以其恢弘並且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建築,一直以來激盪著前來游覽的人們的心靈。

❾ 詳細介紹天壇

天壇
天壇(Temple of Heaven)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編號: 200-021

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❿ 北京天壇為什麼是三個環

你的問題很有意思,這三個環指什麼?
天壇是北京古城南郊的一組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建築群。它主要由圜丘壇和祈谷壇組成。
問圜丘壇中最主要的建築就是圜丘,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檯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台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
祈谷壇的最主要建築是祈年殿。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由此看來三個環的地方還真不少,其它三層也好,三環也罷,都是象徵天地人三才,突出天帝至高的地位,同時彰顯古代皇帝作為天子的崇高地位。
不單如此,祈年殿還有眾多的數字象徵。它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徵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徵24節氣。這種象徵在天壇不勝枚舉。

熱點內容
淘寶衛生巾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4 10:58:51 瀏覽:536
電腦上掃碼為什麼掃不出來呢 發布:2025-05-14 10:40:11 瀏覽:711
回族女人結婚為什麼要戴頭巾 發布:2025-05-14 10:27:44 瀏覽:459
蘋果x音樂為什麼顯示未在播放 發布:2025-05-14 10:19:16 瀏覽:930
野生酸棗仁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4 10:15:15 瀏覽:590
為什麼晚上比白天排泄得多 發布:2025-05-14 10:15:07 瀏覽:719
南京晚上路燈為什麼不亮 發布:2025-05-14 10:11:57 瀏覽:228
為什麼到晚上睡覺前就心跳加快 發布:2025-05-14 10:07:19 瀏覽:630
為什麼樂歌e7比e5便宜 發布:2025-05-14 10:04:26 瀏覽:50
為什麼我喜歡看女生踩動物 發布:2025-05-14 10:04:26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