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菩薩為什麼眼睛三分開

菩薩為什麼眼睛三分開

發布時間: 2025-09-16 16:21:31

⑴ 為什麼佛菩薩的像都是閉著眼睛的

不是閉眼睛的哦,是微微睜開,向下看的

佛像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

靜坐時,全閉容易昏沉,全張開容易散亂。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半閉眼睛,有助於禪定。

其次,它也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但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六祖說:是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意思就是不去尋思人家的錯。修道本來就是修自己為主的。古人說,自知者明。佛法也講,自覺聖智。總之,迴光返照,自覺、自度、自凈,是聖賢的通途大道。
正所謂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凈圓滿的真正的自在。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才是自在)

還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這樣微睜視下的雙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著觀照著加持著修佛的人,同時也讓佛更顯慈悲,從而使修行的人在這目光下生起信心

⑵ 菩薩和佛的眼睛,為什麼要七分閉,三分開

標准答案網路隨便一搜就有,我不再重復粘貼,沒有意義。
我只說一下我自己的感悟吧。佛學說「空性」又有「唯識論」,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甚至根本就是完全沒區別的觀念。即《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品嘗到的摸到的感覺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都不過是我們的意識通過大腦和神經接收到的各種脈沖信號罷了,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意義,唯有「我」這個意識體,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道理你只要稍加領悟,肯定會明白的。關鍵是如何的將其應用在平時的修行之中,這個個人覺得,也不難,是我自己領悟到的。清凈的環境之中,閉上眼睛,深呼吸將雜念排除,將意識集中於「眼」前,你會發現閉上眼睛之後其實並非是漆黑一片,甚至可以說一片光明,就像漆黑的宇宙之中的無限繁星。這個在一些有關修行的文章里被稱作「滿天星」,別看我說的挺簡單,但我跟許多人解釋過,但真的能「看」到滿天星的,少之又少,就像捅窗戶紙,很容易,又很難。
現在回到你這個問題上來,當你能領悟這第一層境界「滿天星」以後,才有了以後的靜修基礎。但我們身處世間,不可能長時間的處於靜修狀態,要工作,要生活。最佳的狀態就是一邊工作生活,同時又能持續修行,辦法有么?有,佛陀以庄嚴身相早就告訴我們了,當我們的眼睛以半開半閉狀態,也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滿天星的,視線沒有焦點,或者說將視覺焦點放於眼前的一片光明上,其他世間事物,都是以餘光的形式瀏覽,同時自己的意識思維,也是至少拿出一半來放在靜修上,其他的才是工作生活。這同樣能達到修行增長的目的。
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的一些領悟,我離成佛還有比十萬八千里更為漫長的距離,因此只能做參考而已。仍是最開始那句話,如果你需要標准答案,隨便一搜,肯定有,我覺得復制粘貼的毫無意義,啰嗦一堆,將自己的領悟寫了下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阿彌陀佛。

⑶ 黃三相公神像的眼睛為什麼要往下看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系,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佛主不是閉眼睛的哦;是微微睜開;向下看的,是眼臉下垂,半閉目。佛像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時;全閉容易昏沉;全張開容易散亂。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半閉眼睛;有助於禪定。其次;它也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但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六祖說:是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意思就是不去尋思人家的錯。修道本來就是修自己為主的。古人說;自知者明。佛法也講;自覺聖智。總之;迴光返照;自覺、自度、自凈;是聖賢的通途大道。正所謂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凈圓滿的真正的自在。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才是自在)還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這樣微睜視下的雙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著觀照著加持著修佛的人;同時也讓佛更顯慈悲;從而使修行的人在這目光下生起信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雙眼可以看到無窮大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善惡、美醜之分。而在眾多塑造的菩薩和佛像中,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菩薩和佛像的眼睛都是閉著的,其實不然,因為他(她)們的眼都是七分閉,三分睜的。那為什麼會給人感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呢?其實多數佛像的眼睛並不是全閉的,而是微微睜開的,眼神向下俯瞰眾生的,所以會給人們一種錯覺,很自然的認為他(她)們的眼睛是閉著的。佛家認為,佛像是給人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靜坐、沉思時眼睛全閉著容易昏沉瞌睡,而眼睛全睜開又容易讓人精神散亂不集中學習佛法。

古時傳說:菩薩和佛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太壞,不想去看太多的污穢之人與事所以只好半閉雙眼,不看為妙。現代人的理解多認為:微閉雙眼使人「無限遐想」可以看到更多睜眼時看不到的事物,會更加凈化心靈和了解世界,「閉目沉思」時可以把學習到的事物和知識更好的銘記於心。所以,佛家認為:眾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所以佛像最初塑造時就教導禪定時,半閉雙眼,更有助於修禪、得到,學習佛法。

⑷ 為什麼大多數的佛像佛都是閉著眼

不是閉著眼,其實那是微睜的狀態。

1、據說菩薩、佛的眼睛是「二分開,八分閉」,二分觀外、八分觀內,二分觀世間、八分觀自在,都是有一份「禪意」在裡面的。

2、佛家坐禪講究「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靜止狀態,半睜著眼睛,也有利於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時,匠人們也會採用這種形象,代表菩薩、佛進入了「禪那」狀態。

3、菩薩、佛祖半閉著眼睛,寓意「常觀己過,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尋思別人犯的錯誤,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睜眼象徵「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對眾生的憐憫,同時又不忍全睜眼看到眾生的痛苦。

5、另外,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錯誤的、顛倒的,佛祖微閉著雙眼,也是教導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樣才能達到「禪」的境界。

(4)菩薩為什麼眼睛三分開擴展閱讀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

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

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西方三聖像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

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朴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庄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制、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羅漢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凈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發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參考資料:網路-佛像

熱點內容
女朋友晚上有點熱是為什麼 發布:2025-09-16 17:07:17 瀏覽:518
為什麼貓眼睛一隻黑一隻有點透明 發布:2025-09-16 16:40:43 瀏覽:311
菩薩為什麼眼睛三分開 發布:2025-09-16 16:21:31 瀏覽:259
為什麼用蘋果原相機拍視頻很糊 發布:2025-09-16 16:01:11 瀏覽:115
為什麼有些不好看的女生會被表白 發布:2025-09-16 15:46:14 瀏覽:836
為什麼晚上照鏡子吹頭發會害怕 發布:2025-09-16 15:45:07 瀏覽:632
明日之後以前的區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2025-09-16 15:39:02 瀏覽:539
為什麼蘋果手機一打視頻就卡 發布:2025-09-16 15:19:56 瀏覽:964
為什麼有的軟體不能用微信支付 發布:2025-09-16 15:06:43 瀏覽:513
為什麼19歲了皮膚反而不好了 發布:2025-09-16 14:45:38 瀏覽:145